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长效机制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m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代大学的使命有四: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研究,三是文化传承,四是社会责任。校园网络舆情体现了大学生对社会及社会热点事件的态度。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课评教,也可以在网上发布自己对校园内外相关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态度和情绪情感。目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未正确树立,而他们在网络中的言论势必会形成片面观点,因此如何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及大学生身心特點正本清源,健全长效引导机制,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大新课题。
  关键词: 高校网络舆情 长效引导机制 媒介素养 学生特点
  一、高效网络舆情的定义
  《辞海》对“舆论”一词的注释是“众人的议论……现多指群众的言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舆论是社会上值得注意的相当数量的人对一特定问题表示的个人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汇集”。《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舆论:公众的言论;舆情:公众的意见和态度”。因此,笔者认为,舆情与舆论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现代社会,人们关注的不仅是社会公众的言论,更关注言论背后要表达的意见、态度、信念等综合因素。
  在学理上,学者们认为舆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土概念。冯希莹在他的《舆情概念辨析》一文中这样定义,舆情特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特别强调被管理者对管理者持有的情绪、情感、意见,其中政治指向性是此概念的画龙点睛之处。有学者认为舆情是社会民众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关乎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事项)或自己关心的特定事件持有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的总和及表现[1]。有学者认为,舆情是“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2]。综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舆情就是社会舆情在网络上的延升和发展,指在网络这个特定时空场域内,人们对自己关注的社会事件或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意见、诉求、行为等因素的总和,是民众一种政治意图的表达方式。
  高校网络舆情相对于网络舆情,不论在时空场域还是参与主体与社会大众都有区别,学者们对这两点争议颇大,有的主张场域限于高校校园网,参与主体是高校师生;有的主张场域限于校园网,但主体仅限于高校大学生;有的学者主张高校网络舆情的场域充满整个互联网,而参与主体是高校师生;有学者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场域是整个互联网,但主体凸显高校大学生。如有研究者主张“高校网络舆情特指以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网络表达对校园中某些现象、学校管理及他们关注的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而传播的各种不同观点、意见、态度和情绪的集合”[3]。也有学者将高校网络舆情界定为主要以校园网络为载体,以学生群体为行为主体,由现实社会各种现象引发的,并能对其进程产生影响的、公开的、一致的、具有权威性和倾向性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4]。还有学者认为高校网络舆情进一步限定了网络舆情的范围,主要是高校师生对自己关心的公共事务持有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5]。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高校网络舆情的长效引导机制,高校教育者的确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者甚或发起者,但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具备立德树人的基本修养,他们往往会在教学、管理、生活中率先垂范,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适应社会。虽然现实高校都有实体围墙,美其名曰“象牙塔”,但是,在风起云涌的信息网络时代,实体围墙早已围不住网络信息的轰炸,那么在良莠不齐的网络社区,大学的崇高使命之一是育人,尤其体现在网络教育引导上。因此,高校网络舆情指高校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因对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关注而引发的对该事件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等总和。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学界看法也不一致。李昌祖等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包括主体的特定性、客体的双重性、空间的限定性和产生缘由的多样性[6];也有学者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包括形成过程的迅捷性和交互性、内容的多元性与分散性、制造和参与主体的开放性及问题探讨肤浅和舆情真伪难以求证等特点[7];王芝灵在他的学位论文里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指出包括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与及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8];曹银忠等认为高校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与直接性、隐匿性与外显性、丰富性与多元性、突发性与及时性、互动性与可控性这样五对特征[9];郭秀芝等认为不确定性、群体性、非理性、全球化、复杂性、多元性、迅速性、难控性等是高校网路舆情的特点[10];刘毅持“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和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个性化与群体极化性”六因素论观点[11]。
