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的话掷地有声,时时响在我的脑海中。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人求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学做真人”是我从来没有停歇过的追求,也是我引导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一个“真”字,告诫我们不论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是在人的一生中,都来不得半点虚假。
首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必须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我深知“以其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求知的学生,对他们的将来我们是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师,骨子里是不自信的,他在讲台上是不可能挥洒自如的。可是,我们绝大多数老师不是专家学者,我们的知识有限,我们必须要做的是不断学习,不断钻研,做到融会贯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例如,刚当上高中的语文老师,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也许我们背不下来,这并不丢人,但是我们可以在教之前尽量背下来,上课的时候,老师示范,学生效仿,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背诵的激情,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会高得多。对于日常教学,如果我们要教给学生一杯水,就不能只准备一桶水,我们应该是一条河,前后的知识、关联的知识都要系统掌握,上课的时候才能够驾轻就熟,才能真正把握住重点难点,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尤其是近几年国家级示范高中大量扩招以后,我们的生源质量大幅度下降,学生语文基础实在堪忧。为此,对高2011级的学生,我对语文教学进度和方法做了很大的调整。整个高一年级,除了学习新课外,每个晚自习,我都和同学们一起复习初中教材的基础知识,带领大家一起背诵教材中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我们还引入了竞争机制,以小组指派代表参加竞赛的方式推荐同学到台上听写或者默写,评出优胜小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的信心也有了。大概开学一个月之后,我又推出另一个“政策”——学生每日备课。具体做法就是要求学生每天抄写一篇课文中自己认为重要的基础知识,不间断地一直持续进行,到了高二上学期结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要求学生同桌间相互监督,每个星期我不定时检查。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们语文基础普遍提高,我感到很欣慰,其间我这样总结到:“让学生爱上学习,是为了让他们爱上文化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为了让他们懂得坚持。”
第三,不断提升学生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我把“听、说、读、写”四项语文活动扩大为“听、说、读、写、记”五项,特别强调“记”的重要性。我对学生提出的“记”的具体要求是高中毕业能准确默写大纲要求的所有背诵篇目。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着知识,今后能熟练运用才是目的所在。
那么,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学习中,过分强调知识,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就是我们的罪过。世界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信息在膨胀,知识在突破,人短暂的一生不可能积累无限的知识,更何况我们学习的很多知识并不能都派上实际用场。所以,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并不断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一个人能力的获得还需要靠实践的磨练,经验的积累,能力是来源于生活的。
那么,能力是不是最重要的呢?答案也是否定的。“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他是否具备优秀的品质。新东方校长俞敏洪说,用人有三种档次,首先是德才兼备,其次是德高才中,最后是德才中等,唯一不可用的是有才无德的人。这里的“德”就是指一个优秀的人首先应该具有的一种品质。一个品质优秀的人自信、勇气和热忱,一个人如果建立了顽强的自信,对生活充满挚爱,而又有一种追求事业的狂热,勇于面对困难,那么他必将是人生这场韧性战斗中的最终胜利者。这种优秀的品质会让他长存一颗感恩之心,支撑他去奋斗,激励他去尝试。没有知识,他会努力学习;缺乏能力,他会在实践中去获得,在生活中,他会把自己努力锻造成一个真正的强者。马克思说:“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又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一个品质优秀的人,会不断地去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就应该在此。
最后,不断展现师生魅力。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名老师要想成功的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设想,让学生们“好之”、“乐之”,需要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的同时,不断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师生和谐、彼此肯定的氛围中,一起取得一个又一个进步。
“细节决定成败”、“把优秀当成习惯”、“所谓人才,就是你交给他一件事情,他做成了;你再交给他一件事情,他又做成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狗一样的学,绅士一样的玩”……这些话时时刻刻激励着我和我的学生们,我曾告诉他们,我希望我在他们面前呈现的常态是“在讲台上,永远该容光焕发,激情四溢,魅力无边;离开时,要抬得起头,挺得直腰板儿,还有微笑在心里”。
