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末民初,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和民间都开始发生变化,其中在服饰上就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清末民初的服饰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国家政治文化受到的外来影响,以及民族本身的稳定性、延续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革命党人对当时的政治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也从侧面说明了清末服饰中纯粹的文化意义。这些照片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情况提供了直观的资料。本文以照片的形式简单说明在清末民初时期达官贵人服饰上的特点,并分析影响服饰发生改变的几个原因。
关键词:清末民初 服饰文化 达官贵人
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民族服饰都会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清末民初清政府虽然内忧外患,但是宫廷的奢靡之风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这一点就体现在了服装上。以满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旗装为例,从清朝末期开始,宫廷的满族旗人少妇之间就开始流行汉族的宽衣短袖之风。到了清末民初,旗装的袖子就已经变得非常宽大了,面料则使用的是昂贵的丝绸,袖口、领口、裙摆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以富贵的花、吉祥的鸟和福禄寿等图案为主,追求富贵、华丽的效果,对于细节的要求极为严格。
满族崇尚天足。满族妇女穿的是“花盆底”鞋,底正中置以木质的高底,底式上宽下窄,形似花盆,因此称为“花盆底”。穿上“花盆底”后,旗袍的长度正好遮住露出的大腳,再加上旗头的高度,整个人看起来体态优美、修长。原本是游牧民族的满族因为生活习性将袖子做窄,以方便生活,但是进入中原之后,生活发生变化,服饰也发生了变化,如它的袖子经过汉族的影响而变得宽大了。在满清贵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清末贵妇身着鲜明的民族服饰,而外国使节夫人则穿着很方便、很时尚的服装。
在男性服饰方面,服装并没有因为是男性而缺少变化。1912年之前也有穿西装的人,但主要集中在资产阶级等向往国外制度的人士身上。其他人尤其是达官贵人和年长者还是以长袍马褂、后面一条辫子的装饰为主。到了1912年辛亥革命发生后,穿西装的人就多了起来,但由于那时独特的政治氛围,人们的政治思想不稳定,形成了在历史上很少见的混搭风,比如在长袍下穿一条西装裤等。
清末民初的满族男性袍服面料多为丝质,袖口呈马蹄状,有精美的暗花纹。袍服的下摆开叉数量表示了身份地位的高低,皇亲国戚一般都会开四叉。某位广东总督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荣誉,在拍照时特意将自己衣服的前后两个开叉显示出来。
满族男子通常都是以靴为主,靴的面料为厚重的丝质物,有时是皮质,上面有精美的刺绣,厚底,鞋头有两种:一种方头鞋,一种尖头鞋,方头鞋用于重要场合。清政府对于靴有着严格的规定,只能皇族和达官贵人可穿,平民百姓是不可以拥有的,是一种身份象征,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到了后期,由于西化的影响,满族子弟在重要场合配以皮鞋。
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致了清政府灭亡,使人们的等级观念渐弱而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人们的服装等级观念开始淡化,服装所显示的社会角色开始出现。官场上开始一改以前奢华、明艳的服装,转而变得低调、朴素。
西方的审美观念和开放的思想传入国内,这时候人们的思想就开始开放,注重个性发展,男性开始穿能体现阳刚之美的西装,而女性从西方贵妇的穿着上逐渐意识到曲线美,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旗袍。民初的时候已经开始将旗袍的腰身收窄,袖子变短,袍子的长度也变短了,更能体现出女性美。当然这和当时的政治制度是分不开的,当时包括辛亥革命都是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主,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服装也像西方靠拢的现象。
摄影起源于一百多年前,传入中国的时间正好是清末民初。所以很多历史事件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都被呈现在了照片上,都有迹可循。照片可以记录历史,这个是我们都知道的,它可以直观、准确地帮助人们更加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它所拥有的情景再现功能是任何书面材料都无法提供的,包括文字、器物、遗址和绘画等。
清末民初时期因为摄像技术传入到中国,所以产生了大量的照片,包括战争方面、宫廷和民间生活,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清末民初的服饰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清朝统治的几百年间,一直以本族服饰为主,但是又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其他民族服饰的优点与特色,逐渐形成了品样繁多、精美奢华的特点,成为服饰史上的一个巅峰期,在晚清时由于维新志士和资产阶级的影响,服饰已经发生了变化。
