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关键,英语也是如此。新教材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教师上好阅读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对上好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几点思考。
1.背景知识的激活
背景知识的内涵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可以使其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的积累又为其以后阅读活动中背景知识的激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激活背景知识的策略。
2.1 提问法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为学生所熟悉且能有效做答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运用提问法激活学生背景知识的关键是要使所提问题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课文的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2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交流自己的背景知识,从而从他人那里学到新的背景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阅读活动中。
2.3 预测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标题或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要求他们通过对课文标题或图片内容的解读,大胆预测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或结构层次。
2.4 使用网络视频或图片资料。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英语阅读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情境,能够生动直观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
2.5 “头脑风暴”活动,即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关键词或概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说出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以此建立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2.课文阅读理解题的设计
2.1 概述。一篇阅读课文的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理解题设计的质量。只有在高质量理解题的引导、调控、检查和强化之下,学生的阅读才有可能成为有效的阅读。也就是说,阅读理解题是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
2.2 设计阅读理解题应注意的事项。
2.2.1 设计不同层次的理解题。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学生获取和处理文章信息一般分成三个层次:宏观感知→微观探究→整体吸收。教师应为不同的阅读层次设计相应的理解题。第一层次:导读性理解题,即在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确定阅读的重点,引导学生快速感知文章的大意,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第二层次:检查性理解题,即在学生细读文章时提出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检查和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使学生获取并处理细节信息。第三层次:提高性理解题,即在学生掌握了课文的表层意义和解决了语言难点之后提出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挖掘课文的深层意义,推测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2.2.2 按照文章线索建立语篇图式。根据图式理论,人脑中所贮存的知识都是由一个个单元组成的,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图式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或框架,它把课文的主要信息按线索重新组合,使文章结构化,使之清晰和明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从语篇内容或语篇结构入手,梳理课文线索,然后依据其线索,采用学生熟悉的对比或归纳题型(如图表、 wh- 问题),设计一组内容连贯、主体结构突出的理解题,以帮助学生建立所读语篇的图式。
通过归纳活动,课文的脉络就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既能轻松地把课文的情节和线索,又能在此基础上顺利地开展讨论、复述、背诵、记忆和写作等活动。
2.2.3 灵活变换题型及其练习方式。单一的理解题题型及其练习方式对学生大脑的刺激相对单调,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形式多样的理解题题型及其练习方式不但能给学生的大脑给予多元刺激,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是非题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填空题更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排序题更利于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复述题更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概括和运用能力。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
3.1 抓基本功。
3.1.1 扩大词汇量。牢记基本词汇。词是组成文章最基本的单位,读不懂词就连不成句,连不成句就无法理解文章,所以对大纲规定的词汇,必须牢牢掌握,否则不仅会影响阅读速度,还会影响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提高阅读水平就无从谈起。
3.1.2 掌握句法知识。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并不说明就能读懂英语文章,所以还要掌握句法知识。如果语法基础不牢,在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时,往往会不知所措。近几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文章中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长难句子较多。对此,句法知识掌握不好的考生很难理清头绪,因而无法理解文章。
3.2 利用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快速训练,使他们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提高理解能力。
3.2.1 分析课文题目,判断文章体裁和题材,启发思维。题目是我们了解文章的窗口,也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了解了题目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主线。
3.2.2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已学过的知识去理解、推测、分析、归纳课文大意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 精读课文,掌握课文语言点,加深对文章细节的了解。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可以划出难懂的单词、短语、句式,由教师讲解其用法。这样,就可使学生既掌握所学课文的语言点又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细节;既理解具体的内容又理解抽象的概念;既理解字面意思又理解深层含义。
3.2.4 进行比较阅读训练。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利用一些与课文体裁相同的课外阅读文章作比较阅读训练,是十分有益的。通过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使他们学到更多的写作技巧。
3.3 掌握做题技巧。掌握大量词汇,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又利用课文进行阅读训练之后,考生还要掌握做题技巧,也就是要了解阅读理解的测试点。阅读理解题的题目类型大体分四种: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了解阐述主旨的事实和细节;根据上下文判断某些词汇和短语的意义;根据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领会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在这四种类型中,一般考生感觉较难的是第一种和第四种。
3.3.1 太笼统,缺乏针对性。主题句、标题、主旨大意要求准确性、概括性、针对性极强,然而有些学生由于对这类阅读理解题的特点理解不透,以至所选的答案十分笼统,缺乏针对性。
3.3.2 以偏概全。主题句、标题和主旨大意是针对全篇、而不是针对某段或者文中的某个方面,可是有的学生在做这类题时,把思维集中在某个段落或者集中于文中的某点,结果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
3.3.3 分不清现象与本质。在选择主题句、标题、主旨大意时,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必须看清该段文章的实质。对于推理性的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照阅读理解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或推论依据进行推理,千万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想法或经验。
(2)如果某选项中的内容只是阅读材料的简单重复,尽管这个选项内容正确,但只是一个细节,不是推论。
