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噶尔老城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che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日的午后,我走进了位于喀什市中心商业区的喀什噶尔老城。从老城的侧门一进去便是典型的维吾尔族风格的壁画、铜壶、红砖打磨后拼接成图案的柱子展现在眼前。沿着幽深的小巷往里走,两旁都是民居,却格外的安静、格外的整洁,只是偶尔见到几个在墙角玩耍的小巴郎,骑电瓶车的少数民族,还有背着旅行包行走拍照的游客。
  进入老城的主道往北两旁错落有致排列着民居,基本上都是二层楼,外墙都是浅朱红色的,每家门口都养着几盆维吾尔族人喜欢的无花果、石榴、月季花等花花草草,墙上或是从下往上,或是从房顶或窗台垂下来的茂密的爬山虎,把单调的外墙装点的一片生机盎然,甚是好看。每家的屋角都高高的悬挂着一盏复古灯,更是传递着古老神秘的气息。在这些修葺一新的房屋中,还能偶尔寻觅到老屋的蹤影。那是维吾尔人智慧的象征,先人们用粘土混合麦草,一层层的堆砌,建成冬暖夏凉的房屋。这种建筑方式叫“干打雷”,既解决了冬冷夏热的问题,又经久耐用。
  继续往北,街道变得宽敞了许多,咖啡馆、商店、裁缝铺、工艺品店让老街有了商业的气息。最醒目的还是家家户户窗口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与蓝天白云红墙绿树相映成趣。这时我挑选了一家咖啡馆走进去,老板是一个帅气的维吾尔族小伙,店内装修的端庄雅致,几只巨型的花缸里种植的一种叫不上名字的紫色的藤茎植物,爬满了屋顶,给咖啡店增添了几分浪漫气氛。与老板闲聊了一会,又回到主街。继续往东面街道走去,每一处墙角都摆放着一排木制的长凳,冬不冷夏不热,供游人小憩。坐在上面,抬头望去,一群白鸽呼呼飞过。墙壁上每隔不远就挂着一块木制牌子,上面写着不同的维吾尔族谚语,传递着真善美。在这些四通八达的小巷子里兜兜转转,闲庭信步,感受着维吾尔古老的民俗气息,一两幢外表装修别致、华丽的现代住宅偶尔的跃入眼帘,与老宅形成鲜明的对比。
  再往里走就来到了砍土曼巴扎、铁器巴扎。巴扎深藏在民居之中,以前几次去都没有发现,这次算是误走误入。刚到入口处便看到了街道两旁林立着各种铁器,品种齐全。有生产劳作时使用的砍土曼(类似锄头)、铁铣、铲子……,有驾驭牲畜时使用的脚掌、铃铛……,有装饰用的各类门环、门边装饰条……,有户外烧烤用的烤肉钎子、烤炉……,凡是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种种物件,在这里都能找到。走进一家大的作坊,看到既有现代化的生产机床,也有传统的火炉,与主人简单交流后得知,他们生产的铁器在喀什当地很有名,各类铁制品供不应求。砍土曼作为喀什当地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农民的必备工具,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劳作时,砍土曼却从未离开过农民。从经营砍土曼商铺的规模就能窥见一二。


  穿过两个巴扎,就来到著名的吾斯塘博依手工品一条街,远远的便听到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那是铁器相互碰撞发出的清脆声音。这条街上的大多数店铺都是纯手工制作各类铜器、铁器,一只炉身通红的铁炉、一把锤子、一堆雕刻工具就是这些手艺人的家伙,不起眼的铁块经过手艺人的一番加工,就变成各种生活用品。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铜壶,这是维吾尔族生活必备品,因铜有祛湿的作用且耐用,备受维吾尔族人的喜爱,家家户户都有铜壶、铜碗、铜盘等。虽然在现代工艺的冲击下,手工打制的铜制品远不如机器生产出来的精美、漂亮,但维吾尔族人始终不变的喜爱手工打制的各类铜器。每一个铜器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制作一把铜壶往往需要3-5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手工艺人们把自己对原料的把握和理解都融入到每一次敲打、每一刀雕刻之中,实现人与器的完美结合。当拿到一把做工精美的铜壶时,我们只看到了它的外表,却很难理解手工艺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与执着。