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民族音乐学对中国大陆音乐学木界的影响

来源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p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陆民族音乐学(含比较音乐学)在其学科发展过程中,曾直接受益于日本民族音乐学的影响和帮助。1920年即有杨昭恕、王露、萧友梅等中国学者以及日本的田边尚雄等从事过中西音乐比较研究,王光祈则后来者居上。1980年代,由罗传开、董维松、沈洽等中国音乐学者主持,陆续编译了一些民族音乐参考资料,并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了该学科的研究工作。此时中国学界接触民族音乐学方法的具体路径,并不都是直接来自欧美,而较多是先从上述翻译自西文著作的日译本转而获得。20年来,中国民族音乐学学者力图培养出自己可在国际学术界进行公平对话、对等交流和独立发展的能力,如今已经卓有成效。但它仍然是我们为之继续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他文献
’2005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于2005年10月24口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拉开帷幕。此次音乐节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CEMC)、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EMAC)承办,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ICEM)、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ICMA)联办一这是继’2004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之后,国内电子音乐的创作、研究、教学及商业等领域的朋友们再一次齐聚北京的重要电子音乐盛事。
人类早期的乐舞活动大多和某种仪式密切关联比如《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记载的“朱襄氏”部落的“五弦瑟”之乐,是因为“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而祈求上苍“以来阴气,以定群生”的“雩祭”音乐:伊耆氏部落的“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是带有明显巫术色彩的“蜡祭”仪式之歌:“葛天氏”部落的“八阙”乐舞,从“八阙”的名称《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来看,就是祭祀天地、自然、图腾、祖先、岁时等的仪式乐舞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文总结了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教学方法创新中的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并从多个方面对于教学方法的探索及其效果进行了具体阐述。
虽然在字面上“黄色音乐”并非等同“色情音乐”,但在一般人眼中,它的含义已够负面的了。不过其词在此实指国语时代曲。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东亚语言及文化系的安德鲁·琼斯(Andrew F.Jones)2001年的书即以此为名:《黄色音乐:中国爵士时代的媒体文化及殖民时代的现代性》(YellowMusic: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Age)。琼斯声称“此书并不局限于中国音乐”(第7页),却不失为一本研究深入的中国流行音乐简史及
艾四林,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现任思政课教学部主任,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及“宝钢基金优秀教师奖”等奖励。吴倬,研究生班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团队主要成员。现任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负责人。兼任教育部
期刊
中国京剧史可划分为五个时期:1790年由三庆徽进京约经过50年,京剧方告形成,为第一个时期。从1840年至1917年为第二个时期,这是京剧的第一个发展盛期。在演出体制上,从徽班的集体制向名角挑班制转换了,20世纪初“时事新戏”一时兴盛。自谭鑫培1917年去世后,京剧进入第三个时期:雅化,艺术流派空前纷呈,达到了它最为鼎盛的状态。1937年以后,是中国京剧史的第四个时期。1940年代,产生了京剧改革与革命的两条思路。1950年代,“保守”与“粗暴”两种态度斗争激烈。“样板戏”是这一斗争的合题,因而是一个复杂
歌剧是一门把戏剧、音乐、诗歌、舞蹈、美术诸艺术门类融汇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综合艺术,其内部构造极为复杂。而关于歌剧艺术的研究,既有专谈其各构成要素的局部性考察与分析,亦有统摄整体的全局性研究。然而长期以来,从美学角度深入探求歌剧艺术规律的学术成果原本就不多见,也主要以零散形态存在于一些音乐美学基础的论著和教材中;而以美学为展示平台,全面思考歌剧艺术本质、规律与艺术特征的学术著作长期付之阙如。居其宏先生《歌剧美学论纲》一书的出版(以下简称《论纲》),不但填补了这一空白,也标志着我国学者关于歌剧艺术的深层研究跃上
对作品视觉语言的分析和阐释,历来被视为艺术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在当前跨学科语境中,这一命题被引入到更为复杂的讨论层面:一方面,出于对形式主义学派片面强调形式发展绝对自律性的不满,一种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感受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视觉文化”理论应运而起;另一方面,在处理“图像”和“语言”两种“文本”的关系上,不同的解读方式又往往被演绎为新、旧艺术史两种传统或范式的对峙。中国艺术史学科的重建,必须突破这种二分法的思维模式,立足于作品的视觉语言分析,遵循以内史为先、内外史有机结合的原则进行。惟
史学研究不能回避理论的指导,但是理论的深度在于平凡之中的深意,理论的创新也在于对具体研究独具慧眼的提炼。在采用传统史学基本方法的同时,史学研究需要有新史学相关的社会史、社会经济史和区域史的研究方法。区域史明白宣示是通过“区域”这种方法来实现其研究目标,年鉴学派“对地理的介绍几乎成了清规戒律”,这为史学研究找到一个活水源头。史学研究应该扩大文字史料的范围,重视对诸如账本、行车时刻表等“边角料”的搜集和运用,依靠文学性题材之史料,并提倡应用口述访谈和田野调查等“活史料”,进而重返历史之乡的“历史现场”。
版本问题是《芥子园画传初集》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通过辨析上海图书馆、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及日本所藏《芥子园画传初集》的版本,确定上海图书馆所藏《芥子园画传初集》是现存最好的版本(原刻本),另外,上海图书馆藏《原板初印芥子园画谱》为原刻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