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一族亟需更新的20个观念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erkangg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1.我国糖尿病患者数急剧增加
  调查显示,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5000万人,在过去的10年里,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增长了3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超过美国和欧洲糖尿病患者数的总和。我国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增加100万~200万,每天至少增加3000~4000人。目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所造成的医疗费支出已占我国总医疗费用的4%,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世界卫生组织一位专门从事糖尿病预防工作的官员曾警告说,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糖尿病患者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抵消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2.中国人比欧美人更易得糖尿病
  在我国的“大庆研究”中,专家们发现,血糖水平相同的糖尿病前期(血糖高于正常,但还未达诊断标准)患者,中国人的病情比欧美人恶化得快,更容易转变为糖尿病。
  
  3.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等危症
  虽然糖尿病在早期几乎无症状,但其带来的危害是缓慢递进的,并不亚于其他任何一种疾病。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是无糖尿病者的2~4倍,而在糖尿病的众多慢性并发症中,心血管事件是导致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4.我国糖尿病知晓率、诊断率、治疗达标率均低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诊断率仅为23.6%。也就是说,有76.4%的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病。同样,糖尿病的治疗达标率也相当低。在就诊的患者中,血糖治疗达标率仅为33%,若将血压、血脂、血糖、体重四项指标整合起来,达标率不足10%!
  
  从上述背景资料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糖尿病这一来势汹汹的“甜蜜杀手”正在四处蔓延。更值得关注的是,“三低”(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现象造成的问题极其严重: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很多人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但不愿意治,还有些人病急乱投医,瞎治、乱治。为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帮助广大读者树立起正确的糖尿病防治观,我刊于近日组织了一次由国内近百位糖尿病专家共同参与的“糖尿病防治错误观念”的调查,总结出了20个最常见的糖尿病防治错误观念,并请专家分别作点评,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和帮助。
  
  本刊调查:20个常见的糖尿病防治错误观念
  1.糖尿病一定有“三多一少”症状。
  2.尿糖阳性可以诊断糖尿病,尿糖阴性可以排除糖尿病。
  3.袖珍血糖仪的检测结果也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4.2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儿童及年轻人不会得。
  5.空腹血糖不高,可排除糖尿病。
  6.血糖偏高但尚没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不算糖尿病,不必干预。
  7.糖尿病不过就是血糖高点,没什么大不了的。
  8.治疗糖尿病,只要血糖达标就够了。
  9.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哪怕血糖低点也不要紧。
  10.控制饮食就是少吃饭,副食多吃点不要紧。
  11.只要用上降糖药,饮食放松点没事。
  12.“无糖食品”,糖尿病患者可以随便吃。
  13.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14.无论血糖有多高,尽可能不用或少用药,实在不行再多药联用。
  15.西药副作用大,降糖还是中药好。
  16.服用降糖药没啥讲究,餐前服和餐后服都一个样。
  17.胰岛素有依赖性,一旦用上,就撤不下来了,最好别用。
  18.血糖降至正常意味着糖尿病痊愈,降糖药就不必再用了。
  19.验血糖当天早晨应停药,否则验不准。
  20.血糖监测只要查空腹血糖就可以了。
  
  专家分析:更新观念,加强防控
  
  专家分析:更新观念,战胜糖尿病
   1.糖尿病一定有“三多一少”症状。
  正确观念:糖尿病患者不一定都有“三多一少”症状。
  专家分析:所谓“三多一少”症状,指的是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这些表现的起因是高血糖。一般而言,当血糖水平超过10毫摩/升时,尿中才会有糖。也就是说,若患者有“三多一少”症状,血糖大多在此水平以上。此外,由于老年人排出糖分的能力有所下降,故当老年人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时,血糖水平更高,一般在13~15毫摩/升。而血糖水平低于10毫摩/升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没有“三多一少”症状。
  专家提醒:国内几家大医院曾做过调查,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约3/4的患者没有任何糖尿病症状。因此,建议无任何症状的中老年人在做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病就医时,都不妨查一次血糖。
  
