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考察安徽时作出“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的重要指示。
从2017年试点探索、2018年全面推开、2019年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2020年推进“五绿并进”,到今年提出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安徽林长制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突破。安徽以改革“关键一招”,激活了全省林业发展“整盘棋”,惠民利民的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示范效应不断彰显,成为新阶段安徽全面深化改革的标志性品牌。
安徽省林业局局长牛向阳说,在推进林长制改革中,安徽从组织责任、政策制度、重点任务到服务平台建设、林业发展难题的破解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建立了林长组织体系、目标责任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工作推进体系等林长制“五大体系”,初步解决了林业保护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理念淡化、职责虚化、权能碎化、举措泛化、功能弱化的“五化问题”。
林长制破解管护难题
皖北平原,桃红柳绿,梨花赛雪;江淮之间,绿树成廊,湿地竞芳;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千峰含翠,层峦叠幛……眼下,广袤的江淮大地满眼新绿,处处绽放春的生机,书写着安徽绿色低碳发展的独特优势。
2017年3月起,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安徽省委书记、省长任省级总林长,省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林长,分管副省长任副总林长,27家省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省级林长会议成员。各市、县都设立总林长、副总林长和林长,并确定林长会议成员单位。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都担任林长。全省五级林长5.2万余名,每个林长都划定有责任区。省、市、县设立林长制办公室,并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省级林长分工负责制。围绕“护绿”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围绕“增绿”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围绕“管绿”预防治理森林灾害,围绕“用绿”强化资源多效利用,围绕“活绿”激发林业发展动力,各级林长都有目标责任,各有关部门都有职责任务,一级对一级负责,每年进行考核评价,兑现奖惩。
广德在上千名林长的带动下,打击滥砍滥伐、探索林地流转、发展绿色产业,不仅打消了村民的顾虑,还让大家守着青山密林吃上了生态饭。
林长的设立,一度让家有40多亩山林的广德七塔村村民杨士翠很忐忑。不让砍树卖钱,没了一大块收入,愁得她好几天没睡好。
七塔村有28000多亩山林,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当地人就拿起斧头上山砍树卖木材。后来,木材渐渐卖不上价了,当地人又把木材烧成木炭卖。到了2017年,当地仍然有一半以上的人做着木炭生意。多年的砍伐,使得地质灾害频发,山林里只能种毛竹。
初当林长的田润丰,心里也忐忑:凭着“林长”两个字,能否让村里人放下砍树的斧头?他意识到:不想让林长制成为一纸空文,必须要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在林长田润丰的推动下,2017年,七塔村建立了竹笋加工厂。这不仅把以前没人瞧得上的竹子变废为宝,还吸引了几十名村民进厂务工,杨士翠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杨士翠家里一年往厂里卖竹笋可以收入几千元,在厂里做工,她还有一年3万元的收入。“山上的笋能卖钱,做工还有工资,现在让我砍树也不想去了。”杨士翠说。
七塔村的情况在广德市十分典型。广德市有200万亩林业用地,约占全市面积的60%,其中,以竹子为主的林区和以树木为主的林区,各占约50%。随着林长制的推行,新问题出
现了。
“如果要管护一般的树木,就要禁止滥砍滥伐和植树造林,但是要想合理管护好如此大面积的竹林,就必须进行有序采伐,才能避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威胁。”广德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戴龙强说。为此,广德市因地制宜谋发展。“针对木材区,我们在进行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而在竹材区,我们通过承包经营的山场集中流转,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吸引资本进入,通过成立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一方面降低采伐成本,一方面提升竹材市场竞争力。”戴龙强说。
