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天纬地 纵横捭阖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tes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阐述了毛泽东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经历理论框架形成时期、走向成熟时期和继续发展 时期,以及各时期国际统一战线的主要思想内涵。毛泽东根据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所处的国际 环境和面临的历史任务,制定国际统一战线策略和对外方针,今天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外交方针;历史演进
  中图分类号:A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0)02-0006-04
  
  A brief accou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s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thought
  ZHAO Xiang-jun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e lectric Power,Hefei, Anhui 231603,China)
  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connotations of Mao Ze-dong 's thoughts on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 experiences of three stages:the stage of formation o f theoretical framework,the stage of its maturity and the stage of its continue d development.Mao Ze-dong formulated strategies of 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a nd external polic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historic al task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times,which is still of practical guidance tothe present society.
  Key words:Mao Ze-dong;international united front;diplomat ic policy;historical evolution
  
  毛泽东一贯重视国际统一战线,他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具有独特的发生、发展、完善的历史 进程,是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拟对毛泽东国际统一 战线思想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作一梳理。
  一、1919年至1935年: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理论框架形成时期
  毛泽东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经历了由萌芽到理论框架初步形成的发展过程,时间大约从1919 年五四运动至1935年10月年红军长征结束。五四运动后,毛泽东提出了关于建立国际统一战 线的一些片断观点。他认为,当时世界形势是大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进行海外扩张,压 迫弱小民族,争夺殖民地,从而造成国际社会的不公平和非正义。因此,毛泽东在1919年7 月的《湘江评论》上撰文指出,消灭大国的政治强权,实现民族自决的根本途径是“民众的 大联合”[1]。1920年9月在湖南《大公报》撰文呼吁“全世界解放的民族携 手”[2]。考察毛泽东当时的其它论述,可见此时毛泽东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处于 萌芽阶段。
  1926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 反革命两大势力作最后斗争的局面。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红色的革命的大旗, 第三国际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被压迫阶级集合于其旗帜之下;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的大 旗,国际联盟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反革命分子集合于其旗帜之下。那些中间阶级,必定 很快地分化,或者向左跑入革命派,或者向右跑入反革命派,没有他们‘独立’的余地。” [3]毛泽东还以是否勾结帝国主义作为判断敌友的标准之一。考察这一时期毛泽东 国际统 一战线的思想:第一,以阶级分析法将国际势力划分为革命与反革命两大阵营。第二,号召 被压迫阶级和民族结成统一战线,聚集在共产国际的旗帜之下。第三,国际统一战线的目的 是反对侵略和压迫,取得民族自决。这里,毛泽东对建立“国际革命统一战线”的目的、划 分敌友的标准、统一战线的同盟者、要争取的对象等诸方面、诸要素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表述 。这一成果表明,毛泽东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取得较大的发展,理论的框架初步形成。
   二、1935年—1945年: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逐步走向成熟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基础的 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英美法与德意日的矛盾日趋尖锐,与苏联逐渐接近,世界政治 力量开始重新组合。建立“抗日国际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势在必行。
  毛泽东抗日战争时期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35年12月—1939 年9月,提出了建立“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思想。1935年华北事变前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毛泽东随后在党 的活动分子会议上进一步指出:“现在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整个中国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都 有份的半殖民地状态改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状态”,这就使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矛盾加剧,为建立包括英美等国在内的国际反日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4]143。1936 年7月 ,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第一次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关于建立国际抗日统一战 线的主张[4]443。1937年5月,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完全征 服中国的政 策导致其与其他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扩大。因此,中国应当联合苏联和“那些在现时愿意保 持和平反对新的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我们的统一战 线应当以抗日为目的,不是同时反对一切帝国主义。”[5]2531938年5月发表的《 论持久 战》,对建立国际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作了具体设想。这些阐述不但标志着毛泽东抗日国际统 一战线思想的形成,而且展示了他思想的重大转变,即由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到不但联合苏联 、共产国际,而且以抗日为目的,联合那些“愿意保持和平而反对新的侵略的帝国主义国家 ”的转变。