  2.尿糖阳性可以诊断糖尿病,尿糖阴性可以排除糖尿病。
  正确观念:没有血糖指标,仅凭尿糖阳性,不能诊断糖尿病,更不能因为尿糖阴性而排除糖尿病。
  分析:尿糖不能精确地反映血糖水平,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指标。因为如前所述,血糖必须达到一定水平(超过10毫摩/升,老年人更高)时,尿糖才会阳性,血糖低于该水平的糖尿病患者的尿糖可以为阴性。此外,尿糖的有无与进餐时间、排尿时间、尿量多少,以及应用某些药物均有关。
  专家提醒:尿糖可以作为筛查糖尿病的工具,当发现自己尿糖呈强阳性时,应提高警惕,进一步检测血糖。
  
  3.袖珍血糖仪的检测结果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正确观念:糖尿病诊断的依据来自于静脉血糖的测定结果。专家分析:糖尿病的诊断是很严格的,一定要空腹血糖≥7毫摩/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 11.1毫摩/升。如果空腹血糖为6.9毫摩/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为11.0毫摩/升,就不能被诊断为糖尿病,而只能被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血糖仪测定血糖的优势是快速、便捷,但其血样本是含有红细胞等多种成分的毛细血管血,与用实验室方法测得的血浆或血清的血糖值有差异,一般要低15%左右。这种差值对监测血糖控制好坏无多大影响,但用于诊断就不行了。
  专家提醒:袖珍血糖仪可以用作初筛和监测血糖控制好坏的工具,而确诊糖尿病还需抽血检查。此外,血糖仪的种类很多,不同血糖仪测得的血糖值会有一些小差异。
  
  4.2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儿童及年轻人不会得。
  正确观念:糖尿病年轻化已成为一种趋势。
  专家分析:糖尿病曾被看作为是老年病,因而以前医生们往往忽略在中青年中筛查糖尿病,这其实是错误的。近些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出现了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和肥胖。据北京儿童医院的教授介绍,几年前,该院很少见到糖尿病患儿,但现在不同了,该院每年都可以见到10~20例2型糖尿病患儿。国外资料显示,近20年来,35岁以下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急剧增加。在美国,年轻人患2型糖尿病是很常见的。
  专家建议:肥胖或超重中青年人,应定期查血糖,以便尽早发现糖尿病。
  5.空腹血糖不高,便可排除糖尿病。?
  正确观念:空腹血糖不高,不能排除糖尿病。
  专家分析:诊断糖尿病的依据是血糖,这里的血糖既可以是“空腹血糖”,也可以是“餐后2小时血糖”,还可以是任意时间的“随机血糖”。除空腹血糖外,餐后血糖同样也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糖尿病早期,常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正常。此时如果仅查空腹血糖,很可能就会漏掉这部分早期糖尿病患者。
  专家提醒:资料表明,常规检测餐后血糖,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可使糖尿病的诊断平均提前3年。诊断糖尿病时,不能只查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2小时血糖,且必须排除应激因素(如高烧、创伤、大手术等等)引起的一过性血糖升高。
  
  6.血糖偏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不算糖尿病,不必干预。?
  正确观念:干预应当从糖尿病前期开始。
  专家分析:“血糖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个阶段在医学上称为“糖尿病前期”,包括“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异常”等临床类型。处在这个阶段的人群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果不积极加以干预,日后发展成糖尿病的机会非常大。相反,如果在此阶段积极干预(包括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则可大大减少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专家提醒:临床研究还发现,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很可能在糖尿病前期就已出现。千万不要以为“血糖偏高没啥大不了的”而错失治疗良机。
  
