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家滩六十号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henhui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段家滩六十号
   过东湖宾馆,顺南河道,向东,步行约十里,有卖瓜者席列两旁,油毡折凳,瓜果肥硕。南河道雾气缭绕,人影舒散,河岸处芦苇如织,翠绿的高节的枝叶,像蚂蚱的长腿,油油地直伸进水里。铁桥上,卖早餐的河北小伙炸出清晨的第一根油条,拉长了蹩脚的京腔,一声吆喝,压制了一夜的饥饿就顺着这一声湿漉漉的声音,慢慢爬出了南河道。
   行至欣欣茗园,右拐,进巷,就到了段家滩。南北两旁分布大大小小的巷子十一二个,每个大巷中又暗藏七八小巷。小巷内又分布人家三四户,六十号即是巷中万千光阴中最不起眼的那一抹了。
   同六十号毗邻的,是零零散散大小不一的农民自建的筒子楼。青灰色的高墙一堵挨着一堵,将光阴挤压成孱弱的丝丝缕缕、琐琐碎碎,缠绕着、悬挂着、纠结着、苍老着,慢慢变旧。这里发生的一切,像一个秘密,总是让局外人想入非非。
   在段家滩六十号,那些个细细浅浅的光阴里,我们忘却自己的世俗身份,专注于一杯普洱的干净与纯粹。每当太阳落下,夜幕来临,段家滩的光阴就拔地而起,刹那间变得喧嚣起来。
   在高楼威赫的深巷,有叫卖油桃的小贩,也有穿戴风骚的女人。小商品市场的马路上到处都是流浪的狗,黄的、白的、高的、瘦的、直毛的、卷毛的,还有和六十号一样,平淡却也不得不小心翼翼的。
   段家滩六十号的日子是在清晨早起的第一声吆喝中开始的。当然,有时也会例外,但人们似乎早就在这长久的反复中养成了习惯,即便吆喝声不在的日子里。人们照旧能在那个点上睁开眼来,并开始一天的工作。
   这里前前后后排列着大大小小的住户好几百家,在每个深浅不一的巷弄里,所有人都守着自己的一份光阴,深居简出,安分守己地活着。六十号便是其中一个。
   从鱼池口到段家滩,通常只需要几分钟的车程,加上两处的地理界线极为模糊。大多时候到了鱼池口也就意味着你已进入段家滩的地界,再去六十号也就如同抬股挪地一般了。
   在我的印象中,段家滩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地方。这弹丸的天地,几乎接纳了这座城市所有身份的人和物。这里远离闹市,房租低廉,每个人都可以安静自在地活着,不会太累。
   这里的老人们自筒楼建起后,就躲进了筒楼里,守着黑暗与安逸,数着租金,一年年老去了(他们似乎是乐于这样的生活的)。老人们离开后,儿女们就在筒楼的原有基础上,一层层加筑,然后分隔出一间又一间大小不一的黑屋子,粉刷挂灯后租给来兰寄居的异乡人。这里数河南人最多,常常是拖家带口租住在最底层的黑屋子里,既便宜,又方便住家,平日里还可在院里放些杂物或是从城市捡来的废品,顺便摆放糊口的烧烤车。在六十号的那段日子,我的无数个清晨,又何尝不是被那一声浓重的乡音含着露水从梦中叫醒的。
   偶尔也会有过路的人暂住,当黑夜降临,城市的霓虹在黑暗中渐渐糜烂,忧愁的人儿便会在巷口泛着红色光晕的招待所里下榻,继而度过自己廉价、潮湿的一夜。女人们常常很快就离开,下楼后简单地补妆,然后继续下一次开始……对于那些匆匆而过的异乡人来说,这样的经历注定是刺激而难以忘怀的。
