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体制改革的反思与对策(一)

来源 :审计与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和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一个主题,就是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反思和对策思路。
  我想分三个大的层次,谈谈自己的基本认识。
  首先要谈一下,我对财政的理解和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财政改革的进展和主要问题。所谓财政,可以这样把它作一个简明的阐述:它是国家政权体系为主体的一种“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它的基本的规定性是:国家政权体系要凭借社会统治者、社会管理者的政治权力控制和掌握社会总产品中的一部分,而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这一部分必然是以价值形态的财力表现出来的,即“以政控财”;这个政权体系掌握了这一部分财力以后去做什么?就是后面四个字,“以财行政”,要运用财力去履行它应该履行的职能。可见财政对于政府履行和转变职能的重要性,也可知财政改革必然成为整体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80年代以后,整个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的方向和特点,可以用分权改革这样一个概念来做它的描述。
  财政体制的分权改革,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在改革开放之初,宏观层面上,我们启动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分灶吃饭”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总体改革的一个先行部分,这以后的十余年间,财政的分权可以概括为一种行政性的分权,是把过去传统体制下高度集中的这样一种特征,首先在分配领域里改变,中央向地方下放自主权,从财政分配开始,使原来的所谓“条条”为主的这样一种运行状态,变成了“块块”为主,但是在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制的历史阶段上,我国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仍然是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组织财政收入,各级政府凭借着自己对于企业的行政主管的身份,或者老百姓所说的,婆婆的身份,通过行政隶属关系组织收入,那么在具体的一个地方政府辖区之内,不同企业隶属于不同层次的行政主管婆婆,在这种条块分割的隶属关系控制之下,企业必然受到不同行政主管的过度干预和过度关照,相互间公平竞争的环境便不能够有效形成。这种行政性的分权越到后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必须再做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造。经过反复探索,我们在1994年进入了财政分权改革的第二个大的阶段,就是经济性分权,实行了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这样一个新体制。当然在1994年,主要是在中央和以省为代表的地方之间,构建好了这个分税制的框架。
  在这种新体制之下,首先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来看,所有的企业都改变了原来的那个地位,不论企业的大小,不分行政级别的高低,在税法面前一律平等,该交国税交国税,该交地方税交地方税,税后可分配的利润按照产权规范和按照国家政策环境,做自主分配,那么就真正刷出了不同所有制的、大大小小的各种企业一条公平竞争的起跑线,这个意义显然是全局性的。分税制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正确处理政府和企业关系的同时,又相当规范和稳定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按照分税制的基本规则,就没有包干制下的所谓“三年不变”,“五年不变”的这种“体制周期”,有利于形成地方政府的长期行为。
  很显然,这样的分税分级的财政体制和市场经济相配套,在财政这个分配体系里,能够二位一体地正确处理政府和企业、中央与地方两大基本经济关系。
  我们在进入了1994年以后的经济性分权的分税制阶段以后,中国的财政运行和经济运行体现出了一系列随之而来的正面效应,但今天我们主要要讲的,还不是讲它的成就方面,我们今天主要要讨论的是1994年以后,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在1994年以后是,在中国的县乡即被人们称为基层的地方政府低端的层级上面,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财政困难,虽然过去这种困难就有,但是在1994年以后呢,对于这种困难反映的程度之高,可以说前所未有。我的印象里面,是在千年之交的前后,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代表性的指标,反映那时面临的基层财政困难,就是全国两千多个县级单位里,统计下来,最高峰的时候,有一千多个县发不出工资,当然这个所谓发不出呢,有的是在很大程度上不发,有的是欠发一部分,但总而言之,它是县乡财政困难的一个非常直观的、非常有代表性的反映,即维持政府体系的基本运行都出现了严重问题。
