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各民族文化积极交流、碰撞,涌现出了大量新鲜事物。建筑业必不可免,出现了许多多元化的发展思路、方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趋势。通过对张永和、王澍“实验性建筑”“建构”以及马岩松富有挑战性的想象的解读,重新强调了中国当代建筑思潮的意识形态背景,对建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当代建筑;实验性建筑;建构;传承;挑战;材料;形式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Chinese and the world increasingly close contact, the national culture positive communication, collision,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new things. Construction will not free,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ming the uniqu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development trend. Based on yungho chang, wang shu "experimental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and MaYanSong challeng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imagination, to emphasize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ideology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ing has a positive meaning.
Keywords: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Experimental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Inheritance; Challenges; Materials; form
中圖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张永和是建筑师中的思想者,是位搞设计的狂人,是他打破了建筑与艺术、社会的边界,是当代最早被媒体关注的建筑师。
理性的构思与设计
张永和的文章很明显受到西方思维理性主义的影响,强调分析与思辨,注重探求与解决的过程,这也恰当地体现了他对建筑价值的追求,逐渐地他实现了文学、艺术与建筑以及空间的融合,在建筑设计的探索中又向前大跨了一步。
建筑师要懂得体验材料
张永和在探索材料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初是第一个阶段,中国建筑领域绝大部分是忽视材料的。但实际上,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及建筑效果的表现中,材料性质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比如构造作用、结构作用、维护作用、装饰作用。在这一阶段中,非常建筑就在整理材料、结构、空间等建筑中存在的这些基本问题;在第二个阶段,开始探索材料的产生地,到底这些材料是产于哪些地方,各地的材料有什么差别?是否有材料只存在于中国?中国的材料有哪些特色?想要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容易;在第三个阶段就是对材料的探索和使用。这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种是此材料在建筑实践中刚刚开始运用,但对它本身来说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比如竹子这种材料,以前,临时建筑中会使用竹子,在建造传统的棚子时会经常使用,但在建造永久建筑是几乎没有使用过竹子这种材料,而竹子并非没有作为永久建筑材料的性能:价格低廉、有耐久性、安全性、较快的生长速度、舒适性、较低的建造技术。另一种是刚刚研发并开始使用的材料。比如塑料这种新兴建筑材料,它是从石油中提取出来的一种产品,它也有着作为建筑材料的优点:一方面是塑料的重复使用率高,可以有效地减轻能源的压力。另一方面塑料坚固耐用、重量轻,能大大降低对建筑基础的投入,这一方面也改变了我们对于房子的认知,因为我们可以用塑料盖一个一层的没有地基的房子。
对于材料的探索及使用会给设计营造更大的空间
在设计长城脚下的公社二分宅时有一段背景的,政府最早的规划是在这块地上建造一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因为很多原因,这里最后做成了别墅区。因此我们产生了一个思路,建造森林公园的机会不能被磨灭,若要保留这种可能,就需要在这里盖一个将来产生建筑垃圾最少、比较容易拆迁、较环保的房子,因此就继承了土木的传统。然而在设计之初,与土木传统的呼应其实不是关键点。
张永和认为,想要满怀激情的去研究建筑材料,兴趣是很关键的。对材料的热爱也是对生活的热爱的一种反映。非常建筑工作室不仅设计建筑,还涉及工业产品,例如塑料制品、瓷器、玻璃和衣服等。这一切使得建筑师经常被冠以“艺术家”、“文人”的称号。
张永和训练研究生的方法让他的研究生十分头疼,他没有督促北大研究生去做方案,而是让他们钉钉子、锯木头,他认为,建筑是对材料需要兼有理性和感性的认识。他认为,当代中国的建筑学院培养出了无数的建筑师,读了5年书后,这些优秀的青年建筑师几乎没有在结构方面的知识,这就限制了他们在设计方面的创造,我身上就有血的教训。
理论与技术的共同营造——王澍
王澍曾经反复提到“界于理论思辨和技术两个方面之间的营造”在他的设计之中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细节体现在屋面上瓦片的搭接、篱笆的编织等。王澍认为,宋代的《营造法式》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著作中是最重要的,里面全是构造做法,并非理论。而他认为,永远不存在纯粹的手艺,手艺中浸透着真正有意味的思想。这就不仅需要会看,还要会读。从中国的建筑教育考虑,在教课过程中经常碰到的要么是没有思想的方案,要么是没有构造没有细节的解决方案。建筑设计的问题不能单方向的考虑:若只考虑设计思想,那永远不会产生好的建筑;若只考虑工艺构造,也永远不会产生。关键就是在建筑构造的实践当中,有非常好的感觉,而且你的出发点又是最具体的,从貌似最简单的、最基础性的问题入手。所以技术是理论的“前思想”,其支配和影响着建筑设计。
