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亚鲁王》是贵州麻山苗族的英雄史诗,于2009年被发现并开始整理,它与《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等英雄史诗一样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部记录了麻山苗族历史渊源、文化内涵、风俗习惯的史诗,主要在丧祭仪式中演唱。它不仅仅是对英雄亚鲁王赞颂的史诗,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亚鲁王;东郎;音乐形态;艺术特征
一、 苗族史诗《亚鲁王》概述
《亚鲁王》是在2009年贵州省紫云自治县的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被发现,至从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广大苗族学者以及苗族文化热爱民族学学者的积极参与。起初《亚鲁王》一直被误认为是和其他民族一样都有的苗族古歌,但是后来有人认真仔细的去琢磨了它,发现整首“古歌”中开天辟地——立国创业——战争迁徙——巧夺荷布朵的地盘——分封王子等,故事曲折完整,并且亚鲁王的英雄形象比较突出,整个故事以他为中心,因此定为英雄史诗。于2009年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重点工程项目,并且被文化部列为2009年中国文化重大发现之一。接着2011年被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亚鲁王》以一个被国家正视的身份正式公开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它之所以突然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是因为它与藏族的《格萨尔王》、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等英雄史诗一样意义重大。它是麻山地区苗族人民口头传唱而流传下来的,其唱诵内容主要是讲述亚鲁王的创世神话和英雄奋勇征战,以及人类起源和文化起源,其包括了如何造天造地、如何造日造月、如何造山造水如何造乐器、如何发现粮食种子、火、衣物等。还交代了亚鲁的12个儿子及后代,以及他们的父子连名制度。整体来说,《亚鲁王》是一部以英雄亚鲁为中心的整个民族部落的开天辟地、征战迁徙、英雄歌颂的民族英雄史诗。
《亚鲁王》主要在丧葬仪式、婚丧嫁娶、建房造屋、和其他一些祭祀中演唱。丧葬仪式中的唱诵用于与先人对话,请先人把逝者灵魂领回故土。
二、苗族史詩《亚鲁王》的沃土
在没有任何文本记录的情况下,《亚鲁王》之所以能完整传唱至今与其所在地势息息相关。流传于贵州安顺《古博亚鲁》记载:“亚鲁原籍在哪里?江边海边是他的家乡。他来落脚在哪里?他来落脚在革勒革桑。后来是名城贵阳。”现在安顺、平坝、花溪、云岩、清镇等大多地区苗族仍然称贵阳为“格桑”、“老苗城”并且至今为止,苗族人会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这天,从各地区赶到贵阳即亚鲁战死的地方,现如今喷水池一带来纪念吊唁这位民族大英雄。贵州省的贵阳市,是亚鲁一生大战敌人的地方,也是他因誓死保卫族人、家园而战死的战场。因为战败族人迁徙到安顺麻山等险恶山地。麻山被层层山峰环抱与世隔绝,山路绵延崎岖 ,地势险恶,高山深壑,交通闭塞,为亚鲁王的传承提供了天然屏障。麻山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严重,种的庄稼地里都不是好的额泥土,而是砂石,在这样的砂石地里种庄稼实在是难以想象它的收成。人们还是质朴简单的遵循祖辈原有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条件非常艰苦,然而他们却乐观自信的生活着。居住的环境制约和影响着一个地区人的生活和文化,使之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信仰,以及更好的保存祖辈传下来的文化,不易被外来文化冲击融合。正是由于它的交通闭塞,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简单古老的生活方式,对外交流的缺失才减缓了文化融合的节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条件,这也就是《亚鲁王》能传唱下来的重要原因。
二、 苗族《亚鲁王》的艺术特征
(一)乐器
在吟诵《亚鲁王》过程中大多数用到的乐器是牛角和鼓牛角主要用于丧葬中的迎客仪式上,当有人前来主人家吊唁的时候,人到路口就开始吹响牛角。这牛角得有足够的力气才能吹响,牛角大多没有太明显的调,主要用于迎接客人的到来。在牛角吹响三遍后就要开始放土炮,炮声响起接着鼓声响起。当鼓声一响就只有在哭丧声和唢呐声结束后方可结束。在此地区敲打乐中一般由五类乐器组成,其编制为两到三个唢呐、一个木鼓或者铜鼓、一对镲、锣。下面是演奏乐器的部分谱例:
1、旋律分析
曲子旋律为五声徵调式,未出现偏音和变化音,以5 6 1 2 3五个音变换节奏组成,全曲围绕 进行。这样的进行使旋律有统一的中心点,使主题不断重复。旋律进行的方式较多样化,有同音反复、级进、小跳,没有大跳,。每一乐句的尾音都落在低音5上,像嚎啕大哭转向低声哽咽,表现了对逝者哀思之情。
