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并存的可能性分析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06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双威胁的隐忧。利用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在总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总供给的质量不高最终会导致总供给的数量下降,从而使我国经济面临短期通货膨胀——中期通货紧缩的可能。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成功转变,总供给质量的提高是根本。
  关键词: 总供给质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增量资本产出率;技术进步;资本收益率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01-0032-03
  
  一、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开始呈现回升迹象以及我国经济的较快增长,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坚称仍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这一矛盾的现象恰恰准确地表现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困境——如果仍然依赖现有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存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并存的隐忧。
  一直以来,通货膨胀似乎与我国经济如影随形,我国经济只要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防止通货膨胀的呼声以及是否会发生通货膨胀的争论就会出现。对于我国经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众多,大致归为如下几点:①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发生正相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②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在传统的赶超战略的影响下,以低工资、低汇率、低资源价格形成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建立,进而形成我国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其中过度依靠投资在短期内造成总需求增长过快,从而形成通货膨胀压力;③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形成国际收支的大量持续的顺差,积累了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量,使我国资金充裕,产生通货膨胀压力;④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完善,国际金融资本因人民币升值预期流入我国,使市场中充斥过多的流动性,从而形成通货膨胀压力;⑤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储蓄率偏高,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充裕,流入社会的流动性增大,造成通货膨胀压力;⑥国际市场粮食、原油、原材料等初级品价格上涨,造成我国产品成本增加,价格上涨。这些分析分别从总需求增长、流动性过剩以及国内外成本增加角度揭示了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但是并不完全透彻。
  笔者认为,按照经济学原理,如果总供给的增加能够与其相适应,则这种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经济会在均衡-非均衡-均衡的路径上实现可持续增长。从宏观经济学的标准分析框架——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角度,我国总供给的数量如何,取决于总供给的质量,我国虽然投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投资质量堪忧,投资效率下降,最终必然导致总供给数量的减少,通货膨胀发生。并且,如果延续现有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还会有发生通货紧缩的可能,从而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并存的困难局面。要防止这种局面出现,必须转变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从总需求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从总供给方面下功夫,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框架
  通货膨胀的简单描述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表示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总供给曲线给定的条件下,总需求的不断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导致总产出的增加和价格水平的上涨,或者是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的幅度小于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幅度,导致产出增加和价格水平上涨;另一种是在总需求曲线给定的条件下,成本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导致总产出的减少和价格水平的上升,或者是在成本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左移时,总需求依然增加,总需求曲线右移会导致价格水平进一步上涨。在模型的分析中最终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带来价格水平的上涨。
  我国经济从2003年开始进入又一个快速增长时期,总需求明显加快。总需求一般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四部分构成的。我国居民消费1978-2008年平均支出29846.23亿元, 其中2003-2008年平均支出79059.56亿元;政府消费1978-2008年平均支出10379.56亿元,其中2003-2008年平均支出29408.2亿元;投资需求的资本形成总额1978-2008年平均29369.57亿元,其中2003-2008年平均90785.23亿元;货物和服务净出口1978-2008年平均为3289.17亿元,其中2003-2008年平均为13576.3亿元。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上升、消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的趋势:2003年-2008年,消费率分别为56.8%、54.3%、51.8%、49.9%、49%、48.6%,不仅一路下滑,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同期全球消费率呈现上升趋势;投资率分别为41%、43.2%、42.7%、42.6%、42.2%、43.5%,不断上升,而同期全球投资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指标,第一、二、三产业占比: 2000年为15.1︰45.9︰39;2008年为11.3︰48.6︰40.1。从2003年以来,第二产业的占比不断增加。(以上数据来源于2009我国统计年鉴)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总需求的增加主要是投资需求的增加,而且主要是投资于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投资不同于消费,本期的投资增加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下期的供给。因此,随着投资带来的总需求的增加,总供给也在增加,其结果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理论上存在三种可能:一是随着总需求增加,总供给增速与其相当,经济实现稳定增长,没有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现象。二是总供给的增加小于总需求的增加,通货膨胀发生。三是总供给的增加大于总需求的增加,这时通货膨胀不会发生,但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如果总供给长期大于总需求,就会造成产能过剩,最终还会导致总供给的减少和总需求的下降,通货紧缩就会发生。通货紧缩是和通货膨胀相对的一个概念,其简单描述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表示,在总供给曲线给定的条件下,总需求下降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导致总产出的减少和价格水平的下降;在总需求曲线给定条件下,总供给的增加使总供给曲线均向右移动,其不可持续性最终导致总需求下降,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总产出的减少和价格水平的下降。因此,我国经济在总需求不断增加情况下,是否会发生通货膨胀,进而甚至发生通货紧缩,重点要看总供给的相应情况。
  三、我国经济总供给的质量分析
  以投资率来代表总供给的数量,我国经济总供给的数量无疑是显著增加的,再加上2008年底,政府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投入的4万亿投资,进一步形成了总供给。但是,如果我们从总供给的质量角度作进一步分析,会发现我国经济总供给质量堪忧,进而有可能会导致总供给数量不足。
