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分裂器”背后的物理学争论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k08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馅饼还是蛋糕?如果你难于选择,也许你需要一个“宇宙分裂器”。这是最近国外流行的一款手机app。只要将你面临的选择输入这个app,它就会自动连接到瑞士日内瓦的一个实验室,该实验室将进行一个实验,告诉你应该做哪项选择。
  这个app可以向你保证:不管最好的选择是哪一个,你肯定都能得到它——不是这个世界的你得到,就是所谓“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你得到。现在,请坐回椅子上,倒杯白酒(或者红酒?),准备好把你的思想也分裂一下。我们即将进入量子王国,去许多世界旅行,在那里你可以吃蛋糕,或馅饼,甚至可以同时得到两者。你愿意吗?

神秘且让人困惑的波函数


  这个令人愉快的建议来自一个以甜点闻名的城市:奥地利的维也纳。在1920年代早期,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正在寻找一个方程来解释当时让人困惑的量子(比如光子和构成你、我、椅子和蛋糕等物质的原子)的行为。
  1925年,薛定谔终于找到了他的方程。这个方程表明,关于量子的一切都是由一个叫做“波函数”的神秘数学函数来描述的。所有关于某个量子的信息,都包含在它的波函数里。
  但這个波函数意味着什么呢?它如何跟实验对应起来,成为可测量、可验证的东西?一年后,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波恩对波函数提出一种解释。他说,波函数不只是一项数学工具,而是跟能量、电荷等等一样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如果你设计实验来测量波函数,在未进行测量之前,波函数将告诉你在空间某个点发现该量子的可能性。而一旦你对它进行测量,它就随机地选择一个单一的结果表现出来——这叫“波函数的坍缩”,即退相干原理。在波函数坍缩的过程中,原先包含的其他可能性都消失了,剩下一种可能性。
  这个波函数坍缩就好比掷硬币,当硬币还在空中时,它落地正反面朝上的概率均为50%,而一旦落地,那要么正面朝上,要么反面朝上,两者必居其一。

  这个解释是相当奇怪的。就波函数会坍缩这一点,显然说明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但是,它又只是一种概率。我们在经典物理学中遇到的那些可测量的量,比如电子的电荷、椅子的位置、馅饼的质量等等,都代表了物质本身的一种明确属性,而不是概率。波恩的解释似乎暗示,只有当我们测量了一个量子,让其波函数“坍缩”到一个特定结果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地谈论它。再说,为什么我们一测量,波函数就会坍缩?坍缩的机制是什么?这一切波恩自己也说不清。
  波恩的解释引起了各种棘手的问题。首先,在量子实验中,看来测量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为它能使波函数坍缩,从各种可能性变为一种确定性。但什么算是测量呢?量子实验已经表明,测量似乎不仅涉及仪器,还涉及观察者的有意识的注意(比如说,一台仪器已经对某个量子进行了测量,而且得到了结果,但在你还没去查看结果之前,波函数还是没有坍缩)。那么在我们“看”之前什么是“真实的”?当我们强迫波函数坍缩成一个结果时,原先包含在波函数中的其他可能性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消失了呢?

“宇宙分裂器”的由来


  “宇宙分裂器”作为解决这些难题的一种尝试诞生了。195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位名叫休·埃弗雷特的博士生发表了有史以来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博士论文。他提出,薛定谔的波函数根本不会坍缩,并且当我们进行测量时,编码在波函数中的其他可能性实际上也没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每当有人进行测量时,宇宙就会分裂成若干个与可能结果数量相当的宇宙——连同进行测量的仪器、人以及其他一切,在每个宇宙中都有其副本。这个解释被称为“多世界解释”。
  宇宙和我们自己以这种方式增殖,这在科学上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哲学或玄学问题。但对于 “多世界解释”的拥趸来说,这是一门严肃的科学。牛津大学的大卫·多伊奇是最忠实的拥护者之一,他曾经在一次纪念埃弗雷特的会议上,以这样的发言开头“我要从一个简单的事实开始:在这间房子里,在附近的一些宇宙中,休·埃弗雷特和我们在一起,也在庆祝。”事实上,埃弗雷特在1982年就去世了,年仅51岁,他死于暴饮暴食、酗酒和无节制的吸烟——至少在多重宇宙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分支宇宙中,他已经死了。
  这个“多世界解释”意味着,在宏观的经典世界中,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命运或面临的选择——比如此刻,要蛋糕还是馅饼?——“捆绑”到量子世界正在让宇宙分裂的测量上去,我们就可以确保所有结果都能在多重宇宙的某个宇宙中发生。这意味着,无论我们做什么选择,所有可能性中最好的也罢,最坏的也罢,都会成为一种现实,只是在不同分支的宇宙中实现而已。这些宇宙在分裂的那一刻,唯一不同点在于选择了不同的可能性,其他方面则完全一样(比如,一个宇宙中的“你”选择了蛋糕,另一个宇宙中的“你”选择了馅饼,至于你本人、你家人、北京、上海……在两个宇宙中那是完全一样的)。就是这就是“宇宙分裂器”app声称要做的。
不同能量的电子在氢原子中运动的波函数图。亮度代表在该点发现电子的概率。不同能量的电子在氢原子中运动的波函数图。亮度代表在该点发现电子的概率。
  根据这款app开发商的宣传,在“宇宙分裂器”app中输入你要做出选择的两个可能结果,然后按下按钮之后,它将连接到瑞士日内瓦一家实验室的一个量子器件上。该器件向部分镀银的镜子发射单个光子。光子遇到镜子有两种可能:50%的概率反弹回来;50%的概率透过去。按“多世界解释”,当光子遇到鏡子,宇宙就分裂成了两个:如果在我们这个世界,该光子反弹回来,被你用探测器探测到了,那么在另一个世界,该光子则透过去了,等待着探测反弹光子的探测器,将一无所获。
  如果该实验装置测量到了反弹光子,而光子“反弹”对应“蛋糕”的选择,那么app就告诉你应该选择蛋糕。

