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里尔·斯特里普:到达世界的另一端

来源 :风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e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立,自由,坚定,御风而行,仿佛要到达世界的另一端。
   那是《走出非洲》中的梅里尔·斯特里普,一个与惊奇如影随形的女人。任何艺术领域,总会有一些绝顶人物,虽然寥若晨星,却光彩照人,异常夺目,而她,当之无愧。
   单翼飞机腾空而起,越来越高,强烈的风吹拂过她的头发,她面容坚毅,目光柔和,坐在一个强壮如狮的男人身边,飞翔,飞翔,在万米高空守望他们共有的秘密爱情,下面是辽远神秘的非洲大地,沉默不语。
  
  恒星岁月:"无论发生什么,我的作品都会屹立不倒……"
  
   如果梅里尔·斯特里普跟你我一样步履匆匆地走在大街上,或许我们很难认出她。因为她与我们身边经过的任何一个美国妇女并无不同,容貌衣着都极之普通。你不能将诸如明星、演员这样的字眼加在她身上,甚至很难将她与她的职业联系在一起。
  好莱坞,不,甚至整个电影世界都是如此:华丽的背景下,无数俊男美女穿梭来往,伴随着动人的音乐,演出各种曲折离奇的故事,像一场场逼真的美梦点缀我们平淡的生活。
   但是很遗憾,1949年出生的梅里尔·斯特里普,从来就不是任何一个时期流行过的所谓美女。她的眼睛并非波光潋滟的秋水明眸,嘴唇也决不够饱满性感,火辣的三围,诱惑的长腿,惊艳的脸庞她一样都没有,或许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注定,梅里尔·斯特里普毋须以容貌来为人们留下印象,但是但是,穿越大批大批的美女丛林,略过千篇一律的金发红唇大胸长腿,谁能忘记她深邃的目光和优雅的容颜?
   1977 年,所谓大器晚成,梅里尔·斯特里普首次出镜,在影片《茱丽亚》(Julia)中与当时的巨星简·方达合作,作为一个新人,她光芒四射,丝毫没有因为与成名的前辈合作而退缩。多少导演和影评人都为她震惊,满可以因此去大拍商业片名利双收,而她仍然冷静地选择了自己的第二部影片--一部被很多人称为是最好的越战片:《猎鹿人》(The Deer Hunter),29岁的梅里尔·斯特里普在里面扮演一位饱受战争摧残的越南妇女,穿着破烂的衣服,满面沧桑,目光茫然,像一个被战争机器碾过的玩具娃娃。这角色是如此震撼人心,以至于她脱颖而出,首获奥斯卡奖提名。
   对别人来说,这样的荣耀已经足以辉煌一生,但是对她,不过才刚刚是个开始。
   1979年,梅里尔·斯特里普以《曼哈顿》(Manhattan)一片再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而在《克莱默夫妇》(Kramer vs. Kramer)一片中,她与一代影帝达斯廷·霍夫曼合作,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从出道到获奖,仅仅用了两年时间。30岁的梅里尔·斯特里普站在领奖台上,无比从容优雅,仿佛她一直就站在那里,从未离开。
   影评人们出奇一致地认为,她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女演员之一,更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的实力派女星之一。对于这一点,耶鲁戏剧系科班出身的梅里尔·斯特里普受之无愧,而她宽广的戏路和无与伦比的表演天赋,使她不停地在新的影片中星光闪耀,所向无敌。
  1986年的《我心欲焚》(Heartburn)和1989年的《女魔头》(She-Devil),是两部卖座的喜剧,而1979年的《夜深人静》(The Still of the Night),则是一部恐怖片,1981年她在三获奥斯卡奖提名的《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 ant's Woman)一片中,干脆一人分饰两角:一个是生活在19世纪的被抛弃而又渴望爱情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另一个却是现代的把爱情当儿戏,放荡随意的电影明星,两个人物是如此活灵活现,以至大多数观众认为两个角色的演员是同名的,不能接受她分身为二的事实。
