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蒙古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及归化与异化的基本概念,指出蒙古族传统节日名称属文化负载词,在另一民族語言中没有可对应的现成词汇。翻译时,应在归化与异化共同指导下,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归化;异化;蒙古族;传统节日;翻译
一、前言
“蒙古”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那时它只作为部落名称出现。只有在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以后,“蒙古”才正式成为一个稳定民族共同体的名称。此后,蒙古族不断发展壮大,创立自己的语言文字、建立典章制度,为其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蒙古族号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文化是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蒙古族文化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各类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将探讨蒙古族传统节日名称英译的归化与异化,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宣传。
二、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
蒙古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如下三点: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崇尚自由,三是崇尚英雄。这三大特征是长期以来蒙古人逐水草而生的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尽管现代生活对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但蒙古族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崇拜英雄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这一思想明显地体现在蒙古族传统节日上。如“敖包节”表达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成吉思汗纪念节”表达对英雄的敬仰;“那达慕”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和期待等等,而这些节日又无一不是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展现。
三、归化与异化的概念
1983年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在其《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在翻译过程中“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995年,韦努蒂在其翻译著作《译者的隐身》中将前者称为“异化”,将后者称为“归化”。“归化即是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异化即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体现在翻译中,“归化”指译文应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即把译文本土化;“异化”指译文要保留原语的遣词用字习惯,以展现原语的语言文化特色。
四、蒙古族传统节日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蒙古族传统节日名称属于文化负载词,在另一民族语言中没有可对应的现成词汇。为了民族文化的有效宣传与交流,翻译蒙古族节日名称时,应在归化与异化共同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能传递文化特色,又不能给读者造成理解障碍。
(1)异化翻译——直译。直译是较容易看出逐字逐句翻译的一种译法,也是能够保留原语语言规范的一种译法。例如:
马奶节: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后的某一日清晨,蒙古牧民将身着盛装,聚集于传统地点,互饮马奶酒、弹奏马头琴、表演歌舞进行娱乐庆祝。马奶节旨在庆祝洁白奶食品的丰收,以示牧民对牲畜及乳食的看重,是蒙古族民间传统节日。对这一节日的翻译可采用直译法,即译为“Mare’s Milk Festival”。“Mare”是“母马”的意思,“Mare’s Milk Festival”的含义便一目了然。
(2)异化翻译——音译加注。音译是用与原语发音相似的单词或字母进行翻译。音译而来的词语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文化异质性。加注是指在音译内容后附上简要解释,以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译文含义。例如:
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族的草原盛会,会上有各种蒙古特色的文体竞技节目,如鹿棋、赛马、摔跤等。“那达慕”这一名称由蒙古语音译而来,其英文表达“Nadam”也属音译,但若不对这一音译做出简要说明,其民族特色可能无法呈现读者。同样,蒙古族另一传统节日“敖包节”,即“Ovoo Sacrificing”中的“Ovoo”也是由蒙语音译而来,后加注解“Ovoo refers to the stones heaped up to replace the sky and earth to be worshiped by Mongolian people.”做出简要解释,会降低读者的陌生感。
(3)归化翻译。翻译的目的是促成交际活动,所以评价译文是否有效,重要是看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将译文置于目的语读者理解范围之内,才会形成有效交流。
归化翻译——意译。与直译和音译不同,意译是依据原语大致意思做出的翻译。各语言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带有浓烈的文化色彩,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对应表达,对另一语言民族来说是术语新词,若一味采用异化译法不但不能获得良好交际效果,反而会加重译文的陌生感,给读者造成理解重负。这时要适当采用归化译法来增强译文的透明度。例如:
“除夕”也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同他们的春节一样隆重。但其节日内容与其他民族的“除夕”有很大差别。节日里,煮全羊、奶食品是必不可少的食物,祝酒、献哈达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这一节日可翻译为“New Year’s Eve”或“Mongolian New Year’s Eve”,但后者采用了意译方法,较前者更能体现节日的民族特异性。
五、结语
异化翻译有助于保留原语文化特色,彰显文化差异,利于促进各语言民族的文化融合,而归化翻译则能够消除文化障碍,产生透明通顺的译文,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蒙古族传统节日名称属于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名称在另一语言中没有对等词汇。为了实现民族文化有效宣传与交流,在翻译蒙古族传统节日名称时,应在归化和异化共同指导下,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团英.论蒙古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民族性格上的体现[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67.
[2]吴军赞.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归化处理的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2006:90.