“多世界解释”面临的困境


  上面介绍的“宇宙分裂器”app多少像个噱头,我们暂且撇开不管。现在谈谈困扰着“多世界解释”的一个问题。
  前面提到,在“多世界解释”中,量子测量的每一个可能结果都将以100%的确定性发生。但我们最早不是说,薛定谔波函数中包含有各种可能结果的概率信息吗?那么,那些概率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这是埃弗雷特“多世界解释”思想的最大绊脚石:因为既然所有可能性都能100%确定地发生,那你得解释为什么量子力学看起来是由概率统治的。
  为了让你明了,这里不妨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光子遇到半镀银的镜子,一种情况是“反弹回来的概率是20%,透射过去的概率是80%”;另一种情况是“反弹回来的概率是70%,透射过去的概率是30%”。这在我们看来,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情况。但是,按埃弗雷特的“多世界解释”,不管光子反弹或透射的概率是多少,反弹和透射都将以100%的概率完全确定地发生。那这样一来,上述两种有着不同反弹(或透射)概率的情况,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提出“多世界解释”休·埃弗雷特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物理学家列夫·瓦德曼提出一种办法来克服涉及“多世界解释”的概率问题。他的解释被称为“自我定位的不确定性”。他用一个思维实验来说明这一点。
  想象一下,你吞服下一片安眠药,睡在一间放有一只保险箱的房间里。睡前你就知道,当你睡着之后,其他人会做一个量子实验——比如说,对着半镀银的镜子发射一个光子——并根据结果决定,要么在保险箱里放100万美元,要么什么都不放。根据“多世界解释”,实验结束后,宇宙分裂成两个:在一个宇宙里,保险箱里放了100万美元;在另一个宇宙,保险箱里空空如也。当然,睡着的你也分裂成了两个。如果你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置身在这两个分裂的宇宙之外,哪个宇宙中的保险箱里藏有100万美元,当然是一目了然的。但问题是,你不是上帝,你只能出现在两个分支宇宙中的一个。所以,当你醒来时,你并不知道自己处于分裂后的哪个宇宙。所以,你为了知道保险箱里的情况,不得不去猜测。比如说,有50%的概率,保险箱里放了100万美元;有50%的概率,保险箱里一分钱都没有。于是在“多世界解释”的剧情中,概率就出现了。这里之所以出现概率,是因为在宇宙分裂之后,我们无法确定自己出现在多重宇宙的哪一个分支。
  不知上述解释让你信服没有?如果你没想明白也不要紧,因为很多理论家也跟你一样想不明白。你越想,你会感觉这个问题越深奥、越头疼。比如,你还可以继续追问:当宇宙分裂时,“我”意味着什么?在上面那个思维实验中,进入睡眠的“我”和醒来的“我”是一样吗?还有,在量子力学的传统观点中,测量是塑造现实(迫使波函数坍缩,让其结束各种可能性的混合状态,选择一种确定的结果呈现)的一种手段,而在“多世界解释”中,测量似乎是我们用来分裂宇宙的手段。两种解释同样都那么玄乎,我们该选择信哪一个呢?在这个问题上,难道我们也要按一下“宇宙分裂器”来做决定吗?
其他文献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单独设置人格权编的立法模式,即由总则、人格、合同、物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七编组成。七编制不同于德国式民法典体系即五编制模式,也异于法国法系的三编制模式,增设了人格权编与侵权责任编,未设立债法总则。人格权在民法分则独立成编,在不囿于德国模式与罗马模式上,从中国实际出发,沿用我国的立法传统,具有中国特色,实践特色与时代特色。独创的七编制法典体例不仅仅是中国民事立法
期刊
国际单位制的产生  目前全世界采用国际单位制作为通用的度量衡标准,国际单位制一共有七个基本单位:长度(m)、质量(kg)、时间(s)、电流(A)、热力学温度(K)、物质的量(mol)、发光强度(cd)。物理学中的其他单位,都可以由这七个基本单位推导出来。  国际单位制最先开始于“米”制。1875年,法、德、美、俄等十七国在巴黎签订《米突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制度,同时成立了国际计量委员会
期刊
