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足音响彻月夜

来源 :北京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84989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碗里的父亲


   小时候大家饿肚子,我家就不同,大自然养着我,碗里都有好吃的。我妈去世前,都还常常说,你爹那个老鬼啊,星期天一休息,就去大沟里捉鱼挖黄鳝,回来用油煎好,让你一直吃到星期三。
   早早地,太阳还没出来,父亲就把那个破旧的小鱼篓麻利地系在腰上,扛起锄头,拿上瓷脸盆、撮箕,出发了。那时候,小孩子没有玩具玩,我妈说我吃鱼吃黄鳝到四五岁时,就不甘心在家里坐等父亲,吵着要跟父亲出去了。
   父亲带着我欢快地走着。遇到凸凹不平难走处、跨沟处,父亲就把我抱起来,背到背上。他手里有好多东西,背我有些困难。他用右手扶着肩上的锄头,左手拿着瓷盆别到身后,搂住我,跨过沟,才放下来。我蹦蹦跳跳,踩着沟埂,一摇一晃穿过栽满稻谷的绿茵茵的田野,不时伸手去捉捉蜻蜓、蝴蝶,惊叫几声。来到大沟边,父亲伸出宽大的手掌,一下一下压平杂草,抱来一个扁平的石头,叫我坐上去,不要大声讲话,父亲说,“你一讲话,鱼被吓跑你就吃不到了哦。”
   父亲叮嘱完毕,脱掉上衣,光着身子,彎腰卷起裤腿开干。他举起锄头,一锄头一锄头挖沟边的土,一大块一大块放在沟里堵断水流。我现在写作此文时,已到了父亲当时的年纪,仍能清楚看见父亲挖土的动作,他那时候正当年啊,有使不完的力气,浑圆的胳膊用力挥动,挖土的姿势轻巧优美。他双手把锄头高高举起,使劲挖下去,一块裹着草的泥土,就牢牢贴在了锄头上,父亲再用一只手拎起锄头,轻松地把这块挖起的土填进水沟,等把沟里的水流截断,形成一个小水塘,父亲就把撮箕放在土埂外边,拿起盆,一下一下往撮箕里泼水。有调皮的鱼不知父亲的脸盆是陷阱,欢快地跑进去,被父亲倒进撮箕里,鱼才感到死期来临,拼命挣扎,跳起很高,想再蹦进水里去,父亲赶紧伸手捉鱼,放进腰上背着的小鱼篓。等水全部泼干,小水塘变成干涸的烂泥潭,大大小小的鱼跳来跳去,我也像鱼一样,叫着跳着要下去拿鱼,父亲哈哈大笑,抱起我,小心地放进泥潭。
   我高一脚低一脚踩着烂泥,到处捡鱼,裤脚全湿,衣服上沾满泥巴,快活地不断惊叫和尖笑。等泥潭里的鱼全部捡完,父亲佝下身子,仔细查看沟坎上有没有黄鳝洞。有的话,父亲就又甩开膀子,一锄头一锄头挖下去。一条条安睡在洞里的黄鳝受到惊吓,慌不择路,蹿溜出来,父亲伸手去捉,黄鳝扭动着灵巧的身子,滑腻腻地从父亲手里溜脱,父亲又一次一次把它们捉起。父亲与黄鳝斗智斗勇的滑稽动作,逗得我咯咯咯笑,烂泥潭萦绕着父女二人欢快的笑声。
   读者们不要以为到处是鱼和黄鳝,谁都可以去捕捞,吃得欢乐和幸福。在那个饥饿的年代,很多人饿肚子找不到食物,只有我的父亲,在离家很远的一条水沟里,发现了大自然的秘密,于是开动脑筋,找来了美食。
   不久,父亲捉鱼挖黄鳝的秘密泄露,全农场医院(我家住在农场医院)的人,都说我父亲这个老四川耗子(父亲是四川人)办法多,我家的锅里总比别人家的锅要多些油水,他们纷纷效仿父亲,去沟里捉鱼挖黄鳝。人一多,鱼和黄鳝就少了,尽管父亲起得更早,摸着夜色,凌晨四五点钟就出发。走得更远,去找更偏僻的水沟,更卖力地挖土堵沟,那些鱼和黄鳝,却像蒸发了一样,再不见踪影。
   父亲每次回来,我都满心欢喜地跑去翻看小鱼篓,小鱼篓却空空的、干干的,让我流口水的好吃的煎鱼煎黄鳝没有了,世界翻倒了,这还了得!我把父亲取下来的小鱼篓狠狠砸在地上,一屁股跌坐下去,蹬着两条腿大哭。父亲抱起我,哄我,胡子拉碴的脸往我脸上贴,我一巴掌一巴掌地推开他的脸,在他怀里使劲挣扎,他身上没来得及换下的脏衣服上,干硬的泥巴被我蹭得一块一块往下掉。我妈说,我当时的哭声,就像山黄牛在叫,大得很,整个医院都听见了。
