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亲身实践,总结出对优等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生;一改故辙,开展挫折教育;一树百获,培养综合素质;一隅三反,重视家校沟通。
培养有心理缺陷的人材不是我们的希望,相信在教育中,为优秀生留一点余地,才会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才会给社会的发展增添一片亮丽的天地。
关键词:优等生 心理健康
我们往往把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列为优秀生。他们深得教师的关爱和同学们的羡慕。由于其经常被奖励和赞赏所包围,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又往往被其优秀的成绩所掩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得到广泛重视,优等生却成了心理教育的误区,学校、老师和家长,往往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
一、骇人听闻与班级事例
全球——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曾发生一个令世人震惊的事件:中国公派学生卢刚枪杀了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和四位博士导师教授之后自杀。这位28岁青年博士的杀机是嫉恨山林华的才华超越自己,误以为自己的导师和教授偏袒。“精英人才”卢刚从小就被捧着、护着,以至造就了极端个人的自我中心、唯我独尊、高人一等、病态的好胜心等人格特征,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之路。[1]
国内——2012年12月2日晚,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二学生侯善昱从教学楼跳下,当场身亡。侯善昱是父母眼里乖巧的宝贝,也是年级理科第一的优等生,却被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的理由——未被同桌选为班干部而击垮,最终从五楼一跃而下,结束了如此花样的年华。[2]
班级——一次班会课上,六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阵阵掌声中陆续走上讲台,接过表扬信与奖品。我大力表扬了这六名学生的优点和骄人的成绩,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争创优秀班级。台下四十多双羡慕的眼光,更增添了他们的光彩和豪气。整整一堂课就在激励与赞美声中度过了。谁知,我回到办公室不久,就有学生来报告:由于一个同学说了声“奖品才一本笔记本啊”,获第一名的同学竟然把表扬信和笔记本都塞进了垃圾桶。
以上这些心理缺陷的存在和大小悲剧的发生,就是因为教育者平时忽视了对这些所谓的“优等生”的教育。在这些 “优生”身上也有很多缺点,他们的性格正处于成长阶段,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3]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不但不能放松,反而更需要加强,才会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等生”。
二、对优等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生
优等生一般都是教师的好助手,他们不光各方面表现突出,而且深受同学们的拥护,具有强烈的优越感。爱才之心,人皆有之。因此,优秀生在某种程度上总感觉自己高人一等,盛气凌人,支配欲极强,即使错了,也不听劝告,处处显示与众不同的姿态和神情。
来自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赞誉,极容易使优生得意忘形,并导致“自我”意识的急剧膨胀。我们应当及时发觉优等生的这一不良心理,不偏袒,不迁就,班主任更应降低“赞美”声调,避免“推波助澜”。 [4]在他们犯错时,也要严厉地批评,促使优生冷静思考,调节自己的心理。
一改故辙,开展挫折教育
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疼”。优秀生往往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一旦丧失了优越的地位,失落感也就油然而生,变得自卑、消沉或自暴自弃。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给优生设置适当的挫折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脆弱心理,使他们明白人生不可能一路鲜花和掌声,若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将来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难免被社会淘汰。
给优等生学习、生活有意设置一些障碍,如让他们去做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品尝失败的滋味。
一树百获,培养综合素质
优等生学习成绩优异,但不能“一好遮百丑”。 优等生中确有一些同学是单向发展的,即只是学习成绩优异,而其他方面则相对落后,不少方面还存在着缺陷和不足:有的是劳动观点差,有的是身体素质不好,有的管理能力差强人意,还有的是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等等。
对优等生来说,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只强调优等生的学习成绩,而不重视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样的优等生,其实是畸形的优等生,马加爵不就是个例子吗?班主任应当善于以具体问题情景为契机,引导优生走出自我,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参加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增强集体观念,和谐人际关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全面发展。
一隅三反,重视家校沟通
优等生不仅是老师们的宝贝疙瘩,也是家长的心头肉。但不少优等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眼睛只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给孩子施压,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综合能力培养。
的确,学生的认识、情感、学习能力、动机和性格等都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教师,要帮助家长摆脱过去那种“只要会念书,就是好学生”的传统观念;作为家长,要主动配合学校对子女的教育,为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对优等生心理问题的探析绝对不容忽视,培养高分低能、有人格缺陷的人材不是我们的希望。对优等群体中的学生,班主任要避免受“光环效应”的影响,不能一味地给予表扬,凡事多留一点余地,才能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未来社会的发展也会因他们增添一片亮丽的天地!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 许玉霖·《小学优等生的常见心理问题与疏导方法》··民心网··2011.7
[2] 夏志先·《优等生跳楼自杀呼唤心理健康教育》·人民网·2012.12
