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两岸关系升温,两岸高校间的交流热闹非凡,开展多种合作交流将会产生多方面影响。笔者在查阅两岸交流相关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并分析了当前两岸高校教育交流现状,着重论证了对台教育交流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同时选取华东地区南京财经大学作为分析对象,运用经济学中SWOT分析及相关调研数据,结合相关交流经验、优秀合作模式从“师、生、校”三点提出适合大陆财经类高校的交流创新模式,以期为两岸财经类高校开展教育交流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对台交流;优势互补;发展定位;交流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1)04-96-03
一、两岸交流现状梳理
在两岸热络的经贸往来和高校交流的今天,结合2010年8月台湾立法院刚刚通过的“陆生赴台三法修正案”(“大学法”、“专科学校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和ECFA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及生效,两岸财经类高校如何在这股潮流中把握机会,成为影响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深思。
近年来,两岸的交流主轴逐渐从以经贸为主,发展成为以经贸为中心,涵盖文教、军事等多领域。其中以两岸的文化教育交流最为瞩目,两岸间高校纷纷建立双向或者多向交流机制,截至2010年8月底,大陆302所高校与台湾147所一般大学中的115所高等院校签有“姐妹校约”,开展校际交流与教育合作,约有2万名台湾学生来大陆高校就读。[1]同时,大陆也积极组织优秀学生赴台交流、研修,从先期的数十人发展到现今的数千人,增幅显著。
以江苏省为例,省内39所本科院校,78所专科院校中,有近五成的高校与台湾地区的高校或结成姊妹学校,或开展多向交流。从2000年开始,江苏省高校已经接受了超过400批台湾学生团组,约6000余人次学生的访问,同时省内也有近40批学生团组400余人次的学生赴台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文化交流活动。仅在2008年南京11所高校就接受了666名台湾学生。[2]
二、财经类高校对台教育交流必要性分析
台湾高等教育经过数十年发展,形成的独特人文环境和学科优势值得借鉴。岛内高校在上世纪6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跃升“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关键时刻,凭借本土特色教育与国际化办学,成功与国际教育接轨,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财经类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优势显著。例如台湾大学财务金融系在课程上不仅涵盖传统的财务管理、投资证券、金融等领域,同时强化了不动产、财务工程及财经法等各领域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完整的财务金融知识,以应对金融国际化的各种挑战,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国际观。[4]
大陆财经类高校的综合提升需要以两岸财经教育交流为助力。大陆财经类高校都经历了“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两个阶段,在步入“十二五教育规划”的初期,结合ECFA时代来临后的产业、人才等多方面需求,财经类高校应该集思广益把握此次发展契机。原因在于致力打造国内一流财经类大学必然要在海峡两岸四地发挥重要影响力,在两岸教育交流进入新高潮的阶段,适时结合自身专业学科优势参与到两岸具体事务中,必然能够取得两岸高校交流更多的话语权,从而有助于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形象,成功将教学、科研、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入世后,国内财经类高校所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的双重竞争环境,必然促使相关领域的对台交流。目前,在大陆44 所“985”高校中仅有中央财经大学一所财经专业类大学,属于国内“211”工程建设的财经类高校也只有5所, 大量的财经类高校属于地方性学校。地方财经类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各学校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是大陆财经类高校所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3]。面临国内高校以及来自国外众多高校的专业学科竞争,大陆财经类高校必须通过自身学科优势,吸收台湾在财经类高校及相关学科建设中的有利成果,加强专业交流,避免被边缘化!