  另外我们也听到一些段子,财政系统的同志,还有比较关注财政的同志,都有可能听到过,大意是说,整个中国的财政运行,看起来是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市财政满满当当,县级财政紧紧张张,到了乡镇财政,叫做哭爹喊娘,非常困难,相伴随的有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我们面对这样的基层财政困难,就要分析这个困难由何而来。1994年以后,是不是中国整个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出了什么问题?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的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1994年以后,不断提升,而且可以说提升得更加稳定,更加引起全世界的瞩目了。是不是在经济基本面很好的同时,我们整个的分配方面出现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这样的一个背离呢?实际情况也不是,1994年的改革之后,从1995年、1996年开始,中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路上升,从那时候最低端的10%多一点,已经逐渐回升到了现在接近20%。那么是不是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升的过程中间,地方财政所得的部分相对萎缩了,造成基层财政困难呢?实际情况也不是这样。有一个基本的统计,1994年到2000年之间,地方财政四级合在一起,它的收入增长幅度是1.89倍,就是几乎翻了一番。那么还有一个可能性,是不是我们地方财政的管理一塌糊涂呢?回答也是否定的。应该说在我们地方财政体系里面,基层县乡两级的财政工作人员里面,有千千万万非常辛苦地、非常努力地工作的人员,他们的管理水平也处在努力地、不断地提高过程之中。我们研究以后所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对于这种1994年分税制实行之后出现的地方政府低端的县乡财政困难,必须看作是一种体制没有理顺带来的突出矛盾的表现。
  如果按照一种学术上的话语来说,我们把它归结为:是在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之中,制度转型的有效支持不足而积累的矛盾,在基层政府理财层面的一个集中反映,看起来问题发生在基层县乡两级,实际上后面的问题,是内在于整个体制运行的,这个问题必须深究它的根源,要找到体制上的原因。
  体制原因怎么分析?简要地说,我们可以观察到,1994年以后,在实际运行中间,我们地方政府四个层级中间,很明显地出现了事权的重心下移而财权、财力的重心上移的这样一种背离。事权的重心下移可以看得很清楚。在1994年的改革文件里面,关于各级政府所承担的基本职责,被称作事权的这种规定是不太清晰的,1994年文件里没有明确规定的一些事权,比如说社会保障职责,在实际运行里面,一层一层,最后都要落实到最基层,都要求地方政府的低端保障这些事情要做到位。比如社会保障方面有哪个地方出了纰漏,那么叫做“不能保一方平安”,这是官员政绩方面的一票否决,整个政绩免谈。这样呢,所谓事权的重心下移,就带来了地方政府在县乡的低端层面,需要有更充分的财力去履行事权。而同时,财权和财力却背离这种事权下移的趋势而上移。省和市是地方四个层级中的高端,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统计,在1994年到2000年之间,省级财力的比重从16.8%,一步一步上升到了28.8%,每一年差不多提高两个百分点。那么市一级呢,还很难拿到详尽的统计数据,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有333个地市级的单位,这些行政单位里边,现在统计是280个实行了市管县体制,在市管县体制下,高端它有这样的作用空间,把财权和财力的重心往自己这个层级上提升。那么可以说,前面所提到的那个顺口溜所反映的省和市的日子好过,是可以普遍观察到的情况。这样一来,中央在分税制之后,当然要提高中央占整个财力分配中间的比重,来履行中央转移支付、支持欠发达地区的这个职能;省和市两级,作为地方的高端,也提高了自己的在财力分配中间所占的比重,所苦的自然就是县乡两级。
  这样的一个事权重心和财权重心的背离,必须从整个体制的运行,从这个体制本身所形成的这种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解释。那么我们接着就问,也必须这样问:94年所实行分税分级财政体制,它内在的逻辑本来是增加各级财政的事权和财权的呼应性,那为什么会在地方政府的低端上出现这种背离,是分税制出了什么问题吗?调查以后,我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1994年之后的整个运行,到现在十几年了,省以下实际上没有进入真正的分税制状态,当时我们寄希望于在中央和省为代表的地方之间搭成了分税制体制框架之后,通过试验,在渐进改革中间去解决中国省以下四个层级怎么样分税,怎么样真正进入分税制体制运行轨道这个现实的问题,但是也注意到了,国际经验表明,一般实行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国家,大一些的,它的层级就是三级,小一些的层级更少,但是在种种制约条件下,当时我们只能先启动这样一个过渡。
  十几年过去了,事实证明,我们省以下的财政体制,即使在发达地区,也没有进入实质性的分税制状态。那么它演变成什么呢?演变成了各种形式的、五花八门的、复杂易变的、讨价还价因素非常浓厚的分成制和包干制,这些传统体制下和过渡形态下,我们已经意识到有明显弊病的分成制、包干制,在过渡中间变成了省以下体制的凝固态,这种凝固态带来了运行中间所出现的县乡财政、基层财政的困难。所以板子不应该打到分税制上,这个板子要打的话,必须打在我们还没有消除的分成制和包干制的体制弊病上面,这是一个基本判断。
