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 近半数病友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
8. 多数病友对检测指标"唯血糖中心论"
9. 80%病友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报刊杂志
本次调查显示,被访者在患病后最苦恼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糖尿病所带来的并发症和经济负担;在治疗和日常生活中,大多数被访者最看中餐后两小时和空腹的血糖指标,而尿酮体、尿糖等则很少有人给予关注;对获取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调查显示,80.2%的人是通过报刊杂志获得的,其次是医生和医院(占41.5%)。本刊记者就上述调查结果采访了北京因苏林糖尿病医院院长杭建梅。
近半数病友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
调查发现,就目前病友的经济水平而言,被访者每天服用药品较为认可的消费额分别是3~4元(30.5%),5~6元(26.5%)和1~2元(17.1%)。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糖尿病病友对药物价格的期望呈现中低档消费的特征,病友每天消费药品最认可的价格在3~4元之间,每天5~6元的药品消费价格也是病友能够接受的档次,然而,病友每天的实际药品消费额远远要高于这一期望值,实际的药品花费和他们可接受价格之间的落差也正是造成糖尿病病友经济负担较重的原因所在。调查表明,由于长期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许多病友表示精神压力很大,几乎陷入了并发症与经济支出无法平衡的两难境地。
在考虑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时,42.8%的被访者首要考虑的是药品经济支出问题,其次是减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由于虚高不下的药品价格与病友的实际收入水平严重失衡,经济负担已经成为糖尿病病友最苦恼的问题之一,而对用药安全问题,只有10.6%的病友表示关注。
问卷调查还显示,自患糖尿病以来,病友最为苦恼的是在患病后糖尿病所带来的并发症,这一比例占61.2%;其次是饮食限制,占53.2%;经济负担过重者占48.8%;心理压力大者占37.3%(表1)。
就此,杭院长指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仅给病友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高龄病友,他们一般生活上较容易满足,没有太多的消费支出,但医药费的支出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开支,医药费是否能够报销,报销的比例大小,对老年病友晚年生活质量有重大的影响,因此离退休费与医疗保障水平两项内容成了决定高龄病友经济承受能力的基本因素。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到目前为止,我国大约有4000万糖尿病病友,假设他们每年人均医疗费用为1200元人民币的话,那么,我国一年仅用于糖尿病的医疗费就高达480亿元人民币。这是按照每个病人月均医疗费用100元计算,还不包括住院以及糖尿病相关疾病的费用。因此,减轻糖尿病病友的医疗开支,不仅仅是糖尿病病友自身关注的问题,也是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由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费用很高,从经济的角度来讲,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不仅有益于个人的健康,还可以大大降低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相对治疗病友并发症所用的巨额费用来讲,用于预防及早期治疗方面的花费要少得多。因此,在选择用药方案时,一定要考虑病友的经济承受能力。
另外,要提醒病友注意的是:要减少医药负担,就更应做好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多方面的治疗配合。
多数病友对监测指标“唯血糖中心论”
为了解目前糖尿病病友在治疗和日常生活中对于几项检测指标的关注程度,从而探讨糖尿病病友是否有正确的治疗认识,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表(表2),被访者对糖尿病检查最关注的指标是:最看中餐后两小时血糖指标者占45.5%;其次是空腹血糖(占38.1%)和糖化血红蛋白(占13.2%);而尿酮体、尿糖、夜间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和睡前血糖等则只有非常少的病友给予关注。
杭院长首先向记者介绍了近几十年来对糖尿病认识及治疗手段上的更新与突破。据她介绍,早在20世纪60年代,内分泌专科医生就意识到高血糖的危害及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但一直注重的是空腹血糖,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意识到了餐后血糖的重要,它不仅有助于糖尿病诊断,而且与观察病情和判断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的“强化治疗”研究表明,对全天血糖的严格控制更有助于并发症的预防和减少。所以,对于血糖的监测应该是全天多时间段的,不仅空腹、三餐后,还应包括睡前,甚至夜间。当然,还需定期了解一段时期的血糖均值,如糖化血红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等。
