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课堂提问是以老师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結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所形成的课堂提问,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探究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题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266
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可以使学生注意力得到集中,确保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处于思考状态,进而可以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点,同时还能使学生表达想法的欲望得到激发。并且由于初中数学具有严密逻辑性以及高度的抽象性,公式结构具有独立性,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提升,才能启迪学生思维,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所以,本文分析探究了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虽然数学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问题,以引导学生学习。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提问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下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一)问题不具明确目标性现阶段有一些初中数学老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没有围绕课堂教学核心内容来设计课堂提问,并且没有严格制定出教学目标,导致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问题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性,还有部分老师在课前没有设计相关的课堂提问,而在课堂中随机提问,使得问题的提出过于随意,且存在盲目性,不能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1]。
(二)未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初中数学涉及范围广,且有教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很多知识的学习要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所以老师必须要充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之后,才能来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2]。但是,就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况来看,一些老师没有详细了解学生情况就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所提出的问题太难导致学生不能回答出来,进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降低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课堂提问不具备发散性
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并且还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引导学生可以联系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老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比较固定化,主要针对表面知识点提出问题,没有相应的发散性,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也受到影响,还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积极策略
(一)有效把握问题的难度,为学生学习进步预留空间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对于问题要做到精心设计,提问既不能过于随意,同时对于问题本身也要有效研究,避免提出一些盲目性问题或指向性不明确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找不到切入点。教师要能够有效审视整个教学过程,并在恰当的时机抛出问题,以问题为基点,引导学生有效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问题本身,还需要注重有效的情景渲染,如通过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有效铺垫,另外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数形结合,探索延伸等多个途径来设计问题,依托有效的设问,让学生可以整理联系前后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升思维积极性。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这部分时,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知识,教师在开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一定的预习,接着再借助微课为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讲解。新课之前可以先提出一些基础性问题,如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基本函数,让学生回顾它们的性质和如何求解对应点,如何判断函数的递减性,如何判断函数处于哪个象限。接着,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给出一个反比例函数,给出上面既定的两个点,让学生判断两个点的位置。比如反比例函数y=4/x,让学生判断点A(2,y1)B(5,y2),借助图像让学生比较下y1,y2的大小。这种层次性递进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迁移,提升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再给出第三个点,并让学生沿用之前的思路来判断y3的大小,来比较y1、y2、y3的大小,从而使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更加深入,学生自身的灵活性也能被有效调动。
(二)依托问题涵盖重点,引导学生积极突破
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出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在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一根40cm长的毛线,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起来,如何用这根40cm长的线来折成一个正方形,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用这根40cm长的线应该如何折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是确定的吗?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提出问题,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线无论折成哪种长方形,其中长边长加短边长和为多少?接着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教师设定每个人一根40cm长的线,并让学生折成长方形,其中一条边的长为3cm,这个时候学生能否折成一个统一的长方形。通过这样一组层次性问题的提出,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因为二元一次方程组设计了两个变量,所以我们必须要给出两个限定条件,才能够得到一个固定的方程。这时候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有效区分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如折正方形时学生头脑中自然就会出现四条边长是相等的,而折长方形时学生也能够想到其中的边是两两相对的,对于这类隐性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思考,并能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在自主答题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选择切入点。这些能力在初中阶段的运用非常普遍,如证明三角形全等时,问题中给出的显性条件可能比较少,很多条件都是隐性的,需要学生自主去挖掘。
总之,提问不仅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更是教学推进的一项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通过细致而深入的设问以及有效的问题引导,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满满,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继朝,田金花.初中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239.
[2]陈亮.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06):54-57.
[3]陈晓岚.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4):53-54.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266
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可以使学生注意力得到集中,确保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处于思考状态,进而可以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点,同时还能使学生表达想法的欲望得到激发。并且由于初中数学具有严密逻辑性以及高度的抽象性,公式结构具有独立性,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提升,才能启迪学生思维,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所以,本文分析探究了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虽然数学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问题,以引导学生学习。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提问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下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一)问题不具明确目标性现阶段有一些初中数学老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没有围绕课堂教学核心内容来设计课堂提问,并且没有严格制定出教学目标,导致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问题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性,还有部分老师在课前没有设计相关的课堂提问,而在课堂中随机提问,使得问题的提出过于随意,且存在盲目性,不能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1]。
(二)未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初中数学涉及范围广,且有教学知识点和教学内容,很多知识的学习要与原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所以老师必须要充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之后,才能来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2]。但是,就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况来看,一些老师没有详细了解学生情况就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所提出的问题太难导致学生不能回答出来,进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降低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课堂提问不具备发散性
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并且还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引导学生可以联系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就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老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比较固定化,主要针对表面知识点提出问题,没有相应的发散性,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也受到影响,还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积极策略
(一)有效把握问题的难度,为学生学习进步预留空间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对于问题要做到精心设计,提问既不能过于随意,同时对于问题本身也要有效研究,避免提出一些盲目性问题或指向性不明确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找不到切入点。教师要能够有效审视整个教学过程,并在恰当的时机抛出问题,以问题为基点,引导学生有效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问题本身,还需要注重有效的情景渲染,如通过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有效铺垫,另外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数形结合,探索延伸等多个途径来设计问题,依托有效的设问,让学生可以整理联系前后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升思维积极性。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这部分时,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知识,教师在开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一定的预习,接着再借助微课为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讲解。新课之前可以先提出一些基础性问题,如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基本函数,让学生回顾它们的性质和如何求解对应点,如何判断函数的递减性,如何判断函数处于哪个象限。接着,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给出一个反比例函数,给出上面既定的两个点,让学生判断两个点的位置。比如反比例函数y=4/x,让学生判断点A(2,y1)B(5,y2),借助图像让学生比较下y1,y2的大小。这种层次性递进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习迁移,提升学生学习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再给出第三个点,并让学生沿用之前的思路来判断y3的大小,来比较y1、y2、y3的大小,从而使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更加深入,学生自身的灵活性也能被有效调动。
(二)依托问题涵盖重点,引导学生积极突破
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出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在课前教师让学生准备一根40cm长的毛线,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起来,如何用这根40cm长的线来折成一个正方形,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用这根40cm长的线应该如何折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是确定的吗?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提出问题,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线无论折成哪种长方形,其中长边长加短边长和为多少?接着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教师设定每个人一根40cm长的线,并让学生折成长方形,其中一条边的长为3cm,这个时候学生能否折成一个统一的长方形。通过这样一组层次性问题的提出,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因为二元一次方程组设计了两个变量,所以我们必须要给出两个限定条件,才能够得到一个固定的方程。这时候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有效区分显性条件和隐性条件,如折正方形时学生头脑中自然就会出现四条边长是相等的,而折长方形时学生也能够想到其中的边是两两相对的,对于这类隐性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思考,并能灵活运用,这样学生在自主答题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选择切入点。这些能力在初中阶段的运用非常普遍,如证明三角形全等时,问题中给出的显性条件可能比较少,很多条件都是隐性的,需要学生自主去挖掘。
总之,提问不仅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更是教学推进的一项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通过细致而深入的设问以及有效的问题引导,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满满,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王继朝,田金花.初中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239.
[2]陈亮.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06):54-57.
[3]陈晓岚.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