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太年轻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_wsx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很多人根本不用动脑筋就能回答:因为太阳下山了。实际上,真相远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简单。道理很简单,在浩瀚的宇宙中,太阳并不是唯一,除它之外,还有着无数颗同样的恒星,并且这些恒星也同太阳一样,源源不断地在发光。那么,当太阳在夜晚暂时“抛弃”地球之后。我们的夜晚理应还被许许多多的恒星眷顾才对。只是,它们的照耀为什么就没能给我们一个明亮的夜空呢?
  也许有人会说,“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这个问题有些无聊,或者充其量是个比较让人头痛的哲学问题。事实上,这是经典宇宙学中一个著名的问题,数千年来,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19世纪,德国的天文学家奥伯斯也为此绞尽脑汁,最后得出了著名的“奥伯斯悖论”。他指出,按照静止均匀、无限的宇宙模型,天空中散布着无数个均匀分布的发光恒星,考虑到所有星光在宇宙中任一点的光照总和,以及近距离恒星对后面星光的遮掩效应,整个天空应像太阳一样明亮,而实际上的夜空却是黑暗的。这种理论上的推论和实际观察的结果形成的矛盾就是所谓的奥伯斯悖论。
  奥伯斯对“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这个问题做了总结,却没有找到有说服力的答案。而自他之后,一批又一批的天文学家试图解决“奥伯斯悖论”,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弄明白“宇宙中那些光到底去了哪儿”。
  有的天文学家认为,星空中存在着许多吸光物质,这些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这就是所谓的“物质吸光”理论。而事实却是:空间中的吸光物质在遮挡光线的同时,也会被光线加热进而发光,它们将会和恒星一样的明亮,就像大雨中的树叶。一开始还能保护地面不受雨淋,可不久雨水便从叶子上滴落下来,最终地面还是会被湿透的。
  有人则想当然地把宇宙分成几个区。他们首先找到了奥伯斯的理论中的一个“缺陷”,即奥伯斯假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恒星均匀分布在宇宙中”,但实际上恒星分布并不均匀。有些区域恒星密集,亮度自然就高,于是就形成了宇宙中的亮区。而有些区域呢。因为恒星不多,亮度低。很不幸,我们生活的地球恰恰好处在这种暗区当中。所以没有太阳的夜晚,天空只能是黑暗的。
  还有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恒星远离”理论。他们认为,宇宙大爆炸之后,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星云。它们逐渐凝聚成各种以恒星为主的天体。随着宇宙不断地向外膨胀,大量的恒星远离地球而去。这些恒星距离我们达几十亿几百亿光年,它们的光根本不可能到达地球,照亮天空,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暗的。这种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实际上也经不起推敲。即便恒星随宇宙的膨胀而“不断行走”,也很难拿出证据证明这些恒星都不约而同地远离了地球。再说了,难道那么凑巧,在千千万万的恒星中,就没有几颗“偶然从地球边上路过”?
  种种理论似乎都不能很好地回答“夜晚的天空为什么是黑的”这个问题。有一点倒是比较统一,那就是大部分人都认同,黑夜的出现。是因为其他恒星实在太遥远,它们发出来的光“顾及”不了地球。这种认识,后来被人加以发挥,就得出了一个经典的理论——宇宙太年轻。这种理论完全不用费尽心思去说明宇宙中的吸光物质究竟有多贪婪,也没必要想当然地去给宇宙分出亮区、暗区来。它只集中表达一个观点,那就是由于与地球相距太远,它们的光正在来地球的路上,只是宇宙实在还太年轻,它们的光还没能抵达。
  在科学家的“计算器”里。宇宙都已经有一百多亿岁了。怎么还说太年轻呢?这样的说法会不会太疯狂了点?当人类习惯于强调自己的悠久历史时,“太年轻的宇宙”显然让我们有些自惭形秽。不过也有个好处,既然说它还年轻,那就意味着宇宙的“生命”离终点还十分遥远。我们暂时还用不着担心突然哪天“天地就消失不见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最早用“宇宙太年轻”理论来解释“奥伯斯悖论”的,不是天文学家,也不是物理学家,而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爱伦·坡。他认为:之所以遥远恒星的光没能照亮星空,是因为这些光还没有到达地球。若要使夜空变得明亮起来,我们至少要能看到几百万亿光年远的范围,而宇宙的年龄太年轻了,远远小于1万亿年,我们根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发光星体,这些星体的光要过数百亿年后才能到达地球……
  1964年,天文学家哈里森提出了另一个理论——宇宙间拥有的能量太少,才导致天空不亮。据哈里森的计算表明:若要照亮夜空,我们目前观测的宇宙所需要的能量至少要达到现今的10万亿倍,即每颗恒星的发光度要上升10万亿倍,或者恒星的数目要增加10万亿倍。目前正是由于宇宙中的能量太少,恒星的亮度太低,光线太暗淡,所以夜空只能是黑暗一片。
  那么,人类再过几百亿年,是不是就可以迎来“明亮如昼的夜空”了呢?很扫兴,科学家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们认为,就算再等万亿年、千亿年,等到宇宙无限老,地球上的夜晚依然会是黑暗的。因为恒星不可能永生,它们总会灭亡。也许,来不及等光到达地球,它们自己早化成灰烬。当然,那个时候,地球或许也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样的问题比我们看不到、等不来的那些“恒星之光”更为遥远,不想也罢。
其他文献