  第二阶段:1939年9月—1941年6月,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战略思想有所调整。由于抗战 初期英美等国采取牺牲中国利益的远东慕尼黑政策,也由于1939年9月共产国际关于目前的 战争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的定性,要求各国党和工人阶级不能赞助这个战争。因 此,毛泽东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提出“在新的形势下,可以参加世界革命统一战线的国家已 经不再包括所谓民主国家里的资产阶级了”,而是应该包括:资本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和 小资产阶级;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国家里的反帝力量,包括无产阶级和一部分资产阶级;苏联 [6]。这样,毛泽东把英美等国视为与法西斯集团相互争夺的另一个帝国主义战争 集团。 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从中国抗日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英美法与德意日。他在1940年12月 《论政策》中指出,须将日本帝国主义和其他帝国主义、将德意帝国主义和英美帝国主义、 将过去采取远东慕尼黑政策危害中国抗日时的英美和目前放弃这个政策改为赞助中国抗日时 的英美加以区别[4]764。
  第三阶段:1941年6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毛泽东既强调“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也重视“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由于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和共产国际认为由于苏 联的参战,战争性质已由帝国主义之间的非正义战争转变为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中共的战 略策略也随之调整。7月7日,在中共中央发表的《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明确了“目前 是全世界法西斯阵线与反法西斯阵线的伟大斗争时代”。随后毛泽东又指出:“在目前条件 下,不管是否帝国主义国家或是否资产阶级,凡属反对法西斯德意日,援助苏联与中国者, 都是好的、有益的、正义的。凡属援助德意日、反对苏联与中国者,都是坏的、有害的、非 正义的。在此标准下,对于目前的对德战争,美国的援苏、援华、援英行动及可能的美国反 德反日战争,都不是帝国主义性质的,而是正义的,我们均应表示欢迎,均应联合一致,反 对共同敌人。”[5]164这里重新规定了战争性质,重新强调与英美联合,建 立国际反法西 斯统一战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再次强调“中国与英美及其他抗日诸友 邦缔结军事同盟”,“同时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5]249。 着重指出“中 国共产党应该在各种场合与英美人士做诚恳坦白的通力合作。”[7]之后,中共中 央就此 发出一系列具体指示,使我党国际统一战线策略进一步具体化。上述发展说明,毛泽东的国 际统一战线思想已经不仅站在政党、阶级的立场上,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而且在新的形 势下,开始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从民族解放和反侵略的角度出发,来认识国际统一战 线问题,标志着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已经走向成熟。
  三、1945年之后: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是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在成熟 基础上的继续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5年9月—1963年9月提出“中间地带”理论,建立“反帝统一战线”。战争结 束,一方面,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到“杜鲁 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纷纷出炉,美苏矛盾逐步暴露并激化,军事政治对抗局面逐步形 成。另一方面,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发动全面内战,反苏反共气焰极其嚣张。毛泽东洞悉当 时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发展趋势。1946年8月,他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中首次提出中间地带思想:“美国和苏联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 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 不到进攻苏联的。”“苏联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是阻碍美国反动派建立世界霸权的强大的 因素”,而“美帝国主义确是在准备着反苏战争”,“美国人民和一切受到美国侵略威胁的 国家的人民,应当团结起来,反对美国反动派及其在各国的走狗的进攻。”[8]中 间地带 理论的主要思想:第一,美帝国主义是世界战争的根源;第二,中间地带国家存在着与美国 不可避免的矛盾,是维护制约战争、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第三,苏联是维护和平、反对战 争的强大因素和领导力量;第四,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应当建立起统一战线。基于 这种判断,从新中国建国至1950年代中后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结盟 。同时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包括亚非拉国家以及英、法等西方国家在内的 世界一切和平民主力量的关系,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战争。
