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故事(10)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_ak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看来,MAG机枪是一只真正的的“缝合怪”。
  我的一个师弟有句名言:“世界名枪一大抄,各个都是缝合怪,给我四个小时,我一定能给一款枪找个‘爹’出来。”师弟以话多、能侃而闻名,他说的大多数话我都不记得了,但这句话却牢牢记在了心里。现在这个时代,枪械发展已经高度同质化,相互借鉴、层层借鉴的现象屡见不鲜。于是,“‘缝合怪’遍地走”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缝合怪”中,MAG机枪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它的缝合体现在好几个层次上。
图中箭头所指的3个部件都是“缝”在机匣上的,它们的周围都有密集的铆钉
不完全分解后的MAG,可见自动机,尤其是自动机的后半部分体积非常大

缝合机匣


  机匣是枪械的骨架,它前接枪管,后接枪托,算得上是枪械中“顶天立地”的核心部件,就像建筑中下接地基、上承房顶的承重墙一样。在机匣的表面上,我们常常能看见几颗铆钉,这些铆钉就像是建筑中的钉子一样,负责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
  但是,铆钉就像青春痘,多多少少会影响枪械的颜值。枪械中公认的“美男子”——M16步枪采用了铝机匣,机匣表面没有铆钉,“皮肤”光滑、形象一流。AKM步枪就要粗犷一些,机匣的前后、中间都有铆钉,但整体形象尚可,看多了还觉得挺酷。而MAG呢,它像糖葫芦垛子一样,浑身都是铆钉,十分辣眼睛。
  浑身都是铆钉和MAG机匣设计有很大关系。MAG的机匣是钢制的,但并不是由一大块钢板通过车铣刨磨的方式“挖”出来的——这是当年(1958年)比较常见的机匣加工方式,但加工费时费力。MAG的机匣也不像AKM步枪一样,是薄钢板像折纸那样折弯冲压出来的,而是由几个钢片,像布片拼接一样缝合出来的。因此,MAG机匣上的铆钉就像针脚一样密集。
  MAG的机匣加工方式介于“挖”和“折”之间,没有“挖”那么费事,但比“折”的强度、刚度更高,算得上是真正的特色设计。根据一些文献介绍,MAG的机匣寿命可以达到惊人的7万发,这远远大于整枪寿命。结实的机匣给MAG带来了一流的可靠性,也让MAG获得了诸多赞誉,甚至得到了“金刚枪”的美称。
  不过,鞋子是否合脚,只有穿鞋的人知道。在20年后诞生的米尼米轻机枪上,比利时人果断放弃了特色缝合机匣,转向了AKM风格的折弯冲压机匣。

缝合“核心”而MAG的击针足足有一根一次性筷子大小。我第一次见到MAG的击针时,还以为是某个步枪的活塞。我当时还在想,到底是哪个枪的活塞长得这么奇怪?后来得知是击针,真得是吓了一跳。至今我都很好奇,1958年的比利时人,是怎么搞定超长击针的生产、寿命问题的?这种“黑科技”能不能教教我?


