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却存在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假探究”现象。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探究呢?
一、创设有效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现行的小学数学新教材,都有很多的主题图。在主题图呈现时机上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我们需要根据自身所设计的课堂教学进程或动态生成需要,把教材原有“主题图”适时呈现,使其充分体现出丰富的探究内涵和价值。
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一节计算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创设生活情境:书架上有28本《汪汪乐园》、4本《海底世界》、9本《淘气历除记》、8本《咪咪学校》。让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你们能根据以上的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都胡乱地提出一些问题,但都不着边际。
师:(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还有不同的提法吗?
生:《咪咪学校》比《汪汪乐园》少几本?
师:你们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师:两个数相加的问题还能提吗?
(终于有学生提出《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
以上案例中,学生怎么学得那么被动呢?主要是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作出及时的引导,学生的问题迟迟达不到事先的预定,反而在那些与本课无关的问题上纠缠了很长时间。没有及时利用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在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但由于跟预设不一致,而被我忽略,我没有能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造成了教学效率较低的现象。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但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时介入,把握时机,当问则问,并注意实效性。要活用主题图,引导提出有效的探究问题。
二、设置思维障碍,活化探究素材
教师探究材料的设置要有味道,从思维角度就是不能过于直白,要让学生经过一定的困难、跨越一定的障碍后才能达到问题的彼岸,这样的材料才能让学生越探究越想探究,产生源源不断的探究动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有位教师组织学生猜测和验证是否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0 ,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材料: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圆等图形的纸片,学生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等工具。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1)小组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确定需要的材料,然后领取探究材料。
(2)分组探究。
(3)各组汇报探究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和评价。
在这里,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设置了多重难关:探究方案制定和材料选择的难关,教师改变事先为学生准备好材料的做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探究方案,选择性相应的材料,迫使学生要先越过选择什么材料的难关;排除无效材料的难关,有的小组将圆形纸片领取后发现没用,又重新选择了材料,在这样的认知冲突中,提高了思维的深度;探究方法的选择难关,同学们在观察其他组的探究材料后,反思自己的探究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探究活动。
三、引导猜想验证,开展探究活动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到,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进行猜想和验证。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并通过动手探究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形成形象的概念认识,提高对概念的掌握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行与垂直》的内容时,我先给学生欣赏奥运图片,感受图中的线,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连,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线的意识。然后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在眼前出现一张白纸,在纸上出现一条直线,然后又出现一条直线,并进行大胆的猜想,这些出现的直线可能会出现怎样的位置关系呢?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交叉,不交叉,暂时不交叉等一些想法。然后,让他们去验证,根据直线会无限延长的特点,最后得出两种关系:交叉与不交叉(引出相交与不相交概念)。然后再猜想不相交的直线间有怎样的特点,并动手量一量,归纳出平行的概念;相交又有哪些情况,并在测量中发现有一种特殊的相交即成直角,然后引出垂直的概念。
在这样的猜想和验证活动中,由于学生先期有了丰富的思考和动手验证的过程,再经过教师点拨,引出平行和垂直的两个概念,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相比于教师的讲授,记忆的效率要高得多。但是,由于学生思维的个体差异,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数学探究的内涵,要正确把握数学探究的操作策略,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小学生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想,从而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创设有效情境,引出探究问题
现行的小学数学新教材,都有很多的主题图。在主题图呈现时机上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我们需要根据自身所设计的课堂教学进程或动态生成需要,把教材原有“主题图”适时呈现,使其充分体现出丰富的探究内涵和价值。
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是一节计算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创设生活情境:书架上有28本《汪汪乐园》、4本《海底世界》、9本《淘气历除记》、8本《咪咪学校》。让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书吗?你们能根据以上的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都胡乱地提出一些问题,但都不着边际。
师:(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还有不同的提法吗?
生:《咪咪学校》比《汪汪乐园》少几本?
师:你们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师:两个数相加的问题还能提吗?
(终于有学生提出《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多少本)。
以上案例中,学生怎么学得那么被动呢?主要是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作出及时的引导,学生的问题迟迟达不到事先的预定,反而在那些与本课无关的问题上纠缠了很长时间。没有及时利用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在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但由于跟预设不一致,而被我忽略,我没有能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造成了教学效率较低的现象。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但不能完全放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时介入,把握时机,当问则问,并注意实效性。要活用主题图,引导提出有效的探究问题。
二、设置思维障碍,活化探究素材
教师探究材料的设置要有味道,从思维角度就是不能过于直白,要让学生经过一定的困难、跨越一定的障碍后才能达到问题的彼岸,这样的材料才能让学生越探究越想探究,产生源源不断的探究动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有位教师组织学生猜测和验证是否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0 ,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材料: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圆等图形的纸片,学生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等工具。要求学生分小组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1)小组讨论并制定探究方案,确定需要的材料,然后领取探究材料。
(2)分组探究。
(3)各组汇报探究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和评价。
在这里,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设置了多重难关:探究方案制定和材料选择的难关,教师改变事先为学生准备好材料的做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探究方案,选择性相应的材料,迫使学生要先越过选择什么材料的难关;排除无效材料的难关,有的小组将圆形纸片领取后发现没用,又重新选择了材料,在这样的认知冲突中,提高了思维的深度;探究方法的选择难关,同学们在观察其他组的探究材料后,反思自己的探究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探究活动。
三、引导猜想验证,开展探究活动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到,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进行猜想和验证。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并通过动手探究活动,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形成形象的概念认识,提高对概念的掌握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行与垂直》的内容时,我先给学生欣赏奥运图片,感受图中的线,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连,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线的意识。然后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在眼前出现一张白纸,在纸上出现一条直线,然后又出现一条直线,并进行大胆的猜想,这些出现的直线可能会出现怎样的位置关系呢?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交叉,不交叉,暂时不交叉等一些想法。然后,让他们去验证,根据直线会无限延长的特点,最后得出两种关系:交叉与不交叉(引出相交与不相交概念)。然后再猜想不相交的直线间有怎样的特点,并动手量一量,归纳出平行的概念;相交又有哪些情况,并在测量中发现有一种特殊的相交即成直角,然后引出垂直的概念。
在这样的猜想和验证活动中,由于学生先期有了丰富的思考和动手验证的过程,再经过教师点拨,引出平行和垂直的两个概念,学生就容易接受多了。相比于教师的讲授,记忆的效率要高得多。但是,由于学生思维的个体差异,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数学探究的内涵,要正确把握数学探究的操作策略,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小学生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想,从而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