三、财经类高校对台教育交流可行性探析
(一)教育交流可能性:两岸交流政策逐渐放宽
随着两岸交流政策逐步开放,教育互动环境大幅改善。大陆教育部不仅在2006年认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学历,同时在双方交流方面鼓励、支持两岸高校通过校际交流合作,鼓励两岸学生赴对岸学习,并为此创造良好条件。从政策层面看,大陆全面释出沟通交流善意,地方各省市积极利用自身特色深化交流。如在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就推出了一揽子计划,包括鼓励校际交流、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及课程规划的深入合作等[5],计划组织多批学生赴台进行相关研修。
曾被台湾民主进步党多番阻挠、延宕多年的“陆生赴台三法”终于在台湾立法院顺利闯关后,必将深化两岸教育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对此,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也规划出,从2010年起,将初步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高校求学,初期将承认以“九八五工程”为主的四十一所大陆顶尖大学的学历;开放陆生来台部分,公立大学只能招收硕、博士生,私校则技专、大学、研究所都可招收陆生[6],尽管初期将中央财经大学排除在认可之列,同时并未开放财经类高校,但在此过程中的交流经验亦值得相关高校借鉴,同时也可开拓思维,在现有框架中寻求出一条适合财经类高校的交流模式。
(二)教育交流必要性:两岸经贸互动提供机遇
在处理两岸经贸议题的过程中,大陆财经类高校握有专业优势。两岸经济层面的交流已从简单的进出口贸易,逐步转变成涉及金融、外贸、外汇等多方面的交流框架。在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已经成功商签、正式生效的大背景下,后续的协商蓄势待发。在具体处理框架协议相关内容,如“商品贸易(排除关税和非关税障碍)、服务贸易、投资保障、经济合作以及经贸争端的解决机制”[7]等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制约以及相关产业风险评估与应对,在这样一系列环节中财经类高校必然能够结合自身经济、金融、会计、税务等特色专业参与到两岸商谈的活动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财经类高校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是ECFA协议本身的要求。有鉴于此,如果能够将两岸财经类高校的专业优势成功运用到对等协商与产业重构等领域,将大大加快协议谈判进程,有助于早日打造出两岸共同经济市场,促进两岸科技、人才、教育等多方面的进步。
(三)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论证对台教育交流
1、学校内部需求支持对台教育交流
图1“关于南财大开展对台高校交流”项目问卷调查(学生卷)
图2“关于南财大开展对台高校交流”项目问卷调查(教师卷)
分析数据图表,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在学生层面,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出“比较愿意成为交换生赴台交流”的意愿(见图1);在教师层面,通过对收到的250份有效调查问卷回执中,有63.5%的老师对赴台进修、交流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希望赴台感受不同的人文气息,而在谈到“当前学校有无必要加强与台湾高校的合作交流”时,高达96%的老师均表示赞成(见图2)。因而南京财经大学师生在对台教育交流上呈现出较高期待;对于可能开展的教育交流多数持正面肯定想法,对台教育交流在财经类高校内存在较大市场潜力。
2、现有合作经验奠定对台教育交流基础
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结合南京财经大学对台交流合作的多年经验,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分析矩阵。如下图所示: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对持矩阵(Confrontation Matrix):
四、财经类高校对台教育交流实践模式探索
通过上文SWOT分析矩阵,结合目前国内高校对台交流的成功模式以及高校客观存在的交流基础及经验,笔者提出以“教师为纽带,研讨为平台,学生为主轴”大陆财经类高校对台交流新模式。
1、以加强教师交流为带动,不断打开对台交流新局面。大陆财经类学校可以积极组织优秀教师赴台参访、研修。例如南京财经大学的徐从才教授等知名学者曾多次带团赴台交流,先后参访台湾东吴大学、政治大学、淡江大学等岛内名校,取得较大反响[8]。大陆财经类高校中不乏国内外知名教授,财经方面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对台交流中足以发挥强有力的纽带作用。以两岸教师的互访为突破口,从而打开对台交流的新局面。
2、学校整体交流层面上,应构建多个交往平台,多管道全方位进行双向交流。随着两岸ECFA协议的正式生效,对于两岸经贸交流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更加迫切,因而财经类高校要在强化已有的,例如“两岸高等财经论坛”的基础上,可加大对ECFA协议后续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研究与探讨,从而在两岸当下最热的经济议题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提出更具实际意义与可操作性的建议。
3、学生交流层面上,财经类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各自在国际合作办学领域的相关模式以及当前内地非985、非211高校的对台交流方式。例如,可以利用国内高校国际合作办学上的成功探索,开展相关交流:如在两岸财经类院校中可尝试通过“分段对接”的方法,通过建立双向平台采取“3+1”或者“2+1”模式,选派本科或者研究生赴台湾高校进行相关研修。双方院校可协商,由大陆高校最后颁发学生毕业学历学位证书,而台湾高校则出具相关课程学习成绩证明或结业证书,以期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实现当下的财经教育交流[9]至于非“985”、“非211”财经类高校在教育交流中所遭遇的瓶颈,也可以大胆创新,突破原有禁锢,早在2009年秋季入学之初,大陆福建农林大学21名学生赴台中兴大学报到,展开了一学期的台湾大学生活[10]。此举开创内地非985、非211本科学院赴台长期交流的先例,值得借鉴。
当下两岸高校的交流必然随着两岸关系的升温而上升到新层面,在ECFA时代,如何把握契机、顺势而为,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产业需求则变成摆在大陆财经类高校面前的一道待解之题。如何在经济、文教热潮中引领交流之风,也将对大陆财经类高校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目前应当积极主张“勇敢握契机,飞速创发展”的对台教育交流理念,从而扩大大陆财经类高校在两岸四地高校中的知名度,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凌.游学台湾风,厦门正刮起[J].厦门商报,2010年9月6日.第A11版.