“长期以来,在山林管护方面,一直是林业部门‘单打独斗’,尤其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使得我们的工作更加捉襟见肘。”谈起探索林长制改革的初衷,安徽省林业局林长制工作处干部说,“一方面,原本林业部门主要管理林业系统,机构改革后,废旧矿山等纳入管理体系中,同时,原有的森林公安等执法队伍又被纳入公安系统。对林业部门来说,管理范围增加了,但执法力量缩小了。另一方面,大量的生态建设工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在协调配合方面难免又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转折出现在2017年。池州市是安徽省首批推行林长制的3个试点市之一,并第一个制订出台了工作方案,建立了市、县、乡、村全覆盖的林长制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将林长制改革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目前,全市共设各级林长1793人,全市5个县区、56个乡镇、636个村全部制定出台了林长制工作方案,实现了林长制市、县、乡、村全覆盖。
2017年,池州市以东至县为试点区,开展林业“三权分置”改革,出台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以及林权流转审查、备案、登记等配套制度,核发林地经营权流转证,提高工商資本进入林业生产领域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共核发林地经营权流转证522宗,登记流转林地面积2.2万亩。林农亩均年流转收入185元,为改革前的12倍。
池州市积极打造“1+N”林业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全域森林旅游业发展。2020年,全市森林旅游从业人员超10万人,接待游客超2302万人次、收入144.83亿元。石台县、九华山等皖南腹地富林地区发展“林业+康养”产业,重点打造九华山森林特色小镇,建设石台西黄山富硒农旅度假区森林康养基地。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等丘陵地带发展特色林下种植,打造焦枣、黄精、牡丹、茶叶、葛根等林业产业示范基地。 池州市运用新型测绘技术,对全市5105株古树名木和275万亩生态公益林进行GPS定位,逐株生成唯一的电子身份信息,并开发“我爱我树”APP,开展古树名木线上认养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池州市市级总林长、市委书记方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池州市森林资源丰富,全市林地面积55.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0.38%、活立木蓄积量3145万立方米。近年来,池州市扎实推进林长制改革,坚持把健全责任体系作为关键步骤,把筑牢生态屏障作为核心任务,把统筹系统治理作为实践方式,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有效动力,不断将林长制改革优势转化为林业治理效能。
2020年6月,安徽选定设立30个不同类型的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每个先行区重点探索2至5个体制机制创新点,推动更多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林长制解决了一些积年难题,啃下了不少硬骨头,调动了各方面力量聚力林业发展。”牛向阳介绍。
如今,安徽在全省全面建设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即“一林一档”信息管理制度、“一林一策”目标规划制度、“一林一技”科技服务制度、“一林一警”执法保障制度、“一林一员”安全巡护制度,初步建立以各级林长责任区为落点,五大服务的信息化运行平台,基本实现全省一个数据平台、一个手机APP、一个公示牌二维码。
林长制让森林唱起欢乐的歌
林长制改革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基本原则,聚焦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核心任务,正确处理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推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成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一个生动实践。
森林抚育面积创历史新高,护林意识深入人心,造林成为自觉行动,这是旌德县推行林长制的收获。森林覆盖率达69.2%的旌德县被称为“山区小县、林业大县”,2017年6月,該县率先在全省县级层面推行林长制。
3月29日下午,该县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入口的电子屏上显示实时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6132个。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标准,达到1500个就已经是清新空气了。“过去我们发展林业经济,走的是‘造林—砍树—卖钱’的路子,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公园所处的国有庙首林场场长姜育龙说,林长制改革后,国有林场改革加快落地,林场首要任务已经转变为林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去年还整合周边农户的9600多亩林地进行抚育保护,以保底分红形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增收15万元。
“林长制改革,首先着力解决了理念淡化问题,让各级干部群众爱林护林意识切实增强了。”安徽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过去一些干部虽然知道生态保护重要,但体会并不深刻。推行林长制后,大家深度参与其中,重视林业、研究林业、保护林业、发展林业的意识显著增强。