   沟里的鱼捞不到,还有大河。父亲把眼睛瞄向了离家三四公里外的大河。那里,河面比大沟宽广,清水悠悠,水流时急时缓,水位时深时浅,有更多的鱼和虾。
   父亲开始攒钱,等攒到三十五元钱时,他去街上买来白生生的渔网,要去河里撒鱼给我们吃。可是,父亲不会撒网,从来没有撒过网,他就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学习撒网。我现在清楚记得父亲练习撒网时的样子,那是头号大新闻,是多么新鲜的大事啊!整个医院,没有一个人去河里撒网捕过鱼,更没有人在陆地上一次又一次地练习撒网。所以,父亲的撒网练习场,成了全医院老老少少取笑他的场地。
   父亲从家里背出渔网,身子一歪,渔网叮叮咚咚掉在地上。父亲再躬下身子,一点一点捋好散乱的网,把长长的网拖起来,费力地搭到左肩上,左手捏住网头,右手把网一点一点细细分开,前倾身子,猛地奋力撒出去。
   围观的人们哈哈大笑。
   我也笑。
   我的父亲母亲结婚较晚,生我和弟弟,都已经四十多岁了。到父亲被饥饿逼得苦练撒网捕鱼的本事时,他已经五十多岁,尽管依然健康,却很难像年轻人一样,轻松地向前撒出十几公斤重的渔网了。相反,每次撒出渔网,他都会被重重的渔网拖着冲上前,趔趄几步,摇来晃去。围观人群笑的就是这个,他们指着我父亲说,这个四川耗子,老都老了,还不安分,还要不知好歹学习什么撒网?母亲心疼父亲,不准他去河里撒鱼,骂他找死,一次又一次去抢父亲手里的渔网,但抢不过来。
   我那时年纪小,不理解母亲的担心,更不知道其中的危险——我的父亲不会游泳!他要是摔倒在河里,要出大事,会被河水冲走,母亲将失去丈夫,我将失去父亲。我只觉得好玩,只想吃鱼虾,跟其他小孩一起,在空地上蹦啊跳啊,笑啊闹啊,看父亲奋力撒网,捧着肚子,笑他吃力挣扎的狼狈样。
   父亲认为自己学会了撒网,可以去河里实战了,就扛着沉重的渔网,去大河边,开始撒鱼。我跟着去过几次,河水浅的地方,父亲牵着我一起蹚过河。河水深时,父亲扛我过河。
   他把渔网搭在肩上,再把我放在渔网上,扛着渔网和我,低着头,艰难而有力地抬起脚,踩着河底溜滑的石头,一步一步向前走,直到把我送到安全的地方,叫我坐好,不要乱动,才开始撒鱼。    我手里常常会有一把鲜花。鲜花长在河边,俯下身子,蜻蜓点水一样,一点一点地亲近河流,我指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说:“爸爸,我要。”父亲就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过去,采来鲜花。时不时,父亲还飞舞着灵巧的十指,把野花编成小花环,套到我的脖子上,或者戴在我头上。
   我盯着父亲撒鱼,总不见他捕到一条鱼,好失望。河里的鱼太狡猾,河面也太宽敞,不像沟里,鱼没有地方逃窜,容易捉到。河里的鱼,只要感受到父亲脚步划动的波浪,就逃窜得无影无踪。倒是不时出现的一群群鸭子和大鹅,牵引住我的目光。它们悠闲地在水面上玩,不时高翘起屁股,把头伸进水里去啄食。突然间,为争一条小鱼小虾,打闹起来,呱呱呱叫,大张起翅膀,你追我,我啄你。
   这种吵闹对父亲撒网捕鱼非常不利,鱼会被吓跑的。父亲拾起石头,冲向它们,边冲边骂,叫它们快滚开,再不滚开,就一条鱼儿也捕不到了,他心爱的一双儿女的碗里,就不会有好吃的鱼虾了。他骂过,再撒网,还是没有收获。父亲撒网老捕不到鱼,我有些无聊,就把目光投向天空,天空蔚蓝,几只鸟儿盘旋着、鸣叫著,忽然俯冲,一下子扎入水里,叼起一条鱼,敏捷地冲向天空。
   忽然扑通一声,父亲笨拙地摔倒在河水里了。
   河底石头很多,凸凹不平,滑腻,站不稳,很容易摔倒,父亲挣扎着爬起来,又再次摔倒在水里。庆幸的是,他每次摔倒,都爬了起来,重新站好,继续撒网。但有一次,父亲摔倒,被湍急的河水卷走了,河水翻卷着,把他推向下游深处。我在河边吓得大声哭喊,“救命啊!救命啊!”几个在附近游泳的年轻人奋力游过来,救起了父亲。父亲浑身湿淋淋地坐在岸边,涨红着脸,不停地咳嗽,稍稍平息下来,他扭头望着我,严厉警告,不准我告诉母亲。