[3]Venuti,L.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A].Baker,M.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4]强瑛.《功夫熊猫》字幕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J].电影文学,2010:144.2017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蒙古族文化外宣英译现状及英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NJZC17535。
关键词:归化;异化;蒙古族;传统节日;翻译
一、前言
“蒙古”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那时它只作为部落名称出现。只有在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以后,“蒙古”才正式成为一个稳定民族共同体的名称。此后,蒙古族不断发展壮大,创立自己的语言文字、建立典章制度,为其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蒙古族号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文化是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蒙古族文化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各类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将探讨蒙古族传统节日名称英译的归化与异化,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宣传。
二、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
蒙古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如下三点: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崇尚自由,三是崇尚英雄。这三大特征是长期以来蒙古人逐水草而生的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尽管现代生活对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但蒙古族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崇拜英雄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这一思想明显地体现在蒙古族传统节日上。如“敖包节”表达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成吉思汗纪念节”表达对英雄的敬仰;“那达慕”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和期待等等,而这些节日又无一不是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展现。
三、归化与异化的概念
1983年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在其《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在翻译过程中“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1995年,韦努蒂在其翻译著作《译者的隐身》中将前者称为“异化”,将后者称为“归化”。“归化即是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异化即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体现在翻译中,“归化”指译文应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即把译文本土化;“异化”指译文要保留原语的遣词用字习惯,以展现原语的语言文化特色。
四、蒙古族传统节日英译的归化与异化
蒙古族传统节日名称属于文化负载词,在另一民族语言中没有可对应的现成词汇。为了民族文化的有效宣传与交流,翻译蒙古族节日名称时,应在归化与异化共同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能传递文化特色,又不能给读者造成理解障碍。
(1)异化翻译——直译。直译是较容易看出逐字逐句翻译的一种译法,也是能够保留原语语言规范的一种译法。例如:
马奶节: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后的某一日清晨,蒙古牧民将身着盛装,聚集于传统地点,互饮马奶酒、弹奏马头琴、表演歌舞进行娱乐庆祝。马奶节旨在庆祝洁白奶食品的丰收,以示牧民对牲畜及乳食的看重,是蒙古族民间传统节日。对这一节日的翻译可采用直译法,即译为“Mare’s Milk Festival”。“Mare”是“母马”的意思,“Mare’s Milk Festival”的含义便一目了然。
(2)异化翻译——音译加注。音译是用与原语发音相似的单词或字母进行翻译。音译而来的词语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语文化异质性。加注是指在音译内容后附上简要解释,以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译文含义。例如:
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族的草原盛会,会上有各种蒙古特色的文体竞技节目,如鹿棋、赛马、摔跤等。“那达慕”这一名称由蒙古语音译而来,其英文表达“Nadam”也属音译,但若不对这一音译做出简要说明,其民族特色可能无法呈现读者。同样,蒙古族另一传统节日“敖包节”,即“Ovoo Sacrificing”中的“Ovoo”也是由蒙语音译而来,后加注解“Ovoo refers to the stones heaped up to replace the sky and earth to be worshiped by Mongolian people.”做出简要解释,会降低读者的陌生感。
(3)归化翻译。翻译的目的是促成交际活动,所以评价译文是否有效,重要是看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将译文置于目的语读者理解范围之内,才会形成有效交流。
归化翻译——意译。与直译和音译不同,意译是依据原语大致意思做出的翻译。各语言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带有浓烈的文化色彩,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对应表达,对另一语言民族来说是术语新词,若一味采用异化译法不但不能获得良好交际效果,反而会加重译文的陌生感,给读者造成理解重负。这时要适当采用归化译法来增强译文的透明度。例如:
“除夕”也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同他们的春节一样隆重。但其节日内容与其他民族的“除夕”有很大差别。节日里,煮全羊、奶食品是必不可少的食物,祝酒、献哈达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这一节日可翻译为“New Year’s Eve”或“Mongolian New Year’s Eve”,但后者采用了意译方法,较前者更能体现节日的民族特异性。
五、结语
异化翻译有助于保留原语文化特色,彰显文化差异,利于促进各语言民族的文化融合,而归化翻译则能够消除文化障碍,产生透明通顺的译文,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蒙古族传统节日名称属于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名称在另一语言中没有对等词汇。为了实现民族文化有效宣传与交流,在翻译蒙古族传统节日名称时,应在归化和异化共同指导下,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团英.论蒙古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民族性格上的体现[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67.
[2]吴军赞.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归化处理的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2006:90.
[3]Venuti,L.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A].Baker,M.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4]强瑛.《功夫熊猫》字幕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J].电影文学,2010:144.2017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蒙古族文化外宣英译现状及英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NJZC17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