  7.糖尿病不过是血糖高点,没什么大不了的。
  正确观念:血糖高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
  专家分析:由于糖尿病早期仅表现为血糖升高,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但若不及早发现、积极干预,其眼、肾、周围神经并发症将在8~10年后出现;肾衰、失明、足坏疽、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并发症将在15年后陆续出现。
  如果能在糖尿病早期接受正规治疗,不但血糖可以控制得较好,还能大大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反之,等出现了心、脑、肾、眼等并发症之后再治疗,即使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努力,也未必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专家提醒:在临床上,不少糖尿病患者是以“并发症”为主诉(如眼睛看不清,手脚发麻)来就诊的。这些患者虽看似“新人”,但实际上都已经有5~8年的糖尿病史,最佳治疗期已过。因此,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痛风、血脂紊乱等糖尿病高危因素者,以及40岁以上成人,应定期查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应每年做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眼底、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干预。
  
  8.治疗糖尿病,只要血糖达标就够了。
  正确观点:治疗糖尿病,必须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均达标。
  专家分析:在我国大城市的糖尿病患者中,约有一半患者合并高血压,2/3患者有血脂异常,3/4患者存在体重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肥胖、高血糖就好比是一根藤上结着的四只毒瓜,仅对付其中的一个(血糖),而不“一举歼灭”,根本无法收到良好的疗效,也阻止不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专家提醒:糖尿病的科学治疗应该是合理膳食、适度运动、降脂、降压和降糖并重的综合治疗。糖尿病患者若能努力将体重减轻10%~15%,血压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血脂、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
  
  9.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哪怕血糖低点也不要紧。
  正确观点:血糖不能降得过低,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
  专家分析:成人血糖低于2.8毫摩/升,称为低血糖。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的危害是长期、逐渐发生的,暂时不影响生命,而低血糖的危害是快速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仅一次严重低血糖发作就有可能会诱发脑梗死、猝死。因此,血糖不能无限制地降低,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监测。
  专家提醒:老年人降糖不能过快过猛,一般建议将空腹血糖降至6~7毫摩/升(120~140毫克/分升),餐后2小时血糖降至8.9~10毫摩/升(160~180毫克/分升)即可。年轻患者或有并发症者,血糖控制可严格一些,建议将空腹血糖降至6.1毫摩/升(110毫克/分升),餐后2小时血糖降至6.7毫摩/升(120毫克/分升)。
  
  10.控制饮食就是少吃饭,副食多吃点不要紧。
  正确观念: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总量控制,除了控制主食外,副食控制同样重要。
  专家分析:糖尿病患者之所以要控制饮食,主要是为了减轻胰岛的负担,防止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控制总量,包括主食、副食、油、蔬菜及零食摄入的总量,同时注意营养均衡。虽然主食是血糖的主要来源,但副食中的蛋白质、脂肪进入体内,同样有一部分会转变为葡萄糖,成为血糖的来源。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若仅少吃主食,而对副食不加控制,同样会引起血糖升高。
  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在确定每日总热量的前提下,保持饮食平衡,注意糖、蛋白质及脂肪的合理比例。
  
  11.只要用上降糖药,饮食放松点没事。
  正确观念: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无论何时,都应遵守。
  专家分析:饮食管理是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也是其他治疗的基础。不论糖尿病属何种类型、病情轻重如何、有无并发症,或是否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都应长期坚持合理的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若不控制饮食,即使多吃再多的药,也难以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相反,降糖药物用多了,还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及其它不良反应。?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应在坚持合理用药的同时,做到合理饮食,保证粗杂粮、细粮以及荤素的合理搭配,多食蔬菜,饮食清淡,少吃高热量食物及零食,杜绝可乐、甜食等“甜蜜杀手”,并积极戒烟限酒。
  
