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不同于以往温饱的时代,现在的人们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打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之后的十八大使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新时代的发展观念。本文将从建设生态文明出发,从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角度出发,浅谈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应当做些什么。
关键词:生态文明;培育意识;付诸实践;和谐共生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的概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文中明确说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想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首先要给生态文明下一个定义。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良好,工作环境的舒适,而是对生态的一种总的概括,生态文明是指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条件,我们人与人之间,同时与大自然、与整个社会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共同繁荣的良好的社会文明形态。是指人们在对客观物质世界进行改造的时候,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时注重人与人、自然、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在创建良好的生态运行体制和生态环境过程中获得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制度等硕果的总概括。
二、培育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大自然展现了她的慷慨与无私,然而我们还给大自然的却是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总是将生态这一概念置之脑后,在为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某个历史阶段,我们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将经济的发展提前,再用发展之后的科学技术去处理被破坏的生态,在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这种错误的发展理念下肆意破坏环境,结果便是酸雨,雾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极大的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存与发展。有的环境科学家虽然意识到保护生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意识却被抛之于外。若没有一种生态文明的意识,建设生态文明会变得极为被动,甚至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制措施去落实生态文明的建设,培育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非常艰难的一步。
当今是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获取的方式也趋于多元化,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的方式不再拘泥于课堂,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所能涉及的途径也就更加丰富。一方面,可以在教材当中增加一些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内容,直接在书本中增加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更利于学生直接接触生态文明,这对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生态文明有重要帮助,或者增设生态文明的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充分学习和理解建设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一些文艺活动中加入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也能潜移默化的达到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效果,例如在电子游戏当中加入生态的元素,拍摄保护环境类的微视频等。
总书记曾经在讲话中提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份子。我国是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对于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推行生态文明的建设来说,无疑不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国家和政府对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这一任务进行一定的调控,这是由生态文明具有公共性这一特点决定的。相关机构可以组织公众观看类似保护生态文明的纪录片,通过宣传片的方式让保护生态文明意识在公众大脑中生根发芽。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不能仅仅只依赖公众的自觉遵守,政府和国家应当积极参与,通过科学的手段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建立提供科学技术上的支持。
三、将生态文明建设付诸实践
生态文明意识是需要通过行为去展现的。这就要求我们把生态文明的建设从理论升华到实践,真正从每一个人做起,一起创建绿色家园。在我看来,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低碳生活
二氧化碳是造成大气污染的物质之一,从源头上降低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个人要做到低碳生活,例如随手关灯、低碳出行、不乱扔垃圾等等,养成节能减排的意识等等。另一方面,企业、工厂等也要为低碳生活做出努力,比如在生产过程中节约原料和燃料,不乱排放工业废弃物与工业废水,使用最有效的废弃物处理方式等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做到低碳生活,我们完全可以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真正做到个人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二)创新保护生态的模式
创新不应只在科技上,在制定方针政策上也应该大胆尝试。垃圾分类便是一项非常好的措施,对垃圾进行分类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实行垃圾分类的目的在于把有用的垃圾回收再利用,把难降解、污染严重的垃圾剔除出去,实际上是对垃圾的分类处理,这样不光提高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还能通过垃圾的分类处理实现对环境最小程度的污染,总而言之,垃圾分类处理着实为一种有效的措施。
(三)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监督机制,加大对污染生态行为查处的力度。
一个政策的实行,除公民自觉遵守外,还需要我们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坚强后盾。污染环境情节严重的行为已经入刑,后果特别严重的不仅要坐牢,还得并处罚金。即便如此,我国各种污染案件还是层出不穷。之所以呈现出这种状态,一方面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公司直接忽略了垃圾的处理,很多企业的工业废水、工业废弃物等的处理需要消耗一大笔费用,与直接倾倒在河里相比,显然后者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法律在这一方面并不是很完善,例如我国有关于排放废弃物的标准的规定,超过某项指标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然而排放超过标准的废弃物需要缴纳的罚款要远远低于处理废弃物所需要花费的钱款,很多公司于是一边缴纳罚款,一边继续排放废弃物,惩罚的力度远远达不到保护生态文明所要的结果。生态立法所应关注的对象不能仅体现在对污染的惩治这种事后行为,而要将污染扼杀在摇篮中,完善立法应当向不敢污染、不值得污染等方向靠拢。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更高的境界。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一昧的谋求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是错误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种状态,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助力科学技术进步,同时发展可再生能源,在自然可承受的开采范围内合理利用资源,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好生态文明,不仅不会拖慢社会发展前行的步伐,相反这是可以助力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总书记曾经说过,人与自然和谐生存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灵魂,更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时要注重人与自然的良好的生态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我们与自然、社会关系谐和美好的状态,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上重要的一笔。
“绿水青山就金山与银山。宁可不要金山与银山,也要绿水和青山。”在推進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着重处理意识与实践的结合,首先培育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然后再把这种意识付诸实践,相信有了这两者的结合,我们的山会更绿,水会更清,我们的家园将会变得比以往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01):2-13.
[2]白杨,黄宇驰,王敏,黄沈发,沙晨燕,阮俊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31(20):6295-6304.
[3]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02):47-51.