在迈克尔·杰克逊猝然离世时,我动情的对他们说:“MJ童真纯净的笑容,激情自由的舞蹈,深情天籁的歌声,极限完美的追求,连续广泛的慈善,会永远留在理解崇敬他的人的心中。”面对他们,我总是选择真情流露。“航天之父”钱学森去世的时候,歌手陈琳似乎为爱情自杀,我把相关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思考关于生与死的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经常是感动的,感动于学生们纯真明澈的眼神,感动于学生们真诚质朴的日记,感动于学生们对我的理解与我对他们的理解,感动于我和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得深沉。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才那么迷恋三尺讲台,我才一直觉得自己的心会永葆年轻,我才觉得自己能始终保持一颗本真的心!学生们说老师可以没有漂亮的外表,但是他要拥有一颗天使般的心。我想这天使般的心,应该就是一颗真心吧。我将一如既往,付出我的真心——“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首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必须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我深知“以其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求知的学生,对他们的将来我们是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师,骨子里是不自信的,他在讲台上是不可能挥洒自如的。可是,我们绝大多数老师不是专家学者,我们的知识有限,我们必须要做的是不断学习,不断钻研,做到融会贯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相长”。例如,刚当上高中的语文老师,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也许我们背不下来,这并不丢人,但是我们可以在教之前尽量背下来,上课的时候,老师示范,学生效仿,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背诵的激情,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会高得多。对于日常教学,如果我们要教给学生一杯水,就不能只准备一桶水,我们应该是一条河,前后的知识、关联的知识都要系统掌握,上课的时候才能够驾轻就熟,才能真正把握住重点难点,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尤其是近几年国家级示范高中大量扩招以后,我们的生源质量大幅度下降,学生语文基础实在堪忧。为此,对高2011级的学生,我对语文教学进度和方法做了很大的调整。整个高一年级,除了学习新课外,每个晚自习,我都和同学们一起复习初中教材的基础知识,带领大家一起背诵教材中大纲要求背诵的篇目,我们还引入了竞争机制,以小组指派代表参加竞赛的方式推荐同学到台上听写或者默写,评出优胜小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的信心也有了。大概开学一个月之后,我又推出另一个“政策”——学生每日备课。具体做法就是要求学生每天抄写一篇课文中自己认为重要的基础知识,不间断地一直持续进行,到了高二上学期结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要求学生同桌间相互监督,每个星期我不定时检查。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学生们语文基础普遍提高,我感到很欣慰,其间我这样总结到:“让学生爱上学习,是为了让他们爱上文化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为了让他们懂得坚持。”
第三,不断提升学生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我把“听、说、读、写”四项语文活动扩大为“听、说、读、写、记”五项,特别强调“记”的重要性。我对学生提出的“记”的具体要求是高中毕业能准确默写大纲要求的所有背诵篇目。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着知识,今后能熟练运用才是目的所在。
那么,知识是不是最重要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学习中,过分强调知识,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就是我们的罪过。世界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信息在膨胀,知识在突破,人短暂的一生不可能积累无限的知识,更何况我们学习的很多知识并不能都派上实际用场。所以,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并不断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一个人能力的获得还需要靠实践的磨练,经验的积累,能力是来源于生活的。
那么,能力是不是最重要的呢?答案也是否定的。“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他是否具备优秀的品质。新东方校长俞敏洪说,用人有三种档次,首先是德才兼备,其次是德高才中,最后是德才中等,唯一不可用的是有才无德的人。这里的“德”就是指一个优秀的人首先应该具有的一种品质。一个品质优秀的人自信、勇气和热忱,一个人如果建立了顽强的自信,对生活充满挚爱,而又有一种追求事业的狂热,勇于面对困难,那么他必将是人生这场韧性战斗中的最终胜利者。这种优秀的品质会让他长存一颗感恩之心,支撑他去奋斗,激励他去尝试。没有知识,他会努力学习;缺乏能力,他会在实践中去获得,在生活中,他会把自己努力锻造成一个真正的强者。马克思说:“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又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一个品质优秀的人,会不断地去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最大价值。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就应该在此。
最后,不断展现师生魅力。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名老师要想成功的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设想,让学生们“好之”、“乐之”,需要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的同时,不断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师生和谐、彼此肯定的氛围中,一起取得一个又一个进步。
“细节决定成败”、“把优秀当成习惯”、“所谓人才,就是你交给他一件事情,他做成了;你再交给他一件事情,他又做成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狗一样的学,绅士一样的玩”……这些话时时刻刻激励着我和我的学生们,我曾告诉他们,我希望我在他们面前呈现的常态是“在讲台上,永远该容光焕发,激情四溢,魅力无边;离开时,要抬得起头,挺得直腰板儿,还有微笑在心里”。
在迈克尔·杰克逊猝然离世时,我动情的对他们说:“MJ童真纯净的笑容,激情自由的舞蹈,深情天籁的歌声,极限完美的追求,连续广泛的慈善,会永远留在理解崇敬他的人的心中。”面对他们,我总是选择真情流露。“航天之父”钱学森去世的时候,歌手陈琳似乎为爱情自杀,我把相关的资料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思考关于生与死的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经常是感动的,感动于学生们纯真明澈的眼神,感动于学生们真诚质朴的日记,感动于学生们对我的理解与我对他们的理解,感动于我和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得深沉。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才那么迷恋三尺讲台,我才一直觉得自己的心会永葆年轻,我才觉得自己能始终保持一颗本真的心!学生们说老师可以没有漂亮的外表,但是他要拥有一颗天使般的心。我想这天使般的心,应该就是一颗真心吧。我将一如既往,付出我的真心——“教人求真”,“学做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