干部真干事,环境在变样,极大激发了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林业生态保护的氛围更加浓厚。
“过去植树,光栽不护,白费功夫,群众看着心疼也没有办法。”五河县朱顶镇林长安庆杰说,实行林长制以后,群众发现问题就会主动反映,现在每天都能接到十几个群众来电。
朱顶镇的变化只是去年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一个缩影。随着广大干部群众爱林护林意识增强,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森林,像抚养孩子一样抚育森林。
“以前植树造林,往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种植大片速生树品种,这其实不符合森林保护和抚育的自然规律,导致森林病虫害很难防治。现在出于保护森林的公益目的,我们想办法让树木品种丰富起来,会种很多乡土树,让森林更加健康地成长起来。”姜育龙说。
如今旌德县兴隆镇三峰村,更像是一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周边三座山峰环抱,正是该村得名由来。村口的小型水库,碧水倒映着青山,绿树掩映下,几排整齐木屋印入眼帘。
“就是看中这里的好山好水,才到这里投资发展生态旅游。”江苏张家港投资商顾雪丰在这里注册成立了悠然谷生态旅游公司,为了保护这里的独特的“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优势,景区以每亩一万元的价格,与周边农户签定协议,约定43年内不砍树。
“开始时也犹豫,但林长制实施后,我下定决心加大投入。”顾雪丰说,当地村级林长与他一道到林户家走访,商谈保护周边森林资源,同时还请专家指导他如何在当地的荒滩上种草种树,一起护绿增绿,才有了如今这方让人流连忘返的“梦中田园”。
森林是处在顶层的生态系统,对土、山、水、田、人的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林长制改革以“林”为纲,因地制宜做好林与山、林与水、林与田、林与湖、林与草的统筹文章,不断赋予林业生态建设新的内涵,提升了美丽安徽建设的整体水平。
碧波荡漾的武昌湖,是望江县的一颗“明珠”。但多年来的围湖造田、围网养殖,让“明珠”蒙垢。实施林长制后,该县大力实施武昌湖湿地保护利用工程,集中整治“两围”乱象,拆除了8万多亩围网,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太湖县,“芭茅”是当地山坡上疯长的“霸山草”,十分易燃,是森林火灾的高危风险源。实施林长制后,该县下决心实施“芭茅山造林工程”,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9.1万亩造林面积,不仅大幅“增绿”,而且消除了火灾隐患。地处皖北平原的亳州市在实施林长制后,着手在境内主干河流两岸等处重点规划建设2500公里森林生态廊道,并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努力让皖北大地更加绿意葱茏。
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优化林业发展环境22条政策和林长制改革示范区17条政策意见,着力补齐制度短板。省有关部门分别制定了推进国土绿化和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快林区道路建设、拓展林业投融资渠道、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等10多个方面的配套措施,打出了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
“我们村里共有3名村级林长,我管3000多亩林地。以前林子的事我会让村委会其他人去,但现在必须自己去管,管不好就是我的失职。”旌德县三溪镇路西村党支部书记黄晓本说,保护好森林就是保护了永久的财富,随着林子越长越好,财富也在不断增值。该村凭借900多亩茶园和9000多亩森林资源,创建了3A级景区,前年全村旅游收入超过120万元。
依托林业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更是促进产业扶贫、群众增收的有效路子。黄山市森林资源较为丰富,但如何把这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该市在林长制改革中着力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的新途径,通过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蜂等特色林下产业,2017年全市林下经济产值122.8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不少村民说:“现在山有人管了,林有人护了,不砍树也能致
富了。”
林长制改革实施以来,安徽全省聘用1.1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护林员,年人均增收6000元至8000元,保障稳定脱贫。以林长制改革为牵引,林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改善民生、污染防治统筹推进,林业生态资源的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群众生态福祉不断增进,持续释放的改革红利正在汇聚起上下同心、推进改革的磅礴力量。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安徽在林长制改革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的方针,千方百计守护好绿水青山。在此基础上,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