就像我们的身体一样,油画上也寄生有微生物,油画保存时间长容易褪色,部分原因就是颜料被微生物降解了,但這些微生物迄今为止很少被研究。  为了更多地了解这些以油画为生的物种,意大利费拉拉大学的伊丽莎白·卡塞丽从一幅创作于1620年的油画中采样进行分析。  她在所采的颜料中发现了几株葡萄球菌和芽孢杆菌,以及一些来自曲霉属、青霉属、枝孢菌属和交链孢属的线状真菌。此外,她还鉴定了可能作为这些微生物食物的色素
期刊
海绵可能是地球史上最早进化出来的动物,但要确切地确定它是何时出现的却很困难。现在,一项对远古岩石和石油的分析,发现它在海洋出现的时间可能比我们原先估计的至少要早1.2亿年。  在动物出现之前,在海洋占统治地位的是细菌或微生物。所以动物出现在这样一个世界里,首先要学会利用微生物,并与之共生。这也许能说明为什么海绵会生产大量甾醇(类固醇的一种),因为甾醇具有抗菌作用,可以使海绵与微生物生活在一起而不受
期刊
世代飞船是一种设想中的以远低于光速进行长期宇宙航行的飞船。在这样的宇宙飞船上,有足够的空间和物质支撑一个人类群体的繁衍生息。也许第一代人类不能到达几百乃至几千光年外的目的地,但是他们的后代终有一天会到达那里。在抵达目的地之前,船上的居民并不会自我冷冻,而是照常生老病死、结婚生子,他们的后代也会一直生活在船上,不断繁衍生息。  除非科学家在宇宙飞船的推进方式上有所突破,又或者实现了宇宙飞船的空间跳跃
期刊
我们常用“狗改不了吃屎”来比喻恶习难改的人,这是古人长期观察总结狗的习性得到的生活经验,但是现在我们发现不止狗吃屎,还有许多动物也有这种特殊的爱好,我们亲切地把它们称为:食粪动物。  那么它们怎么养成了这种特殊的爱好呢?食粪行为千千种  许多生物学家正在严肃地研究动物食粪的行为,他们将食粪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挑食”,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来屎不拒”的行为,比如猪。人类的好朋友——狗也是如此
期刊
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中,有多少人会死亡?说实话,要给出确切的数字并不容易,尤其因为死亡率会随着各地的医疗条件和对疫情的处理方式而有所不同。  那么,能否给个估计呢?2020年3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说:“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的死亡率约为3.4%。”  这一数据是没错,但请不要误解,这只是理论上的死亡率,并不是真实的死亡率。死亡率的定义是,死亡人數除以确诊人数。但在理论上计算时,死亡人数只算上已死
期刊
埃里克·弗林德认为引力其实根本不存在,它只是一种熵变现象。  万有引力定律和广义相对论对引力的解释,本质上是对同一事物的两种描述而已,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用范围之分——牛顿力学的描述形式简单,但只在弱引力场中生效,广义相对论的描述比较复杂,适用于所有场合。可以这么说,一般的引力问题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少数疑难杂症用广义相对论解决。为标准模型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家杨振宁  目前,引力的理论已经能够基
期刊
全是男孩或女孩的原因  近代生物学发展以后,人们知道,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两种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而女性只产生含X染色体的卵子。卵子是被动受精的,在子宫中游得最快的精子最先找到卵子,然后与之结合形成受精卵。如果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则生女,而如果含Y染色体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则生男。不管是哪一种精子和卵子结合,它们都是由父亲产生的。母亲产生的卵子无法决定孩子的
期刊
书籍,使人博学;科技,使人进步。  ——题记  我喜欢《昆虫记》。  《昆虫记》是一部昆虫类的科学著作。书中记载着许多昆虫,包括它们的外貌形态以及生活习性等。这些小巧又可爱的生物在作者笔下,越发动人。《昆虫记》是一部科普书,但它却没有生硬死板的文字儿,是那么生动有趣,像美妙的文章,甚至是一首诗,没有华丽不着边际的文字,而是精彩的真实故事。它记录了昆虫的体貌特征,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蜕变,繁衍和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