[2]马原.文化教育交流为苏台合作架设新桥梁[J/0L].中国日报网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2009-11/13/content_8964469.html,2009-11-13.
[3]吴迪冲.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财经类院校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比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18卷17期.
[4]杨朝成.台大财务金融学系暨研究所简介[J].台大校友双月刊,2001年11月第18期.
[5]赖颢宁.大陆与台湾学生同等收费政策三大具体措施出台[J/0L]温州新闻网
http://www.fnch.com/INFO/news/show.asp?url=NewsNews/c/2005-08-25/03597585268.html,2005-8-15
[6]薛荷玉.台湾拟明年开放陆生赴台 初期承认41所大学学历[J/0L].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kong/news/2009/11-18/1970252.shtml,2009-11-18
[7]张弛.ECFA首次两会专家工作商谈北京启幕[J/0L].中国台湾网
http://taiwan.huanqiu.com/news/2010-01/700269_3.html,2010-01-26
[8]黄刚.东吴大学与中国大陆地区学术机构学术交流活动概况[J/0L].东吴大学国际学术交流办公室网站.http://www.scu.edu.tw/acad/Iaxo/acad_xch.htm,2003-10-7.
[9]张羽.2010年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将招生4420人[J/0L].福建新闻网.
http://www.8minzk.com/mitu_hxpt/live.asp?xw_id=XW2010051111080000.html,2010-4-27
[10]沈必胜.我校与台湾中兴大学签订合作办学意向书[J/0L].福建农林大学网
http://www.fjau.edu.cn/news/news_show.php?id=1340,2009-9-4.
作者简介:
卜乐,男,江苏泰兴人,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研究方向:台湾政治与经济。
关键词:对台交流;优势互补;发展定位;交流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1)04-96-03
一、两岸交流现状梳理
在两岸热络的经贸往来和高校交流的今天,结合2010年8月台湾立法院刚刚通过的“陆生赴台三法修正案”(“大学法”、“专科学校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和ECFA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及生效,两岸财经类高校如何在这股潮流中把握机会,成为影响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深思。
近年来,两岸的交流主轴逐渐从以经贸为主,发展成为以经贸为中心,涵盖文教、军事等多领域。其中以两岸的文化教育交流最为瞩目,两岸间高校纷纷建立双向或者多向交流机制,截至2010年8月底,大陆302所高校与台湾147所一般大学中的115所高等院校签有“姐妹校约”,开展校际交流与教育合作,约有2万名台湾学生来大陆高校就读。[1]同时,大陆也积极组织优秀学生赴台交流、研修,从先期的数十人发展到现今的数千人,增幅显著。
以江苏省为例,省内39所本科院校,78所专科院校中,有近五成的高校与台湾地区的高校或结成姊妹学校,或开展多向交流。从2000年开始,江苏省高校已经接受了超过400批台湾学生团组,约6000余人次学生的访问,同时省内也有近40批学生团组400余人次的学生赴台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文化交流活动。仅在2008年南京11所高校就接受了666名台湾学生。[2]
二、财经类高校对台教育交流必要性分析
台湾高等教育经过数十年发展,形成的独特人文环境和学科优势值得借鉴。岛内高校在上世纪60年代台湾经济起飞,跃升“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关键时刻,凭借本土特色教育与国际化办学,成功与国际教育接轨,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财经类学科获得了长足发展,优势显著。例如台湾大学财务金融系在课程上不仅涵盖传统的财务管理、投资证券、金融等领域,同时强化了不动产、财务工程及财经法等各领域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完整的财务金融知识,以应对金融国际化的各种挑战,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国际观。[4]
大陆财经类高校的综合提升需要以两岸财经教育交流为助力。大陆财经类高校都经历了“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两个阶段,在步入“十二五教育规划”的初期,结合ECFA时代来临后的产业、人才等多方面需求,财经类高校应该集思广益把握此次发展契机。原因在于致力打造国内一流财经类大学必然要在海峡两岸四地发挥重要影响力,在两岸教育交流进入新高潮的阶段,适时结合自身专业学科优势参与到两岸具体事务中,必然能够取得两岸高校交流更多的话语权,从而有助于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与形象,成功将教学、科研、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入世后,国内财经类高校所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的双重竞争环境,必然促使相关领域的对台交流。目前,在大陆44 所“985”高校中仅有中央财经大学一所财经专业类大学,属于国内“211”工程建设的财经类高校也只有5所, 大量的财经类高校属于地方性学校。地方财经类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各学校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是大陆财经类高校所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3]。面临国内高校以及来自国外众多高校的专业学科竞争,大陆财经类高校必须通过自身学科优势,吸收台湾在财经类高校及相关学科建设中的有利成果,加强专业交流,避免被边缘化!