  1.增量资本产出率过高。投资率表示总供给的数量,投资效率表示总供给的质量。投资效率有不同的衡量指标,增量资本产出率是一个衡量宏观经济投资效率的指标。增量资本产出率表示每增加一单位GDP需要投入多少资本,数值越大,意味着生产单位GDP需要的投入越多,即投资效率较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大约是1-2,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增加1元的GDP需要投资1到2元。我国1998、1999年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的增量资本产出率大约是7-8,以后有所回落,平均水平大约在4-5,即我国每增加1元GDP,需要投资4到5元。国际经济学界公认,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当时发生危机的国家的增量资本产出率过高,达到5。而2009年我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高达9.5,甚至高于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增量资本产出率高,投资效率较低,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高投入、拼资源的粗放型增长,增长速度很快,但增长质量很差,难以长期维持。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来讲,低效率的增长更是不可持续的。总供给质量不高从长期看,难以保证总供给的数量增加。
  2.资本收益率下降。资本收益率是从微观角度衡量投资效率的指标,通过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利润的变化情况。从理论和现实经济中,我国企业都反映出资本收益率下降趋势。理论上,依据蒋云赟和任若恩(2004)对我国企业的测算数据,从1996年到2002年我国工业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大致在6%左右,已经接近资金成本。现实经济中,一些实体企业不是将资金用在企业的再投资上,而是投资于煤炭、股票、房地产市场,原因就在于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太低。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升等成本增加,一些企业甚至会进入负利润境况。
  3.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不高。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353亿元,总量居世界第三位。在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并不高。依据韩莹(2008)对我国1978-2006年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数据,从1978年以来,GDP达到两位数的增长有14年,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平均为45.97%,2003-2006年的平均值为33.9%,比14年的平均水平低12.07%。而14年中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值为42.84%,2003-2006年的平均值为61.78%,比14年的平均水平高18.94%。可见,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依然是依靠资本等要素投入带来的。为了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只有依靠更多的投入资本和劳动,结果必然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发生。更为重要的是,缺乏技术进步的总供给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没有产品的定价权,处于被动地位。一旦对这种供给的需求减少,就会表现出产能过剩。我国企业长期依靠较低的资源价格和劳动力价格形成的竞争优势,实则是以资源的耗费、环境污染、劳动力血汗付出换取的国外的负债凭证,造成了国内的外汇储备激增和通货膨胀压力。
  4.投资增长结构失调。2003年以来,我国的第二产业增速快于第一、三产业,第二产业的投资中又有重工业化趋势。大量资金投向钢铁、石化、汽车等产业,一方面造成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这些行业的原料需求大量依赖进口,国际市场价格的提升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同时进口价格上升,出口价格由于技术进步的缺乏而没有提升价格的资本,贸易条件恶化,还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央行的对冲操作造成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
  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分析
  我国经济总供给的质量不高,长期来看,总供给数量的增加将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经济有投资冲动,会使总需求不断增加,依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短期内经济会存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人民币价格等的变化,经济中又会存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而投资形成的下期总供给又依靠增大的总需求来维持。以我国的现实来看,总需求中的消费需求不足,只有投资和出口成为了维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力量,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是跛脚马车。当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出口受到冲击,我国的总供给表现出过剩。只有依靠投资这一驾马车,而我国企业的投资收益率下降使企业的投资谨慎,政府投资就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唯一力量。这就解释了本文的开头,为什么会出现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坚称仍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的矛盾局面,而且已经表现出我国经济通货紧缩的隐忧。中期,由于总供给质量不高的原因,总供给的数量会出现下降,总供给曲线会向左移动,如果总需求中的消费需求和出口没有改善,总需求也会下降,总需求曲线也会向左移动,总产出和价格水平均会下降,从而通货紧缩发生。
  从表面上看是由于我国经济中消费需求不足,使得经济增长的马车成为跛脚马车,因此,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中,开出了 “扩大内需”的药方。其实,“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措施只起到“治表”的作用,成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在于总供给质量的提高,而技术进步是保证总供给质量提高的核心。
  短期对策:第一,应通过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让人民币汇率小幅度、渐进升值,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机制。人民币升值短期内可能对经济有负面影响,长远来看对我国经济是利大于弊的。汇率水平是一国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的相对价格,反映一国工业和服务业产品的相对价格。因此,汇率水平就成为两部门资源配置的信号,人为扭曲汇率水平会带来资源在两部门的错配和低效,不利于经济结构向合理的方向靠拢;第二,进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资源价格改革的滞后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投资欲望,一方面激励企业多储蓄,进而引发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减少可支配收入向居民部门的转移,另一方面激励企业少分红,使全社会的可支配收入减少,进而消费不足,同时,企业减少红利分配还会影响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三,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教育、医疗、卫生、物流、交通、通讯、能源、金融等行业降低市场准入,积极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长期对策: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决胜点。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源泉已经不是物质资本的增加,而是越来越依靠于科技进步的推动,因此,首先应该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研发支出在GDP中的比重,建立更为科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从而提升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其次,加强职业教育,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高水平的技术工人。技术工人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升级的基础保证;再次,在高等教育中,一定要推行“严出”的管理制度。如果各学校不把好毕业关,则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质量堪忧,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提高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韩莹.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定及实证分析 [J].经济问题探索, 2008,(4).