  从来不像那些美丽的女人们,靠着自身散发的风情和绯闻吸引注意,梅里尔·斯特里普的演技就像神枪手发射子弹一样,百发百中地击中角色的内心。她对那些角色的内心世界比对自己的掌纹还要熟悉,一低头一眨眼一转身,都是那个活生生的,故事中的女人。如果说别人对角色的把握是准确,那么她的把握,则是精准,不失毫厘,完全地、彻底地投入到那个角色中去,将自己融化。
  1982年的年度影片属于她,《索菲的选择》(《Sophie's Choice》)引起社会的巨大轰动,梅里尔扮演的波兰妇女索菲超越一切前人,成为苦难的新代名词。完全没有呼天抢地的痛哭,没有扭曲变形的面部肌肉,她只是神经质地不断将手指穿过头发,又徐徐滑至唇边,太强烈的痛苦完全不是瀑布般飞流直下,而是一点点蓄积,一点点吞噬内心,蚀骨穿肠。
  因为这个角色,梅里尔·斯特里普众望所归,赢得了1982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穿越长长的红地毯,戴上了影后的桂冠。好莱坞所有的欢呼和赞叹,都献给她。
  不知道在那时,她是否想起了童年时的自己,从小就迷恋戏剧和表演,争强好胜喜欢出风头,在中学里参加戏剧小组,从此就决定了毕生的光荣与梦想。那个新泽西州一个叫萨米特的小镇上的小姑娘,在岁月的尘埃中渐渐远去,而时光流逝,磨练打造出的,是头顶闪闪发光的钻冠。
  
  爱与宽容:"我最大的心愿不是当演员,而是有个美满的家庭。"
  
   被美国《时代周刊》和《华尔街日报》等评为1985年的10部最佳卖座影片之一的《走出非洲》,在1986年第58届奥斯卡奖角逐中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配乐、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响7项奖。
   但是很遗憾,女主角梅里尔·斯特里普与影后失之交臂,虽然这是与她本人最为类似的,也是她演绎得最为出色的角色之一。也许正像女主角在影片中所说的那样:我,不过是个讲故事的人。梦想,爱情,自由,以及最美好的年华,统统留给了广袤而神秘的非洲大地,而最爱的男人,就葬在那狮子出没的地方。梅里尔·斯特里普在影片中披一件白色长衣,飘飘欲仙,但是深邃的眼神,如同大海一样荡漾出不同层次的喜乐哀愁。
   即便是1983 年她演的《金丝楠木》(Silkwood)获奥斯卡奖提名,即便是1984 年《堕入爱河》(Falling in Love)拿了意大利David di Donatello奖(意大利电影最高奖),也不能够抵消1985年的遗憾,本来应该是另一次的众望所归,却成了虽败犹荣。梅里尔·斯特里普挺直脊背,神情肃穆,恰如女主角卡伦告别非洲前的最后一次巡视,坚强的背后是难以割舍的柔情万种。
   重新出发,继续在自己的麦田中守望,继续在流年中打磨自己的星之梦想。她被称为一个演技中的现实主义者,永远面对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扪心自问然后去解决它。只是身为母亲的她更多了爱与包容,在表演的领域中拓展人性的广度与深度。
   此时她的光辉堪称圣洁,她是在演艺的路上身体力行着那句圣经上的话:爱,是恒久忍耐。
   到了再一次被奥斯卡提名,已经是十年以后。一部中外观众耳熟能详的《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ry》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梅里尔·斯特里普熟悉的面容。铅华褪尽的中年妇女,遭遇了后半生独一无二的激情,一个背摄像机的男人,在一个沉闷的午后,叩响了她的房门,也叩响了她的心。我们看到她犹豫不决,心神悸动,看到她终于投入他的怀抱,尽情起舞,看到她黯然神伤,目送他远去,看到很多年后她的儿女发现了她的秘密,而她惟一的要求,不过是希望将骨灰撒在麦得逊桥边,伴随着她的爱情一起飞扬。
   在影院中潸然泪下的,不仅仅是你和我,还有整个美国的中产阶级。影片引发的关于伦理与家庭道德的大讨论激烈非常,而梅里尔·斯特里普本人,恰恰是个最重视家庭的人。
   功成名就的她说:"我最大的心愿不是当演员,而是有个美满的家庭。家是生命的传承,人性价值的重建。"三女一男,四个可爱孩子的母亲。每天都坚持回家,即使是在很远的外景地也是如此,不得已时她会搭乘直升机回家,因为没有什么比家庭更重要。梅里尔·斯特里普解释:"家人的亲情是最高的人性表现。"
   作为一个顶级的女演员,她的绯闻实在太少,就连新闻也一样少。在热爱喧嚣的好莱坞,她是个真正的异数,循规蹈矩但又保持自己,演技超逸绝伦却并不大肆张扬炫耀。她是一棵真正意义上的长青树,穿越无尽岁月,屹立不倒。
   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忽视她或者忘记她,这样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女人。
