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发展,应重视共性还是个性?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t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的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强调了教师的共性发展,忽略了教师的个性发展;有的则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应重视教师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自主性的彰显。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呢?
  
  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共性
  ◆方 云
  
  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我认为应该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共性特征,以此来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取得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的努力过程。前者指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指教师职业专业化。所谓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性化特征,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特性,即“教师个体专业化”,因为教师本就是一个个性特征鲜明的人,从而使得这个职业也个性鲜明起来;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共性特征,即“教师职业专业化”,是强调教师整体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关注的是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发展的共同点。
  教师是一个个性特征鲜明的职业,每个有成就的教师的发展途径都不尽相同,如果只是单纯学习某一位名师,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说是有很大局限的。只有更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共性特征,才能使教师个人的理论素养、学科知识、教学实践和教学品质更为专业化。换句话说就是,只有更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共性特征才能使个性特征得到更好的强化,使个人能力得到综合的提高。
  想当初,我满带着憧憬与几分的迷茫投身到教育职业中来。目标很明确,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但怎么去做,却是不太清楚,有的只是那些不知是否实用的知识及满腔的热情。于是,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机构就适时地出现了——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对我们这群新教师进行了培训,指导老师几乎是手把手地教我们分析教材,归纳教学重点难点,并且用微格教学的形式来教会我们好的教态,逐渐定位自己的风格。这样的培训,我觉得就是在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共性,从而使我们这群人较快地适应教学工作,并逐步成长起来。
  同时,总结诸位成功人士的共性,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不断更新、完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能力、专业智慧,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这些大部分都属于教师发展的共性范畴。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教师的个性发展
  ◆祝淑艳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个职业资格的认定过程,又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我觉悟、自我塑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的个性发展。
  1.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教师职业生涯的第一天,就是寻找张扬个性的开始。初为人师,兼听百家,学习模仿,被众多的“师傅”们包装着、雕刻着,是最少个性、最多兼容共性的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融入教师群体,成为芸芸众“师”中的一员,教师就进入了个性成长的重要锤炼时期。经过前期的模仿学习,教师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时就需要教师本人不断领会教育教学的要义,不断接近教师专业的内核,不断寻找自己个性张扬的寄宿点,逐渐找回迷失的自我。经过这个阶段之后,教师找到了自己的德能、个性甚至情感的寄宿点,拥有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越来越发现“课堂中,‘我’还可以这样”,不再随波逐流。教师既要贯彻教育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又要时时处处展露自己的思想创意、实践。教师举手投足之间不仅仅是德能的释放,更是人格、情感的释放,教育教学应成为教师本人德能个性化的窗口。
  2.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现来看。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是脑海中理念的换代,更应是教育实践中具体操作的更新;不仅是新词汇的标榜美化,更应是教师言行举止的炉火纯青。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现在每一个45分钟,体现在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面对面,体现在校园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其实践性内容占很大比重。“实践性内容”表明:教师的专业成长,依存于有限情境的经验性知识,比起理论知识虽然说缺乏严密性和普遍性,但却鲜活、有效,是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的。
  3.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侧重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群体的共同方向,这是共性。但就教师个体来讲,必然会千差万别,各有春秋。因不同的学科,会有不同的专业发展侧重,即使是同一学科的教师,不同的兴趣、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教育对象等,也会导致不同的专业发展侧重。□
  (作者单位:北京市五路居中学)
  
  彰显个性 完善自我
  ◆孙晓云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双重任务,教师个性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知识需要言传,故更多地依赖教师的专业化;育人则需要身教,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素质。
  教师的个性特点不仅会影响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当我们问学生“为什么喜欢学某门课程”时,“因为我喜欢这门课的老师”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答案,当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喜欢这位老师”时,我们听到的是“说话幽默”、“温柔”、“平易近人”等等反映教师个性特点的词语。从这些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教师本人的个人魅力,即性格兴趣、品质修养、言谈举止等个性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本人的个性特点能否吸引学生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喜好程度和学习的认真程度。
  同时,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因人而异,把自己的个性特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更富有生命力。当我们听到一个好的教学方法,看到一节好课,总想拿过来用一用,但用过之后会发现效果并不像预想的那么好,其原因就是教师的个性特点决定其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师个性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学习态度有重要影响,在教学艺术形成中有重要地位。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完善个性、拥有高雅修养的教师呢?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教师不是简单的冷冰冰的知识传输机器,而是一个有着丰富感情体验的活生生的人,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交流都要善于把自己的思想、信念、感情、道德,通过言语、面部表情传达出来。
  其次,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道德品质。“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品德对正在形成的学生品德有着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为了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所表现出的道德品质。
  我们还应该注意自己的着装打扮、兴趣爱好等。教师个性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任何个性的流露都会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产生影响。
  但是,强调专业化并不等于压制个性,彰显个性并不等于置教育教学规律于不顾,专业化能使我们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而个性的彰显则能使我们成为一名幸福的老师。
  (作者单位:北京市上庄第二中学)
  
