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是专门研究党史的,研读史书发现,毛泽东不但以他的人格魅力影响了在外国养尊处优的科学家纷纷回国效力,并且在“文革”动乱期间千方百计保护大批科学家,而且对于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也是特别关心,无微不至的。钱学森就是一个例子!
用段恩润的一句话来总结,凡是钱学森及其家人吃进口中的食品,包括青菜、猪肉、鸡蛋、白糖、面粉、大米直至酱油、醋、食用油、茶叶,一律要经过他的化验,才能食用或者饮用。
后来,钱学森家庭成员在外购买的食品或饮料,也必须经过化验员的化验,确认无毒之后,才能食用。另外还规定,钱家的人不能够或者在外买食物,其间包含两个孩子。
段恩润说当时能够设置专门的食物化验员,这在中国科学家层面是举世无双的,即使是开国元帅大将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没有过如此优越的待遇,可见国家对于钱学森的重视和爱护。
安全员段恩润在钱老家一待就是六年,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保护工作,一直到1970年调离。正是因为这项饮食安全措施,一直以来,海外特务对钱学森的暗杀阴谋从未得逞过。
《诗经》中有句名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桃报李”,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怀下,钱学森成为我们国家两弹元勋,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正如2007年钱学森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里的颁奖词描述的那样,“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当然,通过毛泽东、周恩来亲自为钱学森专门配备食品安全员的历史过往,那些“毛泽东迫害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的谎言就不攻自破了。
古代皇帝如何防范饭菜下毒?
宫庭五花八门的防毒举措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九五之尊”“一国之君”都是形容过去的皇帝。几千年来,有多少王孙公子、黎民百姓觊觎金銮殿上的皇帝那个宝座。为了取而代之,多少人耍尽阴谋诡计,多少人弄出血雨腥风,多少人为此而满门抄斩而在所不惜……可是还是有无数的人趋之若鹜。除了发动宫庭政变刺杀皇帝篡位较为常见之外,另外常见的就是处心积虑在皇帝饭菜里下毒谋杀。因此,古代如何防范皇帝饭菜下毒就成为一个大问题。那么,古代皇帝如何防范饭菜下毒呢?
其一,饭菜加工实名制。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被食物下毒而死的皇帝不乏其人,比如汉惠帝司马衷就是因为食物中毒而死。而在皇帝食物中下毒,最容易得手的莫过于那些御厨了。在清代,有专门为皇帝和后宫准备饮食的机构,叫御膳房。由于皇帝饮食既求精致,又复杂多样,所以在御膳房中工作的人员众多,这在无形之中留下了飲食安全隐患,就加大了食物被下毒的危险性。因此,防范皇帝饭菜被下毒的首要办法就是皇帝饭菜加工实行实名制。一般到了饭点皇帝们在进食的时候,每样菜旁边都要写上菜名,更重要的是要写好这个菜是谁做的,万一出现问题也好追究责任。试想一下,上百道菜肯定不能是几个人做出来的,能接触到皇帝的食物的人不是一般的多,自然要做好各种防范措施。菜名和掌勺的大厨都要在旁边标明,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追查到相应责任人。有了这项措施,对这些御厨们来说主要起到了一种威慑作用。
其二,饭菜备案待查制。做出的每一道御膳,御膳房都要留下样菜,以备查验之用,所以皇帝用膳基本上是要准备两套相同的菜肴。
其三,饭菜验毒制。直白说就是用餐具来验毒。皇帝使用的餐具自然讲究,以金银器和象牙筷子为主,其中银器要占很大的比重,这不仅仅是为了突显高贵和排场,还因为银器有着非常实用的功能。银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验毒器皿,如果所盛的食物有毒,银器就会马上变黑,这是已经经过科学证明了的,在古代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当时的常用毒药是含有硫化物的砒霜,而银器遇到硫化物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对于瓷器的餐具,也会在旁边挂上一个小银牌,通常是由太监在皇帝面前将银器放进菜里进行实地检验,检验正常后皇帝方才动筷子。
其四,代尝制。其实就是太监品尝环节。经过上面的检验工序之后,皇帝一般不会马上食用,他们还会采取“赏膳”“尝膳”等方法,将食物先赏给后妃一部分,或者让太监先品尝一下,确认没有问题之后,再进行用膳。当然了,一般都是太监来试吃,虽然是赏给他吃的,但是众人心里都有数,这是替皇帝试毒呢,不过这样做也确实有道理,历史上因中毒死的皇帝也不是没有。可能有人觉得皇帝残忍,用别人的性命来验毒,其实这很正常。当时的科技不够发达,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讲过,不仅仅是清朝这样,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这样做的,有些朝庭重臣也会这样做,来确保自己的安危。
其五,不暴露饮食喜好。皇帝防范被下毒的招式很多,比如清代皇帝不暴露喜食的菜品,祖宗定下的规矩是——“吃菜不许过三匙”。比如: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七八张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后来,有的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菜谱变少,120道减为64道;慈禧太后的老公奕詝当皇帝时的咸丰年间,又减为32道;奕詝死后,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减为24道。慈安太后死后,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又“摆起了谱”,恢复了每顿饭120道大菜的老规矩。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对皇家吃饭的场景做了细致的描述。书中写到:“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关于皇帝吃饭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能说错的。饭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到了吃饭时间,皇帝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外面的太监说一声‘传膳’,这样一道道传下去,不等声音回声消失,一个犹如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八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直奔养心殿而来……尽管好吃的山珍海味五花八门,皇帝也有自己的爱好饭菜,可是,因为有诸如‘吃菜不許过三匙’的祖宗家规,因此,皇帝每次吃菜每样菜最多不得超过3口。根本原因还是为了防范被人下毒谋害。因为,再合胃口的饭菜,皇帝也只能吃上三口,这样就不会被人知道皇帝喜欢吃什么,不给那些想要下毒的人制造机会了。”
用段恩润的一句话来总结,凡是钱学森及其家人吃进口中的食品,包括青菜、猪肉、鸡蛋、白糖、面粉、大米直至酱油、醋、食用油、茶叶,一律要经过他的化验,才能食用或者饮用。
后来,钱学森家庭成员在外购买的食品或饮料,也必须经过化验员的化验,确认无毒之后,才能食用。另外还规定,钱家的人不能够或者在外买食物,其间包含两个孩子。
段恩润说当时能够设置专门的食物化验员,这在中国科学家层面是举世无双的,即使是开国元帅大将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没有过如此优越的待遇,可见国家对于钱学森的重视和爱护。
安全员段恩润在钱老家一待就是六年,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保护工作,一直到1970年调离。正是因为这项饮食安全措施,一直以来,海外特务对钱学森的暗杀阴谋从未得逞过。
《诗经》中有句名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桃报李”,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怀下,钱学森成为我们国家两弹元勋,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正如2007年钱学森成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里的颁奖词描述的那样,“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当然,通过毛泽东、周恩来亲自为钱学森专门配备食品安全员的历史过往,那些“毛泽东迫害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的谎言就不攻自破了。
古代皇帝如何防范饭菜下毒?
