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巢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a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时我在一排槐树篱笆间发现过一个麻雀的巢,它带给我巨大的激动与不安。我终于按捺不住扑扑狂跳的心,在握和放了许多次以后,拿走了巢中的四枚鸟蛋,结局当然是一个悲剧,对鸟蛋和它的主人麻雀都是。
  我不是一个流浪汉,但此刻,我好想隔墙扔一只旧鞋,祈祷它不偏不倚地掉进灌木,更祈祷有一只知更鸟光临这只旧鞋,以它为巢。
  牧场的榆树林中逐渐形成了一座白嘴鸦城(在维克农庄附近的沃伦地区),由两部分组成,一片几百码宽的草地把树分割成两排。但生活在这里的动物都或多或少保持着某种联系,因为它们总是成群活动,十分友好。几棵孤零零的榆树是它们中途交流的地方,每棵树上都有一两个鸟巢。除此之外,鸟儿也在橡树上筑巢,三四个一组,彼此相邻。更远一点的地方,在曲柳林附近,鸟巢则更多,那儿的鸟儿独自生活,似乎是被驱逐或迁移到那里的。
  早期时候,人们经常在山顶挖壕沟、建栅栏。对白嘴鸦来说,树就是山,保护它们免受敌人的侵袭。两条主路上的木屋比城区外围的房屋更为古老。远离城区的房子又小又薄,只能居住一两个季节。白嘴鸦在偏远的地区筑巢前,也是谨慎选择,弃此求彼。但鸟巢越来越高,也更大更密集,因为每年都有新生的树枝。这些树一定承受着巨大的重量。
  选择在哪根树枝上筑巢需要很高的技巧。首先,树枝必须有足够多的分叉,既能承受自身的重量,又能给旁边的树枝以支撑。其次,这根树枝必须是垂直的,这样能减少它随风摇摆的幅度。第三,鸟巢上方需要有一片开阔的空间,以便每年进行扩建。因此,鸟巢最好建在树顶或外层,那里的树枝较小,空间较大。第四,树枝要有柔韧度,能随微风轻轻摇曳,否则,鸟巢很容易被大风吹走。第五,这根树枝不能与其他树枝相互摩擦,以防折断。最后,还要看与其相邻的树枝,白嘴鸦喜欢站在上面,呱呱叫着吸引同伴,或给幼鸟喂食。
  白嘴鸦总是不满意筑巢的位置,因为它们很难找到十全十美的树枝。在选择树枝时表现出的独具匠心是很奇妙的;狂风大作时,鸟巢随树枝摇摆,鸟儿栖息在邻近的树枝上,上下摆动,就如海浪中漂泊的小船。如果树枝鸦巢彼此碰撞,重重打在鸟巢上,鸟巢几乎不会受到破坏;在某种程度上,时间越久的鸟巢越稳固,或许是因为它们更重一些。有时,在冬天,没有树叶的保护,猛烈的风把鸟巢吹翻在地,它在掉落的过程中撞到其他树枝,又摔到地面上,但依旧完好无损。榆树是白嘴鸦最喜欢的树,橡树和水曲柳虽然也是不错的选择,但只要有榆树,它们就不会选择其他的树种。一般来说,榆树比其他树种长得高,它们总是成群成排生长,所以白嘴鸦能在那里筑很多巢,相伴而居。榆树的高度确保了白嘴鸦的安全,最能满足它们的要求。白嘴鸦在一个鸟巢生活几年之后——也许它只能记住几年——会突然遗弃这个巢;它们不去修补旧巢,也不再筑新巢。即使在暴风骤雨中,老巢渐渐松散,一点点掉落,它们也不会在意。然后人们发现,那棵树很快死掉了。树叶几乎全部掉落,仅剩的几片也在仲夏来临之前枯萎变黄:树枝渐渐衰败,被风吹落,随风飘零。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在白嘴鸦抛弃鸟巢之前,就能发现树木衰败的迹象。但那些每天路过这里的人,很难发觉这细微的变化,或者,即使他们发现了,可由于自然变化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人们已经对树下生长的菌类植物习以为常,也会把树干腐烂、开裂当作经常发生的现象。最后,白嘴鸦放弃了那棵树,事实也显而易见。它们的巢很重,建在精力补充不足的树枝上是很危险的;除此之外,还要承受巢中鸟儿,和偶尔在旁边栖息的鸟儿的重量。干枯的树枝会越来越硬,即使在大风中也不会弯曲,这同样危险。只要树枝能轻度弯曲——幅度无须过大——鸟巢在强风中也不会受损。一旦树枝变硬,鸟巢较宽的那一面就无法弯曲,因此极易被风吹落。