  第二阶段,1963年9月—1974年2月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建立“反帝”、“反修”两 条统一战线。1950年代中后期,国际形势和中国面临的国家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建立,对抗的局面正式形成。其次,至1960年代中前期,大批亚 非国家独立,不结盟运动兴起,七十七国集团成立,第三世界的崛起迫切要求改变旧的国际 经济政治秩序。第三,西欧在与美国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中联合自强步伐加快。第四,中苏 关系从1956年起逐步恶化,至1960年代中期全面破裂。第四,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支持 蒋介石集团挑衅大陆,公然出兵越南,干涉老挝内政,入侵柬埔寨,又一次威胁到中国安全 。这种形势下,毛泽东重提中间地带理论,将其发展为“两个中间地带”理论。从1963年9 月到1964年7月,毛泽东三次谈到中间地带。指出中间地带有两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日本、大洋洲等帝国主义国家 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二个中间地带。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苏联与东欧各国的 矛盾也有明显发展,关系紧张得很。美苏两国都有核武器,想统治全世界[9]343-34 5。这 一理论是对原中间地带理论的调整与发展,具体表现:一是两个中间地带理论的斗争的矛头 不仅指向美国,而且指向苏联。二是按照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划分,把美苏划为第一位,欧 洲、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占第二位,并且按照国际地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中间地带划分 为第一、第二两个中间地带,弥补了原先中间地带国家范围过于宽泛,界定比较笼统的不足 ,既丰富与发展了原先中间地带理论,又基本勾勒出“三个世界”理论的轮廓。在外交和统 一战线策略上,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政策,调整为既反美又反苏的“两条线”战略和两 条统一战线——“反帝统一战线”和“反修统一战线”,被概括为“两个拳头打人”。应当 指出的是,毛泽东这一时期国际战略虽是同时反对两个敌人,但他认为美帝是对华最大最现 实的威胁,因此并非平均用力,而是把重点放在反帝统一战线上。直到1970年毛泽 东发表《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5•20声明,在很大程度上依然 如此。
  第三阶段:1974年2月之后,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建立“反霸统一战线”。1960 年代是世界政治力量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代。一方面,到1960年代末,苏联军事实 力迅速膨胀,美国相对衰落,国际局势呈现“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这也使美国向中国发 出了缓和的信息。另一方面,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不断制造事 端。这使毛泽东得出一个结论: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的苏联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中国和世界的 最大威胁。总之,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美中矛盾。面对变化了的国际形势 ,毛泽东在“两个中间地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1974年2月, 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 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 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9]441-442“三 个世界”理论 内涵丰富,是对两个中间地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毛泽东认为,第一,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 大国是第一世界,它们之间的争夺必然导致新的世界战争。第二,苏美两霸争夺世界、威胁 世界人民的和全世界人民的反抗,已经成为当时世界政治的中心问题。第三,社会主义中国 同受剥削压迫最深、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被压迫民族一起,共同形成第三世界,站在反对苏 美的最前列,成为世界反帝反霸斗争的主力军。第四,上述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 ,同第一、第三世界都有矛盾,具有两面性,是第三世界在反霸斗争中可以争取的力量。基 于这一判断,毛泽东调整了“两条线”的外交战略。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基辛格时表述了 “一条线”的思想。所谓“一条线”,是“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 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10]1974年在会见大平正芳时又提 出“一大片”思想。所 谓“一大片”,就是“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和地区。“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其主 旨是团结“一条线、一大片”中的所有国家,即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上一切可以团结大力量 ,结成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对付苏联霸权主义。这一外交政策实行了十 年左右,其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同第二世界国家的关系或取得实质性发展或有所 改善,有力地打击了苏联霸权主义,保障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其国际战略眼光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思想 是独立自主与广泛联合、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的科学统一。 毛泽东以其高超的洞察世界风云的能力和驾驭全局的技巧,俯瞰全球,纵横捭阖,在各时期 的斗争中,使中国取得了远高与自身物质力量可能支持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使中国成为世 界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一)[N].湘江评论,1919-7-21.
  [2] 毛泽东.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N].湖南大公报,19 20-9-3.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毛泽东.毛泽东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3.
  [6]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3)[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13.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3-1194.
  [9]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M].北京:世 界知识出版社,1994:179.
