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供给到公共需求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19508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具有自身的偏好,许多政府提供的大量服务并非基于公共需求,这同服务型政府要求公共供给的需求导向原则相违背。公共需求导向的服务型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让公众通过参与表达民意,并让民意进入政府公共决策的议程。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公共服务 公共需求
  
  自温家宝总理2005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以来,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将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自身改革的目标。十七大报告中更是首次将建设服务型政府设定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但由于对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各地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导向:供给导向的政府和公共需求导向的政府。前者提供公共服务的逻辑起点是公共需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满足公众需求,是为了公共利益的实现;而后者提供公共服务是从彰显自身政绩出发,脱离公众的实现需求集聚公共资源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样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我们称之为政府供给导向。毫无疑问只有前者才是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的实质
  
  众所周知,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能在于提供公共服务,但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是否就是服务型政府?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回顾中国古代历史,不难发现,即便是那些最专制的政府,为了巩固其统治,为了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也会为老百姓提供大量公共服务,但总体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的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往往出于“家天下”的统治要求,而非基于对民众公共需求的回应。从理论上来说,现代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职责是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但现实中,政府自利性的存在仍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而且这种自利性往往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具体表现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会从彰显自身政绩从发,而不是基于公共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从而给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政府供给导向的。公共选择理论学派对此做了精辟的分析,认为个人参与政治活动同在经济活动中一样,也是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以成本—收益分析为依据。“当个人由市场中买者或卖者转为政治过程中的投票者、纳税人、受益者、政治家或官员时,他们的品性不会发生变化。”①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人”与“经济人”一样,是利己的、理性的,依据个人偏好的,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政府官员追求的利益是多重的,职位升迁无疑是官员追逐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在我国现实政治生活中,上级组织的认同和授权仍然是我国干部晋升任用的主要方式,于是,各级领导为了让上级领导与组织满意会致力于彰显政绩,从而导致集中公共资源大办脱离群众普遍需求的“政绩工程”、“现象工程”、“面子工程”现象。政府在名义上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公共物品,但往往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这种政府供给导向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往往导致了公共服务责任缺失、公共服务低水平供给等深层次的矛盾。政府公共服务责任是指政府能够积极地对社会民众的需求做出回应,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公正、有效率地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②因而,服务型政府的责任就在于对辖区内民众的公共需求进行有效回应。近年来,随着政府汲取财政资源能力的不断加强,政府财政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支配这些公共资源的权力也在增大,但权力一旦没有了责任的束缚,就可能导致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各种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就是突出表现。尽管那些浩大的“政绩工程”也是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但在财政资源有限的硬约束下,公共服务的提供应该遵循一定梯次的结构需求,即先满足那些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涉及民生大计的公共需求,如民众广泛关注的医疗、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但现实中政府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在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明显不足,而在办公大楼、市政建设等形象工程建设的投资上,却异常慷慨大方。
  真正的服务型政府,应该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众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众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③可见,公共需求导向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可以将各类物品分为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两大类,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通过市场机制提供私人物品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另一类物品是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类物品由于难以避免产生大量的“免费搭车”现象,其成本与收益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称,因此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在现代社会,政府应该出于公共利益而建构的组织,可以说,政府存在的主要理由就在于为公众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取决于公共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公共需求,要根据公众的需求来提供公共服务。公共需求导向的服务型政府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公众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政府应在其掌握的资源和具备的能力范围下提供相应的服务;二是公众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方式,政府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应采取公众乐意接受的服务方式;三是当公众的公共需求发生变化时,政府应积极回应公众新的服务需求确保公共需求的满足。
  
  从政府供给导向到公共需求导向的转变
  
  如何促使公共服务提供的政府供给导向向公共需求导向转变?公共参与无疑是重要的制度保障。公共需求得不到及时回应是导致社会矛盾积聚的重要原因,政府应该让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决策,才能更好地回应民众的诉求,向公共需求导向的服务型政府转变。公共参与是服务型政府公共需求导向施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服务型政府强调“民本位”,是对过去“官本位”的纠正。“民本位”要求公共权力的运行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起点和落脚点,一切以民众为中心;民众才是政府绩效的评判者,对官员的晋升任命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公众参与是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公共需求导向转变的关键。由于受信息不充分和政府自身利益等因素影响,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往往忽视民众的实际需求,以政府意志替代民众意志。只有通过公众参与,让公民的需求得到充分地表达,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逻辑起点才能回归正常。公众参与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强化政府责任意识的保障。服务型政府要根据权力责任相一致的原则,对自己的服务行为负责;当服务出现问题或引起民众不满时要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公共参与对于推动政府责任的落实,不断增强政府对民众需求的快速回应能力,对于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公众参与要求政府与公民之间进行双向互动,要求地方政府注重对民意的收集和归纳,从而根据民情民意进行决策和管理,使公民的要求切实转化为现实的利益。这就要求政府从以己为中心转变为以公民为中心,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为公民提供多种参政形式畅通政治信息的流通途径,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近年来,杭州市践行“以民主促民生”的工作机制,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效让人民检验,探索以民主推动“生活品质之城”的建设,为地方政府通过公众参与推动公共需求导向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杭州市把“以民主促民生”的工作机制概括为“四问四权”,即问情于民落实知情权,问需于民落实选择权,问计于民落实参与权,问绩于民落实监督权,使公共政策从制定、执行到评估监督都有民主的机制和程序,从而保障民生问题得到符合民意的有效解决,通过吸引广大市民广泛积极参与解决民生问题。如广受市民关注的“停车新政”、中山路综合保护和有机更新工程、“公交优先”、建立免费自行车租赁系统、庭院改善工程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就是通过该机制得到有效解决的。
  杭州以“民主促民生”的实践为公共需求导向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模式,这一实践表明,只有全面了解民情、民意,才能有效地解决民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而民主机制正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保障。政府只茧有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建设公共需求导向的服务型政府,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者分别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助理讲师;此文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师科研基金课题《以民主促民生,建设公共需求导向服务型政府》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09038)
  