  不难看出,研究者们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客体、内容、载体、形成、影响、渊源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得出高校网络舆情特征诸如开放性、直接性、随意性、多元性、突发性、快捷性和偏差性等观点。除此之外,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如下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在高校网络平台上,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了任何事件,只要发表在网络上,避开网络壁垒不说,以光电速度,世界各地人民只要能上网浏览消息新闻的,都能在事件发生的瞬间得到消息,并能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的看法、态度、观点、情感。以西南某高校大学老师周某在网上发布的《自白书》为例,周某在2014年12月23日凌晨零点59分在微博、微信上发布了《自白书》,这个时候,按照中国传统的作息时间,大部分人们已经进入睡眠时间,但这个《自白书》仍然在第一时间传播开来。笔者在微信圈里发现最早关注并转发的是凌晨2点13分,而其本人微博截止2014年12月24日20时23分,已有38498人次转发,评论多达8636条。之后,这条信息以当事人不可预见的速度和广度迅速传遍了全国高校,并引发了师生的广泛关注,超过9085万人次阅读过此信息,评论超过4.7万条,媒体人也在第一时间关注这个事件①。   (二)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人人都是媒体人。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把互联网确定为“第四媒体”,根据当年报告,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比例达到47.4%,而通过传统报纸获取信息降到15.7%②。互联网高速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只在网络上浏览信息,开始探索新的发表公民意见的途径。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Media”做了如下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也就是说,“自媒体”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多数或者特定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微博、日志、主页、微信朋友圈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人人网、百度贴吧等。当今大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微信账号或QQ账号,高校BBS论坛主要为学生开辟。高校学生工作正在向无纸化办公转变,学生接受管理服务教育信息,都能通过网络获取。方便的途径促使学生成为“媒体人”,他们可以把自己对某一社会事件或与自己相关的高校管理的看法态度观点情感发表在网络上,形成高校网络舆情。
  (三)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事件较传统舆情范围扩大。
  传统舆情形成内容,与学校传统管理体制相关,学生能接受的信息是与自己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包括校园管理和师生权益相关的信息,诸如教育教学改革、管理服务、奖勤助贷、招生就业、师德学风、后勤管理等相关工作。而在当前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不仅关注与自身有关的事件事务,还包括从网上获得的间接信息,如关乎高校及社会稳定类,如学生对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民族情感等敏感问题发表的言论及对有影响力的老师发表的针砭时弊的博文、微信等的关注评论转发符,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高校网络舆情的真伪与影响的不确定性。
  高校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不经任何官方审核方式发布自己关于某事件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他们发布信息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审稿人,也就是说信息发布是没有“把关人”③的,势必因个人倾向性而有失客观公允,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的随意性、即时传播性和影响范围广的特点,抓人眼球赚取噱头,博取点击率,进行商业营销炒作,造成社会的恶劣影响。对于网络事件,有人断章取义,有人别有用心,大学生由于自身的身心特点,对社会事件的认知不够全面,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特别感觉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加上他们对社会问题认识片面等,就会借由贴吧、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渠道进行情感上的宣泄。对于浏览信息的大学生,由于不是第一现场经历者,往往断章取义,攫取符合自己价值认同的信息予以评论传播扩散,从而影响其他大学生网民对事件和社会的看法。因此,高校网络舆情更容易出现与客观事实不符的情况,有时甚至出现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状况[12]。
  (五)高校网络舆情的法律边界性。