“推行林长制改革,必须有长远眼光和历史定力,始终把生态保护修复放在优先位置,只有把绿水青山保护好,才能让金山银山做得大,最终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牛向阳说。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考察安徽时作出“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的重要指示。
从2017年试点探索、2018年全面推开、2019年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2020年推进“五绿并进”,到今年提出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安徽林长制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突破。安徽以改革“关键一招”,激活了全省林业发展“整盘棋”,惠民利民的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示范效应不断彰显,成为新阶段安徽全面深化改革的标志性品牌。
安徽省林业局局长牛向阳说,在推进林长制改革中,安徽从组织责任、政策制度、重点任务到服务平台建设、林业发展难题的破解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建立了林长组织体系、目标责任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制度保障体系、工作推进体系等林长制“五大体系”,初步解决了林业保护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理念淡化、职责虚化、权能碎化、举措泛化、功能弱化的“五化问题”。
林长制破解管护难题
皖北平原,桃红柳绿,梨花赛雪;江淮之间,绿树成廊,湿地竞芳;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千峰含翠,层峦叠幛……眼下,广袤的江淮大地满眼新绿,处处绽放春的生机,书写着安徽绿色低碳发展的独特优势。
2017年3月起,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安徽省委书记、省长任省级总林长,省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总林长,分管副省长任副总林长,27家省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省级林长会议成员。各市、县都设立总林长、副总林长和林长,并确定林长会议成员单位。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都担任林长。全省五级林长5.2万余名,每个林长都划定有责任区。省、市、县设立林长制办公室,并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省级林长分工负责制。围绕“护绿”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围绕“增绿”推进城乡造林绿化,围绕“管绿”预防治理森林灾害,围绕“用绿”强化资源多效利用,围绕“活绿”激发林业发展动力,各级林长都有目标责任,各有关部门都有职责任务,一级对一级负责,每年进行考核评价,兑现奖惩。
广德在上千名林长的带动下,打击滥砍滥伐、探索林地流转、发展绿色产业,不仅打消了村民的顾虑,还让大家守着青山密林吃上了生态饭。
林长的设立,一度让家有40多亩山林的广德七塔村村民杨士翠很忐忑。不让砍树卖钱,没了一大块收入,愁得她好几天没睡好。
七塔村有28000多亩山林,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当地人就拿起斧头上山砍树卖木材。后来,木材渐渐卖不上价了,当地人又把木材烧成木炭卖。到了2017年,当地仍然有一半以上的人做着木炭生意。多年的砍伐,使得地质灾害频发,山林里只能种毛竹。
初当林长的田润丰,心里也忐忑:凭着“林长”两个字,能否让村里人放下砍树的斧头?他意识到:不想让林长制成为一纸空文,必须要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在林长田润丰的推动下,2017年,七塔村建立了竹笋加工厂。这不仅把以前没人瞧得上的竹子变废为宝,还吸引了几十名村民进厂务工,杨士翠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杨士翠家里一年往厂里卖竹笋可以收入几千元,在厂里做工,她还有一年3万元的收入。“山上的笋能卖钱,做工还有工资,现在让我砍树也不想去了。”杨士翠说。
七塔村的情况在广德市十分典型。广德市有200万亩林业用地,约占全市面积的60%,其中,以竹子为主的林区和以树木为主的林区,各占约50%。随着林长制的推行,新问题出
现了。
“如果要管护一般的树木,就要禁止滥砍滥伐和植树造林,但是要想合理管护好如此大面积的竹林,就必须进行有序采伐,才能避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威胁。”广德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戴龙强说。为此,广德市因地制宜谋发展。“针对木材区,我们在进行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旅游、森林康养。而在竹材区,我们通过承包经营的山场集中流转,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吸引资本进入,通过成立不同类型的合作社,一方面降低采伐成本,一方面提升竹材市场竞争力。”戴龙强说。