2、节奏节拍分析
全曲为四二拍,更凸显强弱对比,增加了曲子的律动性。节奏型较为单一,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二)乐声
部分谱例如下:
歌词大意:告知逝者该起来了,该升天了,去追随祖先魂归故里,回到故乡去过幸福快乐的生活。再说说亚鲁王迁徙的历史,亚鲁王说这里未来不能养活的的子孙后代所以要迁徙,亚鲁王携妻儿带着族群往南迁徙,牛羊鸡猪、马猴虎兔龙等牲畜动物随后跟来,棉花、种子、椿树、桑树万物跟后而来。去找一个可以避免战争,水草充足,适合居住的地方安家乐业、、、、、、
1、旋律分析
此曲为五声徵调式,无偏音和变化音,有装饰音。全曲以2 5 6 1变化节奏组合而成,旋律线简单,小波浪型旋律线。音域窄,低音到小字1组2,高音到小字2组1。旋律进行相对平稳,有同音反复、级进,小跳,大跳。装饰音的出现更加凸显苗族音乐特点。演唱时有高声呐喊,也有低声吟唱。
2、节奏节拍分析
全曲为四四拍,强弱次强弱,抒情性较强。节奏型丰富,主要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
3、表演特点分析
演唱《亚鲁王》的歌师称作东郎,在演唱《亚鲁王》时东郎必备的装扮的头戴斗篷,肩抗大刀,每个东郎都有自己的斗笠和大刀。边唱边喝酒,一唱就是几天几夜,大多是三天三夜。
四、结语
《亚鲁王》史诗在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习研究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它从被发现到被快速整理出版出完整的书籍,都与广大苗族同胞和学者们的默默付出、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在音乐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并且目前对其音乐方面的收集整理很少,有待继续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朱伟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叙事特征及文化内涵初探.贵州社会科学.2014.9
[2]余未人.品读英雄史诗《亚鲁王》.民间文化论坛.2014.4
[3]龙立峰.文化生态视域下《亚鲁王》的传承措施.安顺学院学报.2013.2
[4]l刘锡诚.《亚鲁王》原始农耕时代的英雄史诗.西北民族研究.2012.8
作者简介:谭理英,女,白族,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艺术。
基项目金: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校学生科研2014(62)号
关键词:亚鲁王;东郎;音乐形态;艺术特征
一、 苗族史诗《亚鲁王》概述
《亚鲁王》是在2009年贵州省紫云自治县的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被发现,至从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广大苗族学者以及苗族文化热爱民族学学者的积极参与。起初《亚鲁王》一直被误认为是和其他民族一样都有的苗族古歌,但是后来有人认真仔细的去琢磨了它,发现整首“古歌”中开天辟地——立国创业——战争迁徙——巧夺荷布朵的地盘——分封王子等,故事曲折完整,并且亚鲁王的英雄形象比较突出,整个故事以他为中心,因此定为英雄史诗。于2009年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重点工程项目,并且被文化部列为2009年中国文化重大发现之一。接着2011年被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亚鲁王》以一个被国家正视的身份正式公开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它之所以突然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是因为它与藏族的《格萨尔王》、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等英雄史诗一样意义重大。它是麻山地区苗族人民口头传唱而流传下来的,其唱诵内容主要是讲述亚鲁王的创世神话和英雄奋勇征战,以及人类起源和文化起源,其包括了如何造天造地、如何造日造月、如何造山造水如何造乐器、如何发现粮食种子、火、衣物等。还交代了亚鲁的12个儿子及后代,以及他们的父子连名制度。整体来说,《亚鲁王》是一部以英雄亚鲁为中心的整个民族部落的开天辟地、征战迁徙、英雄歌颂的民族英雄史诗。
《亚鲁王》主要在丧葬仪式、婚丧嫁娶、建房造屋、和其他一些祭祀中演唱。丧葬仪式中的唱诵用于与先人对话,请先人把逝者灵魂领回故土。
二、苗族史詩《亚鲁王》的沃土