(3)注意作者在文中的措辞,比如形容词前用了 too,rather 则常带有否定的语气,文中的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should,must,may)往往能流露出作者的弦外之音,某些过渡词(however,but,on the contrary,what’s more)后面所表达的内容往往能够反映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1.背景知识的激活
背景知识的内涵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可以使其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的积累又为其以后阅读活动中背景知识的激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激活背景知识的策略。
2.1 提问法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为学生所熟悉且能有效做答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运用提问法激活学生背景知识的关键是要使所提问题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背景知识和课文的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2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交流自己的背景知识,从而从他人那里学到新的背景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阅读活动中。
2.3 预测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标题或插图启发学生思考,要求他们通过对课文标题或图片内容的解读,大胆预测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或结构层次。
2.4 使用网络视频或图片资料。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英语阅读教学的最大优点在于它能为学习者创设真实的情境,能够生动直观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
2.5 “头脑风暴”活动,即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关键词或概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说出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以此建立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2.课文阅读理解题的设计
2.1 概述。一篇阅读课文的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理解题设计的质量。只有在高质量理解题的引导、调控、检查和强化之下,学生的阅读才有可能成为有效的阅读。也就是说,阅读理解题是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
2.2 设计阅读理解题应注意的事项。
2.2.1 设计不同层次的理解题。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学生获取和处理文章信息一般分成三个层次:宏观感知→微观探究→整体吸收。教师应为不同的阅读层次设计相应的理解题。第一层次:导读性理解题,即在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确定阅读的重点,引导学生快速感知文章的大意,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第二层次:检查性理解题,即在学生细读文章时提出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检查和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使学生获取并处理细节信息。第三层次:提高性理解题,即在学生掌握了课文的表层意义和解决了语言难点之后提出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挖掘课文的深层意义,推测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2.2.2 按照文章线索建立语篇图式。根据图式理论,人脑中所贮存的知识都是由一个个单元组成的,这种单元就是图式。图式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或框架,它把课文的主要信息按线索重新组合,使文章结构化,使之清晰和明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从语篇内容或语篇结构入手,梳理课文线索,然后依据其线索,采用学生熟悉的对比或归纳题型(如图表、 wh- 问题),设计一组内容连贯、主体结构突出的理解题,以帮助学生建立所读语篇的图式。
通过归纳活动,课文的脉络就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既能轻松地把课文的情节和线索,又能在此基础上顺利地开展讨论、复述、背诵、记忆和写作等活动。
2.2.3 灵活变换题型及其练习方式。单一的理解题题型及其练习方式对学生大脑的刺激相对单调,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形式多样的理解题题型及其练习方式不但能给学生的大脑给予多元刺激,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例如,是非题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填空题更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排序题更利于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复述题更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概括和运用能力。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
3.1 抓基本功。
3.1.1 扩大词汇量。牢记基本词汇。词是组成文章最基本的单位,读不懂词就连不成句,连不成句就无法理解文章,所以对大纲规定的词汇,必须牢牢掌握,否则不仅会影响阅读速度,还会影响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提高阅读水平就无从谈起。
3.1.2 掌握句法知识。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并不说明就能读懂英语文章,所以还要掌握句法知识。如果语法基础不牢,在遇到结构复杂的句子时,往往会不知所措。近几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文章中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长难句子较多。对此,句法知识掌握不好的考生很难理清头绪,因而无法理解文章。
3.2 利用课文进行阅读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课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快速训练,使他们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提高理解能力。
3.2.1 分析课文题目,判断文章体裁和题材,启发思维。题目是我们了解文章的窗口,也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了解了题目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主线。
3.2.2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已学过的知识去理解、推测、分析、归纳课文大意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 精读课文,掌握课文语言点,加深对文章细节的了解。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可以划出难懂的单词、短语、句式,由教师讲解其用法。这样,就可使学生既掌握所学课文的语言点又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细节;既理解具体的内容又理解抽象的概念;既理解字面意思又理解深层含义。
3.2.4 进行比较阅读训练。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利用一些与课文体裁相同的课外阅读文章作比较阅读训练,是十分有益的。通过比较,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使他们学到更多的写作技巧。
3.3 掌握做题技巧。掌握大量词汇,具备一定的语法知识,又利用课文进行阅读训练之后,考生还要掌握做题技巧,也就是要了解阅读理解的测试点。阅读理解题的题目类型大体分四种: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了解阐述主旨的事实和细节;根据上下文判断某些词汇和短语的意义;根据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领会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在这四种类型中,一般考生感觉较难的是第一种和第四种。
3.3.1 太笼统,缺乏针对性。主题句、标题、主旨大意要求准确性、概括性、针对性极强,然而有些学生由于对这类阅读理解题的特点理解不透,以至所选的答案十分笼统,缺乏针对性。
3.3.2 以偏概全。主题句、标题和主旨大意是针对全篇、而不是针对某段或者文中的某个方面,可是有的学生在做这类题时,把思维集中在某个段落或者集中于文中的某点,结果犯下以偏概全的错误。
3.3.3 分不清现象与本质。在选择主题句、标题、主旨大意时,不能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必须看清该段文章的实质。对于推理性的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照阅读理解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或推论依据进行推理,千万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想法或经验。
(2)如果某选项中的内容只是阅读材料的简单重复,尽管这个选项内容正确,但只是一个细节,不是推论。
(3)注意作者在文中的措辞,比如形容词前用了 too,rather 则常带有否定的语气,文中的虚拟语气和情态动词(should,must,may)往往能流露出作者的弦外之音,某些过渡词(however,but,on the contrary,what’s more)后面所表达的内容往往能够反映作者的观点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