“长期以来,在山林管护方面,一直是林业部门‘单打独斗’,尤其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使得我们的工作更加捉襟见肘。”谈起探索林长制改革的初衷,安徽省林业局林长制工作处干部说,“一方面,原本林业部门主要管理林业系统,机构改革后,废旧矿山等纳入管理体系中,同时,原有的森林公安等执法队伍又被纳入公安系统。对林业部门来说,管理范围增加了,但执法力量缩小了。另一方面,大量的生态建设工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在协调配合方面难免又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转折出现在2017年。池州市是安徽省首批推行林长制的3个试点市之一,并第一个制订出台了工作方案,建立了市、县、乡、村全覆盖的林长制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将林长制改革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目前,全市共设各级林长1793人,全市5个县区、56个乡镇、636个村全部制定出台了林长制工作方案,实现了林长制市、县、乡、村全覆盖。
2017年,池州市以东至县为试点区,开展林业“三权分置”改革,出台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以及林权流转审查、备案、登记等配套制度,核发林地经营权流转证,提高工商資本进入林业生产领域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共核发林地经营权流转证522宗,登记流转林地面积2.2万亩。林农亩均年流转收入185元,为改革前的12倍。
池州市积极打造“1+N”林业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全域森林旅游业发展。2020年,全市森林旅游从业人员超10万人,接待游客超2302万人次、收入144.83亿元。石台县、九华山等皖南腹地富林地区发展“林业+康养”产业,重点打造九华山森林特色小镇,建设石台西黄山富硒农旅度假区森林康养基地。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等丘陵地带发展特色林下种植,打造焦枣、黄精、牡丹、茶叶、葛根等林业产业示范基地。 池州市运用新型测绘技术,对全市5105株古树名木和275万亩生态公益林进行GPS定位,逐株生成唯一的电子身份信息,并开发“我爱我树”APP,开展古树名木线上认养和“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池州市市级总林长、市委书记方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池州市森林资源丰富,全市林地面积55.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0.38%、活立木蓄积量3145万立方米。近年来,池州市扎实推进林长制改革,坚持把健全责任体系作为关键步骤,把筑牢生态屏障作为核心任务,把统筹系统治理作为实践方式,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有效动力,不断将林长制改革优势转化为林业治理效能。
2020年6月,安徽选定设立30个不同类型的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每个先行区重点探索2至5个体制机制创新点,推动更多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林长制解决了一些积年难题,啃下了不少硬骨头,调动了各方面力量聚力林业发展。”牛向阳介绍。
如今,安徽在全省全面建设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即“一林一档”信息管理制度、“一林一策”目标规划制度、“一林一技”科技服务制度、“一林一警”执法保障制度、“一林一员”安全巡护制度,初步建立以各级林长责任区为落点,五大服务的信息化运行平台,基本实现全省一个数据平台、一个手机APP、一个公示牌二维码。
林长制让森林唱起欢乐的歌
林长制改革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基本原则,聚焦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核心任务,正确处理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推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成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一个生动实践。
森林抚育面积创历史新高,护林意识深入人心,造林成为自觉行动,这是旌德县推行林长制的收获。森林覆盖率达69.2%的旌德县被称为“山区小县、林业大县”,2017年6月,該县率先在全省县级层面推行林长制。
3月29日下午,该县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入口的电子屏上显示实时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6132个。根据联合国卫生组织标准,达到1500个就已经是清新空气了。“过去我们发展林业经济,走的是‘造林—砍树—卖钱’的路子,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公园所处的国有庙首林场场长姜育龙说,林长制改革后,国有林场改革加快落地,林场首要任务已经转变为林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去年还整合周边农户的9600多亩林地进行抚育保护,以保底分红形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增收15万元。
“林长制改革,首先着力解决了理念淡化问题,让各级干部群众爱林护林意识切实增强了。”安徽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过去一些干部虽然知道生态保护重要,但体会并不深刻。推行林长制后,大家深度参与其中,重视林业、研究林业、保护林业、发展林业的意识显著增强。
干部真干事,环境在变样,极大激发了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林业生态保护的氛围更加浓厚。