在没有任何文本记录的情况下,《亚鲁王》之所以能完整传唱至今与其所在地势息息相关。流传于贵州安顺《古博亚鲁》记载:“亚鲁原籍在哪里?江边海边是他的家乡。他来落脚在哪里?他来落脚在革勒革桑。后来是名城贵阳。”现在安顺、平坝、花溪、云岩、清镇等大多地区苗族仍然称贵阳为“格桑”、“老苗城”并且至今为止,苗族人会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这天,从各地区赶到贵阳即亚鲁战死的地方,现如今喷水池一带来纪念吊唁这位民族大英雄。贵州省的贵阳市,是亚鲁一生大战敌人的地方,也是他因誓死保卫族人、家园而战死的战场。因为战败族人迁徙到安顺麻山等险恶山地。麻山被层层山峰环抱与世隔绝,山路绵延崎岖 ,地势险恶,高山深壑,交通闭塞,为亚鲁王的传承提供了天然屏障。麻山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严重,种的庄稼地里都不是好的额泥土,而是砂石,在这样的砂石地里种庄稼实在是难以想象它的收成。人们还是质朴简单的遵循祖辈原有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条件非常艰苦,然而他们却乐观自信的生活着。居住的环境制约和影响着一个地区人的生活和文化,使之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信仰,以及更好的保存祖辈传下来的文化,不易被外来文化冲击融合。正是由于它的交通闭塞,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简单古老的生活方式,对外交流的缺失才减缓了文化融合的节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条件,这也就是《亚鲁王》能传唱下来的重要原因。
二、 苗族《亚鲁王》的艺术特征
(一)乐器
在吟诵《亚鲁王》过程中大多数用到的乐器是牛角和鼓牛角主要用于丧葬中的迎客仪式上,当有人前来主人家吊唁的时候,人到路口就开始吹响牛角。这牛角得有足够的力气才能吹响,牛角大多没有太明显的调,主要用于迎接客人的到来。在牛角吹响三遍后就要开始放土炮,炮声响起接着鼓声响起。当鼓声一响就只有在哭丧声和唢呐声结束后方可结束。在此地区敲打乐中一般由五类乐器组成,其编制为两到三个唢呐、一个木鼓或者铜鼓、一对镲、锣。下面是演奏乐器的部分谱例:
1、旋律分析
曲子旋律为五声徵调式,未出现偏音和变化音,以5 6 1 2 3五个音变换节奏组成,全曲围绕 进行。这样的进行使旋律有统一的中心点,使主题不断重复。旋律进行的方式较多样化,有同音反复、级进、小跳,没有大跳,。每一乐句的尾音都落在低音5上,像嚎啕大哭转向低声哽咽,表现了对逝者哀思之情。
2、节奏节拍分析
全曲为四二拍,更凸显强弱对比,增加了曲子的律动性。节奏型较为单一,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二)乐声
部分谱例如下:
歌词大意:告知逝者该起来了,该升天了,去追随祖先魂归故里,回到故乡去过幸福快乐的生活。再说说亚鲁王迁徙的历史,亚鲁王说这里未来不能养活的的子孙后代所以要迁徙,亚鲁王携妻儿带着族群往南迁徙,牛羊鸡猪、马猴虎兔龙等牲畜动物随后跟来,棉花、种子、椿树、桑树万物跟后而来。去找一个可以避免战争,水草充足,适合居住的地方安家乐业、、、、、、
1、旋律分析
此曲为五声徵调式,无偏音和变化音,有装饰音。全曲以2 5 6 1变化节奏组合而成,旋律线简单,小波浪型旋律线。音域窄,低音到小字1组2,高音到小字2组1。旋律进行相对平稳,有同音反复、级进,小跳,大跳。装饰音的出现更加凸显苗族音乐特点。演唱时有高声呐喊,也有低声吟唱。
2、节奏节拍分析
全曲为四四拍,强弱次强弱,抒情性较强。节奏型丰富,主要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
3、表演特点分析
演唱《亚鲁王》的歌师称作东郎,在演唱《亚鲁王》时东郎必备的装扮的头戴斗篷,肩抗大刀,每个东郎都有自己的斗笠和大刀。边唱边喝酒,一唱就是几天几夜,大多是三天三夜。
四、结语
《亚鲁王》史诗在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习研究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它从被发现到被快速整理出版出完整的书籍,都与广大苗族同胞和学者们的默默付出、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在音乐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并且目前对其音乐方面的收集整理很少,有待继续去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朱伟华.苗族史诗《亚鲁王》叙事特征及文化内涵初探.贵州社会科学.2014.9
[2]余未人.品读英雄史诗《亚鲁王》.民间文化论坛.2014.4
[3]龙立峰.文化生态视域下《亚鲁王》的传承措施.安顺学院学报.2013.2
[4]l刘锡诚.《亚鲁王》原始农耕时代的英雄史诗.西北民族研究.2012.8
作者简介:谭理英,女,白族,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艺术。
基项目金:贵州民族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校学生科研2014(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