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引导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时代重要的社会发展方向。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输出地,需要形成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兼具专业素质与生态文明理念,适应国家建设的要求,更好地为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的高效节约利用服务。文章主要针对目前高校生态文明的教育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生态文明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探索如何改革现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开展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文化 教育 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霍美霖(1978- ),女,吉林大安人,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动态展示;王熠瑶(1992- ),女,山东潍坊人,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动态展示。(吉林 吉林 13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时尚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56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0-0044-02
生态文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阶段。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认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之后,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狭义上,生态文明可理解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即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强调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后续力量,承担着民族的未来,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文明素养。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重要培养机构,也应当建设包括生态文明的校园文化,进行生态观念教育。
一、目前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大学校园存在“生态不文明”现象。大学校园的“生态不文明”现象比较普遍,如“人造草坪路”、课程结束后的“人走垃圾留”、浪费水电等都是校园中很常见的“生态不文明”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管理意识和制度的不足,往往只是为了一时的便利,忽视了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可能引起的后果。当发现和处理这些问题时,高校采取的一般做法是设立警示牌提示,或组织校园清洁人员集中收拾,并没有注意到应该提高管理意识,认真执行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自觉进行环境保护。因而,“临时抱佛脚”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并不能阻止这类行为的发生,也无法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为习惯,使不文明现象日益严重。其他的“生态不文明现象”还包括生活学习类物质资料的浪费、活动道具的一次性利用等,需要引起高校和学生的重视。
2.忽视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目前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依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来实施,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新能源、新材料等类似专业的基础教育。从教育内容上看,一方面,高校忽视了从贴近生活和工作的角度出发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仍停留在理论阶段,脱离实践运用,忽视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由此便引发了上述所出现的“生态不文明现象”。另一方面,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范围受限。在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带有“绿色环保”标签的产品更具备竞争力。例如,“彩色棉”的研发,可以减少服装材料的化学染色,天然无害的优势保护了环境和人体健康。许多服装品牌和设计师以“生态服装”为形象占据市场,吸引社会注意力。这表明大学生要在生态资源开发专业的支撑下,与自身专业相结合,探索新出路。但由于生态文明教育范围的局限性,大学生将自身专业与生态保护相关联的观念不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高校生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1.锻炼大学生面对“生态不文明”现象的自我约束力。校园中的各类环境问题并不能够都归结于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缺乏,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便利产生的懒惰性行为,是学生自我约束力低的表现。自我约束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强调自我约束,立德修身,是古代先贤所推崇的高尚品质,教育人们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因此,自我约束力不仅影响学生能否自觉保护环境,还能够影响到学生的自我学习方面,即学生主动学习和长时间学习的自制力。培养学生克服惰性,自觉爱护自然的习性,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从而拓展到学习中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个人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2.养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良好生活习惯。由于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校园资源浪费现象明显,且大学生缺乏资源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俭节约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在商业广告大肆宣扬的物欲横流时代背景下,越来越被人们忽视,而更多的是强调通过个人努力和勤劳工作取得成功,并盲目追求生活的高品质,忽略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倡导厉行节约并不仅仅指的是节约自然资源,而是更趋向于资源的合理利用。这里指的资源可以包含更广泛的意义,即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例如,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的整体规划设计时,会根据房屋结构设计出隐蔽性的储藏空间,利用拐角、楼梯等固定性部件的特点进行收纳设计,不仅具有装饰效果,也扩展了收纳空间。由此可见,将生态文明观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最初单一的保护、节约行为引申为可遵循的生活原则,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良好生活习惯。
[关键词]大学文化 教育 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霍美霖(1978- ),女,吉林大安人,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动态展示;王熠瑶(1992- ),女,山东潍坊人,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动态展示。(吉林 吉林 13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时尚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56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0-0044-02
生态文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阶段。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认为,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之后,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狭义上,生态文明可理解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即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强调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后续力量,承担着民族的未来,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文明素养。高校作为国家人才的重要培养机构,也应当建设包括生态文明的校园文化,进行生态观念教育。
一、目前高校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大学校园存在“生态不文明”现象。大学校园的“生态不文明”现象比较普遍,如“人造草坪路”、课程结束后的“人走垃圾留”、浪费水电等都是校园中很常见的“生态不文明”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校管理意识和制度的不足,往往只是为了一时的便利,忽视了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可能引起的后果。当发现和处理这些问题时,高校采取的一般做法是设立警示牌提示,或组织校园清洁人员集中收拾,并没有注意到应该提高管理意识,认真执行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自觉进行环境保护。因而,“临时抱佛脚”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法并不能阻止这类行为的发生,也无法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为习惯,使不文明现象日益严重。其他的“生态不文明现象”还包括生活学习类物质资料的浪费、活动道具的一次性利用等,需要引起高校和学生的重视。
2.忽视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目前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依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来实施,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新能源、新材料等类似专业的基础教育。从教育内容上看,一方面,高校忽视了从贴近生活和工作的角度出发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仍停留在理论阶段,脱离实践运用,忽视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由此便引发了上述所出现的“生态不文明现象”。另一方面,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范围受限。在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带有“绿色环保”标签的产品更具备竞争力。例如,“彩色棉”的研发,可以减少服装材料的化学染色,天然无害的优势保护了环境和人体健康。许多服装品牌和设计师以“生态服装”为形象占据市场,吸引社会注意力。这表明大学生要在生态资源开发专业的支撑下,与自身专业相结合,探索新出路。但由于生态文明教育范围的局限性,大学生将自身专业与生态保护相关联的观念不强,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高校生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1.锻炼大学生面对“生态不文明”现象的自我约束力。校园中的各类环境问题并不能够都归结于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缺乏,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便利产生的懒惰性行为,是学生自我约束力低的表现。自我约束力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强调自我约束,立德修身,是古代先贤所推崇的高尚品质,教育人们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因此,自我约束力不仅影响学生能否自觉保护环境,还能够影响到学生的自我学习方面,即学生主动学习和长时间学习的自制力。培养学生克服惰性,自觉爱护自然的习性,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从而拓展到学习中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个人具备的品质和素养。
2.养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良好生活习惯。由于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校园资源浪费现象明显,且大学生缺乏资源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俭节约作为中华传统美德,在商业广告大肆宣扬的物欲横流时代背景下,越来越被人们忽视,而更多的是强调通过个人努力和勤劳工作取得成功,并盲目追求生活的高品质,忽略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倡导厉行节约并不仅仅指的是节约自然资源,而是更趋向于资源的合理利用。这里指的资源可以包含更广泛的意义,即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例如,室内设计师在进行室内的整体规划设计时,会根据房屋结构设计出隐蔽性的储藏空间,利用拐角、楼梯等固定性部件的特点进行收纳设计,不仅具有装饰效果,也扩展了收纳空间。由此可见,将生态文明观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最初单一的保护、节约行为引申为可遵循的生活原则,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良好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