“过去植树,光栽不护,白费功夫,群众看着心疼也没有办法。”五河县朱顶镇林长安庆杰说,实行林长制以后,群众发现问题就会主动反映,现在每天都能接到十几个群众来电。
朱顶镇的变化只是去年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一个缩影。随着广大干部群众爱林护林意识增强,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森林,像抚养孩子一样抚育森林。
“以前植树造林,往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种植大片速生树品种,这其实不符合森林保护和抚育的自然规律,导致森林病虫害很难防治。现在出于保护森林的公益目的,我们想办法让树木品种丰富起来,会种很多乡土树,让森林更加健康地成长起来。”姜育龙说。
如今旌德县兴隆镇三峰村,更像是一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周边三座山峰环抱,正是该村得名由来。村口的小型水库,碧水倒映着青山,绿树掩映下,几排整齐木屋印入眼帘。
“就是看中这里的好山好水,才到这里投资发展生态旅游。”江苏张家港投资商顾雪丰在这里注册成立了悠然谷生态旅游公司,为了保护这里的独特的“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优势,景区以每亩一万元的价格,与周边农户签定协议,约定43年内不砍树。
“开始时也犹豫,但林长制实施后,我下定决心加大投入。”顾雪丰说,当地村级林长与他一道到林户家走访,商谈保护周边森林资源,同时还请专家指导他如何在当地的荒滩上种草种树,一起护绿增绿,才有了如今这方让人流连忘返的“梦中田园”。
森林是处在顶层的生态系统,对土、山、水、田、人的生态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林长制改革以“林”为纲,因地制宜做好林与山、林与水、林与田、林与湖、林与草的统筹文章,不断赋予林业生态建设新的内涵,提升了美丽安徽建设的整体水平。
碧波荡漾的武昌湖,是望江县的一颗“明珠”。但多年来的围湖造田、围网养殖,让“明珠”蒙垢。实施林长制后,该县大力实施武昌湖湿地保护利用工程,集中整治“两围”乱象,拆除了8万多亩围网,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太湖县,“芭茅”是当地山坡上疯长的“霸山草”,十分易燃,是森林火灾的高危风险源。实施林长制后,该县下决心实施“芭茅山造林工程”,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9.1万亩造林面积,不仅大幅“增绿”,而且消除了火灾隐患。地处皖北平原的亳州市在实施林长制后,着手在境内主干河流两岸等处重点规划建设2500公里森林生态廊道,并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努力让皖北大地更加绿意葱茏。
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优化林业发展环境22条政策和林长制改革示范区17条政策意见,着力补齐制度短板。省有关部门分别制定了推进国土绿化和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快林区道路建设、拓展林业投融资渠道、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等10多个方面的配套措施,打出了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
“我们村里共有3名村级林长,我管3000多亩林地。以前林子的事我会让村委会其他人去,但现在必须自己去管,管不好就是我的失职。”旌德县三溪镇路西村党支部书记黄晓本说,保护好森林就是保护了永久的财富,随着林子越长越好,财富也在不断增值。该村凭借900多亩茶园和9000多亩森林资源,创建了3A级景区,前年全村旅游收入超过120万元。
依托林业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更是促进产业扶贫、群众增收的有效路子。黄山市森林资源较为丰富,但如何把这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该市在林长制改革中着力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的新途径,通过大力发展林菌、林药、林蜂等特色林下产业,2017年全市林下经济产值122.8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不少村民说:“现在山有人管了,林有人护了,不砍树也能致
富了。”
林长制改革实施以来,安徽全省聘用1.1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护林员,年人均增收6000元至8000元,保障稳定脱贫。以林长制改革为牵引,林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改善民生、污染防治统筹推进,林业生态资源的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群众生态福祉不断增进,持续释放的改革红利正在汇聚起上下同心、推进改革的磅礴力量。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安徽在林长制改革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的方针,千方百计守护好绿水青山。在此基础上,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
“推行林长制改革,必须有长远眼光和历史定力,始终把生态保护修复放在优先位置,只有把绿水青山保护好,才能让金山银山做得大,最终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牛向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