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静气品自高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883374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决定美术作品生命力的是它自身的艺术性,而非尺寸的大小。中外如此,千古一律。法国卢浮宫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尺寸并不大,可在数十万件藏品中,它是三件镇馆珍宝之一。我国古今有许多划时代的杰作,诸如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其规格仅38.5厘米×29.6厘米,约合一平尺,但它却代表了唐代绘画的最高水平。今人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气势沉雄,也是案头绘画。
  美术作品的市场价格,是由当时市场供求关系、运作方式所决定,它并不是反映美术作品艺术价值的恒定标准。因而,艺术水准的高低并不与市场价格成正比。
  一件作品的艺术价值是不变的,市场价格是可变的。昌隆盛世,美术作品的价格可腾云驾雾;兵荒马乱,则一文不值。郑板桥在《古董》一诗中写道:“末世好古董,甘为人所欺。千金买书画,百金为装池??方其富贵日,价直千万奇。及其贫贱来,不足换饼糍??”就是其例。
  中国画进入市场,“按尺论价”虽然荒谬,但这也是“国粹”。源起于何时,我没有考证。可郑板桥却留下了他的润格表:“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齐白石也有“按尺论价”的润格传世。
  润格,是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的。椐业内人士讲,新中国建立初期,齐白石的作品每平尺两元五角;60年代中期,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在和平画店标价48元。到了今天,还是这些作品,其价格犹如大鹏展翅,已经扶摇直上九万里。
  “按尺论价”是不合理的。因为即使是大艺术家的作品,也有代表作与习作、应酬之作的区别,艺术价值也不同,这怎么能平均“按尺论价”?可话又说回来,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以整幅作品定价还是以尺论价,只能由当时的市场所决定。
  现在之所以“按尺论价”引起了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从本质上看,这不在于“按尺论价”本身,而是被市场疯狂炒作、标出天价的某些“作品”,让人看了不知所云。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审美标准与价值判断。孔夫子在《论语·八佾》论及韶乐时指出,要“尽美矣,又尽善也”。此说已经成为我国在文艺创作中,世代相承的价值判断与审美标准。魏晋宗炳《画山水序》继而认为,山水画的社会作用是使“仁者乐”,要给人以“畅神”的美感享受。看时下某些鼓噪登天的作品,能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吗?
  其二,画品。绘画作品的品格乃作者灵魂之写照。唐代朱景玄把绘画分成“神”、“妙”、“能”、“逸”四品。宋代黄休复把逸品放在了其他三品的前面。但总的来说,画品只有高雅与粗鄙之分。宋代邓椿《画继》指出:“画者,文之极也。”画品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修养与情操。当前爆炒的一些作品有“品”吗?从中能看得出“真气度”、“真意境”、“真趣味”吗?
  其三,独创性。一部世界美术史则是一部美术风格演变史。没有风格,即没有生命。不能在美术史上增添新的美学样式,作为画家,没有意义。因而,一味重复别人画得好,与具有独创精神而又画得好,是匠人与艺术家区别之所在。若以此角度观察当今美术市场,结论是可悲的。
  美术市场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怪现象,比如画家的作品,按其社会头衔高低多寡论价, 按吹捧文章绚烂的程度论价,按媒体宣传的力度论价,按出版的画册列入哪个系列论价,等等,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钱”字。反过来,只要有了钱,在美术市场上,似乎没有办不到的事。一位画家如果只想钱、钱、钱,他就很难搞好创作。
  君子立身,务修其本。画家若要有所成就,必定要具备深厚的学养,丰富的生活体验,过硬的艺术技巧,三者缺一不可。心中有个“静”字,作品才能有个“雅”字。正如我在过去一篇文章中所说:“‘静’与‘躁’,是艺术家进天堂与下地狱的分水岭。”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其他文献
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由中国书协、《光明日报》共同举办,因为我在中国书协分管学术理论,二〇一四年一月十四日主持了论文评审,五月二十四日下午在论坛做一个学术总结。  在论文评审前,我对投稿论文的数量与质量都不抱太大的期望。一个新的领域,人才积累与成果积累都还很单薄,不像持续三十年、横贯一代的全国书学讨论会,或一些专题如兰亭、康有为(广东)、沙孟海(浙江)的研讨会,积累雄厚。本身书法界对产业背后的经
期刊