  那么再往下,我们还必须要问,为什么省以下的过渡,变成了分成制和包干制的凝固态?回答是:我们中国现在整体而言财政层级过多,从中央到乡镇是五个层级,省以下是四个层级,这个基本的现实造成了和分税制在省以下实质性得到贯彻之间的不相容性。原来曾经寄希望于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五个层级的分税制道路,但现在,现实已经可以说做出了回答,此路不通,20几种税,在五个层级里怎么分,分不下去。这是又一个基本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简单地依靠增加中央的转移支付去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呢?我们认为,这不是长久之计。可以努力地增加中央对欠发达地区、对基层的转移支付,但是你整个体制安排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中央这么做,是事倍功半的,力不从心、难以持续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把问题集中到一点,中国财政体制回顾起来,做一个基本的反思,1994年的基本制度成果应该坚持和完善,分税制的方向不能动摇,分税制对应的上下连贯打通的统一市场和与这个统一市场相匹配和各级政府事权能够良好结合的这样一个“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税基,一级预算”的制度安排,应该想方设法寻求一个实现路径。这样一个基本的看法,就可以概括总结我今天想跟各位谈的第二个方面的基本认识并引出后面的对策思路。(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其他文献
中期业绩预告接近尾声,投资者仍然可以乐观地看到,不少公司在上半年净利润的同比增长情况下,环比数据看出有很大比重的公司业绩在快速复苏之中。还有一些公司业绩处于复苏阶段,业绩有望重回上涨之路,对此应一并关注。  在我们看来,上市公司业绩的复苏一定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市场回暖,从而使销售量增长,并使得销售额止跌;第二是产品价格回升,促使毛利率提高,包括新业务的增长预期。  按照盈利数据,宝新能源、穗恒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方面都日益与国际接轨,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风险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和一个
吉安县自2003年开始实行“村账乡管”,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吉安县村账乡管暂行办法》,由乡镇经管站对村级财务实行账钱双代管,统一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融会计服务与监督管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为治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打造农村廉政建设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从我县审计局在对乡级财政决算情况审计,延伸审计部分村委会账时,我们发现一些老问题仍然存在,甚至一些新
自1990年底,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建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走过了18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资本市场从建立之日起,在发展主板市场的同时,就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推出创新产品,如已经建立了
抚州,一个有着1400多年韵味的古州,那一方奔涌的历史长河里激荡过数之不清的雅致与灵秀。而今,在迈向现代化都市的征程里,同样奋发着无数的热满心血。作为保障其经济正常运作
何谓审计“三气”?当然不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对付周瑜的“三气”,而是审计之中的“静气”、“正气”、“风气”。  审计工作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面对难题,走出困境,这就要看是否有“三气”了。  一是“静气”,就是平心静气。遇事不要乱了方寸,善于把握自己情绪,不急不躁。记得在一次审核某单位“往来”账目中,一笔20万元的资金,账面上似乎看不出什么问题,当要求提供相关年度账本、凭证等资料核对时,被审单
有效教学是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即合乎规律性的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教学过程合乎规律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有效果、有效益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有效率是有效教学的最高目标。违背教学规律,低效果、低效率、低效益的教学都不是有效教学。    一、充分使用教材的有效资源,开发新的教学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但是教材带有普遍性,它不可
与会计活动密切相关的风险:  目前我国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信用风险、业务风险、利率风险、财务风险、违规风险、资产风险等。银行会计的职能有很多,但和企业会计一样,其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银行会计通过一定的计量方法,对银行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提供有效信息给使用者。银行风险也存在于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最终都会在银行会计核算结算过程之中有所反应或体现。有效的会计活动不仅能在风险发生之
建筑大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一种开放,自由,创新的原则,以此表达建筑的独一性和环境的整体性。本文正是通过在计算机辅助来研究中国的建筑作品空间组成和探讨建筑大
投标就是在招投标过程中,经评标委员会综合评审确定一家报价优、能力强、信誉度高并且能够严格履行招标项目合同的、能为业主和自身企业谋取最优经济效益的投标单位。投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