  在手、步、冲、机四种枪械中,机枪是最复杂的,它的复杂体现在两个核心机构上——自动机与输弹机。MAG自动机、输弹机也是地地道道的“缝合怪”,是BAR MG42的混血产物。
  之前的《机枪故事之BAR》中我讲过,FN公司曾魔改过BAR,推出了几款相当不错的改型,并狠狠地赚了一笔。对于当年的FN而言,BAR可是雪中的火炭、暗室中的明灯。魔改BAR既让FN公司赚了不少钱,也让FN公司“拐”上了一条歪路——在MAG上,FN公司居然还在沿用BAR的自动机设计。
  从产品延续性的角度看,FN公司当然要沿用BAR的设计。但BAR毕竟是1918年的设计,MAG则诞生在1958年,跨越40年的“忘年恋”注定是没有好结果的。纵然经过魔改,基于BAR改进而来的MAG自动机也依然落后,最大的缺点就是超长。为了装得下超长自动机,MAG的机匣也“撑大撑长”了一圈,变得沉重而肥胖。
  更为悲剧的是,MAG采用的闭锁方式,是一种半肘节、半卡铁偏移式闭锁机构。这种设计直接导致了机匣受剪、受弯。相比之下,1961年诞生的PK机枪采用了回转闭锁,机匣只受到压力,几乎不会受剪、受弯。如果把机匣比作一个矿泉水瓶的话,PK机枪闭锁是踩在瓶子正上方,而MAG是一脚踩在侧面。
  以上的说法可能有点拗口。大家只需要记住,受制于闭锁方式(这是自动机的一部分),MAG的机匣必须设计的重、厚、长,而PK机枪的机匣却可以做得轻、薄、短。就这样,肥胖、粗壮,还无法瘦身的机匣,给MAG带来了巨大的重量——整枪重达到了惊人的12.5千克(M240B),在二战后的新一代7.62毫米通用機枪中,绝对算得上是重量级了。
  可以这么说,在1958年时,MAG抄哪款枪的作业都可以,但唯独不能抄BAR——它可不是什么“好学生”,就这样,MAG抄来了一堆毛病。所幸,MG42是个真正的优等生,比利时人认真抄来了MG42的双程输弹、一次进弹设计,这套机构也确实表现良好。
  在后来诞生的米尼米机枪上,幡然醒悟的比利时人没有再次“延续”,而是一脚踹开了MAG的自动机,走上“回转闭锁好”的道路,但依然延续了双程输弹、一次进弹设计。有时候我在想,还好BAR使用弹匣,如果BAR使用弹链的话,1958年的比利时人说不定还会继续抄下去,然后再掉进“大坑”一次。
美国采用的MAG 被称作M240,其中最常见的是M240B,它的枪管外有隔热板,很好识别

怪怪的MAG


  “缝合怪”,“缝合怪”,除了缝合,还有怪。MAG的握把、击针都很奇怪。
  通常来说,枪械的握把,无论是手枪的还是机枪的,其外形往往是圆润的,让人看起来就很舒服,握持起来也舒适,不会被棱棱角角硌到手。像我这样爱枪的人,忍不住还想去“盘”一下圆润的握把。但MAG是一个例外。它的握把外形简洁、线条硬朗,简直像是简笔画——画风和其它枪械根本不一样。。
  更为神奇的是,从最早的MAG,到美国人的M240B,再到最新的M240L,这个神奇的“硬朗”握把一直被沿用了下来。难道说,这个握把真的很舒适?还是人们懒得换了?如果握把真的很舒适,为啥后来的米尼米机枪没有沿用?如果不舒适,为啥最新的M240L也不改一改呢?
不完全分解后的PKM 机枪,它的枪机框后半部分(红色箭头)就要小得多了,击针也短得多(黄色箭头)
MAG 机枪的受弹机盖,采用了典型的双程输弹、一次进弹设计
MAG的特色“硬朗”握把,它的实际感受并不像看起来这么糟糕,但也谈不上舒服
MAG的击针示意。我前前后后拆解过200多种枪械,MAG的击针是我见过最大的(非自动步枪除外)

  除了握把,MAG的击针也很怪异。枪械的击针往往只有棉签大小(非自动步枪除外),哪怕是12.7毫米的大口径机枪,击针也非常的短小,甚至比步枪还要小。一般而言,击针越长、越细,寿命就越低,生产难度就越大。机枪的整枪寿命更长、使用强度更高、射击时的冲击更大,因此,击针往往更短更粗更小。
  当然,超长击针归根到底也是超长自动机的“锅”。在米尼米机枪上,随着自动机大幅度减短,超长击针的设计也随之被抛弃了。

