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伴发的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及急诊外科治疗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免疫缺陷伴发的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特征及急性发作期手术干预的时机和手术方案的选择,总结病因及病因学治疗的相关方法,为该类疾病的内外科综合治疗提供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免疫缺陷伴发的严重炎症性肠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免疫缺陷性肠病的病因、遗传学背景、临床表现、手术指征、手术方案、肠管累及范围、后续综合治疗情况及预后情况。9例患儿纳入本研究,男4例,女5例,发病年龄4 d至2岁(中位年龄17 d)。全部患儿均有明确免疫缺陷性疾病,其中4例为IL10RA基因突变导致的IL-10受体缺乏;X连锁的无丙种球蛋白血症2例和免疫球蛋白缺乏症1例,分别为BTK基因和SH2D1A基因突变所致。1例ITGB2基因突变导致的白细胞黏附缺陷综合征。1例CYBB基因突变引起的慢性肉芽肿病。主要症状是长期或反复腹泻、发热(8例),常见并发症包括复发性或复杂性肛瘘(6例)、顽固性口腔溃疡(4例)、体表或腹腔脓肿(2例)等。主要手术指征包括肠梗阻(6例)、肠道感染无法控制(2例)、气腹(1例)。根据术中探查病变受累肠段分布在距屈氏韧带20 cm小肠到直肠,手术方式包括bishop造瘘(3例)、分离式双腔造瘘(2例)、病变肠管旷置单腔造瘘近远端健康肠管一期吻合(2例)、袢式造瘘(1例)、近端单腔造瘘远端封闭(1例)。

结果

术后3例出现伤口感染裂开;1例出现内瘘,经保守治疗愈合;仅1例因粘连性肠梗阻再次手术。6例炎症控制后进行了脐血干细胞移植,5例恢复良好,1例因嵌合失败死于感染;2例定期补充丙球,恢复良好;1例术后放弃治疗后死亡。7例存活患儿中5例进行了二期或三期的peña手术、肛瘘切除术、造瘘关闭术,目前结束治疗定期门诊随访中。另外2例肠道炎症控制满意,等待造瘘关闭手术中。

结论

基因突变导致的免疫缺陷伴发的炎症性肠病发病早、病情重、药物治疗效果差。若基因检测明确存在致病突变,应早期积极进行外科干预,旷置病变肠段以利炎症控制。术后伤口感染裂开是最常见并发症。结合干细胞移植、补充免疫球蛋白等综合治疗措施可使该类患儿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期刊
@@
近年来,大量创新的治疗方式被不断引入心脏介入治疗中,相较于金属支架,植入血管后数年内可完全吸收的生物支架因促进内皮功能修复、血管重建及减少支架内晚期血栓形成等在治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心室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充盈)受损的临床综合征.尽管目前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心力衰竭患者5年病
心力衰竭常合并水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心力衰竭患者合并低钠血症预后的研究逐渐增多,各项研究纷纷表示低钠血症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电解质异常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能量代谢障碍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检测心脏能量代谢产物的变化及程度用于评估患者心功能及预后,是心力衰竭领域研究的热点问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的改变.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PIH患者30例、足月正常妊娠妇女38例,选取健康体健妇女40例作为对照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死亡率居高不下,其主要死亡原因是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而晚钠电流异常增加导致的恶性心律失常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
目的探讨新生儿小肠造瘘术后营养状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新生儿期在本院行小肠造瘘术并已行瘘口闭合术患儿的临床资料,使用年龄别体重Z评分评估营养状态,根据瘘口闭合时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分为营养不良组和营养正常组,比较两组患儿性别、造瘘近端小肠长度、早产、低出生体重、不同原发病和造瘘方式、出现造口高流量腹泻的比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瘘口闭合时营养不良的危险
目的探讨先天性糖基化障碍(congenital disorders of glycosylation,CDG)Ⅰg型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点,提高临床对CDG-Ⅰg型的认识。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例CDG-Ⅰg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Ⅰg型"、"ALG12"、"先天性糖基化缺陷Ⅰg"和"CDG-Ⅰg"、"congenital disorders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