   回到家,我还是把父亲的遭遇告诉了母亲,母亲收缴了渔网,坚决地不许父亲再下河撒鱼。
   母亲阻挡了父亲下河撒鱼的脚步,却阻挡不住一位父亲在艰难环境下,为儿为女向大自然索要美食的决心。他放下渔网,又拿起手电筒,向离家更远的一个废弃瓦窑前进了。
   瓦窑里有个很大很深的水塘。现在想来,大约百十米宽,二三十米深。由于废弃时间久远,塘底聚了些水,四周长出了碧绿青草。夜幕降临,无数的青蛙在水塘里呱呱呱叫,大声赞美夜风送来的微弱月光。
   不知道父亲何时发现了这个“粮仓”。每天吃过晚饭,父亲就带上母亲、弟弟和我,前往粮仓取粮。母亲背着弟弟,父亲腰间系着小鱼篓,手拿电筒,我也手拿电筒。一家四口人,在夜幕下,借着手电筒光亮,欢喜前行。
   到了瓦窑,父亲嘱咐母亲看好弟弟,牵着我的手,一步一步走下塘底,去捉肥美的青蛙。
   青蛙不知危险已至,趴在草丛中,继续高兴地你唱我和呢!我跟着父亲,循声搜寻,把手电的光亮,准确投向蛙声。父亲伸出手,扒开草丛,又绿、又大、又油亮的青蛙出现在眼前。我屏住呼吸,看到父亲把双手举到胸前,渐渐向下、合拢,“嘭”的一声,连人一起趴下去,罩在青蛙身上。
   看到父亲的滑稽样,我想起《地雷战》里偷地雷的坏人,笑出声来。青蛙发现险情,一只接一只逃走,扑通扑通跳进水里,在水面上弹奏出清脆声响。父亲在我头上轻轻一敲,警告我不准再出声。他手心里的青蛙伸出一只腿,扑腾扑腾蹬我的脸。
   我接过父亲手里的青蛙,举起来,向坐在塘顶往下张望的母亲和弟弟炫耀。他们肯定看不清楚我手里的青蛙,但看得见我高高举起的右手,知道碗里又会多出一份美食。弟弟拍着小手哇哇叫,母亲赶紧抱住他。
   母亲和弟弟的头顶,是一轮圆圆的月亮,月亮悄无声息,在夜空里游走,低头望着我们一家四口,也在笑。

一只鸡消失在中午


   我出生前,父母双双被下放到农场医院当清洁工。几年后,母亲暗夜的花,如期绽放,生下我和弟弟,我们俩姐弟相继来到这个家,做了他们的儿女。
   父亲母亲白天上班,打扫医院的旮旮旯旯。下午六点下班,匆匆吃完饭,洗好脸脚后,拿着小板凳,就去中药房开会,参加政治学习,天天如此。
   不能自己做饭,肚子问题,统一由公家的食堂解决,到钟点,有人当当当敲响铁钟,各家各户就拿着锅碗出门,去食堂打饭回来吃。顿顿莲花白和丰产瓜,见不到油腥,更别说吃一顿肉了。
   我十来岁那年,一天中午,母亲带着我,正坐在我家的大草房里吃饭,阳光普照的大门口,突然走进一坨黑乎乎的东西,等那东西走近,我们吃惊地微微张开了嘴,看清楚是一只小公鸡。
   母亲停住了咀嚼。
   那年月,我们这种坏分子家庭不能养鸡,养了就是改造不彻底,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就是资产阶级的低级享受,是要被重点批斗,甚至加刑的。只有紧邻我们医院的村民们,可以养鸡。这只大摇大摆走进我家的小公鸡,就是村子里某一户人家的鸡。
   我不明白母亲在想什么。四十年后,当我到了当年母亲的年龄,膝下有儿时,才知道母亲的心思。当时她脑子转开了,在想吃的,想着吃鸡。她看见的不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小公鸡,是煮在锅里香喷喷的肉,是我们姐弟俩饭碗里长久见不到的肉腥,是我们身体成长需要的骨骼和血肉。
   “关门,”母亲坚决地说,“抓了这只鸡。”
   母亲轻轻放下手里的饭碗。
   我吓一大跳,那不是偷鸡吗?不是做贼吗?不是要我去做《半夜鸡叫》里的偷鸡贼吗?我还是班长呢,胸前还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呢。