  [责任编辑:吴晓红]
其他文献
摘 要: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出发,以福建宁德市“09年招商投资讲话稿”英译本为个案,提出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区域投资环境对外宣传翻译策略,从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方面探讨在对外宣传翻译过程中译文对译语读者的关照,实现译文和译语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达到对外宣传的语用等效翻译,真正实现翻译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接受美学; 投资环境外宣;语用等效翻译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确保高校就业工作的顺利进展,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且是确保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必须深切提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理念的认识,采取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建设等策略,多方位、全角度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公共关系学》是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对于养成学生的公关能力至关重要。根据在国内高校任教的经历经验,结合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大学进行的学术交流,认为美国大学《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有六大优点:师生角色分明、成绩考核侧重过程和能力倾向、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以有效激发、教学内容新颖,具有时代感、教学手段高度信息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分别从教学目标、教
期刊
摘 要:采用模型试验方法进行了螺距对螺纹桩竖向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合试验结果进行了螺纹桩荷载沉降关系、承载力的构成、侧阻力分布特征、极限侧阻力以及最优螺距的分析。研究表明,螺纹桩是一种典型的端承摩擦桩,与相同外径的直孔桩相比,其具有更高的承载性能和沉降控制能力;螺纹桩的桩侧阻力随着外荷载的增加而增大,并沿桩身由上而下逐渐达到侧阻极限状态,当全长范围内均达到侧阻极限状态时,螺纹桩由于沉降迅速增大而达
期刊
摘 要:鄂尔多斯盆深部煤层开采导致地下水流场系统生变化,并诱发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以鄂尔多斯北部某矿为例,采用遥感与统计分析方法获得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与和地下水流场特征,并从沉积环境、地质构造及采动模拟分析了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白垩系地下水动态受大气降水和蒸发影响大而煤层顶板疏放水影响小,但采后其发生变化显著,反映了采动产生垂向裂隙带不仅破坏含水层间的隔水层,且延伸至白垩系含水层内部,使得整个含水层
期刊
摘 要:"珠海一号"卫星高光谱数据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为采煤沉陷区水质时空监测提供了更高精度的数据源。叶绿素a浓度是评价水质状况的重要参数。为探究淮南采煤沉陷区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以安徽淮南顾桥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珠海一号"高光谱影像和水样测试数据,对采煤沉陷水域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进行构建,反演并分析了顾桥采煤沉陷区叶绿素a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基于珠海一号高光谱影像
期刊
摘 要:深埋煤矿采掘衔接紧张是制约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回采巷道的快速掘进将有利于缓解这一紧张局面。以顾桥煤矿1126(1)回风巷为例,利用弹塑性理论分析了1125(1)工作面侧向应力分布规律及分区破坏特征,阐明了1126(1)回风巷围岩应力环境;利用FLAC3D数值模拟研究了掘进期间锚索“1-0”、“2-0”、“3-0”、“4-0”等不同布置形式对巷道围岩变形及应力分布特征的影响,通过
期刊
摘 要:为了探究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度和降雨变化的响应,以安徽省为例,基于2013~2019年安徽省长时序MODIS-NDVI数据,分析了近7年安徽省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同时结合不同降水和温度下NDVI变化特征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7年间NDVI值在0.57至0.64之间,其与平均气温和年降雨呈正相关关系,且NDVI值与年降雨呈显著正相关的面积比例要大于与平均气
期刊
摘 要:为探讨高潜水位采煤拉张裂隙区土壤中元素迁移特征,选择淮北矿区朱庄矿3522工作面地表拉张裂隙区为研究对象,按地势坡度从高到低划分为Ⅰ、Ⅱ、Ⅲ区,在裂隙两侧间隔50cm布设21个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自上而下每20cm取样,共计105个样品,分析含水率、pH、有机质(SOM)、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等指标。结果表明:拉张裂隙区土壤剖面含水率随深度增大;SOM在Ⅱ区台阶0~40cm地表聚集
期刊
摘 要:江户时代二百六十余年,日本汉诗的发展呈现全盛景象,产量多且质量高。江户前期有载道派。江户中期,受抗清失败而流亡日本的中国大儒朱舜水的影响,出现了主张诗言情的古义学派和主张“文秦汉,诗盛唐”的古文辞派。江户后期,明末公安派“性灵说”大盛,汉诗不再附属于儒学。而赖山阳等的一些诗篇,抒写偏执的民族主义情绪,为后来的军国主义分子所利用。  关键词:日本汉诗;江户时期;赖山阳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