  虽然鸟巢很高,但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里面有没有幼鸟,因为它们会不停地发出叫声要食物。喂养这些贪婪的小家伙很费工夫,需要老鸟在那个季节表现出不惧困难的精神。只要数一数有几个鸟巢传来了白嘴鸦的叫声,再观察一下它们捕食了多少猎物,就能大致确定它们的情况。最后一个传来叫声的鸟巢是我们打猎时要避开的,因为幼鸟不会同时长大,有十几只鸟儿通常会晚一两周才会成熟。
  幼鸟飞出鸟巢之后,时而在树上栖息逗留,时而在树梢间飞来飞去,打猎的时节到来之前,它们不能在这里停留太久,否则很容易迷路。几天的时间,树林里可能已是另一番景象。所以,有时人们期待满载而归,却不能如愿以偿,尽管已经清楚地知道了鸟巢的数量。幼鸟很快就学会了拍翅起飞,这种天性让它们到处飞翔,而不是故地长守。
  有人认为老鸟一直在努力引诱幼鸟离开,因为它们知道即将发生什么。或许有人会问,对那些更小的鸟儿是否也是如此呢?在我看来,当幼鸟学会长久地飞翔,能轻轻松松飞过田野的时候,老鸟确实试图引导它们。在打猎的季节,如果你靠近白嘴鴉,和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你可能会看到两只老鸟,两边各有一只幼鸟,用尽全力叫着。幼鸟可能站在地面上,也可能在矮树篱上,老鸟显然正努力让它们离开。然而,它们没有认识到唯一能做的便是——自己飞一小段距离,再等候幼鸟,幼鸟一定会追随其后。如果慢慢靠近这一家四口,两只老鸟一看见你的枪就会立即飞走,几秒后,幼鸟也会跟着离开。至于它们的叫声,幼鸟可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因为它们还没有学会自己的语言。旁观着老鸟的行动,让人不禁想起第一枪打出去后,老鸟立即惊慌逃窜的样子。枪声响起时,偶尔会有一只老鸟留在原地或附近,这一定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因为在所有鸟类中,白嘴鸦最害怕枪声。它们从小就接受了枪火的严峻考验。能够成功逃脱的鸟大多成熟得早,有的在打猎的季节来临之前就飞走了,有的具备了足够的飞翔能力,能在第一时间跟随父母飞到安全地区。因此,它们目睹了同胞被猎杀的场景,这样的教训,它们不会忘记。
  一般情况下,幼鸟飞出鸟巢时总是左顾右盼,然而一旦被赶出鸟巢,或被枪声惊吓,它们不会立即飞向开阔的田野或空地,而是对生活的地方恋恋不舍,好像只有旧巢才能给它们遮风挡雨。一段时间之后,幼鸟开始意识到生活中潜伏的危险,持续了近半小时的枪声让鸟儿四散逃窜,有的躲进树枝里,有的钻进远处的树篱中。第二天,在离鸟巢一英里左右的地方,它们被追赶、被杀害。老白嘴鸦几乎不会被射中,正如前面提到的:它们飞得很高,子弹根本打不到。那些被杀害的鸟,大多怀着能营救幼鸟的希望,徘徊不前,被误认为是幼鸟而中弹。幼鸟很容易识别,它们飞得缓慢而犹豫,不知道去哪里,也不知道要做什么。栖息在树上的幼鸟更容易辨识,它们朝大树飞去,在枝叶间飞来撞去,与其说它们选择了一根树枝,不如说它们是掉落到上面的。老鸟则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树枝,总是小心翼翼地落到树上,就像不想弄乱自己的羽毛。靠近鸟巢的时候,你无须等待,因为那里一定都是幼鸟;但据观察,老鸟总是在不远处守护着它们。老鸟也有被误捉的时候——第二天,当猎人再次来到这里时,往往是幼鸟老鸟一起捉。老鸟不会待在那里,给你瞄准的机会;如果你朝它开枪,一定会打在翅膀上。但幼鸟不会到处飞,即使它的翅膀被射中烧焦了,它也能沿树枝跳—两码远。它们被子弹射中后,会紧紧抓着树枝,浑身颤抖,看起来就像用爪子钩着树枝或肌肉紧绷着悬挂在那里,直到被子弹从下面击中,或树枝折断,和鸟一起掉到地上。幼鸟的羽毛十分柔软,羽茎也没有老鸟那般坚硬,猎杀白嘴鸦无须长时间瞄准,也不需过多子弹。   打落白嘴鸦之后,在鸟巢附近,负责收集战利品的人们小心翼翼地搬着鸟;他们把它放在野蔷薇上。白嘴鸦很容易滋生寄生虫,用不了几分钟时间,寄生虫就会从白嘴鸦的腿部爬到你的手上,刺激你的皮肤,但这种感觉只是暂时的;因为,这些虫子一旦离开鸟儿,就活不了太久了。