清朝皇族、达官贵人由于是统治者,服饰自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服饰作为一种征服者的象征,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所以虽然有变化,但是整个发展过程很缓慢。另一方面,清朝时期由于西方列强、汉族文化、资产阶级人士、维新志士等各派人物的互相挤压、冲突,服饰对于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穿着打扮,它还拥有着更多的政治意义和时代信息。
(作者简介:陈超,女,硕士,河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影像与数字媒体)(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清末民初 服饰文化 达官贵人
任何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民族服饰都会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清末民初清政府虽然内忧外患,但是宫廷的奢靡之风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这一点就体现在了服装上。以满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旗装为例,从清朝末期开始,宫廷的满族旗人少妇之间就开始流行汉族的宽衣短袖之风。到了清末民初,旗装的袖子就已经变得非常宽大了,面料则使用的是昂贵的丝绸,袖口、领口、裙摆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以富贵的花、吉祥的鸟和福禄寿等图案为主,追求富贵、华丽的效果,对于细节的要求极为严格。
满族崇尚天足。满族妇女穿的是“花盆底”鞋,底正中置以木质的高底,底式上宽下窄,形似花盆,因此称为“花盆底”。穿上“花盆底”后,旗袍的长度正好遮住露出的大腳,再加上旗头的高度,整个人看起来体态优美、修长。原本是游牧民族的满族因为生活习性将袖子做窄,以方便生活,但是进入中原之后,生活发生变化,服饰也发生了变化,如它的袖子经过汉族的影响而变得宽大了。在满清贵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清末贵妇身着鲜明的民族服饰,而外国使节夫人则穿着很方便、很时尚的服装。
在男性服饰方面,服装并没有因为是男性而缺少变化。1912年之前也有穿西装的人,但主要集中在资产阶级等向往国外制度的人士身上。其他人尤其是达官贵人和年长者还是以长袍马褂、后面一条辫子的装饰为主。到了1912年辛亥革命发生后,穿西装的人就多了起来,但由于那时独特的政治氛围,人们的政治思想不稳定,形成了在历史上很少见的混搭风,比如在长袍下穿一条西装裤等。
清末民初的满族男性袍服面料多为丝质,袖口呈马蹄状,有精美的暗花纹。袍服的下摆开叉数量表示了身份地位的高低,皇亲国戚一般都会开四叉。某位广东总督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荣誉,在拍照时特意将自己衣服的前后两个开叉显示出来。
满族男子通常都是以靴为主,靴的面料为厚重的丝质物,有时是皮质,上面有精美的刺绣,厚底,鞋头有两种:一种方头鞋,一种尖头鞋,方头鞋用于重要场合。清政府对于靴有着严格的规定,只能皇族和达官贵人可穿,平民百姓是不可以拥有的,是一种身份象征,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到了后期,由于西化的影响,满族子弟在重要场合配以皮鞋。
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致了清政府灭亡,使人们的等级观念渐弱而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人们的服装等级观念开始淡化,服装所显示的社会角色开始出现。官场上开始一改以前奢华、明艳的服装,转而变得低调、朴素。
西方的审美观念和开放的思想传入国内,这时候人们的思想就开始开放,注重个性发展,男性开始穿能体现阳刚之美的西装,而女性从西方贵妇的穿着上逐渐意识到曲线美,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旗袍。民初的时候已经开始将旗袍的腰身收窄,袖子变短,袍子的长度也变短了,更能体现出女性美。当然这和当时的政治制度是分不开的,当时包括辛亥革命都是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主,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服装也像西方靠拢的现象。
摄影起源于一百多年前,传入中国的时间正好是清末民初。所以很多历史事件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都被呈现在了照片上,都有迹可循。照片可以记录历史,这个是我们都知道的,它可以直观、准确地帮助人们更加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它所拥有的情景再现功能是任何书面材料都无法提供的,包括文字、器物、遗址和绘画等。
清末民初时期因为摄像技术传入到中国,所以产生了大量的照片,包括战争方面、宫廷和民间生活,这些都为我们研究清末民初的服饰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清朝统治的几百年间,一直以本族服饰为主,但是又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其他民族服饰的优点与特色,逐渐形成了品样繁多、精美奢华的特点,成为服饰史上的一个巅峰期,在晚清时由于维新志士和资产阶级的影响,服饰已经发生了变化。
清朝皇族、达官贵人由于是统治者,服饰自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服饰作为一种征服者的象征,带有很强的功利性,所以虽然有变化,但是整个发展过程很缓慢。另一方面,清朝时期由于西方列强、汉族文化、资产阶级人士、维新志士等各派人物的互相挤压、冲突,服饰对于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穿着打扮,它还拥有着更多的政治意义和时代信息。
(作者简介:陈超,女,硕士,河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影像与数字媒体)(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