  个性化教育需要个性化教师
  ◆王国强
  
   “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如果我们说,学校用知识进行教育,那么,知识的教育力量首先就在于教师的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独特完整的心理倾向、机制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教师的教育个性则是指教师在自己个性基础上,在教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教育风格,主要包括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道德心理品质、教育行为特点和思维逻辑方式。
  教师的个性影响具有导向、凝聚等多种功能,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施教的效果。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能将学生紧紧地凝聚在自己的周围,极大地调动学生本体的潜力和欲望。富有魅力的教师能以独特的教育风格,使学生迷恋他的教诲,他的理想、信仰、世界观,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能给学生做出表率。学生在课堂里得到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有个性的完善发展。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一定是精通一切的全才,但必须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创造力的人。
  当然,对学生而言,个性化教育观与全面发展教育观并不矛盾,“个性”应当既包括着人们彼此相同的共同性,也包括着人们彼此不同的差别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发展突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道德理念的继承,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体系和道德体系。个性化教育则将学生个性的培养作为教育努力的方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其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发展个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的个性具有个人化和社会化双重特性,既带有明显的个人气质魅力,又带有职业规范所要求的特点,更受到教育规律的制约。“无个性即无人才”,而学生的个性需要教师的个性来启迪,因而教师自身的个性发展非常重要。健全而又鲜明,张扬而又适度,既发展自我又激励学生,给学生树立欣赏、学习、模仿的范例,应该是教师树立其个性的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市京源学校)
  
  教师专业化要兼顾共性和个性
  ◆李文杰
  
  近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津津乐道于未受过系统师范教育训练的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手持毕业证书求职于中学教师岗位并被普遍认可的现象。这种“被普遍认可”表明,目前教师只不过是一种职业,教师专业化还远远不够!
  教师专业化,是所有教师都必须面对的共性话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已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
  现如今,有这样一种局面:研究者和专家们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共性的规律的思考与实践作出了极大的努力,设计出形式多样的目标、内容、方法、机制、体系等等,方案多多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可是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每一个教师个体并不都按照“设计者”的预期过程、方向、速度、水平发展,甚至还会“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是什么原因?我觉得,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应该是有共性的、有规律的,但是不同的教师又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教育背景,这就使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及水平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国内对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还是比较欠缺的。这就给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我认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不同个性的教师,能够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突出其优势发展区,形成教师独有的风格。每个教师对教师专业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职业发展规划,要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师专业成熟度,就必须摆脱传统发展观的束缚,在教师自主寻求发展的基础上以主体性发展实现教师的专业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主体意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主体意识的强弱决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高低。
  每一位教师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都是不相同的。只有兼顾共性和个性,教师群体才能百花齐放、欣欣向荣,教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宏志中学)
  编辑 莲 子
其他文献
编者按:  又一次冬去春来,我们在寄予新希望的同时,不忘回眸走过的历程。2001年秋季,北京市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直至2008年完成了第一轮实验。义务教育的课改实践,推动了北京市基础教育的长足发展,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北京市义务教育课改历程系列报道,将分为“回眸与反思篇”、“评价改革篇”、“教学探索篇”三个系列,回顾课改的发展历程、聚焦评价改革的重大突破、透视多样化教学方式与教学实效性的策
这是一年里最后一个晚上了。  平日,我的手机常常处在“休闲状态”,除了用它“追索”先生的行踪,间或有远方朋友的消息,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寂然无声的。  今晚,它开始嗡嗡地跳舞,去年带的那班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不时发来新年祝福短信,让我心里异常的温暖。世界上最纯洁的人是孩子,最宽容的人也是孩子。他们只念念不忘我的爱和好,我只付出了一点点,他们却毫不掩饰地表达着对我的无限眷恋。  回首逝去的光阴,无法忘怀那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学习前苏联经验,明确了校外教育这个概念,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与创新,校外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和北京市都高度重视校外教育工作,制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不断加强校外教育工作力度。  2011年10月13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印发了《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办学条件标准实施意见》和《北京市校外教育机构办学条件标准实施细则》的通知,强调加强校外教育机构办学条件建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太多的问题无法回避: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成长?该如何不断增强教与学的能力?又该如何持久地保持对教学工作的兴趣与热爱?帕克·帕尔默教授在《教学勇气》一书中,从唤醒教师心灵力量的角度入手研究优秀教学的源泉,表达了对教师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呼唤,为教与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关注的只是那些能够在日常教学中用到的或使教师得以在教室里生存下去的点子、窍门之类的技巧方法,却
【摘要】现今,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全面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语文文本的阅读理解与应用能力十分必要。初中语文文本体裁类型十分多样,从文本的内容及表达方式上来看,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说明文的选材特点和教学策略。围绕这一话题,本文主要從部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入选篇目梳理与分类、
景泰小学从开展“快乐英语天天唱”活动,到现在初步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四年多时间里,把一个看似不是很大的题目做得很好。他们的文章不是给我们看一篇论文,而是让我们看这个学校,看这个学校实际的表现。  把“快乐英语天天唱”变成“快乐英语人人唱”,它的意义可能会更大一些。我们的研究就落实到:让每一个孩子都提高。    今天看了在景泰小学进行的试验,我主要有两点感想:一是,这是一个正确的教研方向;二是,这
综述  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都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作为纲要目标顺利实现的最重要的保障措施,同时明确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总体目标。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内涵既包括优秀的师德、良好的教风学风,也要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心理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知识,以及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科学的教育能力。落实“纲要”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
著名教育家卡·威特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早期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在于出生后的自然教育。”的确如此,所谓“慎于始”,幼儿是正在成长中的生命体,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强、个性形成最重要的时期。其教育教学尤其应该注重生命体与生命体的互动,遵循生命体成长的规律。清华大学洁华幼儿园以此为基点,用全新的、理智的、符合时代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逐渐建立起了
【摘要】“研,细磨。”“究,溪流的尽处;穷尽,终极。”从字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往深处、细处探求的学习。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  数学研究性学习侧重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达到领悟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创设真实、有趣味的情境,感受数学学习的必要性;重视体验,帮助学生在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有余数除法》一课中,我们为学生创设“代币式”兑换奖品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现象,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为学生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