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七巧板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ma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紫禁城,西华门内“皇史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最近20年,这里人影不断,有时拥挤,有时冷清。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的茅海建先生,是这里的常客。休息时,他常常在宫中闲荡,有时也会坐在“金銮殿”前的汉白玉石阶上遐想,他后来在自己的著作中这样写道:“我试图与逝者对话,虽不能心灵沟通,却也增加了对他们心思的理解。尽管现代史学理论已经证明了再现历史之绝对不可能,但求真毕竟是治史者不灭的梦境。”(见《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自序》)
  茅海建教授的感慨,来自对求真的执着。每一次面对新课题,求真的探索还没有开始,已经知道它的结果注定不会完美。假如只能无限接近而永远不可能登顶,登山者还会出发吗?
  
  历史重构,什么力量推动?
  
  历史本身是单一的,而人们对历史的叙述和评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叙述者的更迭、社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演变。用后现代史学家的观点看,历史不像自然科学,一定可以找到单一的因果关系和惟一的正确答案,它其实是多解的。从这种观点出发,历史会变得非常简单,因为历史本身已经变成了由各种角度、各种身份去完成的“叙事”大集合,所谓的“客观”并不存在。每个负责任的叙事者都会尝试客观地叙述,但是在叙事的过程中,他却肯定会掺进主观的成分。他要选择,而选择就包括放弃。他在叙事中想保留什么细节,舍弃什么细节,用什么样的语气,用什么方式把种种细节组织起来,全都隐约显现着他本人的主观判断。若干年后,新的叙事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原始叙事,需要再一次做出选择。他的工作,有点像玩七巧板的孩童,材料就是这样,不同的选择与组合,形成五彩缤纷的不同的新世界。这样的不断变幻,让我们乐此不疲。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吴靖看来,有三种力量,推动我们不断寻找新的叙事方式和角度,从而完成历史的七巧板重构。
  时代变迁和多元记忆的释放,是历史重构的第一种推动力量。,逝者如斯夫,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渐渐消失,后面的人想要获得这些知识,只能从书本或者传统中继承。在寻觅的过程里,一些以前被遮蔽的情绪、被边缘化的人群会在无意中被发掘,站出来叙说他们视角中的那段历史。
  1993年,好莱坞导演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天与地》。终于杀青。见识过战场真相的奥利弗·斯通,也通过《天与地》的全新叙事方式,完成了自己对越南战争的全部回忆与反思。越战,是好莱坞的类型片。在《天与地》之前,无论主角是军官、百姓,还是政府要员;无论影片传递的是支持还是反对战争的态度,都是从美国的立场看过去的产物。“越战三部曲”的前两部(《野战排》和《生于7月4日》),也是这条轨道上运行的一个单元。不过,随着越战渐渐远去,越来越多的越南移民开始在美国社会站稳脚跟,以越南人为主角的回忆录和自传开始摆在书店的柜台上。这些曾经被边缘化的声音,与美国社会泛起的民权运动和女权主义思潮汇成滚滚洪流,推动学术界和文化界构建新的叙事。《天与地》的叙事蓝本,是美籍越南人莱莉-海斯利布的自传《当天与地互换位置时》和《战争之子,和平之母》,《天与地》的主人公和叙事角度,破天荒地变成了越南女性,好莱坞的越战影片终于构建出新的历史叙事方式。
  在吴靖看来,历史重构的第二种推动力量,来自曾经被压制的群体。在官方的、正统化的历史叙事中,失败者的真相必然会被掩埋,但是也许他们迟早要站出来说话。和第一重推动力量不一样,前者只是被主流叙事所忽略,他们的出现不意味着颠覆和抵抗。正如《天与地》的出现,绝不会推翻“三部曲”中的前两部。但是来自第二重推动力量的声音,却是要为自己翻案。
  今年4月18日,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召开。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给美国总统奥巴马递过去一本30年前出版的历史著作——《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书的作者是乌拉圭著名记者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内容讲述了西方发现拉丁美洲之后,五个世纪以来对这块大陆的经济掠夺与政治掌控。
  在西方的叙事体系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标志着现代化的开端,也是美国历史的起源。没有美洲的发现,就没有美国。所以,美洲大陆的发现与开发,以英雄的叙事方式展开,哥伦布是地理大发现的英雄。但是二战以后,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拉丁美洲土著民族自我意识觉醒,他们开始用完全相反的叙事方式,重构地理大发现之后的美洲历史。在拉丁美洲左翼人士眼里,哥伦布发现美洲,是美洲苦难的开始,是美洲人被屠杀、被奴役、被掠夺的历史的开始,而不是一个英雄的、迈向现代化的历史的开始。哥伦布不再是英雄,而是开启美洲苦难的肇始者。没有拉丁美洲几十年去殖民化的斗争,这部分被压制的声音仍然不会被听见,而它的出现,必然颠覆传统的叙事逻辑。