  12.“无糖食品”,糖尿病患者可以随便吃。
  正确观念:“无糖食品”同样要控制。
  专家分析:“无糖食品”这个名称很容易让糖尿病患者产生误解,认为“无糖食品”不含糖,对血糖无影响,可以随便吃。事实上,“无糖食品”指的是不含蔗糖的食品,并不是没有热量的食品。目前,市场上“无糖食品”大都由淀粉组成,且通常不控油,糖尿病患者若摄入过多此类食品,同样会导致血糖升高。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的头脑中必须有“控制总热量”这个观念。所有食物,无论是主食、副食、水果,还是所谓的“无糖食品”“低糖食品”,都有热量,都必须限量。
  
  13.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正确观念:在合理控制饮食的前提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
  专家分析: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糖尿病患者若血糖稳定,在严格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除哈蜜瓜、香蕉等含糖量高的水果外,可适当进食一些含糖量少、水分多的水果,如杏、苹果、橙、胡柚、草莓等。当然,进食水果后,需扣除相应主食量,以保持总热量不变。例如,25克大米可以和2个鸭梨或苹果交换,也可以和20颗葡萄、1个桃子、10个鲜枣、2小块西瓜、2个橘子交换。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不妨牢记下列“吃水果”口诀:血糖过高不吃,血糖稳定再吃;餐前餐后不吃,两餐之间可吃;含糖量高不吃,不“交换”不吃。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吃水果前后进行血糖监测,以便掌握吃水果对血糖的影响程度。
  
  14.无论血糖有多高,尽可能不用或少用药,实在不行再多药联用。
  正确观念:提倡早期联合用药,力争半年内达到糖化血红蛋白? 6.5%的治疗目标。
  专家分析: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低的原因,一是受传统的“阶梯式”治疗模式的影响,先饮食控制2个月,若不达标,用单药治疗。单药往往用1年,甚至3~5年。若仍不达标,再考虑联合治疗或胰岛素治疗。其实,血糖长期升高可导致心、脑、下肢血管,肾、视网膜、神经病变的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心肌梗死、卒中、下肢坏疽、失明、尿毒症等严重并发症。目前认为,若糖化血红蛋白? 9%,可考虑先用单药治疗。若糖化血红蛋白? 9%,则需联合用药,以尽快降低血糖、减轻高血糖毒性、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要配合医生治疗,力争在半年内,使糖化血红蛋白? 6.5%。单药治疗不能达标时,应尽快联合用药。口服药不行,应尽早加用胰岛素。
  
  15.西药副作用大,降糖药还是中药好。
  正确观念:中药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降糖作用较弱,无法替代西药或胰岛素。
  专家分析:降糖西药种类很多,疗效较确切,只要应用适当,可使血糖很快降至正常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西药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并不常见,且一旦发生,只要尽快换药或改用胰岛素治疗即可纠正。中药降糖作用弱,无法完全替代西药。况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药并非绝对安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明令禁止几种中药用于临床。
  忠告:糖尿病患者不要相信不实广告宣传,认为中药安全、疗效好,若血糖不能达标,应尽快改用或加用西药,以求尽快使血糖达标。
  
  16.服用降糖药没啥讲究,什么时候吃都一样。
  正确观念:降糖药用法不当,事倍功半。
   专家分析:降糖药的种类很多,用法上有不少讲究。比如,磺脲类降糖药(如达美康等)最好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二甲双胍应该在餐后服用,而拜糖平应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服,空腹服药无效。有的药一天只需服用一次,但有的药却需服用三次,如果漏服,全天的血糖便难以得到满意控制。
  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在用药前,应向医生询问用药的注意事项,以免因服用方法错误而影响疗效。
  