  虽然鸟巢里的白嘴鸦难以靠近,但有时依然会被偷。年轻的工人会爬到树上,即使树木高大粗壮,很难抱紧,而且树枝稀少,仅有的小树枝也有一定的高度。因为为了让榆树挺拔地生长,人们经常把大树枝砍掉。大树枝被修剪以后,即使捕鸟的人爬到树上,也很难轻易靠近鸟巢。因为榆树太过引人注目,偷鸟的人一般不会在白天行动。所以,他们会在漆黑的夜色中行动。为防止老鸟发出声音,引起注意,他们还会带一盏灯笼,灯笼发出的光会让鸟儿保持安静。偷鸟的最佳时间在打猎之前,因为只有会飞的幼鸟味道才更美。人们一般会选择打猎的前一个夜晚,用一些小把戏把老鸟引开。如今,偷鸟的行为已经不像曾经那样频繁了。在乡村生活的人不愿看到年轻人随身带枪,因为他们一旦得到机会,就会向老鸟开枪,不管在什么季节,也不管鸟儿是否在筑巢。那些成功逃脱猎杀的幼鸟,似乎有父母喂食,在掌握了飞翔的技巧之后,就跟随父母出去觅食。我们很容易得知,幼鸟什么时候在田野上成群结队地觅食。乍一看,它们似乎毫无秩序,各自独立。但几分钟后,就会发现,它们每三只一组,彼此靠近。这是一家三口在找食物吃。幼鸟通过观察,学习在哪里能找到最好的食物。在七月末,这样的场景更为普遍。
  除了那些侥幸逃脱的幼鸟之外,还有一些鸟儿,由于出生较早,具备了很强的飞翔能力。有的鸟巢比其他鸟巢建得早,虽然那正是鸟儿离巢的时间,但它们存活了下来,因为枪声会惊扰整个鸟巢。因此,白嘴鸦都喜欢提前孵化。几个月后,它们又陷入了慌恐。九月一日,枪声四起,它们无论是飞行还是躲到树上,无论转向哪个方向,都是危险的。
  白嘴鸦的翅膀十分有光泽,它黑色的羽毛反射着阳光,就像一面被打磨的镜子。觅食时,它们的步伐庄严而又稳健,和结伴而行的八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从不在树上站岗放哨,观察敌人的动向。它们总是集体在地面活动,如果有几只恰好在树上栖息,也会很快飞下来。如果你穿过树篱,来到背风处,来到鸟儿无法听到脚步声的地方,就很容易靠近它们——有时,如果它们在树篱附近觅食,你能走到离它们不到三四码远的地方。当然,如果白嘴鸦恰好在树上,就无法如你所愿了。
  但它们不会因此守卫在树上。一般来说,白嘴鸦在草地上比在耕地上更为安逸。因为在耕地上,它们容易被击中。有时,人们会通过放空枪,大声喊叫或拍手的方式恐吓它们,保护农作物的种子。然而,他们的努力常常落空。如果他在田地的一侧,想赶走白嘴鸦,鸟儿们只会慢悠悠地飞向远处的另一个角落,他刚一离开,鸟儿就又会飞回来。鸟儿清楚地知道,只要它们和人类保持一定距离,就不会受到伤害,但一次次地來回驱逐,让鸟儿越来越警觉。在草地上,它们很少受到枪击,胆子也就更大些。
  摘自《威尔特郡的乡野生灵》(百花文艺出版社)
其他文献
  
传统的农家大碗菜是农村常见的家常菜肴,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基础。它以用料独特、不拘形式、制作简单、饭菜合一、风味多样而受到人们喜爱。在农村传统的农家大碗菜主要用于红白喜事、过年过节等。其实如果对传统的农家大碗菜进行继承、改革、创新,就可以创造出新的传统的农家大碗菜,更具特色。现介绍几则,供制作。    大碗杂鱼面    原料:小杂鱼450 g,面粉250 g,淀粉50 g,豆瓣酱15 g,酱油30
药物参与消化的所有过程,可能与吸的烟、喝的果汁、吃的食物相互作用。因此,有必要了解正在服用的药物有哪些忌口,防止药效打折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烟——任何药物    服用任何药物后的30分钟内都不能吸烟,因为烟碱会加快肝脏降解药物的速度。  近年来医学工作者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吸烟不仅会危害健康,而且会干扰药物代谢,降低药效,甚至贻误病情。  香烟中含有的尼古丁在进入人体后,会对肝脏中的代谢酶系