几年前,国际上两项著名的大型实验提示了控制血糖确实可减少微血管并发症,但对大血管并发症的减少存在争议。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要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仅仅靠良好的血糖控制是不够的,必须同时有良好的血压、血脂、体重等代谢指标,所以提出了“综合治疗、全面达标”的治疗原则。这里的综合治疗不仅包括饮食、运动、教育、监测及药物对血糖的综合治疗,还应包括对血压、血脂、血液粘稠度等的综合治疗。因此,病友应当及时走出"只要血糖平稳了,糖尿病的治疗就达标了" ——即所谓"血糖中心论"的认识和治疗误区。在关注血糖的同时,还应关注体重、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尿微量白蛋白等代谢指标。
80%病友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报刊杂志
问卷调查项目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多选):“关于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您主要是从什么途径得到的?”大多数病友的回答是通过报刊杂志,这一比例高达80.2%,其次是医生和医院,占41.5%,书籍是另一主要的信息渠道,占32.3%(表3)。
另据调查发现,病友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多地参考医生的意见,越少地听取病友的建议,并且他们对自我经验也更加重视。此外,患病不足两年的患者最为重视医生的建议,同时随着患病年限的增加,他们会更多的参考来自书刊、电视等媒体的信息,并且自我经验也变得更加重要。
杭院长对此问题的看法是:目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迅速增加,而治疗糖尿病的专科医生却相对不足,医生诊治病人时不可能更有多的时间讲述有关知识。因此,病友想通过医生看病时了解较多的糖尿病知识,就显得不那么现实了。因此,有病友抱怨:“看病难、真心寒,排队挂号实在烦;屁股未稳药开完,稀里糊涂快交钱。”这可以说正是我国的国情所限。
不能否认,报刊杂志、电视讲座等形式确实已成为丰富糖尿病防治知识的重要方式。然而,需要提醒病友注意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建立了糖尿病教育中心,尤其在大中城市,这些糖尿病教育中心的讲课也可成为病友获取知识的很好渠道。病友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确实更有助于病情控制,同时,病友的一些好经验也是可参考、借鉴的,但有关用药方案还是要多听取医生的意见,千万不要听信病友说服哪种药好就自己更换哪种药,要注意个体差异的存在。
8. 多数病友对检测指标"唯血糖中心论"
9. 80%病友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报刊杂志
本次调查显示,被访者在患病后最苦恼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糖尿病所带来的并发症和经济负担;在治疗和日常生活中,大多数被访者最看中餐后两小时和空腹的血糖指标,而尿酮体、尿糖等则很少有人给予关注;对获取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调查显示,80.2%的人是通过报刊杂志获得的,其次是医生和医院(占41.5%)。本刊记者就上述调查结果采访了北京因苏林糖尿病医院院长杭建梅。
近半数病友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
调查发现,就目前病友的经济水平而言,被访者每天服用药品较为认可的消费额分别是3~4元(30.5%),5~6元(26.5%)和1~2元(17.1%)。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糖尿病病友对药物价格的期望呈现中低档消费的特征,病友每天消费药品最认可的价格在3~4元之间,每天5~6元的药品消费价格也是病友能够接受的档次,然而,病友每天的实际药品消费额远远要高于这一期望值,实际的药品花费和他们可接受价格之间的落差也正是造成糖尿病病友经济负担较重的原因所在。调查表明,由于长期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许多病友表示精神压力很大,几乎陷入了并发症与经济支出无法平衡的两难境地。
在考虑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时,42.8%的被访者首要考虑的是药品经济支出问题,其次是减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由于虚高不下的药品价格与病友的实际收入水平严重失衡,经济负担已经成为糖尿病病友最苦恼的问题之一,而对用药安全问题,只有10.6%的病友表示关注。
问卷调查还显示,自患糖尿病以来,病友最为苦恼的是在患病后糖尿病所带来的并发症,这一比例占61.2%;其次是饮食限制,占53.2%;经济负担过重者占48.8%;心理压力大者占37.3%(表1)。