营造在教学中的运用
王澍认为首先要让学生们发现兴趣,这是做事情的起点,想要坚持一件事情,必要先对其产生兴趣。一方面是先跟学生谈话,有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煽动性,会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师承自然。
王澍的作品背后是倾向于回归简单和朴素生活的状态,这是某种社会或者价值观的体现,这种清晰、简单的感觉会让人非常的感动。
中国建筑需要传承
在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颁奖典礼上,王澍表示,在当代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资源是自己建筑实践的本质,继承传统文化并非纯粹的继承,而要创造性的传承,传承关系的形成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用创造性的方式与传统对话,工匠技术要是消失,这个传统就会很难维系。
对传统元素诗意的表达
传统江南水乡的意向在王澍的建筑作品中给人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在王澍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出現白墙、青砖、竹子、篱笆这些传统江南的建筑与景观元素。
作为一名中国当代的建筑师和一名深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王澍的每个作品都深深表达了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欣赏与赞同,他一直在努力着使中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统一,他一直探索着在设计中将民族传统建造工艺与现代主义的简单纯朴相结合。例如在文正图书馆的建造中一是采用了青砖砌筑,假石压着顶收边等传统工艺做法;二是砖墙与型钢的组合,焊接锚固这种现代的工艺。这两者在简单、纯朴的建筑形态中良好的统一在一起,也正是这种完美统一的意境使王澍的作品与入世的商业化建筑拉开了距离,他像一朵清廉的荷花脱离了世俗的喧嚣。
建造建构的“忠实”与“清晰”其实并不是王澍所关注的,他也并非一定要用建构的方式来运用传统建造工艺,他真正关心的是历史和地域的表现氛围,这是只有传统文化及传统建造工艺所能承托的。正在到来的模数式、均质化的建造现象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建造工艺,王澍希望通过他的实验性建筑实践“以看似建构的方式表达一种对中国当代商业文化的反抗”。
建筑不能一味地沿袭传统,要致力于解决当代的问题——马岩松
在当代的中国,建筑业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存在着多种声音的对决。一方面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故宫的雄伟庄严,四合院的天人合一,呼应着人们牢记中华民族的千年传统;另一方面是外国建筑师大胆的创新在中国的产物,如赫尔佐德、德梅隆的鸟巢,保罗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等。至于中国当代建筑的“中坚”力量张永和、马岩松、王澍们,创新于在当代“新”建筑创作中复活传统。但究竟怎么样复活、创新,几乎没人能用语言表达清楚。
有人反对马岩松的作品,认为他的建筑太过激进,方案似乎永远只能是方案,难以成为现实。而马岩松认为,作品的关键之处是它到底能否解决当代社会、当代环境所面临的问题。马岩松的观点为:她和张永和一代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不会把传统建筑中的东西拼合在现代的建筑中,他认为这不是创造。在当下,他认为如何解决中国城市的密度问题、新老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之间的综合关系、新的生活方式等更为重要。我们可以喜欢、欣赏老建筑,但是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一味地沿袭传统,只有真正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建筑,才是完美的建筑。
尊重传统但不墨守陈规
马岩松在2002年设计的纽约世贸大厦竞赛方案“浮游之岛”使他一举成名,让他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国内媒体和公众的面前。“浮游之岛”设计虽被建筑专家称赞,但由于造价等各方面的原因最终被一个极其平庸的设计取代,然而这个当年在耶鲁大学读研的中国留学生用疯狂、大胆、前卫的想象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
2006年的春天对马岩松来说是辉煌且有意义的,在他参加的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超高层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一栋地标性建筑的设计权,那个春天,成功的幸福提前到来。
马岩松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尊重中国传统建筑而不仅仅拘泥于传统,在辨析传统建筑时有自己的思想,虽然有些想法比较离经叛道:他认为四合院的每个院落都像是监狱,而这是由公共空间的缺失造成的。在他的期盼中,城市里建筑的线条都应是圆润的、柔性的。
马岩松曾表示,他喜欢中国历史,也喜欢中国的传统,但是,他还希望中国的建筑师以及中国的文人能够理解一个事——中国的传统实际上应该是中国传统中的创造力,核心就是创新。而实践也表明,马岩松从不会去随意模仿某种传统形式,而是坚持着去探索新技术、新创造。
参考文献
[1]朱涛.“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时代建筑.2002(5):16-19.
[2]王小红.大师作品分析——解读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9.第二版.
