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异”,让语文课堂别有洞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4479786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流程可谓大同小异。但往往这些细微之处更能彰显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我们需要在关注“大同”的基础上,聚焦课堂中的“小异”,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关注“小异”需要进行资料延伸,在信息补充下整合聚焦;联想拓展,在语境整合下丰富细节;随文练笔,结合价值点进行细微选择。
  [关键词]语文课堂;大同小异;资料延伸;联想拓展;随文练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51-01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面对题材相同的课文,采用的教学流程可谓大同小异。但就是这“小异”,却彰显出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课堂品质,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提升幅度。关注“小异”,能够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资料延伸,信息补充下的整合聚焦
  阅读教学中,为了引领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体悟人物形象,教师常常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拓展补充相应的文字材料,对文本内容形成辅助。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对于拓展材料也就是简单出示,学生在阅读吸收时,缺少应有的取舍与整合,对于资料的吸收也就止步于机械的层面,导致教学效益事倍功半。
  如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出示了爱因斯坦的资料,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爱因斯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一位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说说自己对爱因斯坦的印象,学生仅仅在概念化的认知下形成了“伟大”的标签式体验。而另一位教师则在学生细读资料之后,针对学生对爱因斯坦形成的“伟大”“成就卓越”等印象,顺势链接了资料中的相关词语,如“科学巨匠”“巨大贡献”“诺贝尔奖”等,让学生对爱因斯坦在科学贡献上的“伟大”形成深刻的体验,然后话锋一转:“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却与一个小姑娘成了忘年之交,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对比之下,第一位教师直接出示资料,让学生形成一个感性的整体意识,但这一意识仅仅停留在表层,显得相对模糊;而第二位教师则以整合、聚焦的方式,引领学生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将关注点聚焦在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上,如此取舍聚合,生動而直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想拓展,语境整合下的细节丰富
  教师常常引领学生结合文本的具体情境,对人物的言行进行想象与拓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点拨是关键。如果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缺少应有的指导,就会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停留在原有的程度上。
  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司马迁的写作状态,教师创设了“天刚刚亮”“月黑风高”“数九隆冬”“盛夏酷暑”四个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司马迁是如何写作的。相同的设计板块与思路,却在教师小小的引导差异上,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一位教师,只要学生对人物进行相应的活动补充并符合所出示的情境即可。如“天刚刚亮”语境下,学生补充:“人们还在床上睡懒觉,司马迁就已经起来写作了。”如此套路式的言语表达,显然无法真正走进文本的语境之中。而另一位教师,则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细节,从而丰厚学生对人物的立体化认知。如“盛夏酷暑”中,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再现了蚊虫的叮咬、天气的闷热、汗水模糊了双眼等细节,从而在丰满的细节中窥探到了司马迁究竟是如何“发愤”的。两位教师执教的“小异”就在于:第一位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将句子补充完整,即“干了什么”,并没有对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进行任何评价与点拨,学生只能原地踏步;第二位教师则关注学生说得“怎么样”,并在不断地点拨、指导与鼓励之下,丰富了表达细节,促进了言语生命的丰盈与发展。
  三、随文练笔,结合价值点的细微选择
  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层出不穷。但很多教师关注的仅仅是练笔的形式,至于选用怎样的内容,读写的结合点设置在何处,则很少注意,这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还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为例,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引领学生模仿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实践练笔。在这一“大同”的方向上,教师的“小异”指导却形成了天壤之别。一位教师要求学生感受课文描写爱因斯坦邋遢的方法,通过移花接木来描写小女孩,试图实现读写之间的迁移;另一位教师则引领学生对比爱因斯坦前后穿着的变化,要求学生尝试着运用之前的写法来描写变化之后的爱因斯坦。第一位教师的执教,虽然也能达到读写结合的训练效果,但练笔的目标与文本表达的情境格格不入,实践练笔没有对学生的阅读感知形成必要的推动;而第二位教师则紧扣爱因斯坦在衣着上的前后变化,将练笔设置在对“整整齐齐”的细化上,让学生感受到爱因斯坦谦虚、可爱的人物形象,从而将练笔与人物体验有机整合,促进了阅读效益的提升。
  总而言之,阅读课堂中,往往一些教学的细微之处更能彰显一个教师的教学功底。因此,我们需要在关注“大同”的基础上,聚焦教学中的“小异”,从而不断地丰厚我们的认知,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黄芩总黄酮对S180、Hep-A-22和Bcap-37肿瘤细胞增殖及S180和Hep-A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S180、Hep-A-22和Bcap-37肿瘤细胞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2.5、25.0
本文作者对2009年4月起本科采用3种不同方法治疗的18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入组条件选取按修订后的CEAP分级中C2~C4单侧肢体的静脉曲
[摘 要]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立足儿童本位,促进他们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尊重儿童、唤醒儿童、关注儿童、成就儿童,从而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让他们真正走进文本,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儿童视角;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7-0034-
[摘 要]通讯作为中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文体,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构思的平台,更为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范例资源。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在辨析中领略通讯表达的真实性;在对话中感知通讯素材的典型性;在诵读中体悟通讯语言的感染性。  [关键词]通讯教学;真实性;典型性;感染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56-01  进
腰椎滑脱症公认的手术治疗原则是神经减压、滑脱椎体复位和融合固定。2004年1月—2010年6月年本科应用椎弓根螺钉落差复位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14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遴选出契合学生认知需要的语用价值点,引领学生从中掌握语用知识。教学《天安门广场》一文,教师紧扣其中的方位顺序、象征手法、场面描写
[摘 要]“轴问题”具有统领、关键、核心、引擎等本质属性,能够成功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快速进入文本腹地,展开学习认知。教师适时设计“轴问题”,符合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小学语文;轴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54  所谓“轴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教师针对文本要义设计的带有核心作用的教学问题
目的:观察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转染U2OS细胞对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影响,探讨hTERT基因与端粒酶的关系及端粒酶活性在肿瘤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重组质粒PCI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文本视野融合角度思考,理解是建构教师视野的折射域,是圈定编者视野的指向域,是生成学生视野的融合域。理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