MAG的一生之敌


  前文中我把MAG黑得够呛,但客观说来,它是一款不错的枪。精度、可靠性、勤务性,这些机枪该有的素质,MAG可谓是应有尽有,这也是它获得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订单,成为北约通用机枪“扛把子”的核心原因。
  MAG的最大BUG就是太沉、太重,这又是BAR“遗传”下来的,属于典型的“血统”问题。本来,这样的缺点无伤大雅。但在命运的剧本上,上帝是个恶趣味的编剧,偏偏给MAG“安排”了一个一生之敌——PK/PKM机枪。MAG的优点,PK/PKM几乎全都有,重量还要轻得多。尤为关键的是,MAG和PK/PKM还处于不同的阵营,这让它们诞生伊始就掉进了命运的决斗场。
  从我个人的角度看,MAG是要输PK/PKM一頭的。MAG的确有一些优势,比如射速更高,更适合作为航空机枪或者舱门机枪使用。但对于机枪而言,这样的优势价值不大。而PK/PKM的优势在于轻。很多人都觉得,一款机枪,轻几千克没啥大不了的,其它的性能,比如射速、寿命更为重要。
  这种说法当然有道理。从使用的角度看,轻几千克似乎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机枪本来就很沉。但是从设计的角度看,差别就很大了。任何产品都有一个边缘效应。比方说我很喜欢做炒生菜,在我刚刚学做菜的时候,我的水平进步非常快,每隔几天,炒生菜的味道都会好一大截。然而,随着我炒生菜的水平逐步上升,我发现我进步的越来越慢了。哪怕我花费更多的时间研究菜谱 试验,我的进步也很小了,水平很难再提高了。
安装在直升机上的MAG/M240。它太过沉重,人力携行不便,但直升机、车辆不怕这个
MAG(上)与PKM 等比例示意图。PKM的机匣明显要短得多,这是PKM的瘦身“秘方”
遥控武器站上的MAG。母凭子贵,枪凭国贵。近年来俄罗斯元气大伤,而西方国家发展相对较好,MAG最终压过了PK/PKM一头

  炒生菜的过程符合一般产品的研发规律。产品刚刚诞生时,哪怕是稍有投入,回报也会很高。然而随着产品成熟,收入/回报比开始大幅度下降,哪怕投入很多,回报却少得可怜,甚至会出现投入巨大却没有回报的尴尬情况,这就是所谓的边缘效应。如今的枪械就处于这个阶段。看看这20年吧,所谓的进步——瞄具、附件、导轨、材料,增长点很少是枪械本身,大多都是枪械之外的。“枪械科技以换皮为主”,这可不仅仅是一句玩笑话。
  在MAG和PK机枪诞生时,枪械的发展虽然不至于像今天这样停滞,但也很成熟了,各个国家的设计能力应该都差不多。按照这个假设,枪械的性能取舍完全就是此消彼长——枪轻了,精度、可靠性就会变差,精度、可靠性增加了,重量就会增大。所谓的设计平衡点就是这样,单方面拔高某个性能,一定会牺牲另外的性能。
  然而,PK/PKM机枪的各项性能和MAG差不多,重量却轻了一大截。如果用拳击赛来形容的话,两个选手打得有来有回,但体重有较大差异,那么重量轻的人无疑有更高的技术水平。从这一点上讲,PK/PKM的设计水平确实超过了MAG一大截。这也是为什么我说PK/PKM赢在更轻的重量上。

