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曾这样说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那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导致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
1、对教学过程中难点处理的反思
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科学三年级下《水的三态变化》这课时,第一节课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学生说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仅仅用语言解释形态间的转换是受热还是受冷,学生很难接受,听了迷迷糊糊,就算当场记住了,过会就会忘记。我想如果继续这样教,其他学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时,我就先准备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盐和水。用常见的材料作为例子来说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快就理解了。将抽象变为直观,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学时继续采用此方法,大大节约了备课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2、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小学科学课看起来每册每个单元是独立的,但是仔细一看,实际上有很多的联系。我们每次上课的导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复习来导入。利用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再加深新的知识。但备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
3、对教材中细节问题处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帮助。有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当然地认为有些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或早应该掌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时,我觉得学生应该根据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问,竟然连几个优秀的学生都不是很理解,这使我意识到先解释这几个名词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清了这几个概念以后,学生在日食的模拟实验中,很快就可以模拟出了。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日食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解释天文现象,这着实让他们非常高兴。
二、科学课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什么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研修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科学课上的更好。
【作者单位: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河南】
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但往往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导致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
1、对教学过程中难点处理的反思
作为教师,每节教案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得出的,但是在实际授课时,有的觉得得心应手,效果颇佳;但也有的则觉得别别扭扭,死板教条。如果及时记下当堂课的心得,在下一轮教学中吸取其教训或借鉴其经验,这样若干年后,一定会提高课堂效率,改善教学方法。例如在上科学三年级下《水的三态变化》这课时,第一节课我在301班上,就直接跟学生说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换,但是仅仅用语言解释形态间的转换是受热还是受冷,学生很难接受,听了迷迷糊糊,就算当场记住了,过会就会忘记。我想如果继续这样教,其他学生肯定也接受不了,于是在上302班时,我就先准备了一些材料如一杯冰,一些食盐和水。用常见的材料作为例子来说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快就理解了。将抽象变为直观,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有效地解决了教材中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本节课的反思及时写到教案中,到下次教学时继续采用此方法,大大节约了备课时间。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技艺。
2、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反思小学科学课看起来每册每个单元是独立的,但是仔细一看,实际上有很多的联系。我们每次上课的导入部分,很多就是利用复习来导入。利用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再加深新的知识。但备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的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的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找出失误和缺漏,把这些相关情况记录下来,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
3、对教材中细节问题处理的反思
教材中有些知识内容并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很有帮助。有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想当然地认为有些知识学生很容易掌握或早应该掌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教日食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时,我觉得学生应该根据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最后一问,竟然连几个优秀的学生都不是很理解,这使我意识到先解释这几个名词是很有必要的。在讲清了这几个概念以后,学生在日食的模拟实验中,很快就可以模拟出了。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日食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解释天文现象,这着实让他们非常高兴。
二、科学课教学反思究竟该反思什么
1、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到位。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认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教学难点在哪。课后反思时,就应该反思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否妥当,对知识在教材中地位的判断是否正确;教学难点有没有在教学预设中顺利地突破。
2、活动的设计是否严密、科学。科学课上概念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并建构科学概念。因此活动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是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的一个重点。
3、材料的准备与出示时间是否恰当。科学课的学习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探究材料,关于材料首先要反思的是这些材料是不是围绕课堂上需要探究的问题而准备的,且所提供的材料之间有没有特定的联系,相互作用后能不能体现出有关的科学概念和事物规律———即提供的材料是不是有结构材料。其次,反思材料的出示时间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科学课上对于材料关注往往会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材料恰到好处的出示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4、探究小组之间的合作是否有效。
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却浅显没有深度,这是因为教师只关注了活动的形式,而没有确立明确的目标,且组内分工不清。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因此,有关小组活动的设计,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频率。小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绝对不能搞形式主义丢掉了本质内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时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研修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使科学课上的更好。
【作者单位: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