[3]梁彩恒.“动手钉钉子”.中国建材报.2004.2
[4]彭礼孝.体验材料.城市环境设计.2010.7
[5]周亮.阅读王澍.中外建筑.2008.3
[6]Flippa zhao.中国建筑缺少传承.城市环境设计.2010.11
[7]王长胜.马岩松:长着想象力的翅膀.中国电子商务.2007.1
[8]何莹.为了自由,挑战所有人.中外建筑.2007.1
作者简介:巴婧,女,籍贯:山东省烟台市,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读本科生,建筑学专业。
关键词:当代建筑;实验性建筑;建构;传承;挑战;材料;形式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Chinese and the world increasingly close contact, the national culture positive communication, collision,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new things. Construction will not free,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ming the uniqu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development trend. Based on yungho chang, wang shu "experimental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and MaYanSong challeng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imagination, to emphasize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e ideology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ing has a positive meaning.
Keywords: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Experimental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Inheritance; Challenges; Materials; form
中圖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张永和是建筑师中的思想者,是位搞设计的狂人,是他打破了建筑与艺术、社会的边界,是当代最早被媒体关注的建筑师。
理性的构思与设计
张永和的文章很明显受到西方思维理性主义的影响,强调分析与思辨,注重探求与解决的过程,这也恰当地体现了他对建筑价值的追求,逐渐地他实现了文学、艺术与建筑以及空间的融合,在建筑设计的探索中又向前大跨了一步。
建筑师要懂得体验材料
张永和在探索材料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初是第一个阶段,中国建筑领域绝大部分是忽视材料的。但实际上,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及建筑效果的表现中,材料性质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比如构造作用、结构作用、维护作用、装饰作用。在这一阶段中,非常建筑就在整理材料、结构、空间等建筑中存在的这些基本问题;在第二个阶段,开始探索材料的产生地,到底这些材料是产于哪些地方,各地的材料有什么差别?是否有材料只存在于中国?中国的材料有哪些特色?想要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容易;在第三个阶段就是对材料的探索和使用。这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种是此材料在建筑实践中刚刚开始运用,但对它本身来说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比如竹子这种材料,以前,临时建筑中会使用竹子,在建造传统的棚子时会经常使用,但在建造永久建筑是几乎没有使用过竹子这种材料,而竹子并非没有作为永久建筑材料的性能:价格低廉、有耐久性、安全性、较快的生长速度、舒适性、较低的建造技术。另一种是刚刚研发并开始使用的材料。比如塑料这种新兴建筑材料,它是从石油中提取出来的一种产品,它也有着作为建筑材料的优点:一方面是塑料的重复使用率高,可以有效地减轻能源的压力。另一方面塑料坚固耐用、重量轻,能大大降低对建筑基础的投入,这一方面也改变了我们对于房子的认知,因为我们可以用塑料盖一个一层的没有地基的房子。
对于材料的探索及使用会给设计营造更大的空间
在设计长城脚下的公社二分宅时有一段背景的,政府最早的规划是在这块地上建造一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因为很多原因,这里最后做成了别墅区。因此我们产生了一个思路,建造森林公园的机会不能被磨灭,若要保留这种可能,就需要在这里盖一个将来产生建筑垃圾最少、比较容易拆迁、较环保的房子,因此就继承了土木的传统。然而在设计之初,与土木传统的呼应其实不是关键点。
张永和认为,想要满怀激情的去研究建筑材料,兴趣是很关键的。对材料的热爱也是对生活的热爱的一种反映。非常建筑工作室不仅设计建筑,还涉及工业产品,例如塑料制品、瓷器、玻璃和衣服等。这一切使得建筑师经常被冠以“艺术家”、“文人”的称号。
张永和训练研究生的方法让他的研究生十分头疼,他没有督促北大研究生去做方案,而是让他们钉钉子、锯木头,他认为,建筑是对材料需要兼有理性和感性的认识。他认为,当代中国的建筑学院培养出了无数的建筑师,读了5年书后,这些优秀的青年建筑师几乎没有在结构方面的知识,这就限制了他们在设计方面的创造,我身上就有血的教训。
理论与技术的共同营造——王澍
王澍曾经反复提到“界于理论思辨和技术两个方面之间的营造”在他的设计之中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细节体现在屋面上瓦片的搭接、篱笆的编织等。王澍认为,宋代的《营造法式》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著作中是最重要的,里面全是构造做法,并非理论。而他认为,永远不存在纯粹的手艺,手艺中浸透着真正有意味的思想。这就不仅需要会看,还要会读。从中国的建筑教育考虑,在教课过程中经常碰到的要么是没有思想的方案,要么是没有构造没有细节的解决方案。建筑设计的问题不能单方向的考虑:若只考虑设计思想,那永远不会产生好的建筑;若只考虑工艺构造,也永远不会产生。关键就是在建筑构造的实践当中,有非常好的感觉,而且你的出发点又是最具体的,从貌似最简单的、最基础性的问题入手。所以技术是理论的“前思想”,其支配和影响着建筑设计。