   最近的一次提名是本界奥斯卡上,很多人都只看到了风光无限的影后妮可,却不知道梅里尔·斯特里普因此以12次提名的记录名垂史册。她的笑容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恒星一般,闪烁着跨越世纪的光芒。
   很少有人像她一样,演出的都是一些"硬性"的角色,女探险家,女作家,女设计师,进行反核斗争的女工,遭遇婚外恋的家庭妇女……
   很少有人像她一样认真地对待角色,为了演好犹太女子,她特地去波兰居住了三个月,说得一口带波兰口音的英文;
   几乎没有人像她一样,频繁演出每个时代的经典之作,频繁获奖,被奥斯卡提名到十几次之多;
   如果她的脸过于平凡,那么请记住她的名字:梅里尔·斯特里普。
   一个注定被记录在电影史课本上的名字,一个恒星般的女人。
  
  梅里尔·斯特里普流年表
  1977年 《茱丽亚》(Julia)
  1978年《猎鹿人》(The Deer Hunter),获奥斯卡奖提名
  1979年 《泰南的诱惑》(The Seduction of Joe Tynan)
  《曼哈顿》(Manhattan),获奥斯卡奖提名
  《克莱默夫妇》(Kramer vs. Kramer),与达斯廷-霍夫曼合作,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夜深人静》(The Still of the Night),恐怖片
  1981年 《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 ant's Woman),获奥斯卡奖提名
  1982年 《索菲的选择》(Sophie's Choice),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1983年 《金丝楠木》(Silkwood), 获奥斯卡奖提名
  1984年 《堕入爱河》(Falling in Love), 获意大利David di Donatello奖(意大利电影最高奖)
  1985年 《法国保卫战》(French Resistance)
  《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 获奥斯卡奖提名
  1986年 《我心欲焚》(Heartburn)
  1987年 《铁草》(Ironweed)
  1988年 《黑暗中的呼喊》(A Cry in the Dark)
  1989年 《女魔头》(She-Devil)
  1990年 《明信片边缘》(Postcards from the Edge)
  1991年 《保卫你的生命》(Defending Your Life)
  1992年 《飞越长生》(Death Becomes Her)
  1993年 《鬼屋》(The House of Spirits)
  1994年 《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
  《狂野之河》(The River Wild)
  1995年 《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获奥斯卡奖提名
  1996年 《前因后果》(Before and After)
  《马文的房间》(Marvin's Room)
  1997年 《善待彼此》(First Do No Harm)
  1998年 《真爱大白》(One True Thing),第11次获奥斯卡奖提名
  1999年 《50把小提琴》(50 Violins)
  《成功》(Success)
  《安宁人生》(Still Life)
  文/丛虫 图/Imaginechina
其他文献
转眼又小暑。小暑起躁风,日夜好晴空。夏夜的凉风吹走了忧伤的愁绪,夜里偶尔的蝉鸣给这个时节增添了几分灵动。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暄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孩子们在这个夏日悠闲地吃西瓜,吹晚风。自由地奔跑、骑车、跳绳,一切都是那么热烈而张扬。  《悠长的夏日》  小暑入伏,进入高温高湿的桑拿天。即使酷暑难耐,亦有晚霞如锦,荷香摇曳,青果缀枝,草木
期刊