订阅方式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  2.扫描上方二维码进入微信公众号在线订阅;  3.直接向报社订阅。  发行部电话:010-68479020 68469246  2017年全年订阅价:391.2元(46期)  2016你那全年合訂本订阅价:416.4元(49期)  直接向报社订阅的读者,请通过银行转账至指定账号。  户名:《中国美术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
期刊
中国古代的土木建筑成就非凡,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作为古代建筑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砖伴随着春秋战国大型建筑的出现而产生,并经过数千年的衍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脉内涵丰富、品类繁多而自成体系的文化遗产。  砖的出现晚于瓦,从秦雍城遗址(今宝鸡凤翔)和咸阳遗址出土的板形薄花纹砖来看,砖最初使用可能非砌墙或铺地,而是用于檐墙脚下防水砌面。砖大面积用于铺地和砌墙则始见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  古
期刊
画院始于五代,最初它其实是一个官署名。古代画院服务于宫廷,显得是那么的高高在上,艺术在此成为皇权的一种昭示符号,神秘而庄严。  如今的画院,早已褪去宫廷的烙印,成为反映时代生活、服务民众精神文化、展示与推广中国艺术发展的良好平台。然而,对于民众而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低调,画院的神秘感仍有那么些若即若离。也许,以“围城”来比喻这种感觉并不是很恰当。但不可否认,画院与民众之间确实存在着一道无影的“墙”
期刊
1994年,曾经成功扮演周总理的著名演员王铁成搬入北京顺义的一栋别墅里,从此远离了城市的喧嚣。  前不久和王铁成、蓝天野、李嘉存等人一同去广东参加一个书画笔会,因有共同的收藏爱好,我和王老经常忙里偷闲,聊些收藏的感受。  触动较深的是王老无意时说的一句话:我玩的是过程,不想结果,更不考虑别人怎么看。这句话其实分量很重,目前的收藏界能有这种认识的人不多了。  在去年嘉德秋拍的答谢宴会上,嘉德总经理王
期刊
前不久,我应邀去参加艺术家朱仁民艺术馆的开馆仪式。一位与会嘉宾问我:现在市场上有没有人在仿这位艺术家的画?我所知有限,只能以一己之见答之:至少我还没有见到。  其实这个问题好几年前就曾有人问我,当时正值这位艺术家创意设计并实施建造杭州胜利河(古运河南端入杭州市区后的一段分支)古水街工程刚刚竣工,艺术家为这一工程的核心部分“环楼”所绘丈二匹水墨巨构《环楼戏说》,以及另一件也是以古运河历史风情为题材的
期刊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1976年7月28日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日子。突如其来的唐山大地震带给人的心灵震撼直到今天都难以平息。而对于石齐来讲,这一天也令他终身难忘,不仅仅因为那场惨烈的地震。1976年7月28日,36岁的石齐走进了北京画院的大门,从此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画院生涯”。  6月的一个午后,本刊记者造访了石齐位于北京三里屯的工作室,一说起他与北京画院的缘分,这位画院的老职工,立刻放下了手中的
期刊
深受中華文化影响的近邻日本是海外吴昌硕研究的一大重镇。日本学界对吴昌硕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清末民初至20世纪20年代,是吴昌硕作品在日本的传播期和“吴昌硕热”在日本的兴起期。这一时期,吴昌硕的艺术作品东渡日本,对日本近现代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启了日本学者进行吴昌硕研究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是中日两国学者对吴昌硕研究开始实现学术意义的双向交流和争鸣互动的时期,日本
期刊
一边是出版界的翘楚,一边是百年名校;一边有中国第三大图书馆做后盾,一边则坐拥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过云楼藏书,在盛夏的中国引发了一场引人瞩目的争夺。  过云楼藏书,一个家族和一座江南名楼近150年的收藏与积淀,在盛夏的中国引发了一场引人瞩目的争夺。  盛况空前的巡展  2012年4月的北京,春意盎然。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网站上一则《过云楼藏书整体亮相匡时春拍》的消息像一颗深水炸弹,引发了2012春
期刊
但凡见过香港中环林立的摩天大楼、领略过铜锣湾熙熙攘攘的购物人群、踏过尖沙咀大牌汇聚的广东道的人,一定对香港这个时尚之都、购物天堂印象深刻。然而,5月底6月初,以第五届香港国际古玩展领衔的多个与艺术及收藏有关的展会在香港同城上演,这个东方之珠俨然也成了艺术之都。更为重要的是,背靠中国内地这一巨大的潜力市场,使得香港成为了中国内地与国际市场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  古玩精品汇聚香江  5月27日下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