  注释
  ①[美]布坎南:“宪法经济学”,中译文载《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341页。
  ②张成福:“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③刘熙瑞:“服务型政府:本质及其理论基础”,《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其他文献
编者的话 本刊2013年7月(上)“新产业革命与经济升级”专题中,许正中、丁元竹、戴吾三、朱启贵、关权等专家学人,分别从新一轮产业革命与中国的思维变革、社会创新、产业革命史叙述、中国经济升级的内涵路径等视角进行了全面而理性的分析。本期,我们又约请了两位著名学者,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这一议题作进一步探讨。敬请读者垂注。  摘要 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表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历史拐点,经济增长开始进入
【关键词】中国 美国 文化交流 国家印象 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9.003研究背景  作为当今国际秩序举足轻重的两股力量,中美两国是全球政治传播研究备受瞩目的对象。两国间关系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和平稳定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40年
摘 要:本文从陈子善先生关于现代文学文献史料的研究、现代文学的治学旨趣及其主办的现代文学研究刊物等方面,扼要介绍了陈先生40余年的学术业绩及其成就。  关键词:现代文学文献;现代文学研究;《现代中文学刊》  三月初,偶然得到消息说,陈子善兄即将光荣退休,华东师大中文系将为劳苦功高的子善兄举办一个小型的荣退仪式和文献史料研讨会。我虽然是一个怕出行、寡交游的懒人,但子善兄却是我极爱重因而乐于交往的好朋
摘 要:普拉东诺夫的《基坑》与墨白的《风车》在文学语言、审美表达、意象营造方面极为相似,墨白与普拉东诺夫都以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以隐喻和象征的表达方式,传达出各自对革命与建设、生活与政治、人性与欲望的深刻思考。每一个文化主体总是要不断通过了解“他者”以审视“自我”,同时也要不断反观“自我”以界定“他者”,这种互为镜像的观照方式既是丰富自身文化的内在需求,也是每一种文化主体走向世界、积极融入世界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先后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恢复发展、90年代的快速发展和进入本世纪后的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等几个阶段。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国家节省了上千亿财政资金,扩大了就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社会培养了数百万实用型人才。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已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进入了以
【摘要】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中,对“民主”有着多种多样的误读,比如认为民主就是多党竞争和选举、现代政治就是民主政治、民主只有好處没有坏处等,形成这些误见的主要成因,是盲从西方政治理论、对民主政治的实践过程知之甚少、对民主政治的表现缺乏国际比较、把少数国家的特殊经验当成普遍原理等。民主政治研究应拓宽视野,创新理论范式。  【关键词】民主 误见 成因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DOI
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接近两位数的持续高增长相比,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与此同时,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经济步入了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  作为一个超大规模国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趋势事关全球经济格局,世界各国无不瞩目。经济增速放缓的中国,还能为世界经济提供持续而强劲的驱动力吗?同
摘 要:文人画题跋兴于元,元人借助画卷传达己思,这是文人雅集方式的另一种形态。题跋中呈现的迥异情绪是元人群像的一道剪影,也使观者得以窥见元代文人心态随时间流逝而迁移的体貌特征。今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龔开《中山出游图》,便是其中一例。宋元鼎革之际,龚开积极抗元,然壮志难酬,故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的钟馗形象,呼唤能人廓清寰宇。面对这一画卷,后世文人纷纷题诗,或着眼钟馗信仰、追索本事,或阐释作者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今雨轩是北京中山公园(中央公园)里的一个茶座。  来今雨轩得名于“旧雨常来今雨不来”,这是杜甫所作的一个诗序中的一句。它建于民国四年(1915),“来今雨轩”四字为徐世昌所题。它初建时的样子在《中央公园二十五周年纪念册》中有这样的记载:  (民国四年)建来今雨轩,坛外东南隅建大厅五楹,环厅四出廊。厅后置太湖石山景,为广东刘君所叠,前置石座湖石一,原拟为俱乐部,嗣改为餐馆,有徐大
摘 要:本文從陈子善的具体学术工作、研究方法及其特色、文学史观三个方面切入,尝试理解并阐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研究领域的贡献。在40余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陈子善的研究对象“从鲁迅到张爱玲”,旨趣始终集中于对现代文学版本与史实的考证、作家集外文的辑佚与阐释等方面,以扎实的文献史料工作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评”与“另写”。同时,他倾向于带有掌故、笔记色彩的私史传统,认为文学史不妨“另写”而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