  [2]张元鹏.西方经济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盛逖.总供给效率不高对我国物价稳定的冲击及对策分析[J].财贸经济, 2008,(12).
  [4]蒋云赟,任若恩.我国工业的资本收益测算[J].经济学(季刊),2004,(3).
  [责任编缉:孙 巍]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今社会,对形象的“过度”关注带来的从人到物的“过度包装”问题已成为一种对个人和社会造成困扰的新的异化力量。剖析这种困扰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难发现,在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现代性全方位渗透的过程中,工具理性的膨胀甚至使工具本身成为目标,从而导致了价值理性的边缘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警示我们,无论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从社会进步的意义上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关
摘 要: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最大政治优势,对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期面对脱离群众的危险,积极探索并构建起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机制和实现机制成为当务之急。多年来,浙江台州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通过“民主恳谈”“驻村百晓”和“网络问政”等载体,把群众路线蕴含在常态化的工作之中,走出一条颇具特色的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建设之路。尤其是台州用机制来
摘 要:近年来,社会组织在我国繁荣发展。作为公民社会的载体,社会组织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社会组织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民众生活的诸多方面,逐渐成为能够反映广泛社会需求的有效组织形式,成为我国社会政治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通过对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我国特有政治生态的相关性分析,一方面表明社会组织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结构的型塑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当前我国政治结构的适应性转变中必须认识、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晨间谈话是在晨间活动时以集体、小组、个别的形式与幼儿交谈,了解幼儿学习和生活中了解的、发生的事件和现象,在谈话、沟通、交流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思维逻辑、
摘 要:以往的“民生法治论”仅是对民生法治外部关系的讨论。民生法治内部关系包含民生的规范性、法治的价值性和两者在法基础上的价值增量。民生法治还应解答民生、法治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兼具政治性与法律性的民生表征积极权利,法治则内含民生价值;民生法治可以打破单纯法治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并矫正法治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特质。民生法治可以实现表征实体正义的党的领导与表征程序正义的法治的结合,是符合中国国情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质依然导致了各种治理缺陷和问题的出现,这对政府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基于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治理现状的省察,转型时期的政府治理必须在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理念和服务精神的指引下,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公民之间的关系,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府治理模式”。   关键词:社会转型;
摘 要:村级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领导和执政的重要基础。村民自治是农民真正当家作主充分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一项基本制度。现实中村民自治机构存在着行为不规范、管理不完善等问题。“村权三分、三会自治”作为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在探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一种创新模式,其本质是民主自治,核心是权力制衡,特点是程序规范,搭建了“民主受保障”、“权力受制衡”的村治新平台。  关键词:村民自治;权力运行;“三会
摘要: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中央对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作为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在运行环境与制度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与完善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2-0070-03    一、省以下地方政府间转移支付取得的积极成效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青年人生观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从迷茫反思到力争成才”、“从对‘蔚蓝色文明’的向往到多元人生价值取向的形成”、“对传统价值观念的重新确认与积极人生观的实践”三个阶段,呈现出从重理想到重现实、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特征。究其演变的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所致。从演变的轨迹也得出一个重要启示:不能放松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青年;人生观;演变;教育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强调“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故事是我们每个人成长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