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庄子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战国时代到现在的“战人”时代,有谈庄子的必要。
  在中国,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在大一统前,人们征伐掠夺的欲望象时代的脚步一样在前进;在欲望燃烧的原野上,庄子无疑凿出了一眼清心的醴泉,他之学说,如“北冥”恬淡的凉风 ,抚慰了人们饱受苦难的心灵: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要来到世间?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要到哪里去?
  无疑,他之政治·社会理想是复古,是对尧舜原始社会的怀念,是幼稚可笑的。难道共产主义就不可笑了吗?人们对公平·正义·真理自古都有一种向往罢了。
  同时,庄子对人体内部是困惑的;中国的人体医学体系历经老·庄直到《黄帝内经》始形成。
  但人生的哲理,人之身心之境,庄子却达到了许多现代人都无法达到的颠峰:“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立;心若死灰而身如枯木之枝。”显然,庄子已达到了所谓“定境”。
  但庄子毕竟是一个普普通通·真真实实的凡人。
  一、率真可爱·对人诚恳守信,以德报善,以恶报怨,不入流不合污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庄子借蘧伯玉之口,说:“行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行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佊且为婴儿,亦为婴儿……达之,入于无疵。”
  对于势力·潮流之类的,庄子论如螳臂当车:“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此为后世隐士思想之源。所谓:“为善不近名,为恶不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养亲,全身,尽年。”
  庄子对人,不两言,言人之常情。“不迁令,不劝成”
  二、做事 专心致志,如庖丁解牛:……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持刀而立,环顾四周,为之踌躇满志。在做事时,达于技,技近乎道矣!体验到做人之快乐,何其入世也!
  借仲尼之口提出命·义,“三事”思想: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心;臣之事君也,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
  1.事亲: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2.事君: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
  3.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耐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乐生而恶死!
  三、达观·自信
  “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谤之不加沮。”常人“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而“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庄子的虚静·恬淡缘于他博览群书·历经苍桑对人心·世间的洞察,对诸子百家的批判。“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这不就是现在的物质不灭定律吗?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是之为两行。后来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更形象。
  万物·事情运行,皆有规律,对我有利,是福;不利,是祸;而对他人,可能就是祸和福,其实,本来就没有福和祸,人们喜怒为用,命名而已,日升月落,万物各“自己”呀!“咸其自取,其怒者谁也?”
  何谓“两行”,在佊·是的论述中,“。。。。。。佊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无穷也,非亦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自佊则不见,自知则知之。庄子用文字描述了阴阳图。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屑毁誉,饥渴寒暑皆事之变命之行也。”如昼夜一样自然。
  四、悟者
  借卫君暴政 ,颜回欲适卫而请于仲尼,借孔子之口,指出迂儒之“七不可”,最后,直指人心,提出“心斋”: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庄子指出儒生所谓的救世济民的思想不若得“道”:“闻以有翼飞者也,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佊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循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所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曦几遽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普天之下,唯道独尊。
  庄子依道自立,自尊于天下。
  总之,庄子的理想和幻想分不开:“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疬而年谷熟”庄子知道这是神话,但他可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游乎无穷,无可待哉!安所困苦?”
  在庄子的思想里,他之精神,犹如帝王:“尘垢粃糠,是犹陶铸尧舜者也”;甚至高于帝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于藐姑射之山,杳然丧其天下矣。”
  当尧去拜见“至人”时,回首看自己的天下多么渺小啊,犹如人从宇宙中看地球一样。人从“我”中跳出,何尝不如此呢?
其他文献
一、物理教学中难点的形成  1.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不当  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由于知识内容本身的特点造成的,有的是学生的思维和学生的心理障碍造成的,还有的是由于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人为造成的,而知识本身学起来没有什么困难。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特点是,习惯于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即从有代表性的感性事物入手,归纳出它的本质特征和共性,得出概念和规律。物理教学中的绝大部分概念和规律都是
期刊
常言道,十分文章,三分写作,七分修改。作文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作文修改,是指由初稿写出后直到最后定稿前对作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句标点等方面做的一个不断加工、完善的过程。它既是一个作者对所写作文的内容不断加深认识,提高其思想蕴含的过程,也是作者对作文表现形式不断完善,作文技巧臻于成熟的过程。那么,作文修改,应从哪里入手呢?  作文修改主要包括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修改:  (1)内容上主要包括
期刊
摘要:直奔重点知识,结合学生实际,正确处理教材,设计学生动动脑就可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新课,争取当堂解决问题,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节约学生学习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编好导学案。  关键字:导学案;课堂效率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高效率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必须编写高效率的导学案。那么怎样编写高效率的导学案呢?我想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期刊
21世纪,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提高环保意识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环保教育应从娃娃抓起的实践已为人们所认同,《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学校应培养孩子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美好情感,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乱扔垃圾、破坏草坪、随便摘花等与环保教育相悖的举动,环保教育成了一种形式教育、口头教育。如何对学生开展环保教育呢?
期刊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中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育思想的精髓。这句名言适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当然音乐课也不例外。基于这一思想,我以为中学的音乐教育必须重视视唱教学。其理由如下:  一、视唱教学是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的核心  它能使学生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具备了独立视唱能力,受用无穷。一则“点石成金”的神话故事在作了精彩的描述之后,说授之以
期刊
体育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打打篮球跳跳绳而已,而是要学生从“终身体育”和“自觉体育”等精神层面提升孩子们“野蛮其体魄”的体育意识,从而把“强身健体”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它是要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已的理解,逢觉将体育精神融入自我需要,让学生能挤出时间锻炼身体.教学课程要基于学生的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构建过程,不是外在于学生的活动,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有效地引导
期刊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教育的多样性,小学科学课的课时安排必定具有局限性。如何利用有效的时间,创设条件更大的发挥小学科学科学习的有效性呢?我们从情境创设入手,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它所蕴
期刊
在新课程标准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合作教育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它将真正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将转化为和谐而又热烈、严谨而又快乐的新课堂。  一、认识合作教育  1986年10月,苏联《教师报》发表题为“合作教育学”的文章。文中写道:“我们需要与从前的教育学截然不同的新的教育学,这种新的教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特别
期刊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进步,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的独特性、先进性、高效性,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在人们的面前,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语言实践,使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英语水平与能力。因此,英语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如果在英语教学中能够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将会对英语的课堂教学产生巨大
期刊
启发性教学起源于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反二隅反,则不复矣。”其意是:当学生还没有搞通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未达到“愤”和“悱”的状态,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只有在“心愤口悱”的情况下,教师才能启而发之,并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孔子这一论述,言简意赅,生动地描述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精湛地阐述了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