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白散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ang1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儿时在农村,新春佳节最喜欢吃家乡年味浓浓的美食——白散。
  白散即米花。状如圆盘,白中微黄,甘香酥脆,稍压即碎裂数块,故乡人俗称“白散”取其洁白松散之意。
  故乡制作白散历史悠久。据说,家乡的州志记载,清光绪年间,凡人家必年前预作白散,为新年享用,并亲戚互相馈赠。此种风俗,历经数年,代代相传,久盛不衰。
  白散浸润着浓郁的年味。在我的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白散的传统手艺,成为春节必备的传统美食。春节前夕,那是制作白散的繁忙时刻,散发着芳香的年味!
  白散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操作工艺。选料。选用的糯米要纯净、粒大、黏性好、洁白。筛去碎米后,置容器中泡浸一夜,滤起、晾干。笼蒸。把糯米放置蒸笼中,用猛火蒸。打坯。用刻有吉、福、喜、寿的凹字的木模,趁热糯米饭,迅速填入木模,摊平、略压实,打在晒箕上。晒胚。待坯散热后,移至竹筛上晾晒,要勤翻,正反都晒,以干爽为度。拖糖水。把干爽的白散坯在已煮好的黄糖水中,浸匀后即捞起,叫拖糖水。油炸。油炸前,把白散坯晒一次,去水汽。用花生油在锅中煎沸,逐个把白散坯放进,正面朝下,用长竹筷不断拨动,使朝同一方向旋转,待散坯浮起,即用竹筷把坯身翻转、压沉,再炸一二分钟,即可拉起,搁置盘中,漏去余油,散热后,密封储藏候用。白散制作工序有近20道,整個制作过程,精巧细致,耐性毅力,凝聚着制作人的心智和情感。
  家庭自制白散,家乡的盛事。那时候,我的家乡,三个自然村,有500多户农家。每当秋收结束后,天高气爽的秋天,预制白散坯,正当时令。家家户户,忙开了。村庄里,炊烟袅袅,空气里缭绕着糯米饭香,飘逸在温馨的村庄。白散是家乡人的传统年货,对白散情有独钟。每逢过大年,每年年底,每家每户自制白散,已成为了一种习俗,它是一个文化传统来继承。每每进入秋冬交替时节,村庄空旷的晒场,楼房屋顶、靠村旁的闭置稻田,满是一排排竹筛晾晒的白散坯,每个农家制作白散坯,少的有几十个,多的有一二百个,一个个白花花的酷似圆盘的白散坯,构成了乡村一道田园美丽风景。除夕前一周,那是油炸白散的最佳时间。此时,无论白天或晚上,浓厚的香气,溢满了整个村庄。我儿时,每当我父、母炸白散时,我充当下手,烧柴火,当司炉。那灶膛里,红红的柴火,映红了我的脸庞,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滚烫的油锅,一个个充溢着年味的白散,扑鼻的奇香,沁人肺腑。一个个白散出锅,我迫不及待,尚鲜为快,我吃着甜香酥脆的白散,心情格外高兴,充满着满满的幸福!
  白散浓香迎客人。我家乡把自己亲手做出来的白散,作为迎候客人的最高礼遇。新春佳节,大喜日子,那年味白散,色泽金黄,又酥又脆,色、香、味、形俱全,诱人可餐。我们当作过年迎客人、走亲戚、送朋友的礼品,分享着那份浓浓的亲情。
其他文献
“你转来啦!”(你回来啦)这是一句奇妙的表述。  这话奇妙在,我的转来,其实是一个虚拟的假动作,就像京剧舞台上的那些打打杀杀,形式一下,不见真刀真枪,不流一滴血。我的虚拟在于,我转来了,但已经找不到一点我在这里曾经生活过的痕迹了。我回来的好像不是肉体,是魂,轻飘飘的,无足轻重的魂,散散漫漫的无法凝聚的魂,心心念念的却找不到归宿的魂,游游荡荡的失去了依靠的魂。多少次,我总是发现一些狗随主人出来遛食时
期刊
一  丙申年深秋的一日傍晚,一辆救护车闪烁着宝蓝色顶灯,“嘀嘟嘀嘟”尖利地嘶鸣着,朝昆山市南部的枫景苑C区疾驶而去。刚从医院返家不多时的褚香宝老太听见刺耳的笛声,敏感地在心里揣测,该不会是自己的老伴出状况了吧?  救护车不偏不倚停在了他们家楼下。看着担架床上覆盖着白色被单,头被捂在里面,褚香宝心里“咯噔”了一下,她快步奔了过去,轻缓地掀开被单,声嘶力竭地呼喊道:“惠昌!惠昌!”  可陪伴了她整整六
期刊