就此,杭院长指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仅给病友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高龄病友,他们一般生活上较容易满足,没有太多的消费支出,但医药费的支出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开支,医药费是否能够报销,报销的比例大小,对老年病友晚年生活质量有重大的影响,因此离退休费与医疗保障水平两项内容成了决定高龄病友经济承受能力的基本因素。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到目前为止,我国大约有4000万糖尿病病友,假设他们每年人均医疗费用为1200元人民币的话,那么,我国一年仅用于糖尿病的医疗费就高达480亿元人民币。这是按照每个病人月均医疗费用100元计算,还不包括住院以及糖尿病相关疾病的费用。因此,减轻糖尿病病友的医疗开支,不仅仅是糖尿病病友自身关注的问题,也是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由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费用很高,从经济的角度来讲,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不仅有益于个人的健康,还可以大大降低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相对治疗病友并发症所用的巨额费用来讲,用于预防及早期治疗方面的花费要少得多。因此,在选择用药方案时,一定要考虑病友的经济承受能力。
另外,要提醒病友注意的是:要减少医药负担,就更应做好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多方面的治疗配合。
多数病友对监测指标“唯血糖中心论”
为了解目前糖尿病病友在治疗和日常生活中对于几项检测指标的关注程度,从而探讨糖尿病病友是否有正确的治疗认识,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表(表2),被访者对糖尿病检查最关注的指标是:最看中餐后两小时血糖指标者占45.5%;其次是空腹血糖(占38.1%)和糖化血红蛋白(占13.2%);而尿酮体、尿糖、夜间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和睡前血糖等则只有非常少的病友给予关注。
杭院长首先向记者介绍了近几十年来对糖尿病认识及治疗手段上的更新与突破。据她介绍,早在20世纪60年代,内分泌专科医生就意识到高血糖的危害及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但一直注重的是空腹血糖,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意识到了餐后血糖的重要,它不仅有助于糖尿病诊断,而且与观察病情和判断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的“强化治疗”研究表明,对全天血糖的严格控制更有助于并发症的预防和减少。所以,对于血糖的监测应该是全天多时间段的,不仅空腹、三餐后,还应包括睡前,甚至夜间。当然,还需定期了解一段时期的血糖均值,如糖化血红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等。
几年前,国际上两项著名的大型实验提示了控制血糖确实可减少微血管并发症,但对大血管并发症的减少存在争议。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要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仅仅靠良好的血糖控制是不够的,必须同时有良好的血压、血脂、体重等代谢指标,所以提出了“综合治疗、全面达标”的治疗原则。这里的综合治疗不仅包括饮食、运动、教育、监测及药物对血糖的综合治疗,还应包括对血压、血脂、血液粘稠度等的综合治疗。因此,病友应当及时走出"只要血糖平稳了,糖尿病的治疗就达标了" ——即所谓"血糖中心论"的认识和治疗误区。在关注血糖的同时,还应关注体重、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尿微量白蛋白等代谢指标。
80%病友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报刊杂志
问卷调查项目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多选):“关于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您主要是从什么途径得到的?”大多数病友的回答是通过报刊杂志,这一比例高达80.2%,其次是医生和医院,占41.5%,书籍是另一主要的信息渠道,占32.3%(表3)。
另据调查发现,病友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多地参考医生的意见,越少地听取病友的建议,并且他们对自我经验也更加重视。此外,患病不足两年的患者最为重视医生的建议,同时随着患病年限的增加,他们会更多的参考来自书刊、电视等媒体的信息,并且自我经验也变得更加重要。
杭院长对此问题的看法是:目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迅速增加,而治疗糖尿病的专科医生却相对不足,医生诊治病人时不可能更有多的时间讲述有关知识。因此,病友想通过医生看病时了解较多的糖尿病知识,就显得不那么现实了。因此,有病友抱怨:“看病难、真心寒,排队挂号实在烦;屁股未稳药开完,稀里糊涂快交钱。”这可以说正是我国的国情所限。
不能否认,报刊杂志、电视讲座等形式确实已成为丰富糖尿病防治知识的重要方式。然而,需要提醒病友注意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建立了糖尿病教育中心,尤其在大中城市,这些糖尿病教育中心的讲课也可成为病友获取知识的很好渠道。病友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确实更有助于病情控制,同时,病友的一些好经验也是可参考、借鉴的,但有关用药方案还是要多听取医生的意见,千万不要听信病友说服哪种药好就自己更换哪种药,要注意个体差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