营造在教学中的运用
王澍认为首先要让学生们发现兴趣,这是做事情的起点,想要坚持一件事情,必要先对其产生兴趣。一方面是先跟学生谈话,有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煽动性,会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师承自然。
王澍的作品背后是倾向于回归简单和朴素生活的状态,这是某种社会或者价值观的体现,这种清晰、简单的感觉会让人非常的感动。
中国建筑需要传承
在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颁奖典礼上,王澍表示,在当代建筑中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资源是自己建筑实践的本质,继承传统文化并非纯粹的继承,而要创造性的传承,传承关系的形成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用创造性的方式与传统对话,工匠技术要是消失,这个传统就会很难维系。
对传统元素诗意的表达
传统江南水乡的意向在王澍的建筑作品中给人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在王澍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出現白墙、青砖、竹子、篱笆这些传统江南的建筑与景观元素。
作为一名中国当代的建筑师和一名深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王澍的每个作品都深深表达了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欣赏与赞同,他一直在努力着使中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统一,他一直探索着在设计中将民族传统建造工艺与现代主义的简单纯朴相结合。例如在文正图书馆的建造中一是采用了青砖砌筑,假石压着顶收边等传统工艺做法;二是砖墙与型钢的组合,焊接锚固这种现代的工艺。这两者在简单、纯朴的建筑形态中良好的统一在一起,也正是这种完美统一的意境使王澍的作品与入世的商业化建筑拉开了距离,他像一朵清廉的荷花脱离了世俗的喧嚣。
建造建构的“忠实”与“清晰”其实并不是王澍所关注的,他也并非一定要用建构的方式来运用传统建造工艺,他真正关心的是历史和地域的表现氛围,这是只有传统文化及传统建造工艺所能承托的。正在到来的模数式、均质化的建造现象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建造工艺,王澍希望通过他的实验性建筑实践“以看似建构的方式表达一种对中国当代商业文化的反抗”。
建筑不能一味地沿袭传统,要致力于解决当代的问题——马岩松
在当代的中国,建筑业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存在着多种声音的对决。一方面是中国的传统建筑,故宫的雄伟庄严,四合院的天人合一,呼应着人们牢记中华民族的千年传统;另一方面是外国建筑师大胆的创新在中国的产物,如赫尔佐德、德梅隆的鸟巢,保罗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等。至于中国当代建筑的“中坚”力量张永和、马岩松、王澍们,创新于在当代“新”建筑创作中复活传统。但究竟怎么样复活、创新,几乎没人能用语言表达清楚。
有人反对马岩松的作品,认为他的建筑太过激进,方案似乎永远只能是方案,难以成为现实。而马岩松认为,作品的关键之处是它到底能否解决当代社会、当代环境所面临的问题。马岩松的观点为:她和张永和一代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不会把传统建筑中的东西拼合在现代的建筑中,他认为这不是创造。在当下,他认为如何解决中国城市的密度问题、新老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之间的综合关系、新的生活方式等更为重要。我们可以喜欢、欣赏老建筑,但是当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一味地沿袭传统,只有真正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建筑,才是完美的建筑。
尊重传统但不墨守陈规
马岩松在2002年设计的纽约世贸大厦竞赛方案“浮游之岛”使他一举成名,让他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国内媒体和公众的面前。“浮游之岛”设计虽被建筑专家称赞,但由于造价等各方面的原因最终被一个极其平庸的设计取代,然而这个当年在耶鲁大学读研的中国留学生用疯狂、大胆、前卫的想象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
2006年的春天对马岩松来说是辉煌且有意义的,在他参加的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超高层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一栋地标性建筑的设计权,那个春天,成功的幸福提前到来。
马岩松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尊重中国传统建筑而不仅仅拘泥于传统,在辨析传统建筑时有自己的思想,虽然有些想法比较离经叛道:他认为四合院的每个院落都像是监狱,而这是由公共空间的缺失造成的。在他的期盼中,城市里建筑的线条都应是圆润的、柔性的。
马岩松曾表示,他喜欢中国历史,也喜欢中国的传统,但是,他还希望中国的建筑师以及中国的文人能够理解一个事——中国的传统实际上应该是中国传统中的创造力,核心就是创新。而实践也表明,马岩松从不会去随意模仿某种传统形式,而是坚持着去探索新技术、新创造。
参考文献
[1]朱涛.“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建构”观念.时代建筑.2002(5):16-19.
[2]王小红.大师作品分析——解读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9.第二版.
[3]梁彩恒.“动手钉钉子”.中国建材报.2004.2
[4]彭礼孝.体验材料.城市环境设计.2010.7
[5]周亮.阅读王澍.中外建筑.2008.3
[6]Flippa zhao.中国建筑缺少传承.城市环境设计.2010.11
[7]王长胜.马岩松:长着想象力的翅膀.中国电子商务.2007.1
[8]何莹.为了自由,挑战所有人.中外建筑.2007.1
作者简介:巴婧,女,籍贯:山东省烟台市,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读本科生,建筑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