18岁时发表爱情散文诗歌,24岁主持情感热线在深夜里大段地抒情,28岁做了时尚女性杂志情感栏目的编辑,以“理性感性兼备的态度”探讨情感问题,眼看女人三十,经历过风雨也见过了彩虹,对关于爱情的种种“形而上”的探讨早已失去了兴趣。  爱情有什么道理?爱情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还是——爱你不如爱自己?爱情已经成了一个名词,写在内心深处的那本纪念册里。  忘了哪一天,忘了是怎样一个镜头,提醒了我,那些“纯真
期刊
第六届“小小绿色使者”  走进中纺标实验室全国大型儿童科学实践活动  每一年,《风采童装》与小朋友们都有一个绿色之约一一“小小绿色使者”走进实验室全国大型儿童科学实践活动。这个绿色之约一走便是六年,向近千名来自全国热爱绿色、崇尚科学的小朋友敞开纺织品检测实验室的大门,去探寻实验室里的“秘密”。  即使去年疫情来得很突然,实验室活动也没有停下脚步,为孩子们来了一场云直播,虽然无法亲临现场却让更多孩子
期刊
全面启动  我们选拔的小模特  将登上巴黎、纽约、意大利、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国际舞台  总决赛冠亚季将有机会登上《风采童装》封面  获奖選手将登上杂志,成为特约时尚小模特
期刊
立秋来临,连日濡湿闷热的天气,在一场场秋风吹过时,终于有了一丝丝清凉舒爽。抬眼望去,终于晴空一碧天高云淡了。秋风瑟瑟,吹进了人们的心里,带给人一种“风吹一片叶,万物已井秋”的惆怅之情。  《荷塘友趣》  一餐一饭,皆是大自然的馈赠。  黎广金师傅作画《荷塘友趣》,  寓意夏季风光秀美,物产丰富,  也嘱咐孩子们注意防暑,饮食均衡,  多吃应季瓜果蔬菜。  ——红黄蓝幼儿园厨师黎广金  初秋的风总是
期刊
WORLD  ENVIRONMENT DAY  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新华网微博中有这样一段话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我们从自然中孕育而生,于土地上扎根,在蓝天下成长,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绽放出别样的美丽。你与我,皆是自然之子。守护是给大自然最长情的告白。”  红黄蓝幼儿园发起的世界环境日系列活动,希望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我是这个大自然的一份子,世界与我息息相关。小小的我
期刊
北京——大胆畅想:插一片花海洋    白色的地板、白色的桌椅,白色的卷帘,和窗台边上一捧白色的玫瑰,全部沉浸在东南向简短的日照中,像一整朵固体的云,在冬天的清晨盛开,犹如女主人朱美滋平静的毫无粉饰的面庞,干净的让人一时不知所措。圣诞三色红、绿、金怎么搭配都只能是配角。  这个马来西亚来的女人信佛,白色也许最能代表由内致外的素净。但心中还是藏了万种色彩,尤其是对于乡村式浓烈的花束有奇特的感觉。平日里
期刊
《小王子》75周年新版绘本画展在靠边走艺术空间展出  如果说《小王子》是一部治愈感的名著,那这些用独特艺术语言去解读它的人,就是有温度的美学传播者。艺术家陋室五月让所有小朋友、大朋友、小王子迷们换了一个视角再读《小王子》,北京798艺术区“靠边走艺术空间”,主题为“爱与光的未来”艺术展再次引发小王子艺术热。  陋室五月笔下的小王子  继2021年初,艺术家陋室五月Steven Choi于中国香港成
期刊
《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书经》日:“冕服采装日华,大国曰夏。”  自古,服饰便承载着民族礼仪、文化和历史,其在社会中也具有象征身份的意义。  校服最早起源于欧洲,是为避免因战争导致学生家庭经济、地位悬殊产生的不平等而规定每个学生上学时必须穿着相同的衣服。后来,这种理念慢慢被很多地区和国家所接受,进而形成“校服”文化。  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期刊
马西亚·盖·哈顿    去年因一部《波拉克》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出场服为Eric Gaskins的绿松石色无带礼服,佩带的珠宝均来自Harry Winston。    哈莉·贝瑞    Elie Saabd的单肩金色长裙,全部以半透明蕾丝和闪光宝石装饰,在红色地毯上光彩夺目。精致的金座棕色耳钉与一头短发相配,倍显精神与干练。    莎玛·海雅克    "墨西哥性感女神"莎玛·海雅克扮演的弗里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