三、财经类高校对台教育交流可行性探析
(一)教育交流可能性:两岸交流政策逐渐放宽
随着两岸交流政策逐步开放,教育互动环境大幅改善。大陆教育部不仅在2006年认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学历,同时在双方交流方面鼓励、支持两岸高校通过校际交流合作,鼓励两岸学生赴对岸学习,并为此创造良好条件。从政策层面看,大陆全面释出沟通交流善意,地方各省市积极利用自身特色深化交流。如在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就推出了一揽子计划,包括鼓励校际交流、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及课程规划的深入合作等[5],计划组织多批学生赴台进行相关研修。
曾被台湾民主进步党多番阻挠、延宕多年的“陆生赴台三法”终于在台湾立法院顺利闯关后,必将深化两岸教育多层次多方面的交流。对此,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也规划出,从2010年起,将初步开放大陆学生赴台湾高校求学,初期将承认以“九八五工程”为主的四十一所大陆顶尖大学的学历;开放陆生来台部分,公立大学只能招收硕、博士生,私校则技专、大学、研究所都可招收陆生[6],尽管初期将中央财经大学排除在认可之列,同时并未开放财经类高校,但在此过程中的交流经验亦值得相关高校借鉴,同时也可开拓思维,在现有框架中寻求出一条适合财经类高校的交流模式。
(二)教育交流必要性:两岸经贸互动提供机遇
在处理两岸经贸议题的过程中,大陆财经类高校握有专业优势。两岸经济层面的交流已从简单的进出口贸易,逐步转变成涉及金融、外贸、外汇等多方面的交流框架。在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已经成功商签、正式生效的大背景下,后续的协商蓄势待发。在具体处理框架协议相关内容,如“商品贸易(排除关税和非关税障碍)、服务贸易、投资保障、经济合作以及经贸争端的解决机制”[7]等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制约以及相关产业风险评估与应对,在这样一系列环节中财经类高校必然能够结合自身经济、金融、会计、税务等特色专业参与到两岸商谈的活动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财经类高校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也是ECFA协议本身的要求。有鉴于此,如果能够将两岸财经类高校的专业优势成功运用到对等协商与产业重构等领域,将大大加快协议谈判进程,有助于早日打造出两岸共同经济市场,促进两岸科技、人才、教育等多方面的进步。
(三)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论证对台教育交流
1、学校内部需求支持对台教育交流
图1“关于南财大开展对台高校交流”项目问卷调查(学生卷)
图2“关于南财大开展对台高校交流”项目问卷调查(教师卷)
分析数据图表,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在学生层面,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出“比较愿意成为交换生赴台交流”的意愿(见图1);在教师层面,通过对收到的250份有效调查问卷回执中,有63.5%的老师对赴台进修、交流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希望赴台感受不同的人文气息,而在谈到“当前学校有无必要加强与台湾高校的合作交流”时,高达96%的老师均表示赞成(见图2)。因而南京财经大学师生在对台教育交流上呈现出较高期待;对于可能开展的教育交流多数持正面肯定想法,对台教育交流在财经类高校内存在较大市场潜力。
2、现有合作经验奠定对台教育交流基础
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结合南京财经大学对台交流合作的多年经验,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分析矩阵。如下图所示: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对持矩阵(Confrontation Matrix):
四、财经类高校对台教育交流实践模式探索
通过上文SWOT分析矩阵,结合目前国内高校对台交流的成功模式以及高校客观存在的交流基础及经验,笔者提出以“教师为纽带,研讨为平台,学生为主轴”大陆财经类高校对台交流新模式。
1、以加强教师交流为带动,不断打开对台交流新局面。大陆财经类学校可以积极组织优秀教师赴台参访、研修。例如南京财经大学的徐从才教授等知名学者曾多次带团赴台交流,先后参访台湾东吴大学、政治大学、淡江大学等岛内名校,取得较大反响[8]。大陆财经类高校中不乏国内外知名教授,财经方面雄厚的师资力量在对台交流中足以发挥强有力的纽带作用。以两岸教师的互访为突破口,从而打开对台交流的新局面。