  最后一种推动力量,是为了抚平伤痛、了却心结。每当灾难发生,失败降临,怎么去平息创伤,找到失败的原因?需要后面的人不断构建新的叙事来完成。许多中国学者都有所谓的晚清情结,针对这个课题层出不穷的再研究和再认识,从不同角度重构往事,帮助后人寻找历史真相的同时,也在汲取失败的教训。在研究中。有人直言不讳地写道:“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一个沉思的民族往往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历史学本应当提供这种力量。” (见《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绪论》)采访中吴靖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战争和屠杀,对于被害者来说,如果仅仅是聚焦于苦难,那就不是一种让当代人或后代人释怀的历史叙事方式,我们总是希望从中找出一些正面的东西,或者说经过苦难,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学会了什么,我们超越了它。这样的记忆才会变得有意义。
  
  历史重构,陷阱与误区
  
  历史就像一块七巧板,材料就是那些,但有人拼出怪兽,有人拼出天仙。重新构建的叙事,背后永远打上时代的烙印。
  1958年首映的《冰海沉船》,其叙述方式和1997年首映的《泰坦尼克号》有着天壤之别。在前一部电影的叙事里,人们看到头等舱的旅客被优先安排到救生艇里,底舱的旅客则被紧紧锁在铁栅栏后面。40年后重拍的“冰海沉船”——《泰坦尼克号》,横跨在社会等级中的生死鸿沟已经悄然消失,不再需要轰轰烈烈的革命,一场爱情就可以打破所有的冲突与对立。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一个需要知道的事实是,自从上世纪70年代学生运动和民权运动退潮,西方社会普遍经历了保守主义回潮,大规模全球化浪潮掀起,消费主义盛行于世。平等与大同的理想没有消亡,实现的方式却完成了转变。这些理想,过去需要一场社会运动,今天却可以通过个人努力,通过文化和消费的层面来实现。在今天的西方社会,人们还可以佩戴格瓦拉或者毛 泽东像章,但他们的战场是办公室而不是大街。
  一切重新构建的叙事,都要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加以仔细辨认,既不要稀里糊涂地钻进叙事者安排好的陷阱里,也不要忘记最基本的原则,乃至在重构的光环下迷失了自我。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著名学者徐友渔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在一次又一次的历史重构中,他更担心的是“知识界有些人受到西方时髦理论的影响,对于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侵略与反侵略的界限已经不清楚”,甚至“已经到了颠倒是非的程度”。
  学者是有感而发。在当今的文艺作品中,对人性的挖掘常被摆在最时髦的位置供人顶礼膜拜,而原来强调和注重的正义与非正义的黑白界限,则在有意无意中遭遇淡化或模糊。在电影《南京!南京!》的开始,两军对垒,危机四伏,日本军队在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下踏进南京的城门,处处遭遇抵抗,将近20分钟的时间,为后面的情节做足了铺垫。构建这种叙事方式的结果,完成了导演对南京大屠杀成因的某种阐释,也就是战争怎样释放普通人内心的黑暗,而“这种释放导致了杀戮的无度”。在他看来,这样的阐释“非常符合人类战争史上的惨剧”,因而也是规律性的东西。
  然而,人性的过度阐释,却有丧失原则的危险。追忆“文化大革命”,所有人首先会想到谴责,谴责“四人帮”和在“文革”中作恶的所有人。从这个基础上再深入一点,亲历者就不免要反省自己,因为风口浪尖上的很多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然而,徐友渔认为,“再进一步深入下去就会很微妙,很复杂”。因为继续追问下去,我们必然会发现,每个人的人性都有恶的一面,走到这一步,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在人性的层面上,“大家就都等量齐观了”。
  徐友渔进一步指出,在这样的重构中,侵略者和被侵略者极有可能在最后关头“走到一起来”。在侵略者里,也有团队精神和互助友爱的精神;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鼓励下,日本军人也会提倡爱国与献身,他们既会拯救自己的战友,也能奋不顾身地去战斗,而在二战中,他们奋不顾身地战斗就意味着屠杀更多的中国人。徐友渔认为,假如抛离大环境而把人性中这些好的品质抽象地拿出来考查,我们必然陷进错误的结论中,泯灭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侵略者和被侵略者之间的差别。
  如何避免这样的陷阱?忠实于历史,是最简单的答案,然而却又是最难做到的。陆川说,同样一件事你得听四个人描述,“比对完了你就能肯定哪些是真的”。然而真的这样简单吗?很多人都看过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可是谁能确定哪个人说了实话,哪个人一直说谎?所以徐友渔说,在忠实历史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分清大是大非才能让我们“挖掘出一些很精细微妙的东西”。假如我们在追求某种深刻性的同时,牺牲了最简单最明白的大是大非问题,那么“这种深刻不要也罢”。
其他文献
