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两次转变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两次转变的过程,分析其产生的影响,以期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关键词 改革开放;城乡关系;转变
  中图分类号 F0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7-0270-03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纵观改革的方方面面,可以看出,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和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大国,如何处理好城乡经济关系,始终关系到工业化能否顺利实现和社会主义优越性能否充分体现这2个根本问题。因此,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都是有益的。
  
  1 以农村改革为契机的乡村推动城市阶段
  
  1.1 转变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77年11月,邓小平开始了他复出后的第1次外出视察,选择的地点是广东省。他强调:“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政策问题。政策对不对头,是个关键。这也是个全国性的问题。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恢复的就恢复,不要等中央。”此后他在四川视察时再次鼓励地方主动改革。安徽、四川、贵州等地敢于在1981年中央明确表态之前再次试行过去行之有效的“包产到户”,是与邓小平的鼓励分不开的。万里后来就说过:“中国农村改革,没有邓小平的支持是搞不成的,1980年春夏之交的斗争,没有邓小平那一番谈话,安徽燃起的包产到户之火,还可能会被扑灭。”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国家对农村实行了“放权让利”政策。改变了过去那种国家规定农民消费和积累的定额后,其余全部征购走的办法,实行“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大包干”。20世纪80年代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得城乡关系进入共同推进工业化的阶段。暂且把这一阶段称之为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乡村推动城市阶段。
  1.2 产生的影响
  从1978~1984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连续登上了3亿吨、3.5亿吨、4亿吨3个台阶(原来只在2.5亿吨),棉花产量也增长了2倍,成为建国以来农业发展最快的时期。1984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由1977年的不到298kg增加到1984年的390kg,人均增长近100kg,长期困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令世界称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不仅使得农业大幅度增产,解决了吃饭问题,也促进了以农村专业户为先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局面的出现,而这为乡镇企业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也为农业现代化改造提供了资金和技术。到1987年乡镇工业产值已经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相当于1975年的全国工业总产值。农民已融入到我国经济实体中,已牢牢地变成了经济细胞。
  新中国立国之初,一穷二白,一无投资,二无资金。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上,就反应在城乡“二元”结构上,就是让农民做贡献。主要是通过提供农业税、低价的农副产品(通过统购统销和“剪刀差”形式),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提供农业产品的剩余来为工业化提供积累和降低成本。当然,也有部分农村人口通过上学、参军、有计划的招工等形式转到非农产业,但是这种转移人数非常有限。1952年,在经过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之后,经济开始腾飞。经过50多年的二元结构,农民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做出了“五大”贡献,内部计算,大约给城市做了60万亿元以上的贡献:一是劳动力的低成本贡献,中国产品靠的是农村劳动力的低成本。二是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土地资源。农民土地长期以来是低价的,土地征给国家以后,就变成高价的了,土地也有剪刀差,而且这个价差大。中改院农村入户调查证实,农民从土地用途改变的涨价中获益甚微:被调查的农户中,有55%的农户曾经被征用过土地。其中,70.4%的农民领到了土地征用补偿款。目前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补偿标准低,农民真正领到的补偿款更少。调查显示,近70%的农民领到15~30万元/hm2补偿款,27.4%的农民领到的土地征用补偿款不足15万元/hm2,实际领到补偿款超过30万元/hm2的农民仅占2.9%,这样的补偿费是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的。这为许多经营型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从而降低了城市的发展成本。农民对这样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也是极不满意的。不合理的土地增值收入分配结构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特殊贫困阶层不断扩大,加剧了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三是产品贡献。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有剪刀差,利用农产品的价格低于价值,来给工业提供资源。四是农民的资金贡献。农民通过以乡镇企业来推动小城镇发展和直接向城市投资的形式,将大量的农村资金直接转移到城镇。五是资源贡献。农、林、牧、副、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和必需品。尤其是1978年以后农产品供给的迅速增加,不仅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前提,还使得在国家取消城市粮油补贴的市场化改革后,保证了农副产品的低价和生活消费价格的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江泽民同志曾对此非常肯定:“这几年物价没有上涨,与农产品价格低有很大关系。如果在很多人下岗的情况下,物价大幅上涨,城市就不会这么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又一
  次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2 以“反哺”为特征的统筹城乡发展阶段
  
  2.1 转变过程
  从1953年中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前的50年里,城乡关系的实质是农业和农村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1978年以前,在农业剩余非常有限、工业资金不足的条件下,农民主要是通过提供农副产品而自己不进入城市的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和降低工业发展成本。而在1978~2003年间,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即已经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则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大量农民工)、提供廉价土地资源3种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第1次转变,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率大幅度提高和全国基本达到小康社会水平的同时,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短暂的缩小之后,开始拉大距离。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所反映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讲,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2.37倍,1981年为2.05倍,1985年进一步缩小到1.72倍,但1990年又扩到2.02倍,1995年进一步扩大到2.47倍,到了2004年则又进一步扩大到3.21倍。若将城镇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和优惠折算成收入,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达到6∶1。如果听任这种农民的劳动剩余和乡村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工业和城市,那么这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可能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继续下去。世界银行2003年《中国经济报告: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就指出,如果中国任由当前城乡差距和省际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继续不断扩大,到2020年基尼系数将会上升到0.474。如果这样,就违背了我国一贯遵循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也将使建立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指标的设想落空。中国社科院社会研究所所长李培林认为,虽然农民工和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开始上涨,但只要上涨速度比城市居民低,城乡收入差距就仍会继续扩大,只不过扩大的速度变慢了而已。这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是发生于我国国民经济经过26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整体达到小康水平基础之上的。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 600多亿元。而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近25万亿元。如今,中国1周内创造的财富,就超过30年前1年创造的财富。因此,国家已经有能力将过去长期实行的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的城乡关系,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新型城乡关系。
其他文献
沈北新区根据区内各乡(镇)、村的分布情况,先后建成了4座农村集中供水厂,结合沈北新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实践.分析了建设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特点与优势;同时根据集中供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中,基本建设行业也毫不例外地被推向了市场。基建是投资大、周期长、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
期刊
在认识和理解现代农业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木渎镇的农业现状,并提出了木渎镇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划。
<正>"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是福建省确定的"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目标之一。在过去,可能有人不相信这句口号。但是现在,它已经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得到、收获得到
劳动能挣钱、智慧能换钱、信用更值钱。这是经过对两年来呼市政府推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调查后得出的结论。
五河县于2007年6月开展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程序”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对全县需要改革的3 600hm2集体林权地块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总结了五河县集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非公 有制企业的地位不断提高,对社会的 贡献和作用也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 视。但是,目前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在生 产经营中违背《工会法》、《劳动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