   但鸡肉的念头马上把我打垮,我也放下饭碗,在小公鸡慢慢走近饭桌时,谨慎地贴着墙绕过去,把草房的门轻轻关上了。
   光线被房门突然挡住,屋里黑下来,小公鸡不知怎么回事,惊恐地望着我们。
   等它明白自己已是瓮中之鸡时,迅速反抗,上蹿下跳。我家的大草房,瞬间成了撵鸡场,我们追,小鸡跑,小鸡跑,我们追。小公鸡平时咯咯咯好听的嘀咕,此刻叫得尖利响亮。它跳上饭桌,踩得锅碗瓢盆叮当响,惊叫声更加绝望。    现在回想起来,我背脊发凉,当时,只觉得好玩,不理解小公鸡的绝境,更不知道我母亲也处于绝境。
   我家的大草房并非绝世独处,躲在没有人烟的地方。那里热闹得很,医院有很多住房,我家的草房就在那些住房中间,草房的左边右边前边都是房子,都有人家,都有眼睛和耳朵。
   时间是中午,大家都在吃午饭。我家草房的后面,就住着小公鸡的主人,他家跟我家,仅隔着七八米宽的一片芭蕉芋林。村子里的人平时不跟我们来往,他们是本地农民,是好人;我们是管制在国家单位里的坏分子,人民的敌人。
   假如有人知道母亲偷鸡,等待她的将是什么结局?母亲是贼,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人家会把母亲逮起来,用绳子把双手反捆在背后,再在她胸前掛块大牌子,上书“偷鸡贼”三个黑体大字,不断揪斗她,让她游街示众,接受万人的辱骂、唾沫,和砸在她身上的小石子。也许会扣她几个月工资,用来还小公鸡的钱。也许会把她从医院发配出去,押送到遥远的农业队种甘蔗。也许,她已经破碎的人生,将从此崩塌。
   但母亲不管那些,不想那么多,只盯住眼前的这只鸡。或者她想到了,知道自己跟小公鸡一样身处危险,却义无反顾。或者她记忆短路,大脑空白,眼前只有一双吃了鸡肉快乐欢笑的儿女。
   我真的吃到了鸡肉,真的幸福无比。
   事后,有人找上门来。说他家的小公鸡进我家后不见了,母亲当然不承认。母亲捉到鸡后,迅速地把它杀了,烧了开水烫小公鸡,拔了鸡毛,把鸡毛装在一个大包里,提到很远的地方,埋了。然后,母亲熬到晚上,等众人都进入了梦乡,在寒冷的深夜,才敢关门煮鸡。她守着炉子,用蒲扇一下一下扇火,小心地煮着。我陪在母亲身边,母亲轻轻哼着小曲,是云南著名的民歌《小河淌水》,那是我第一次听母亲唱歌,第一次听《小河淌水》,我觉得歌好听极了,母亲美极了,鸡肉香极了。我们都忘记了我家透风的墙会泄露秘密,它确实把我们出卖了。有人找上门来了。
   那个年代,诱人的鸡肉香味,能把一个村子或一座城市唤醒。
   来人说,有人闻见你家煮鸡肉了。
   母亲不承认,争辩着。
   她的争辩声我至今记得,柔弱而坚定。我不知道平时温婉可亲的母亲,从来不与父亲吵架、不与邻居红脸的母亲,哪来的镇定和勇气?来人问不出所以然,气势汹汹地搜查我家,把锅碗瓢盆丢得乱七八糟,到处弄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我很害怕,怕得发抖。母亲紧紧抱住我,不断用手抹我的后背。现在,三十年过去了,我的后背,还能感觉到母亲手掌的重量和温暖。
   来人终于没有找到什么,骂骂咧咧地走了。
   1980年2月,母亲平反,回到原单位工作。她办公室里有一种东西,很平常又很稀奇,我最想要,那就是公家的信笺纸。我们同学间,谁有信笺纸,就是公主和王子,就是有身份的人,表明父母有权。只要从书包里拿出公家的信笺纸,露出红彤彤的“某某单位信笺”一行字,在上面打草稿,演算数学题,做对做错,都很骄傲,都能赚尽全班同学羡慕的目光。
   我跟母亲要信笺纸。
   只是几张纸。
   母亲坚决不给。
   我气得几天不理母亲。
   母亲绝不让步。
   她说:“不是自己家的东西,不能拿。”
   我想起了那只鸡。
   那只中午消失在阳光里的小公鸡,那个被时光掩盖的秘密。
   一只别人家的鸡可以偷吃,几张办公桌上的信笺纸,就不能拿来用吗?