  17.胰岛素有依赖性,一旦用上就撤不下来了,最好别用。
  正确观念: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不存在成瘾问题。即便有些患者注射胰岛素后撤不下来,并不代表对胰岛素产生了依赖,而是实际病情所需(自身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
  专家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医学专家对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越来越积极。因为早期应用胰岛素不仅可以使血糖尽早达标,减轻高血糖毒性,使胰岛细胞功能得到保护和修复,有效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2周)强化治疗后,部分患者可以不用药物治疗,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便可保持血糖的长期稳定。部分对磺脲类药物产生继发性失效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治疗以后,口服降糖药可以重新恢复药效而停用胰岛素。
  专家提醒:2型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模式是“阶梯治疗”, 使用胰岛素往往是“万不得已的选择”。其实,这种阶梯式的治疗模式过于保守,不利于血糖迅速达标,也不利于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更有可能错过胰岛功能修复的最佳时机。
  
  18.血糖降到正常就意味着糖尿病治愈,降糖药就不必再用了。
  正确观念:糖尿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降糖药虽可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不能擅自停药。一旦停药,血糖又会升高。
  分析:糖尿病是因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而起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必须靠药物来控制血糖。目前降糖药有很多种类,如磺脲类、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餐时血糖调节剂(速效胰岛素促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等,降糖疗效均不错。但任何一种降糖药物都有一定的作用时间,比如长效药物可维持24小时,短效药物一般维持6~8小时。用药后,血糖保持平稳,仅代表治疗有效,并不代表可以停药,更不代表疾病已治愈。虽然部分病情较轻、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停药,但也必须密切监测血糖。一旦发现血糖升高,就需重新用药。
  专家提醒:希望大家不要相信糖尿病可以治愈的说法,也不要相信偏方、保健品,更不能擅自停用降糖药,以免加重病情。
  
  19.验血糖当天早晨应停药,否则验不准。
  正确观念:验血糖当天早晨应正常用药。
  专家分析:验血糖是为了了解患者在治疗期间,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若在验血糖当天早晨停药,不仅会导致上午血糖升高,还会导致餐后2小时血糖化验结果失真(早晨没用药,测得的餐后血糖结果肯定比平时偏高),无法作为临床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
  专家提醒:打胰岛素的患者千万不要在家中先打上胰岛素,然后再去医院抽空腹血化验,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带着早餐和胰岛素提前去医院,待抽完血以后,马上注射胰岛素,半小时后再进餐。
  