  高校大学生具有高度政治热情,遇到自认为不平的事件好打抱不平,因此,很容易被真伪难辨的网络舆情蒙蔽双眼,一时激愤,点击散播非事实信息,触犯法律。2013年9月9日出台的司法解释对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构成诽谤罪的两个要件“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分别予以了明确。解释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情节严重”,“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以高校学生的QQ群数量来说,当今高校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个人拥有的QQ群个数已经超过5个,同学群如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年级的、班级的、各类社团的、实验室的等,有暂时的,也有联系紧密长期的,笔者一些学生干部的QQ群数量多达50个,笔者的工作学习QQ群数量达42个,其中超过千人的就有三个。如果要发帖转载500次以上、浏览5000次以上,是一个很容易突破的限制,对是非難辨的网络信息转发评论很容易形成突破法律底线的网络舆情。
  三、高校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高校大学生的年龄段大体分布在18至22岁之间,这个年龄正值青春后期成年早期的转折点,大学生以前的人生重要任务是学习,至于人格形成、个性发展、情感完善、认知建立都是成长期的附带产品,到了大学阶段,面对所有生活学习社交任务等突然全部让自己做主,不成熟的心理会影响对社会问题和生活事件的客观评价,这时很容易借助方便的网络渠道断章取义、激情表达。
  (一)认知的偏差性。
  大学生的身体已经基本发育完成,但心理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这个时期的青年人认知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主观思维占据大脑。一方面在现实中追求尊重、理解、渴望独立、成熟,另一方面存在心理依存性和不成熟性,自身冲突加上环境不匹配性,认知系统偏差就出现了,这个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容易以偏概全、错误、消极、偏离客观现实,容易仅根据生活中某一事物的某一细节的了解就片面武断地下结论,而信息的完整性、整体性就会被忽略,在自我整合过程中,在网上对信息按自己的理解感受一厢情愿地解释,并做出相应偏离现实的行动,出现认知偏差。
  (二)思维方式的不完整性。
  大学时代,思想自由得到极大张扬,信息大量涌入让青年人无从选择。面对突发事件,情绪很容易失控,面对现实中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把责任和原因推给别人或环境,他们的社会表述行为具有群体性特征,同时,对社会事件进行乌托邦式解构。这种外归因的方式容易让青年学生求助网络公平,当网络上出现一些与自己内心冲突相匹配的言论时,容易随波逐流,不经思考地发帖或转发,形成有偏见性的网络舆情。
其他文献
“苏式历史课堂教学”,是基于苏州的地域历史文化,苏州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结构,体现历史学科特质和苏州风格的一种教学形态,苏式历史课堂应该呈现灵动而有生命的历史,体现
社会稳定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喀什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由于民族、语言、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活文
摘要:口头言语是师生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媒介之一,直接关系课堂教学成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教师必须具备灵活运用课堂语境下话语表达能力:综合运用停连、重音、语速、语调等表达手段;巧妙运用默语、态势语等无声语言;在话语中融入感情,并恰当展现个人的话语风格;合理利用声音的物理属性;从教书育人角色出发,注意话语的方式方法,避免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  关键词:语用学 课堂语 能力  语言作为人际沟
对EuMO3进行了XRD、XPS、IR和^151Eu Mossbauer谱测量,研究了晶胞参数与离子半径、Eu4d光电子峰的结合能、同质异能移位的关系。结果表明,Eu4d结合能和同质异能移位均与B位离子M的变化有关,且结合能与同质异能移位成线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新乡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践为例,针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分析思想政治理论
摘 要: 《中原音韵》一直被认为是周德清所作,然而对于《中原音韵》的创作以及著作权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些争议。本文将通过分析周德清与杨朝英之间的两次文学交集,探析两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中原音韵》的创作、著作权问题。  关键词: 周德清 杨朝英 中原音韵 交集  《中原音韵》是中国传统曲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而且其中十九部韵部的划分,代表了近古汉语音系的合理划分、记录了汉语语音从中古到近古的演变,同时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国机动车的数量迅速增加,不仅为人们生活带去了便利,而且也使城市的形态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因此,这对我国机动车行业来说,是一
基于相变材料吸放热由固态—液态—固态周期储存和释放能量的特性,以普通砖墙内添加相变材料层为研究对象,围绕在室外温度周期性波动的情况下对不同厚度、分布位置和 分布形
简要介绍楼宇型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构成和常规调峰设备配置方案,阐述了调峰设备的选型原则及系统评价指标,并结合某工程为例,对分布式能源站不同调峰设备选配方案进行了分析比
报道了3-芳基四氢合萘-1-酮的烯醇硅西边在氧化碘苯-三氟化硼的协同作用下3-位芳基迁移到2-位,生成2-芳基-3-氟四氢合萘-1-酮的反应。当芳基是Ph-p-Cl-Ph、p-Me-Ph和p-MeO-Ph时,收率分别为80%、61%、10%和5%,并讨论了这一反应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