手工艺品制作都是家族式的传承,子承父业,代代相传,手把手传授,经过3至5年的学习才能出师。看到白发苍苍老师身旁那个静静蹲着、瞪大眼睛的巴郎,就知道了手工艺制作的技艺将在下一代得到传承。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著名的艾提尕尔清真寺。这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清真寺在春日里格外的静谧,偌大的广场上除了虔诚的信徒,还有三三两两来自各地的游人。一个暖心的画面突然映入眼帘,墙角一个红衣少女背靠在寺院外的墙壁上,尽情地享受着春日暖阳,悠闲的看着手机。一群白鸽在广场上欢快的上下翻飞,一个小规模的花市吸引着人们驻足观看选购,清真寺周围是各类商铺,从黄金、珠宝、玉器到吃穿、日用品、土特产,从国内商品到国外商品一应俱全,到这里来购物的人络绎不绝,所以这里也是喀什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每到重要的节日,艾提尕尔广场成为欢乐的海洋,几万人在广场共同起舞,场面十分壮观,自然也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看着每一个高楼顶上架满的摄影设备便知。
  穿过清真寺就来到了老城的另一端。这里的建筑风格又与前面的略有不同,所有的民居都建在一个大坡上,条条巷道相通,座座房屋相连,走进去像迷宫一样,第一次走不熟悉就会迷路。这里比起老城的前半段要热闹许多,正门与最大的两亚市场、高台民居遥相呼应。正门是仿古城门修建,上书“喀什噶尔古城”,游人多从这里进入游览。沿着城墙,既可以游览古城,又可以驻足远望土曼河、东巴扎、高台民居,满满的异域风情扑面而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亦仿佛看到了古西域的繁华盛景。
  在古城的旁边是有名的花盆巴扎,出售的都是维吾尔族传统手工制作的土陶制品,被称为“泥巴艺术”。据考古发现土陶制品在新时器时代就已出现,至今仍沿袭古老原始的制作方式。制作土陶选用的是当地的河泥做原料,先将胶泥浆泡,经踩、揉、和等工序后,使胶泥有黏性和强度,再上辘轳转坯成型,经削、刮、刻然后晾干,彩绘上釉,装窑火烧多半天,散热后出窑。制作土陶的过程是在没有任何图纸和任何模板的情况下进行的,完全靠手感和经验制作。土陶有专用于生活的物品,也有做装饰的精美工艺品,颜色和图案多以维吾尔族人们喜欢的伊斯兰风格的颜色和图案构成。行走在精美的土陶世界里,会深深的陶醉其中,因为每一件土陶制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会让你爱不释手,忍不住要买上1至2件带回家。
  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当然还有美食是不容错过的)走完了整个古城,对她也只是有了初步的印象和了解。古城是喀什噶尔历史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既了解了古城的昨天,又看到了古城发展的今天。喀什噶尔这座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紧跟改革发展的步伐,正以广纳百川的胸怀,迎接八方来客;正以蓬勃向上的朝气,再现丝路辉煌;正以粗犷豪放的热情,迎接你的到来!我在喀什噶尔等候,你来吗?
  ——选自《楚雄日报》
其他文献
我不能听走西口这么悲凉沧桑的歌曲,我不能回首西口外那饱经风霜的一草一木,我不能不痴醉黄河水蜿然流淌的情韵,我不能不注目大青山那悠遠的深秋。  算算在土默特这片土地上安家的西口人,绝大多数已历二百年的历史。他们从山西陕西背井离乡的时侯,正是清朝乾隆道光年间。我爷爷保留下了一个梳头匣子,里面装满了乾隆道光年间房地契,全是用老麻纸写的,四至界限和买卖人买卖银两中人等写的极为清楚,圈划的也很完整。每逢祭祀
期刊
立秋过后,南华大地渐渐放凉。老天爷还没撒尽四季的雨水,从仲夏到立秋,雨水匆匆瓢泼而至。古道光滑溜亮,松针拂面,西风迎合着秋草,连绵一片,能闻到沁鼻的芬芳。  经过雨水的冲刷,道旁的泥土洁净绵软,每走几步会看到凸起的小丘,土丘沐浴在晨光里,云雾缭绕,一个个像蒸屉上熟透了的窝窝头。沿着古道拾级而上,细雨摩挲,沙沙的飘落在低矮的松针叶上,枝枝叶叶间,蜘蛛网变得异常闪亮,小水珠悬在细密的网孔里,成了一个正
期刊
家住城北生物园区,从窗户就可以看到西边的大酉山,天气晴朗的早晨,可以看到西边山坡上那一排排的坟茔。  每到春天刮风的季节,整个城北区就被大酉山上吹下来的尘土笼罩着,尘雾蒙蒙,沙土飞杨,令行人苦不堪言。  于是,我产生了去山上看看的想法。午后天气温和,稍稍商量了一下,我和阿荣就驾车出发了。沿着陡峭的盘山公路,我们走进了大酉山。山坡上的坟茔真多,密密麻麻,数不胜数。呈陡峭的山坡梯形排开,一家一户,泾渭