  20.血糖监测只要查空腹血糖就可以了。
  正确观念:光测空腹血糖是远远不够的。
  专家分析:血糖监测一般有3个时段:一是餐前血糖,二是餐后2小时血糖,三是睡前血糖。上述3个时段的血糖不必每天都监测,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血糖情况,确定监测时段。可先测空腹与早餐后2小时血糖,1~2天测1次。待空腹血糖<7.0毫摩/升、餐后血糖<10.0毫摩/升时,可改为每周监测一次早餐和早餐后2小时血糖,每月监测一次全时段血糖。
  专家提醒:有感冒、发热、手术等意外情况时,应根据需要监测随机血糖,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春暖花开,寒意尽消,人们纷纷脱下冬衣改穿春衣。而当春夏之交的雨季来临,由干温度高。湿度大,4~10月又是蛀虫最活跃的时期,若收纳不当,服装容易发霉、生蛀虫,因而如何收纳衣服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件要事。    第一部 收纳前要洗晒好    为了避免衣物发霉、生蛀虫,衣物一定要洗干净、晒透彻后再进行收纳。特殊难洗的衣物可以送到洗衣店洗。晾晒衣物还有一些讲究。首先,要选择晴好干燥天气晾晒。其次,要根据衣物
关键词:乳腺 癌症 体检 吴炯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生活实例:  李女士今年40岁,不久前沐浴时发现右侧乳房有一肿块,鸽蛋大小,质地较硬,不易活动,碰上去也不觉得痛,到医院请专科医生检查,并作了超声和钼靶摄片,最后诊断为乳腺癌晚期,已无法手术。医生惋惜地告诉李女士,如果能定期体检,早期发现,那么,不仅可以治愈乳腺癌,还可以保留乳房。  李女士懊悔地告诉医生,自己从20岁患乳腺小叶增生后,每
许多人都觉得,前列腺炎是成年人疾病,殊不知,儿童也会患前列腺炎。  儿童前列腺炎与成人相似,也分急性和慢性。引发急性前列腺炎的原因,除包茎、包皮过长、外阴不洁导致尿道上行感染外,还可能因龋齿、呼吸道感染等使病菌从血液侵入前列腺。发病时会出现突发性寒战、高热等,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感也很明显,排尿障碍和血尿时更要高度重视。慢性前列腺炎可能因急性前列腺炎发展所致,表现有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最突出
迟放鲁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委员兼秘书、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耳神经颅底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临床特长:耳显微外科、耳神经侧颅底外科。擅长中耳炎、耳硬化的听力重建手术,周围性面瘫的手术治疗,眩晕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侧颅底肿瘤及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人工耳蜗植入治疗极重度耳聋。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二、周三下午    一年一度的“全国爱耳日”即将到来,向大家介绍一种在
新闻背景:  2007年,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联合全国八家病毒性肝炎防治重点医院开展病毒性肝炎的普及教育活动。本活动由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全程支持,活动名称为:“和你在一起”病毒性肝炎患者宣传活动。  参与本次活动的医院:解放军第302医院(北京)、北京佑安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武汉同济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广州南方医院、西安交大附属第一医院。    大众医学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仍呈不断增高的趋势,已经成为常见恶性肿瘤的首位。作为癌症中的第一杀手,肺癌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    积极情绪促进康复    由于我国肺癌的5年生存率仅10%,而80%的肺癌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已经失去手术的机会。因此,相当一部分患者把肺癌当作生存期极短的致命性疾病,在得知自己身患肺癌时思想负担沉重、对治疗毫无信心。  这些悲观情绪往往严重影
即使是十分怀疑自己染上艾滋病病毒(HIV)的人,当真的被确定为HIV感染后,往往会出现恐惧、抑郁、焦虑、否认、逃避、抵触等心理反应。而长期处于这样的负面情绪里,会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加重HIV引起的损害。  HIV感染者该怎么做,方能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请看下面三点建议。    一、心理适应    1.客观认识艾滋病的病情发展,对未来保持乐观。从艾滋病的发展规律看,有相当一部分人感染HIV后十余年
肖先生(丈夫):   我患有慢性前列腺炎,时好时坏,现在还在吃药治疗。我们的性生活还可以,就是时间有点短,我怀疑这是前列腺的问题引起的。妻子的精力很好,所以在性方面也有较强的要求,一般2~3天她就要一次。对此,我只能尽量满足,但心里却老犯嘀咕:这会不会加重我的前列腺炎呢?所以,性生活中我不是很投入,妻子也有所觉察。我想和妻子就此进行沟通,但又不大好意思,我应该怎么办呢?    范女士(妻子):  
关键词:验方 降春火 防治淋症 尿路感染    食粥饮茶降春火  又到晚春时节,晚春易上火。今日介绍几款防春火的粥和茶。  鸡肝粥:粳米100克,加水煮沸;鸡肝50克,洗净切细,投入粥内,续煮至粥成,调味服食。此粥能补肝明目,特别适用于肝血虚引起的视物不清、夜盲症、小儿疳积目昏、妇女产后贫血。  薄荷粥:鲜薄荷30克,或干品减半,煎取汁液,倒入50克淘净的粳米,煮至粥将熟,加冰糖适量,续煮数沸即成
有研究表明,老板平均只有20%的时间花在管理团队上,按照平均每个管理者管理6个下属来看,他们能花在每个下属的时间只占3%。  和老板接触的这3%的时间,你能有效地利用吗?  职场上给老板汇报工作,无外乎就这么几类:日常工作,项目进展,方案陈述,业绩回顾。这些内容看似简单,讲好却不容易。怎么才能高效地汇报工作,得到老板的青眼。职场老手也易陷入的3大误区  关于给老板做汇报,以下3个观点有你赞同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