孩子年幼,很想找一个做晚餐兼打扫家庭卫生的钟点工。邻居好心,介绍了钟点工劉女士,我便了解到她的一些情况:中年家庭妇女,抚养两个孩子上学,离异多年,前夫已经建立了新的家庭……  那天,邻居带着她来到我家。她个头不高,微胖,皮肤白皙,短发,说话面带微笑,显得平易近人。双方通过交流认为彼此还算满意,就约定先试试,谁知,一试就是七八年。刘女士的厨艺确实不错,尤其是凉拌菜最拿手。据说她哥哥是大厨,年轻的时候
期刊
我们认识是在2013年,K1192次列车,同是在桂林上的火车。  你刚刚结束在桂林三个月的学习,你去南京看望你的姐姐,顺带去相亲,我去南昌看望高中好友,你坐在我的对面,一路上,你对我体贴照顾,你告诉我你是一个兵,今年是当兵的第三个年头,你跟我说你的初恋,你的家乡,你的大学,你的部队,你说到六月,你就26岁了,等我到了你的年龄,我就会明白你现在跟我说的这些,你说我跟你有着相同的经历,所以,你想帮助我
期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此时,我总会翻出父亲弥留之前在自家阳台与母亲的合照。每次端详我亲手给二老拍下的最后的合影,母亲也会找出当年与父亲的结婚照,拿起放大镜,放在一起回味往昔岁月。  我的双亲于1967年结婚,直至2002年父亲去世,牵手35年,相敬如宾从没吵架过。  年逾花甲的母亲虽然只有高小文化程度,但特喜欢读书看报。有一天,我趁一家人围成一桌的时候问妈:“您觉得幸福吗?”妈沉
期刊
饭后喜欢饮一杯微酸淡甜的苏丹红,别以为我在饮鸩止渴,它可不是臭名昭著的用蘇丹红腌渍的鸭蛋中的苏丹红,那是一种化学染色剂,是人工合成的工业染料,因为含有萘的化合物,所以具有强烈的致癌性,我若喝一杯,不能说一命呜呼,也中毒匪浅。  我喝的这杯苏丹红,是二姐夫从苏丹带回来的,汤色澄红透亮,酸甜适中,最易饭后饮用,它来自位于非洲东北、撒哈拉沙漠东端的苏丹国,自然生长在炎热沙漠中的形态如树,叶如鸟足的一种花
期刊
蒋风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国际格林奖获得者。三十多年来,他致力于儿童文学中外交流,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走出去”的第一人。  今年,蒋风已经92岁了,但是,他每天的生活,依然是在书房里,读书,做科研。  他宁静儒雅,神清气爽,望着窗外的蓝天,他眼睛发亮,炯炯有神;他思路敏捷,文思奔涌,在慈祥的脸上,时时泛起温厚的微笑,如清风明月,山间泉水……让人感到无限的爱。他始终保持着异乎寻常的精力和创造的激
期刊
从家里去镇上,出门进入一条两山对峙的深沟峡谷,穿过一个近五十户人家,不大也不小的小山村,从小山梁的半腰通过,两华里之距就到流浴河,下一面约40米高的陡峭险径,进入深涧,再攀登一华里悬崖峭壁就到了田岭村,不远就去镇上。  我记忆中的路,4公里,是一条又窄又小的羊肠小道,路宽只有1.5尺,最宽处还不到2尺。路这样窄小,可是谁也无法改变路的现状。因为路的两侧是农家个体户的庄地,贪心的庄稼人为了扩大自己的
期刊
这是个大厂,叫株洲电力机车厂,是个老牌子,株洲人习惯称它“田心机车厂”。徐宗祥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得了奖,叫《百年田心》,说的就是它。  它占地数千亩,过去吃、喝、拉、撒、住,好像全在工厂区。那时,我在市委机关工作,过去几次,总有点找不着边的感觉。有点散,有点乱,给人以不靠边的感觉。  现在呢,许多地方,绿化得不错,有点像个小公园。什么绿树呀,红花呀,碧草呀,都有。还有喷泉古树,池沼泽兰,水清似镜。
期刊
人伴书,书附人,人书相依,是文明史上千年不衰的话题。世事沧桑,人生万态,书也随之呈幸遇和糟遇。我三十余载,百酬余暇,问书寻书,与书结缘,也就有了一些书的小故事。  十年前冬日的一个下午,已近下班时间,单位门口往来行人稀少。档案室的工作人员抬着几大纸箱“废品”,叫来一个收废品的人正在称量出卖。  也是天公作缘,我因处理一起事务晚走了几十分钟,恰好在门口看到了他们刚刚称量完毕:是两大箱颜色发暗的经年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