   “不行!”母亲坚决地说。
   几番交涉,毫无收获。后来,在同学的鼓动下,有一天我跑进母亲的办公室,趁她不在,拿了一本信笺纸,装进自己的书包。没想到,很快就被母亲发现。她严厉呵斥,要我交出信笺纸,我不干,母亲就翻我的书包,我摁住书包,母亲就抠我的手,在我的手上打了几巴掌。
   最后,我失败了,信笺纸被母亲收缴。
   若干年过去,我也没有想明白,信笺纸跟那只鸡,有没有关系?
  责任编辑 张颐雯
其他文献
1   借着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创作,伟大的托尔斯泰对文学中的死亡主题发起了强有力的正面进攻与突破。   托尔斯泰先用一章的篇幅叙述了同事亲友面对伊凡·伊里奇之死的态度:   “伊凡·伊里奇的死讯使每个人不由得推测,人事上会因此发生什么变动,同时照例使认识他的人都暗自庆幸:‘还好,死的是他,不是我。’”   托尔斯泰一语道破了一个铁一般坚硬又像铁一般寒冷的真谛,就像生命只属于自己一样,死
期刊
在思考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同时,回顾过去的内部审计经典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外先进审计经验技术,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也许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观念,走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误区  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决定了他们对内部审计的态度和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实际地位和职能效果。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深认识:  1.增强内部审计部门自身作为,多出审计成果  
期刊
公交优先不只是一个口号,也不是简单地设置几条公交专用车道,而是要形成完善的公交优先系统.专家指出,主要应着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调研报告通过对海原县贾塘乡后塘村村民自治状况的问卷调查和抽样调查 ,探讨了回族贫困社区村民直选过程中的情况、问题、原因和对策 ,为推进少数民族农村贫困社区的民主化进
博爱社全称“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初创于1917年,是最早由内地广东一带迁港华人回民组合的民间社团之一.其时他们委身于殖民地之心苦,社名却不忘勇于首冠“中华”之豪义;虽
作为一部致力于重写维多利亚时代经典小说并叙述伯莎/安托瓦内特的不幸遭遇的小说,中的怀旧和感伤的语调似乎是古怪而令人不解的,本文由此展开.
我们敬爱的雷老在1月9日下午因病离开了我们,作为后辈社会学者,内心感到无比悲痛!中国社会学界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风范垂世、学识过人、贡献巨大的社会学前辈!
座次和厅堂政治   老骥有篇《大哥是怎样做成的》,里面讲到梁山好汉的帮派问题,说梁山上帮派众多,让人眼花缭乱。头一个就是黄泥岗派,吴用刘唐阮氏三雄等人;接下来就是青州派,花荣秦明王英等人;然后是江州派,戴宗李逵张顺等人。这三派,是梁山的主体队伍。然后还有登州派,孙立解珍解宝等人;三山(二龙山、白虎山、桃花山)派,武松鲁智深杨志等人;军官派,关胜林冲徐宁等人;独立派,如杨雄石秀时迁等人。这些派别中
期刊
高校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升学率,让很多学生圆了大学的梦,同时也缓解了高等教育供与求的矛盾与压力,彰显了学校办学能力,提高了学校办学效益.然而,不客乐观的是,在音乐
1.Универбация:rnМодельсловосочетания претерпеваетприэтомсуществителъныеиэменения,п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