期刊
三垧梁这个在达拉特旗很响亮的名字,是达旗有名的工业园区,公路四通八达,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工厂众多。大型企业十几家,小型企业几十家。这样一个现代化繁荣昌盛的地方,过去却是个很少人知晓的穷沙窝。两年前我去了一次三垧梁,三垧粱发展之快,变化之大,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过去那连绵的黄沙梁都被移为平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一座座高楼工厂有序的坐落在上面。原来生长的黑乎乎的沙蒿变成了一行行树木花草。好像一副
期刊
六月里黄河冰不化  生下我的是我大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儿圆  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  浮水上的鸭子刮水上的鹅  滋养我的是那陕北土民歌  青杨柳树十八根椽  想说心事我开口难  天上的沙鸽队队飞  不想我的那亲娘再想谁  牵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当我听到这首歌时,我才理解了什么是牵挂。  这些年,我时时有一种生命的倥偬感和危机感。我们的大家庭,好比是一棵亲情树,爷爷、奶奶是包裹在最外层的那片叶子
期刊
亘古西域,炎黄连襟,神州锁钥;上溯先秦,始归夏商,驰逐疆场,游牧胡羌。玉镜平湖,鹅毛砌雪,映寒瑶阙;旱嶂漠陲,龙沙石走,三山两盆,雄浑苍嵌。  忆秦月汉关,逐鹿挥鞭、猎猎忠魂刚毅。飞将搏虎、班超擐甲、定远郑吉、左公榆桑,皆鼓角鸣镝兮,驱扫胡尘、挽长弓以射天狼。兼武论文,墨客骚翁,凤翥龙骧;雕岩画洞,磐石飞仙,彩碧煌煌。《穆天子传》、《大唐西域记》、《四库全书》,叠幅连篇、史证八荒;诗圣归宗、纪昀丹
期刊
碧云天、黄叶地、秋意浓、菊花遍满香。  时光的脚步总不停歇,从白露到秋分,再到寒露、霜降,节气在转换,天气从初秋到深秋,从凉爽到寒冷悄然变化着。秋分过后,深秋的脚步就近了,渐渐遍地冷露。阵阵秋风里,寒露节气到来了。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是节气转凉的象征,自此告别了秋高气爽,秋明空旷,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雾结烟愁,此时的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落”。  
期刊
此刻,我静静地站在会泽城南的会泽一中校园内的文庙前。静静地打量着这座始建于清康熙60年,完工于乾隆19年,前后历时33年的古建筑。  会泽文庙的背后是高耸霄汉,超拔群峰的灵壁山,左邻古木葱茏、钟灵毓秀的金钟山,右展层峦叠嶂、桃李芬芳的翠屏山,前有义通河水玉带环绕。用风水学的说法是青龙白虎层层护卫,朱雀玄武重重迎送,外砂外水缠护有情,罗城周密,八国不缺,四神八将应位耸拔,前官后鬼皆合法度,曜星呈祥禽
期刊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来/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  朋友,你听过这首歌吗?还记得这首歌那优美动听的旋律吗?听过,你肯定听过的,这不就是那首唱遍祖国大江南北的军旅歌曲《小白杨》嘛!  是的,一点没错。可是你知道这首歌的诞生地吗?它究竟唱的是哪一棵小白杨呢?那歌词中唱的“妈妈”
期刊
(一)  八月的鄂尔多斯,阳光普照,秋高气爽,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正当人们沉浸在收获的兴奋与喜悦之时,我敬爱的父亲,走完了他八十四岁的人生旅程,带着无限眷恋,一夜之间永远离开了我们。  二零一六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早晨六时许,母亲给我打手机,语气十分紧张地对我说:“你父亲叫不醒了。”我赶忙招呼妻儿起床,妻子驾车,我们立即从包头家回到达拉特旗树林召镇西园社区父母住处。  我一进门,看见妹妹、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