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来源 :中国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e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规划、有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二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二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容全面、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必须全面把握,突出重点,协调推进。从根本上说,经济是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发展阶段,都必须始终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否则,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走偏方向。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1、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
  (1)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从市场理念出发,农产品才能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完成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市场条件下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绝不再单单是国家统一调拨的统销品种和战略物资,而完全同产品一样,具有鲜明的商品属性,其出路只能由市场来决定。这样,要抢占市场份额,要开辟未充分开发的市场,要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当然,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农产品价格问题,因为它不仅由价值决定,而且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大部分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求仅在国内封闭的市场中运行,现在迫于形势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制定农产品价格不但要顾及国内市场,而且还要考虑国际市场。一些农产品质量次、包装差、价格高,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就是原来具有一定优势的产品的出口也受制于技术壁垒,农产品的低价优势也随着农产品增大而慢慢消失,这都是我们面临农产品市场新情况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2)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核心。从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现状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生产方法和加工过程,农产品成分、性能及卫生检疫,农产品包装和储运环境,认证和审批制度,都提高了标准和限制,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的困难日益突出,甚至一些优势传统商品的出口也障碍重重。这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至今我国尚未全方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用标准化手段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提供技术保障。从全国来看,重点是要在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农产品出口贸易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其实施与示范,加强与监督。
  
  2、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过大,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住在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定。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应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其他文献
随着企业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化,薪酬改革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人才配置进而影响企业改革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现代企业的制度的要求,如何搞好企业员工薪酬制改革,充分调动全体员
本文以南昌航空工业学院迅速发展的人文社科学科专业为调查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了工科院校发展人文社科学科专业的意义。
公益性与市场经营性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比较显著的两个特点,医院在财务管理工作上质量的高低对医院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为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财政部在20
摘要: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国有企业中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管理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管理相对松弛,严重的制约着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本文在分析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国有企业在管理中应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科学水平    一、引言    管理作为创造企业经济效益的无形资源,常常被大家
摘要:21世纪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任何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必须把管理的重点从物的管理转向人的管理。在此,笔者国企员工培训现状及其培训经验,就国有企业员工培训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改进    一、国有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对人的竞争,培育和储备人才,人力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力资源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营运资本是大多数公司所有控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公司的整体盈利有着重要的影响。营运资本是公司流动性最强、变化最快的资本。只有保持营运资本各项目在数量上的合理并存、时间上依次继起并实现消耗的足额补偿才能保持营运资本协调、持久地进行下去。为此,公司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寻求合理的营运资本结构。  关键词: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筹集政策    营运资本筹集政策,是营运资本政策的研究重点。研
分析了高校合并后化学实验(公共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符合基础课教学特点、加强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的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为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    一、土地规模化经营是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1、土地规模经营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如何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是发展农业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由于经营的限
摘要: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必须把握四方面:突出政治理论优势,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功能;突出组织动员优势,发挥党组织的协调功能;突出群众工作优势,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功能;突出价值主导优势,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功能。最终要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科学发展优势。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的建设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下,国有企业党组织能否正常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事关党的
摘要:秘书是为部门负责人提供综合服务的辅助性管理工作人员,其基本工作职能就是为领导服务。这不仅要求秘书人员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纪律严,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对秘书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秘书良好的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秘书的成功与否。本文结合秘书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分析秘书职业修养的具体方面,肯定职业修养在秘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如何提高秘书职业修养的方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