总结


  依我观点,“缝合怪”MAG是一款特别有趣的枪,它的很多设计独一无二,大多设计还能像段子一样讲给别人听。可惜的是,这款枪械正在走向消亡——无论是缝合机匣还是超长自动机都很难延续下来了,再过几十年,MAG就要彻底“断后”了。新老更替是时代的法则。希望有一天,在历史档案的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我们能再次见到它,告诉我们的后代,这款枪是多么的独特。
  在下一讲中,我们就来谈谈机枪的未来——美国8.6毫米和6.8毫米机枪。
其他文献
◎ 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成为俄罗斯境内唯一一座可建造大型航母的船厂  近年来,俄罗斯频繁发布建造新型航母的消息。2015年7月,克雷洛夫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克雷洛夫中心)公布了新型重型核动力航母的概念设计方案,引起了众多关注,但鉴于俄罗斯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工业能力,实现该方案并不容易。2018年8月23日,俄罗斯克雷洛夫中心在莫斯科“军队-2018”国际军事技术论坛上首次展出了其轻型航母模型。从该模型
“泰坦”无人车  “泰坦”无人机由米勒公司和奎奈蒂克北美公司联合研发,基于米勒公司的“西弥斯”(希腊神话中司法律与正义的女神)无人车。“泰坦”长约2米,宽约2.1米,高约1米,重约907千克。有效载荷舱面积为1.83米×1.22米,最大有效载荷约680千克,典型有效载荷包括土方铲、伤员后送架、反简易爆炸装置探测系统等。“泰坦”无人车已入选美国陆军“班组机动装备运输”项目第一阶段评估,计划用于执行战
廠房中的英国“机敏”级攻击型棱潜艇“机警”号
水雷布设指使用布雷平台在目标水域预置水雷,使其达到待机状态的作战行动。水雷布设是水雷战的逻辑起点,没有水雷布设行动也就没有反水雷作战。显然,对于强调主动争夺制海权的国家来说,水雷布设行动必定是作战理论研究的“常驻角色”,毕竟撒播死亡的种子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有智慧。  在由岸向岸中揭开神秘面纱  发明水雷的初衷是为了守卫港口,防止乘船来犯的敌人,因此,布雷行动一开始主要集中在己方岸边进行,是一种防
近年来,各海洋大国竞相大力发展海上侦察和监视力量。日本政府在新版《海洋基本计划》中确立了2018~2022年5年的海洋政策方针,将关注重点从以海洋资源开发及保护为主的经济发展转向领海警戒、离岛防卫等安全保障领域,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海上监视预警装备的投入和研发。目前,日本基本形成以天基、空基、岸基、海基平台为载体,配备多种先进装备技术手段,构成远、中、近多层立体的海上监视网络体系,具备多角度、全方位
7月30日的朱日和“沙场阅兵”,歼-16紧紧跟随在歼-20后面出场,完成了其首次公开亮相。它仅比歼-20略小的编号以及在战斗机梯队中的位置似乎也是对其目前地位的一种隐喻——它应该是目前中国空军现役战斗机中的第二强。如果将这个推论扩展开来大概也是成立的——它是亚洲各国现役自研战斗机中的第二强。在世界各国的第三代战斗机的各种改进型中,歼-16也绝对是处于第一梯队的。另外,从歼-16的发展也可看出中国,
在很多人看来,SKS/56半是一支非常经典的老枪。这款枪械皮实耐用、性能可靠,既是很多人对它的第一印象,也寄托着对以往的怀念。然而在我看来,撇开情怀,SKS/56半只是一支平庸的步枪,它的总体设计相对过时,部分设计奇葩而让人莫名其妙,甚至处于诞生即落后的尴尬境地。SKS/56半的基本知识  SKS设计定型于1945年,实际大规模装备于1949年,由苏联著名枪械设计师谢尔盖·西蒙诺夫设计,也俗称为西
对于AUG,先进的背后是“疯狂”。  笔者上高中时,曾经沉迷于一款名为CS1.6的射击游戏。这款以警匪大战为主题的游戏,陪伴了笔者的整个青春时光。在游戏中,有一款外观别具一格、弹匣后置、自带瞄准镜、非常厉害、人见人爱的神枪。  伴随着年少的懵懵懂懂,笔者逐渐知道,这款奇特的枪械正是一代名枪AUG。该枪由奥地利斯太尔公司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设计,是最为畅销的无托步枪。随着笔者如愿以偿进入枪械专业学习
2016年12月8日,美国二战大片《血战钢锯岭》在国内上映。该片由著名演员/导演梅尔·吉布森指导,通过医护兵戴斯蒙德·道斯在二战冲绳岛战役中的经历,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中对人性的反思。自上映以来,该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也广受观众好评,被誉为本年度最佳战争电影。  戴斯蒙德·道斯出生于美国的一个基督教家庭,但属于“七日复临派”,该派的教义要求信众不触碰任何武器。因此当道斯自愿参军后,从新兵训练
2020年2月以来,俄先是宣布以苏霍伊和米格公司为基础,组建俄联合飞机制造集团公司军用航空部,后又宣布启动研制第五代轻型多用途前线飞机的消息,像一阵旋风吹遍了俄国内各个角落。尽管新冠病毒肆虐,但丝毫没有减弱俄媒体和俄军事专家的关注度。其中,最关注的焦点就是俄需要第五代轻型战机吗?本文将对俄军事专家观点进行深度分析,并做出客观和有说服力的结论。何谓第五代轻型战机?  俄第五代轻型战机全称为“轻型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