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是否打算造航空母舰的问题,一直是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在国内媒体上,有关中国是否应拥有航空母舰的讨论也如火如荼。一些深怀航母“迷思”的人竭尽其能,开列出了中国“不能没有航母”、中國造航母是“当务之急”的种种理由、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就了航母“海战之王”的威名。此前,战略界盛行“巨舰大炮主义”,披有厚厚钢甲及装有巨型舰炮的巨型战列舰被誉为“海战之王”。二战初期,英国航母奇袭意大利军港塔兰托、日本航母偷袭珍珠港成功,使航母正式僭越战列舰取得“海战之王”头衔。二战后,航母得到各国战略界的重视。美国长期维持15艘左右巨型航母,苏联也急起直追,要在航母竞赛中与美国争锋。一些中小国家如阿根廷、西班牙、泰国、印度等,也竞相效尤。
然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任何战略选择、包括一种战略兵器的生命力,都是条件的产物,都要依时空条件及其他各种条件、包括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航母之所以在二战时期称霸海洋,成为“海战之王”,其历史条件从政治层面看,是“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产物。20世纪是战争世纪、是大国武力争雄的世纪,相继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一场冷战以及无数场局部战争与冲突,尚武精神和战争文化盛行,积蓄力量、准备及从事战争是所有大国战略的主要导向,大国和平时期准备战争的倾向被推向了极端,大国战争成为常态。从战略与技术层面看,二战是常规军事技术的顶峰时期,人类尚处于大工业时代,争夺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控制海洋运输线是大国争霸的主要内容。在技术上,海军技术高度发展、空军技术尚不成熟,尤其是空军航程受限,不具备越洋能力,必须借助海军舰船解决其续航力不足问题,而核技术和空间技术还没有出现。因此,争夺制海权、建立强大的海军,成为二战时期大国战略和军事力量建设的核心,能把海军的越洋能力与航程有限、又超越舰炮射程的空军力量结合起来的航空母舰就应运而生,成为“海战之王”。
二战结束以来,成就航母“海战之王”的时空条件和各种战略与技术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政治与战略上看,“和平与发展”逐步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知识经济逐步取代了工业经济,核武器的毁灭性后果等,制约着大国武力争霸的形式与内容,使大国全面战争成为难以想像的战略噩梦。从技术上看,远程不着陆环球空军及远程导弹、空间技术的高度发展,使每昼夜仅能航行数百海里的海军舰队和航母成为技术上过时的兵种,其命运只比号称“陆战之王”的坦克稍少一些悲哀。总之,在进入核时代、空军时代和空间时代的21世纪,靠海军及航母夺取制海权的战略已经过时,航母已成为过时兵器,死抱航母不放更是一种过时的战略思维。
实际上,二战后美苏之间进行航母建设竞赛就像进行核竞赛一样,威慑多于实用,是对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而一些中小国家拥有一两艘玩具式的航母,既未投入过实战,也从未产生过任何战略效用,更未使其被世人当做大国、强国。冷战后,俄罗斯把其原有航母舰队压至最低限度,聪明地退出了航母竞争。美国航母舰队也裁减至12艘,可能还会继续裁减。表面上看,美国航母舰队仍威风八面,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及伊拉克战争中出尽风头,但它吓唬的不过是些三四流小国,如果遇到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就不会“为所欲为”了。在21世纪的空军和空间时代,美国根本性的军事能力是核力量、远程空军和空间技术,而不是航母舰队,这是21世纪战略本质之一。美国空军预算开始超过海军预算也说明了这一点。
就中国是否应该拥有航母而言,也需要冷静客观地结合中国所处的历史条件及中国的国家战略与目标进行综合分析。政治上,中国不需要通过拥有航母舰队来证明自己的大国地位,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与理念使中国不会像美国一样通过航母搞“炮舰外交”。战略上,中国奉行防御型战略,那种能把舰载机送往敌国海岸与敌国较量的能力对于中国不是必不可少的能力,而在远洋与敌国进行海上战略决战的理念更是陈腐之至。
总之,航母本质上是一种过时的战略兵器,如果条件允许,中国搞一点也无大碍,但没有迫切性、更不是必不可少。特别是在当前不少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心存疑惧、“中国威胁论”还有市场的情况下,中国更没有必要急于拥有战略上华而不实、政治上弊多利少的航母。当然,有关的技术评估、研究不应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