[3] 祁世英·《优等生心理问题的思考》·《新课程(教师)》·2008年第09期
[4] 马新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务实》·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8
培养有心理缺陷的人材不是我们的希望,相信在教育中,为优秀生留一点余地,才会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才会给社会的发展增添一片亮丽的天地。
关键词:优等生 心理健康
我们往往把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列为优秀生。他们深得教师的关爱和同学们的羡慕。由于其经常被奖励和赞赏所包围,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又往往被其优秀的成绩所掩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得到广泛重视,优等生却成了心理教育的误区,学校、老师和家长,往往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
一、骇人听闻与班级事例
全球——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曾发生一个令世人震惊的事件:中国公派学生卢刚枪杀了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和四位博士导师教授之后自杀。这位28岁青年博士的杀机是嫉恨山林华的才华超越自己,误以为自己的导师和教授偏袒。“精英人才”卢刚从小就被捧着、护着,以至造就了极端个人的自我中心、唯我独尊、高人一等、病态的好胜心等人格特征,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之路。[1]
国内——2012年12月2日晚,郓城县实验中学高二学生侯善昱从教学楼跳下,当场身亡。侯善昱是父母眼里乖巧的宝贝,也是年级理科第一的优等生,却被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的理由——未被同桌选为班干部而击垮,最终从五楼一跃而下,结束了如此花样的年华。[2]
班级——一次班会课上,六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阵阵掌声中陆续走上讲台,接过表扬信与奖品。我大力表扬了这六名学生的优点和骄人的成绩,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争创优秀班级。台下四十多双羡慕的眼光,更增添了他们的光彩和豪气。整整一堂课就在激励与赞美声中度过了。谁知,我回到办公室不久,就有学生来报告:由于一个同学说了声“奖品才一本笔记本啊”,获第一名的同学竟然把表扬信和笔记本都塞进了垃圾桶。
以上这些心理缺陷的存在和大小悲剧的发生,就是因为教育者平时忽视了对这些所谓的“优等生”的教育。在这些 “优生”身上也有很多缺点,他们的性格正处于成长阶段,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3]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不但不能放松,反而更需要加强,才会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优等生”。
二、对优等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生
优等生一般都是教师的好助手,他们不光各方面表现突出,而且深受同学们的拥护,具有强烈的优越感。爱才之心,人皆有之。因此,优秀生在某种程度上总感觉自己高人一等,盛气凌人,支配欲极强,即使错了,也不听劝告,处处显示与众不同的姿态和神情。
来自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赞誉,极容易使优生得意忘形,并导致“自我”意识的急剧膨胀。我们应当及时发觉优等生的这一不良心理,不偏袒,不迁就,班主任更应降低“赞美”声调,避免“推波助澜”。 [4]在他们犯错时,也要严厉地批评,促使优生冷静思考,调节自己的心理。
一改故辙,开展挫折教育
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疼”。优秀生往往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一旦丧失了优越的地位,失落感也就油然而生,变得自卑、消沉或自暴自弃。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给优生设置适当的挫折教育,帮助他们克服脆弱心理,使他们明白人生不可能一路鲜花和掌声,若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将来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难免被社会淘汰。
给优等生学习、生活有意设置一些障碍,如让他们去做自己能力所不及的事,品尝失败的滋味。
一树百获,培养综合素质
优等生学习成绩优异,但不能“一好遮百丑”。 优等生中确有一些同学是单向发展的,即只是学习成绩优异,而其他方面则相对落后,不少方面还存在着缺陷和不足:有的是劳动观点差,有的是身体素质不好,有的管理能力差强人意,还有的是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等等。
对优等生来说,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只强调优等生的学习成绩,而不重视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样的优等生,其实是畸形的优等生,马加爵不就是个例子吗?班主任应当善于以具体问题情景为契机,引导优生走出自我,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参加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增强集体观念,和谐人际关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全面发展。
一隅三反,重视家校沟通
优等生不仅是老师们的宝贝疙瘩,也是家长的心头肉。但不少优等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眼睛只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给孩子施压,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综合能力培养。
的确,学生的认识、情感、学习能力、动机和性格等都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教师,要帮助家长摆脱过去那种“只要会念书,就是好学生”的传统观念;作为家长,要主动配合学校对子女的教育,为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对优等生心理问题的探析绝对不容忽视,培养高分低能、有人格缺陷的人材不是我们的希望。对优等群体中的学生,班主任要避免受“光环效应”的影响,不能一味地给予表扬,凡事多留一点余地,才能使他们的人格更加健全,未来社会的发展也会因他们增添一片亮丽的天地!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 许玉霖·《小学优等生的常见心理问题与疏导方法》··民心网··2011.7
[2] 夏志先·《优等生跳楼自杀呼唤心理健康教育》·人民网·2012.12
[3] 祁世英·《优等生心理问题的思考》·《新课程(教师)》·2008年第09期
[4] 马新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务实》·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