作者简介:
王立国(1997-),山东潍坊人,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
袁艺(1992-),安徽亳州人,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法。
关键词:生态文明;培育意识;付诸实践;和谐共生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的概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文中明确说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想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首先要给生态文明下一个定义。生态文明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良好,工作环境的舒适,而是对生态的一种总的概括,生态文明是指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条件,我们人与人之间,同时与大自然、与整个社会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共同繁荣的良好的社会文明形态。是指人们在对客观物质世界进行改造的时候,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时注重人与人、自然、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在创建良好的生态运行体制和生态环境过程中获得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制度等硕果的总概括。
二、培育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大自然展现了她的慷慨与无私,然而我们还给大自然的却是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总是将生态这一概念置之脑后,在为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某个历史阶段,我们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将经济的发展提前,再用发展之后的科学技术去处理被破坏的生态,在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这种错误的发展理念下肆意破坏环境,结果便是酸雨,雾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极大的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存与发展。有的环境科学家虽然意识到保护生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意识却被抛之于外。若没有一种生态文明的意识,建设生态文明会变得极为被动,甚至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制措施去落实生态文明的建设,培育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非常艰难的一步。
当今是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获取的方式也趋于多元化,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的方式不再拘泥于课堂,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所能涉及的途径也就更加丰富。一方面,可以在教材当中增加一些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内容,直接在书本中增加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更利于学生直接接触生态文明,这对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生态文明有重要帮助,或者增设生态文明的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充分学习和理解建设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一些文艺活动中加入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容也能潜移默化的达到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的效果,例如在电子游戏当中加入生态的元素,拍摄保护环境类的微视频等。
总书记曾经在讲话中提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份子。我国是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对于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推行生态文明的建设来说,无疑不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这就需要国家和政府对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这一任务进行一定的调控,这是由生态文明具有公共性这一特点决定的。相关机构可以组织公众观看类似保护生态文明的纪录片,通过宣传片的方式让保护生态文明意识在公众大脑中生根发芽。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不能仅仅只依赖公众的自觉遵守,政府和国家应当积极参与,通过科学的手段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建立提供科学技术上的支持。
三、将生态文明建设付诸实践
生态文明意识是需要通过行为去展现的。这就要求我们把生态文明的建设从理论升华到实践,真正从每一个人做起,一起创建绿色家园。在我看来,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低碳生活
二氧化碳是造成大气污染的物质之一,从源头上降低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个人要做到低碳生活,例如随手关灯、低碳出行、不乱扔垃圾等等,养成节能减排的意识等等。另一方面,企业、工厂等也要为低碳生活做出努力,比如在生产过程中节约原料和燃料,不乱排放工业废弃物与工业废水,使用最有效的废弃物处理方式等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做到低碳生活,我们完全可以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真正做到个人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二)创新保护生态的模式
创新不应只在科技上,在制定方针政策上也应该大胆尝试。垃圾分类便是一项非常好的措施,对垃圾进行分类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实行垃圾分类的目的在于把有用的垃圾回收再利用,把难降解、污染严重的垃圾剔除出去,实际上是对垃圾的分类处理,这样不光提高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还能通过垃圾的分类处理实现对环境最小程度的污染,总而言之,垃圾分类处理着实为一种有效的措施。
(三)完善相应法律法规、监督机制,加大对污染生态行为查处的力度。
一个政策的实行,除公民自觉遵守外,还需要我们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实施的坚强后盾。污染环境情节严重的行为已经入刑,后果特别严重的不仅要坐牢,还得并处罚金。即便如此,我国各种污染案件还是层出不穷。之所以呈现出这种状态,一方面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公司直接忽略了垃圾的处理,很多企业的工业废水、工业废弃物等的处理需要消耗一大笔费用,与直接倾倒在河里相比,显然后者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法律在这一方面并不是很完善,例如我国有关于排放废弃物的标准的规定,超过某项指标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然而排放超过标准的废弃物需要缴纳的罚款要远远低于处理废弃物所需要花费的钱款,很多公司于是一边缴纳罚款,一边继续排放废弃物,惩罚的力度远远达不到保护生态文明所要的结果。生态立法所应关注的对象不能仅体现在对污染的惩治这种事后行为,而要将污染扼杀在摇篮中,完善立法应当向不敢污染、不值得污染等方向靠拢。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更高的境界。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一昧的谋求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是错误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种状态,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助力科学技术进步,同时发展可再生能源,在自然可承受的开采范围内合理利用资源,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好生态文明,不仅不会拖慢社会发展前行的步伐,相反这是可以助力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总书记曾经说过,人与自然和谐生存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灵魂,更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时要注重人与自然的良好的生态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我们与自然、社会关系谐和美好的状态,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上重要的一笔。
“绿水青山就金山与银山。宁可不要金山与银山,也要绿水和青山。”在推進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着重处理意识与实践的结合,首先培育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然后再把这种意识付诸实践,相信有了这两者的结合,我们的山会更绿,水会更清,我们的家园将会变得比以往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01):2-13.
[2]白杨,黄宇驰,王敏,黄沈发,沙晨燕,阮俊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其评估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31(20):6295-6304.
[3]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02):47-51.
作者简介:
王立国(1997-),山东潍坊人,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
袁艺(1992-),安徽亳州人,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