读《红楼梦》无论老少,名菜“茄鲞”几乎无人不知,可认识“鲞”字的却不多。“鲞”读“响”(xiang)其实就是“萝卜响”的响。茄鲞有许多有趣的描写:贾母设宴大观园,笑着命凤姐,搛些“茄鳖”喂刘姥姥;刘姥姥边吃边舔嘴砸舌:巧舌如簧的凤姐介绍“茄鲞”制法,如数家珍,刘姥姥听了吓得直伸舌头,不住声念:“阿弥陀佛!”不住赞叹:“倒得十来只鸡配它!”“这一顿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了!”然而这么好的菜,现代怎么不
在异国他乡,想要迎合华人和外国人的口味,那么就要大胆地去粗取精,用心用爱敢于开拓和研究,才能使川菜在美国的土地上更加耀眼,备受欢迎。  笔者经过多年的国外烹饪工作和在国内20 几年的烹饪经验大胆地自我完善,善用香味调料,结合国外的烹饪原料和手法,使中国的川菜在美国的休斯顿中国城独领风骚,受到广大华人和美国人士的青睐及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故整理成文供国内烹饪爱好者和同行业人士共同交流厨艺。    霸王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你是否回到了电视剧《西游记》的剧情中?  央视1986版《西游记》一经播出就轰动全国,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那时,很多孩子每天放学后飞奔回家,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机,等着孙大圣出来降妖除魔;每当片头曲《云宫迅音》的节奏响起,每个人眼前都会浮现出东海之水澎湃、美猴王腾云驾雾的画面……  为什么这一版《西游记》能“霸屏”30余年,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杜甫《贈花卿》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刘桢《赠从弟(其二)》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前几天接受了“一条”的访问,聊了不少。我总结一下中心思想,这也是我这些时间的所想所得。  1指责80后90后抗压能力不强是不公平的,因为经济和生存的压力都比以前大很多,社会发展和历史原因,给了这一代人太多的压力。  2杂文这东西,无论起初三观多正,写着写着,会发现自己容易变成一个鸡贼的人,往往情不自禁想怎么样煽动更多人的情绪,当我发现自己有这方面倾向的时候,就反思和停止了。  3很久没写杂文也是因
无水烹调是指菜肴原料在加热成熟过程中不用水导热,而是采用其他加热方式烹调成菜的一种方法。制出的菜肴具有干香适口,清香鲜嫩,原汁原味,形状完整,色泽美观,保持营养,风味独特等特点。  由于无水烹调在整个加热过程中不用水或鲜汤,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菜肴口味的确定多数在加热前进行或菜肴成熟后浇汁或蘸汁食用。(2)为保持原料自身水分营养少受损失,达到形状完整,口味鲜嫩,酥香焦脆,
对于总是在奉献的羔羊,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推动它走向这样一个结局:彻底为自己献身。因为它此前的奉献是如此之重,我们已无法承担。所以,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局面——勇于献身者,最后的结局常是彻底献身。  忠诚的爱——你就要甘愿做我的炮灰  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然而,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却痛苦起来,我讨厌这个句子中对哈桑这种情感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