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幻想变成“机器猫”的中国母亲

来源 :华夏关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cc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震惊全国的假药风波之后,原本就患上白血病的儿子又双腿瘫痪。这个母亲辞去工作,决心以一己之力“唤醒”儿子的身体。尽管度日艰辛,可她依然觉得,有儿子陪伴,“每天都很幸福”。
  郑潘燕并不觉得自己是“倒霉的”。在她看来,相比起那些已经失去爱子的母亲,自己还有儿子豆豆陪伴,“要幸运得多了”。
  但除了这个29岁的年轻母亲,恐怕很少有人会这么觉得。
  早在3年前,刚过3岁生日的合肥男童豆豆(化名),就被诊断为白血病。但更不幸的是,随后,这个孩子又成为一起震惊全国的假药案的受害者。
  这个比白血病更可怕的恶魔,是两针“甲氨蝶呤”假药。上海华联制药厂的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误将硫酸长春新碱尾液混于其中,导致多个批次的甲氨蝶呤被污染,造成全国多地区200多个患者受到严重的神经系统和行走功能损害。
  豆豆正是“甲氨蝶呤”假药的200多例受害者之一。当药品注射进脊柱两个多月后,他出现了神志不清、下肢无力、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最严重时,他不能说话,不认识人,全身从脖子以下全部瘫痪。
  那个时候,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劝郑潘燕放弃治疗,“救活了也是瘫子、傻子”,可这个母亲却固执地相信,“孩子会好的”。
  从此,她辞去了工作,日日夜夜守护在孩子身边,“一节节地唤醒儿子被假药吞噬的身体”。
  最开始的几个月,儿子只能平躺在床上,母亲就每天和他一起平躺,把游戏机、图画书举在空中给他看。因为瘫痪,儿子的肚子憋着尿,鼓胀得像皮球一样大,郑潘燕就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帮他揉肚子。
  为了让豆豆的胳膊能举起来,她把儿子平躺的一只手和身体拉成一个小锐角,再让他用尽全力回到原位。儿子疼得直哭,病房的人都说“这妈妈太狠心了”,可在每天几百遍的练习下,只用了8天时间,儿子的胳膊就能举起来了,医生也承认,这是个“奇迹”。
  她想各种法子,让儿子僵硬的手指恢复正常。她在一旁玩变形金刚,让儿子“蠢蠢欲动”,她还买儿子最喜欢的水枪引诱他,鼓励他扣动扳机。为了让儿子的腿加快血液循环,她四处找薰衣草给他泡脚。
  后来,豆豆身体渐渐好些,能把床摇成45度躺着,郑潘燕就把他抱在走廊里,自己躺成45度的“床”,让儿子睡在身上,这样,儿子眼里的世界就不只是天花板了。
  4年来,这个男孩化疗了20多次,不化疗时,每天还坚持6个小时的康复训练。可这个身材瘦小的母亲没有在儿子面前流过一次泪,实在憋不住了,她就跑到卫生间把水龙头打开,以此来掩饰自己的眼泪。
  当初,郑潘燕也恨药厂,连“杀人的心都有”,她迟迟不接受赔偿,只要求药厂“把孩子治好”。可一次次化疗,钱花得像流水,在医院一次次催着交钱的压力下,这个母亲不得不大哭着在赔偿协议上签了字。
  如今,豆豆已经花掉了40多万元,赔偿所剩不多。他们无力靠丈夫一个人的工资,承担在医院每天240元的康复费用,只好出院了。
  郑潘燕让丈夫依照医院的康复仪器,在家里用木板和钢管做各种训练站立、跪起的设备。她给孩子设计了严格的康复课程,每天借助助行器走20圈。
  每天早上,郑潘燕还要把豆豆固定在简陋的由木板制成的康复仪器前,站立1小时,拉着简易的钢管站起200次。当孩子想偷懒、耍赖时,她总鼓励孩子不要放弃,她说:“妈妈永远不会放弃!”