当我们注视着自己宠物可爱外表的时候,可知它们眼中的我们是什么模样?当我们通过眼睛感知这个世界五彩斑斓的时候,可知宠物眼中的世界有什么不同?美国科学家公示了关于动物视觉差异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些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自己生活中常见但是没有细想过的有趣秘密。  猫和狗是最为大众的宠物,虽然表面聪明可爱,其实它们不仅都是色盲,而且视力相当不好。不过它们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方面,擅长聚焦于一个物体,比如猫捉老
期刊
《西游记》中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借了一根“定海神针”,又称“如意金箍棒”,重6250千克,而且可大可小,变化多端,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贝兵器。那么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金箍棒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从密度来看,金属密度最大的是锇。《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把那绣花针从耳朵里取出来,迎风一晃,变得“碗来粗细”。估计那“碗来粗细”肯定不是指的大海碗,应该类似于现在的酒杯,也就是说直径在3~5厘米的样子
期刊
在美国的俄克拉何马州曾发生过这样一件怪事:两匹马拖着一辆大车,车夫坐在车上。因天气闷热,他打起瞌睡来了。突然,一声巨响把他从昏睡中惊醒过来。他用双手擦擦眼睛,一瞧不得了,两匹马和一根车辕无影无踪,再看看车子和摸摸自己,却是安然无恙。  还有一对夫妇也遭到了这种厄运。在1950年的一个晴朗的夏日,他们躺在床上休息。突然,一声刺耳的巨响赶走了睡神。他们俩起来看了看,以为这声音是梦中听到的,于是重新躺了
期刊
《麦克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莎士比亚的重要悲剧代表作之一。剧中描写一个战功显赫的英雄麦克白在邪恶的女巫和追名逐利的夫人诱惑下,杀死国王成为嗜血暴君的故事。然而,几百年来,它居然成了西方戏剧史上最晦气、最不吉利的一部戏。  《麦克白》的首次演出就很叫人瞠目结舌。它的第一次演出是1606年在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的王家剧院里进行的。詹姆士一世正是剧中被杀的那位慈祥的国王邓肯的后裔。由于当时舞台上不允许女性
期刊
所谓五味,是指酸甜苦辣咸。五味最早的定义来自中医,但是,在中医里,五味并没有“辣”,而是“辛”。现在一般将“辛辣”放在一起,而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之所以在普通人口中,“辣”代替“辛”,在专家那里“辛辣”后来连在一起,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以前没有辣椒。辣椒随欧洲人传入中国,大概只有400年的历史。其实,中医在五味之外还有两味,分别是淡味和涩味。淡味也许可以看作“没有味道也是一种味道”。我们一般都说五味
期刊
《平凡的世界》据说是上世纪80年代年轻人的“圣经”,怀着好奇心,我也试着去读这部小说。当终于合上三本小说中的最后一本,脑海里仍不断翻滚着故事中人物的梦想和激情。  故事讲的是大西北一个平凡的小山村里两代人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的苦恨、拼搏和爱情。穷山沟里碎碎的事情,农民的事情,民工的事情,矿工的事情,也有领导干部的事情,路遥用一支笔,细细地勾勒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小说极具沉重的美,黄土地,信
期刊
《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是一部足以温暖你,感动你的电影。  主人公明莉生长在北海道的函馆,这个漂亮开朗的14岁少女,有着樱花般明媚的笑容。她的妈妈芙美子,温柔贤惠,更像是明莉的朋友。爸爸祐市虽然也很疼爱她,但是医院的繁忙工作总是让他早出晚归。缺少爸爸的陪伴,也许这是少女明莉唯一时常感到遗憾的事情吧。  明莉的妈妈病重住进了医院,虽然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但是细心而又慈爱的妈妈依旧用温柔的笑容和轻松的语气
期刊
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关于《相约星期二》中的老教授莫里,这句话其实是对他的一生最精准的概括。境界,让一个人有了分明的层次感,有了重重叠叠与来回往复,让人生不至于空洞、苍白,让人真正感觉到自己在活着。莫里,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在生命即将以染病的形式终结时,与他最喜爱的学生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为米奇讲了最后一堂课。这一课,有关人生;这一课,几近于是对人类文化的告别性反思。幸
期刊
乾隆十七年(1752年),皇太后六十圣诞的万寿恩科,殿试结束后,主考官照例将前十名考生的试卷上呈皇帝,等待钦点状元。评卷大臣们一致推秦大士为一甲一名,但这不能算数,最终结果还得由皇帝亲自定夺。秦大士是南京士子,自幼聪明好学,10岁便能写诗作文,23岁考中举人,而且写得一手好书法。的确才华横溢。  看到秦大士的文章。乾隆当即折服,论真才实学,今科状元非此人莫属。但是,当乾隆看到秦大士的籍贯时。不由得
期刊
长沙有个巷子名叫“苏家巷”,还连通着一条叫“老泉别径”的街。这是在纪念宋朝的一位才子苏洵。苏洵是四川人,年轻时候,家里有些闲田,而且妻子程氏家里也算是眉山的富裕家庭,所以苏洵并不喜欢求学,而是整日遛鸟、唱歌、旅游,过着神仙似的日子。他在27岁那年,突然醒悟过来,觉得这是浪费自己的生命。他下定决心求学,以实现自己治理国家的理想,可又怕自己年纪已大,家人不支持,便私下对老婆程氏说:“你看我这年纪读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