2、学校整体交流层面上,应构建多个交往平台,多管道全方位进行双向交流。随着两岸ECFA协议的正式生效,对于两岸经贸交流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更加迫切,因而财经类高校要在强化已有的,例如“两岸高等财经论坛”的基础上,可加大对ECFA协议后续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研究与探讨,从而在两岸当下最热的经济议题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提出更具实际意义与可操作性的建议。
3、学生交流层面上,财经类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各自在国际合作办学领域的相关模式以及当前内地非985、非211高校的对台交流方式。例如,可以利用国内高校国际合作办学上的成功探索,开展相关交流:如在两岸财经类院校中可尝试通过“分段对接”的方法,通过建立双向平台采取“3+1”或者“2+1”模式,选派本科或者研究生赴台湾高校进行相关研修。双方院校可协商,由大陆高校最后颁发学生毕业学历学位证书,而台湾高校则出具相关课程学习成绩证明或结业证书,以期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实现当下的财经教育交流[9]至于非“985”、“非211”财经类高校在教育交流中所遭遇的瓶颈,也可以大胆创新,突破原有禁锢,早在2009年秋季入学之初,大陆福建农林大学21名学生赴台中兴大学报到,展开了一学期的台湾大学生活[10]。此举开创内地非985、非211本科学院赴台长期交流的先例,值得借鉴。
当下两岸高校的交流必然随着两岸关系的升温而上升到新层面,在ECFA时代,如何把握契机、顺势而为,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产业需求则变成摆在大陆财经类高校面前的一道待解之题。如何在经济、文教热潮中引领交流之风,也将对大陆财经类高校在十二五规划中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目前应当积极主张“勇敢握契机,飞速创发展”的对台教育交流理念,从而扩大大陆财经类高校在两岸四地高校中的知名度,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凌.游学台湾风,厦门正刮起[J].厦门商报,2010年9月6日.第A11版.
[2]马原.文化教育交流为苏台合作架设新桥梁[J/0L].中国日报网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2009-11/13/content_8964469.html,2009-11-13.
[3]吴迪冲.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财经类院校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比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18卷17期.
[4]杨朝成.台大财务金融学系暨研究所简介[J].台大校友双月刊,2001年11月第18期.
[5]赖颢宁.大陆与台湾学生同等收费政策三大具体措施出台[J/0L]温州新闻网
http://www.fnch.com/INFO/news/show.asp?url=NewsNews/c/2005-08-25/03597585268.html,2005-8-15
[6]薛荷玉.台湾拟明年开放陆生赴台 初期承认41所大学学历[J/0L].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kong/news/2009/11-18/1970252.shtml,2009-11-18
[7]张弛.ECFA首次两会专家工作商谈北京启幕[J/0L].中国台湾网
http://taiwan.huanqiu.com/news/2010-01/700269_3.html,2010-01-26
[8]黄刚.东吴大学与中国大陆地区学术机构学术交流活动概况[J/0L].东吴大学国际学术交流办公室网站.http://www.scu.edu.tw/acad/Iaxo/acad_xch.htm,2003-10-7.
[9]张羽.2010年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将招生4420人[J/0L].福建新闻网.
http://www.8minzk.com/mitu_hxpt/live.asp?xw_id=XW2010051111080000.html,2010-4-27
[10]沈必胜.我校与台湾中兴大学签订合作办学意向书[J/0L].福建农林大学网
http://www.fjau.edu.cn/news/news_show.php?id=1340,2009-9-4.
作者简介:
卜乐,男,江苏泰兴人,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研究方向:台湾政治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