【连续两年的“日色曚昽”,已于08年底收官。“假洋鬼子时代”从另一个独特角度揭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李兆忠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副研究员    一提起“假洋鬼子”,人们就会联想起《阿Q正传》里那个手持文明棍、两腿笔直、装腔作势的钱大少爷。此“雅号”具体产生于何时已难考证,估计是清末废除科举、海外留学风骤兴之后,其直接的对应者是留学生、买办、西崽之类。自从鲁迅借阿Q的嘴骂出这四个字,这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同时,纪念中美建交30周年的各种活动也在中美双方展开  1978年12月15日,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为随即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  次日(16日)上午10时(华盛顿时间15日晚9时),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与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同时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宣布,中美两国决定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交    两天后(18日),标志
借在亚太地区频繁进行军事演习,积极开展军演外交,以此抬升美国与有关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扩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政治影响力;通过军事演习安抚其盟友,充分显示其兑现维护西太平洋稳定承诺的能力与决心,威慑任何可能挑战美国地位与利益的潜在对手。    “天安”号沉没了,但由此产生的漩涡久久不散。不久前,美国和韩国即宣布将在黄海进行联合军演,还有消息说,美国计划派遣核动力航母“乔治·华盛顿”号参演。本来,军
胡锦涛出席核安全峰会    4月12日~13日,4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欧盟地区的政府首脑和代表将在美国华盛顿参加由美国倡议召开的核安全峰会(Nuclear Security Summit)。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商讨核问题的峰会。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参加此次核安全峰会。胡锦涛届时将发表重要讲话,这将是我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上宣示我国在核安全领域的政策。中国积极与会表明,中
7月18日,民进党十四届一次“全代会”在台北举行。本次会议虽也行礼如仪地举行了五都选举造势活动,并由此引出“全党邀请”林义雄重新入党的“戏外戏”,但攸关民进党长远发展且早就预告要在本次会议出台的“十年政纲”却根本未被提及。因此,本次会议其实已经简化为一场权力结构重新洗牌的大会。这是自民进党成立以来少有的一次不关心路线发展只聚焦权力改选的会议。    各派忙于连换票    由于本次会议既牵涉到党内换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将2009年度最有分量的一个奖项——和平奖颁给了美国总统奥巴到,以表彰他“在加强国际外交及各国人民之间合作上做出了非凡的努力。”消息传出,包括美国在内的垒球舆论哗然。人们纷纷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奥巴马上任不久和对世界的实际贡献上,质疑评审委员会将奖项颁发给他是“爆冷”,“为时过早”,“令人吃惊”,甚至有人猛烈抨击评审委员会亵渎诺贝尔奖的圣洁,批评评奖的政治化倾向,还有不少美国人怀疑这
一个惨败,一个大胜,“立委”选举意味着新一轮权力洗牌的开始,“大选”临近,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1月12日,台湾地区第七届“立委”选举结果出笼,民进党遭到15年以来的最大败绩在113席“立委”中,民进党仅得27席,而国民党斩获81席此外,民进党力推的与本次选举同日举行的“党产公投”,也因投票率远低于法定门槛而失败相对而言,国民党成为本次选举的最大赢家,一扫多年来被民进党压着打的郁闷两党实力的消长
8月2日 星期一 多云  汤加国家馆日——演绎南太风情    汤加国家馆日恰逢汤加国王的生目,可谓“双喜临门”。汤加是太平洋西南部赤道附近的岛国,作为地球上最早迎接日出的国家,被称为“日出之国”,也是南太平洋上惟一的君主制国家。今天参加仪式的是汤加王国的大公主萨洛特·皮洛莱鸟·图伊塔。  早晨刚到世博园,我就看到一些身穿红色汤加民族服装的男女,男士腰间围着黄色草裙。10点半,当公主车队抵达时,长约
1904年,一个英国人率领军队穿越喜马拉雅山脉,以近乎屠杀的方式,打开了西藏的大门,这个英国人便是在西藏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荣赫鹏。如今,人们还记得电影《红河谷》中荣赫鹏的形象,但其身后的一些事迹却鲜为人知。    率领大军直指西藏    1863年5月31日,荣赫鹏出生于印度的…个英国家庭,姓Younghusband,意为“年轻的丈夫”。据说,荣赫鹏身高只有一米六,在学生时代,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
打破几十年奉行的隔绝政策,为两岸关系全面正常化打开大门;瞻前顾后保守性相当大,疑为自己执政及连任服务,给人以利益交换之嫌。  5月20日,马英九上台执政将满周年,虽然岛内民众对其救经济、除弊案的评价负面多于正面,但两岸政策是马当局惟一一项满意度高于不满意度的政绩。    马英九当局两岸政策的内容    马英九执政后的两岸政策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原则上坚持以“九二共识”为基础。但同时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