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课与移动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来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m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在移动信息技术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促进思政课与移动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既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深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文章从教育开放运动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新型教育模式的兴起等方面论证了高校思政课与移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对高校思政课与移动信息技术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思政课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存在师生交流弱化、盲目追求技术化以及课程设计机械化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强调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引领、坚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提升教
其他文献
“微传播”是与现代人息息相关的一种生活交往方式。借助微传播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要以时代理论亮点引领大学生廉洁教育话语体系构建,运用传播聚力优势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宣传平台的建设,融合移动互联技术打造廉洁教育情感体验工作坊,完善协同联动机制筑牢大学生廉洁教育微环境阵地。同时,微传播视阈下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创新,还需充分尊重大学生廉洁教育自身的规律,充分借鉴传统的大学生廉洁教育经验,并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升华。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经历了“初现—消退—复生”的演变过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旗帜鲜明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把起底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构建“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推动“四史”学术研究和推广普及、营造自发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秩序、持续开展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着力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可或缺的介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多样。高校只有坚持系统论的指导,积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融合必须遵循的原则,打造“五位一体”的“载体合力”平台,创新“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能有效实现载体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为实现民族复兴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了学习党史的号召。作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当代青年学生尤其需要接受党史教育。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部分,与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高校相比,在内涵发展、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短板。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寻党史教育的创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在本质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关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构建,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呈现出新的特点:话语表达主体日益走向多元协作,话语表达内容既有统一性要求又有多样性选择,话语表达的媒介迭代升级、优化融合,话语表达的语境复杂多变、利弊共存。这些新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充分把握和积极运用新媒体,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亲和力和针对性。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目标,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和关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存在课程教学中培育浅层化、学生认知践行片面化、外部挑战复杂化等问题。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找准三个着力点,即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定位、立足大学生的价值关切、坚持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相统一。高校要遵循协同推进的路径选择要求,树立协同联动的理念、构建协同涵养机制、构建协同培育共同体、构建协同培育新平台、构建协同培育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严明的纪律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而这一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的延续离不开党的纪律教育。党的纪律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艰辛探索、初步规范、曲折发展、恢复展开、深层推进等五个阶段;形成了坚持党的领导、完善纪律体系、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推动纪检监察机关发展等基本经验。
高校思政课教学肩负着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从党史学习教育固本培元的重要性出发,梳理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关联性,从四个维度系统剖析党史学习教育助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紧扣时代要求,大力推进内容、教师、学生、效果等内部要素的协同高效,构建起高质量教育体系。近年来,“形势与政策”课在取得良好育人实效的同时,也面临着现实困境,即在内容的丰富性与学时的有限性之间、教师知识存量的稳定性与授课内容增量的时效性之间、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与被动式认知之间以及学生思想行为中的认知与行为之间均存在矛盾。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要以矛盾的破解为出发点,持续推动课程内部结构优化,让教学内容“活”起来,让教师“学”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效果
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心理育人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健全,关系到立德树人的使命实现。高校要统筹谋划、把握规律、整体推进,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心理育人理念,加强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建设,开展心理育人创新性实践,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心理育人一体化格局,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育人路径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