宫庭五花八门的防毒举措
“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九五之尊”“一国之君”都是形容过去的皇帝。几千年来,有多少王孙公子、黎民百姓觊觎金銮殿上的皇帝那个宝座。为了取而代之,多少人耍尽阴谋诡计,多少人弄出血雨腥风,多少人为此而满门抄斩而在所不惜……可是还是有无数的人趋之若鹜。除了发动宫庭政变刺杀皇帝篡位较为常见之外,另外常见的就是处心积虑在皇帝饭菜里下毒谋杀。因此,古代如何防范皇帝饭菜下毒就成为一个大问题。那么,古代皇帝如何防范饭菜下毒呢?
其一,饭菜加工实名制。在中国历史上,由于被食物下毒而死的皇帝不乏其人,比如汉惠帝司马衷就是因为食物中毒而死。而在皇帝食物中下毒,最容易得手的莫过于那些御厨了。在清代,有专门为皇帝和后宫准备饮食的机构,叫御膳房。由于皇帝饮食既求精致,又复杂多样,所以在御膳房中工作的人员众多,这在无形之中留下了飲食安全隐患,就加大了食物被下毒的危险性。因此,防范皇帝饭菜被下毒的首要办法就是皇帝饭菜加工实行实名制。一般到了饭点皇帝们在进食的时候,每样菜旁边都要写上菜名,更重要的是要写好这个菜是谁做的,万一出现问题也好追究责任。试想一下,上百道菜肯定不能是几个人做出来的,能接触到皇帝的食物的人不是一般的多,自然要做好各种防范措施。菜名和掌勺的大厨都要在旁边标明,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就可以追查到相应责任人。有了这项措施,对这些御厨们来说主要起到了一种威慑作用。
其二,饭菜备案待查制。做出的每一道御膳,御膳房都要留下样菜,以备查验之用,所以皇帝用膳基本上是要准备两套相同的菜肴。
其三,饭菜验毒制。直白说就是用餐具来验毒。皇帝使用的餐具自然讲究,以金银器和象牙筷子为主,其中银器要占很大的比重,这不仅仅是为了突显高贵和排场,还因为银器有着非常实用的功能。银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验毒器皿,如果所盛的食物有毒,银器就会马上变黑,这是已经经过科学证明了的,在古代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当时的常用毒药是含有硫化物的砒霜,而银器遇到硫化物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对于瓷器的餐具,也会在旁边挂上一个小银牌,通常是由太监在皇帝面前将银器放进菜里进行实地检验,检验正常后皇帝方才动筷子。
其四,代尝制。其实就是太监品尝环节。经过上面的检验工序之后,皇帝一般不会马上食用,他们还会采取“赏膳”“尝膳”等方法,将食物先赏给后妃一部分,或者让太监先品尝一下,确认没有问题之后,再进行用膳。当然了,一般都是太监来试吃,虽然是赏给他吃的,但是众人心里都有数,这是替皇帝试毒呢,不过这样做也确实有道理,历史上因中毒死的皇帝也不是没有。可能有人觉得皇帝残忍,用别人的性命来验毒,其实这很正常。当时的科技不够发达,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讲过,不仅仅是清朝这样,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这样做的,有些朝庭重臣也会这样做,来确保自己的安危。
其五,不暴露饮食喜好。皇帝防范被下毒的招式很多,比如清代皇帝不暴露喜食的菜品,祖宗定下的规矩是——“吃菜不许过三匙”。比如: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七八张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后来,有的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菜谱变少,120道减为64道;慈禧太后的老公奕詝当皇帝时的咸丰年间,又减为32道;奕詝死后,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减为24道。慈安太后死后,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又“摆起了谱”,恢复了每顿饭120道大菜的老规矩。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对皇家吃饭的场景做了细致的描述。书中写到:“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关于皇帝吃饭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能说错的。饭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到了吃饭时间,皇帝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外面的太监说一声‘传膳’,这样一道道传下去,不等声音回声消失,一个犹如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八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直奔养心殿而来……尽管好吃的山珍海味五花八门,皇帝也有自己的爱好饭菜,可是,因为有诸如‘吃菜不許过三匙’的祖宗家规,因此,皇帝每次吃菜每样菜最多不得超过3口。根本原因还是为了防范被人下毒谋害。因为,再合胃口的饭菜,皇帝也只能吃上三口,这样就不会被人知道皇帝喜欢吃什么,不给那些想要下毒的人制造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