  这个在外人面前言语不多的妈妈,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哪怕一生都站不起来,也要“心理健康”。为了让孩子不自卑、不自闭,她总是推着儿童轮椅带孩子到人群中去,她鼓励豆豆:“你除了不会站起来,不会走,什么都能做。”
  的确,在坐着的时候,7岁的豆豆跟同龄的孩子没什么不同,他喜欢画画,喜欢看跳水,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还爱做数学题。没有上过一天学的他,甚至已经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
  但轮椅上目光所及的世界,还是比别的孩子低了几分。很多简单的事情,他都做不到,比如爬六步台阶从滑滑梯滑下,捡起地上的一支蜡笔,蹲在路边数数蜈蚣多少条腿……
  在超市里,有同龄的小朋友嘲笑这个轮椅上的男童:“你好懒,这么大了还坐小车。”在人群里,旁人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轮椅上孩子一会儿呈内八字,一会儿呈外八字吊着的脚。
  可这个母亲从不让孩子抱怨别人、抱怨社会,她总是讲故事鼓励孩子,要“爱别人、帮助别人”。她还鼓励孩子把钱给路边的乞讨者,尽管那可能是一家人一餐的菜钱。
  她从不向儿子解释什么是白血病,只是告诉孩子:“你的身体有些虫子,我们得把坏虫子赶走。”她也从没给孩子说过“假药”的事,她只是告诉孩子:“人都是善良的。”
  在这间位于合肥某社区5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里,有人曾经问这个母亲:“你最近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
  “我每天都很幸福。”她回答。
  她陪孩子打羽毛球,当然她的角色永远是“球童”,不停地捡球。她带孩子去游泳,给孩子的胳膊系上救生圈,鼓励豆豆“像菜场里见到的鱼儿一样欢快地跳舞”。
  通常情况下,这对母子相处的空间里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有时候,他们望着对方,快速地转动眼珠,学龚琳娜唱《忐忑》,直到两个人都笑弯了腰。
  每到周末,他们会一起躺在被窝里看《快乐大本营》,妈妈最喜欢谢娜,豆豆最喜欢海涛,因为“他们俩肉都很多”。母子俩常常跟着电视大声喊:“我们是快乐家族!”
  “只要儿子在我身边。”这个母亲说,这就是她“幸福的底线”。她从没想过儿子会先离开她,她坚信,儿子的白血病会好,儿子的腿会慢慢好转,她做好了“终身为之奋斗”的准备。
  如今,摆在这个母亲眼前的困难是:儿子要上学了,没有学校肯收一个需要家长陪读的残疾孩子。还有,自家的房子要换到6楼去了,儿子越来越重,她已经背不动了。
  曾经,这个母亲也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被家人们宠爱着,刚结婚时,她甚至都不会做饭。
  如今,为了孩子,她什么苦都能吃。以前她爱K歌、爱逛街、爱美,现在,她几乎从不逛街,用几块钱一瓶的护肤品,听说甲鱼对白血病儿童好,她就买最贵的甲鱼,给孩子煲汤。
  在豆豆的主治医生、医院的儿科主任王宁玲眼里,郑潘燕是她接触过的“最特别的母亲”。虽然她只有高中文化、不知道海伦、保尔,没读过史铁生的《我和地坛》,也说不出什么至理名言,可她坚强、乐观、善良,表现出一个母亲“最初的、本能的力量”,她是“中国最传统的那种母亲”。
  和同龄人一样,这个母亲也有着80后的特质,她喜欢莫文蔚,喜欢漫画,喜欢机器猫。在狭小的客厅里,冰箱上贴着好几张蓝色的大肚皮机器猫贴画。
  这个年轻母亲总幻想着“自己能变成机器猫”。“它的肚子里藏有各种宝贝,能变出各种东西,如果我是机器猫,我就能把我儿子变好!”她微笑着说。
  (据《意林》从玉华/文)
其他文献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华国锋的形象首次出现在中国影视作品里。1981年6月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后,华国锋正式辞去了党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逐步淡出政治舞台。鲜为人知的是,叶剑英最初并不赞成动华国锋。  共产党人不搞“宫廷政变”  华国锋和叶剑英联手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明确表示需要叶剑英来辅助他。1976年代替叶剑英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陈锡联回忆:“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二
期刊
清廷的自大与保守,让世人诟病不已。但在大清国200多年的基业中,有2.5位皇帝曾大胆地张开双臂拥抱欧罗巴文化。第一个是一手缔造“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另一个是在积贫积弱的国运中,试图通过“戊戌变法”来扭转时局的光绪皇帝,剩下的半个皇帝就是“亡国之君”宣统了。  康熙在与俄国进行《尼布楚条约》的谈判中,逐渐意识到精通俄语与拉丁语人才的重要性。回京后,他于1708年设立“内阁俄罗斯文馆”,让八旗子弟“
期刊
1941年春,在抗日艰苦的岁月里,许世友从鲁北挥师东进,在栖霞指挥了一场著名的牙山之战。  牙山为胶东名山之一,素负盛名。主峰海拔806米,四周500米以上的山头18座,总面积40余平方公里。许世友将军说:“牙山雄踞于半岛地带,它北控烟台,南瞰海、莱平原,是联系胶东昆嵛山和大泽山的纽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胶东军民坚持抗战的心脏地带。牙山山麓驻有八路军的留守处、新兵营、后方医
期刊
“曹十三”倾家荡产  曹锟“小站”弁目出身,领兵拥戴袁世凯,以一莽夫从此拥兵自重,擢吴佩孚任第三师长为其羽翼,凭借“直系”成为北方一大势力,与皖系、奉系抗衡。其人未受教育,对儿辈无所谓家庭教育,北洋军阀类似曹氏者很多,也不止他一人如此。  曹氏有两子,若以整个族中排行,长子士岳排行十一,次子士嵩排行十三。岳、嵩两个名字,据说都是以曹锟在内战时打过胜仗的地方取名纪念的。曹士岳长得一身痴肥,体重二百几
期刊
将军诗人张爱萍一生有许多名言。他说过的3句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至今仍有启示。  一句是“打了胜仗去见毛主席”。1936年的张爱萍没想到,他去见毛主席却是在一次打了败仗之后。那年2月,为配合红军主力东征,张爱萍率骑兵团一举荡平盘踞在北部三边地区的马匪武装。不料在返回瓦窑堡途经青阳岔时,遭遇另一股土匪伏击,损失惨重。军委决定对张爱萍撤职查办,连以上干部开批判会。有一天,突然通知张爱萍立即去见毛主席。那
期刊
孙中山病逝后,为便于遗体保存,内脏被取出,并将肝脏留存。但肝脏去向一直是个谜。  1946年4月15日,汪伪政权第四号人物褚民谊被国民党军统诱捕并押解至南京,后送往苏州江苏高等法院接受审判。4月22日,江苏高等法院判处褚民谊死刑。“孙中山肝脏被盗案,就是在褚民谊被判处死刑后浮出水面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王晓华在整理民国时期所有汉奸大审判材料时,发现了这一细节。  审判后,褚民谊被关在苏州监
期刊
我和老公都喜静,退休后,我们很适应二人世界:晨起锻炼、买菜、准备口味清淡的饮食、雷打不动的午休,然后是阅读和写作,晚间看看电视,早早休息,生活简单平静规律。  女儿的住所离我家很近,女婿在外地工作。女儿生孩子后,我们就接他们来家里住,几个月来,虽很快乐,但三代人的生活节奏很难同步,打破了我们原来的规律生活。尤其是小外孙,夜间总是哭吵不休。女儿心疼地说,在家住了几个月,她和孩子都长胖了,可是我和她爸
期刊
离婚之后再遇真爱  我是个很传统的人,我一直认为婚姻是一件很神圣的事,要么不结婚,结了就不要随便离,但2010年我还是被迫走入离婚族行列。当初是前妻死活要离,主要问题是她和我母亲彼此积怨太深,水火不容,让我放她一条生路,脱离苦海。我母亲也确实不是一个容易与人相处的人,跟自己的子女都很难相处(我和妹妹都对她无可奈何),更何况跟儿媳。  婚姻的失败,让我很自责。所以,我把这种愧疚感转化为对儿子更多的爱
期刊
我认识Judy的时候她160斤、身高158cm。在我们做同事期间,我见过她不吃饭,见过她少吃饭,见过她只吃黄瓜,总而言之,没见瘦下去。我以为她一直就是说说罢了。一年以后,我听说她瘦了,只剩下130斤了,我特别惊讶。再过一段时间,她瘦身到98斤,还出了一本书,送了我一本。果然,没有点刺激是干不成这事儿的,刺激就是爱情。Judy爱上了一个小学同班同学,为了跟苗条的男生在一起,Judy开始了减肥的血战。
期刊
昨晚读《西藏生死书》,当读到第三章《反省与改变》,有这样一句话让我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治疗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回一粒荠菜籽给我。  我读完这句话时,想起来的是别人对自己的冷眼嘲讽。我们每个人都有嘲讽过别人、看不惯别人,甚至觉得别人世俗的时刻。但是你不知道,嘲讽是一把利刃,有时候你的嘲讽会一辈子都在别人的心中留下一个疤痕。也许,你有好的条件,感受不到对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