   城市每天都在苍老,就像每天都在苍老的人类一样,只要拥有了现世的自由与快慰,轮回中的变数就不再存有侥幸。因而,六十号的晨昏烟火,从来都是自由快乐而又毫不吝啬的。在六十号活着,时间久了,你也就同它一样不觉豁达而包容起来。人一旦对切近的事物失去想往,整个人也就会随之沉寂下来,变得平静安详,与世无争,得失不再悲喜,冷暖亦只求自然。
  六十号的文艺青年
   在六十号,我们的头顶是一望无际没有白云的蓝天。和朋友一起围坐,沐浴整个晴朗十月的温暖。
   当我再次想起庄苓。我们在风中眺望,一个未知的远方,你左手盘珠,右手弄茶,忧郁的目光里,洞察著整个江湖。我们从不为自己的出路而担忧,却常常害怕着明天会怎样醒来!你说吉他可以竖着弹,就像弯曲的月亮同样可以让你想起故乡和远方。
   王付被认为是最具明星气质的艺术家,就连裸奔都显得那么内涵。天生长着一副明星脸,别人唱歌,他画画,却还有模有样,有棱有角。
   志达是内敛的,隐隐透着那种小文人的气质,他的散文跟他的人一样,安静、悠长,像窃窃私语,似娓娓道来。六月,我去定西参加一个音乐比赛就是他陪我去的,我在台上唱《南河桥》《段家滩六十号的冬天》,他就挤在人群中,拿着手机一边拍,一边跟着唱。下台后他兴高采烈地冲到我跟前,拍着我的肩膀说:“何老师牛×,何老师太牛×了,第一名,何老师第一名!”后来每每想起,总觉得兄弟间的情谊实在奇妙,叫人感动。
   万世是六个人当中唯一一个最具商人气质的诗人,每次见他都是急急忙忙的,像个忙着上学的孩子一样,单纯、富有激情。他也写诗,其中一首叫作《圆上尖顶》的作品,曾在很多场合被人称赞。因而觉得,做一个写诗的商人也不错。
   树贤是一个坐在树上的人,他总有属于自己的视角去窥探这个世界。上大学那会,我们曾一度拉起一支浩荡的校园文学队伍,初来时激流勇进、百舸争流,到后来丢兵弃卒,走着走着就只剩下彼此。如今想来,何尝不是一件叫人伤感的事。
   在六十号,我住二楼。楼道外是铁框箍立的玻璃幕墙,每次从旁走过,心里就隐隐害怕,总以为一旁就是万丈深渊。楼道内侧,是一间挨着一间的出租屋,黑乎乎的窗户上经常用布遮着。这里的住户经常变换,为此,我常常会为见到新邻居而兴奋不已。楼道太深,屋子里阳光是照不到的。宅着的日子里,天气就一直阴着,从早到晚见不着明朗的颜色。
  有些事你终究忘记
   2015年,我们陆续从学校毕业,除了庄苓跟王付专职画画以外,别的都找了工作。再后来,每个人都开始为生活疲于奔命,没多久大家就断续离开了六十号。先是万世,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整天四处奔波,不见踪影。接着是树贤、王付和我,再后来志达跟庄苓也搬去了师大,六十号就真正“空了”。我在中途去过一次广东,回兰时除了背回一把价格不菲的吉他外,就剩下累累负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那个时候全靠他们几个接济,才得以咸鱼翻身。在六十号,一切的发生就仿佛一次心照不宣的交谈,兄弟间的情谊,又常常在晚睡中变得真实,愈加可靠。    在六十号时,我们办过一个名为《段家滩六十号》的报刊,刊头是集的鲁迅先生的字体,民国风格,办了四期,两期纸刊,两期电子刊。因为六人都来自农村,未工作之前身上少有闲钱,后来创刊号也都是大家凑钱印刷。即便是后来有了工作,谈钱,依然是件让人感到自卑的事,加之每天都要为生存四处奔波,最后不得已便停掉了。当初用无数个深夜聊出的诗歌理想和艺术蓝图,如汝所料,都还给了现实。搬离六十号时,庄苓说,今天离开后,我们人在哪,哪就是六十号,只要初心不改,希望就不会灭。这些事,在离开段家滩以后,就很少想起了。
   从前喜欢过很多事,可是走着走着就只剩下了影子,就像是刻意忘记的,无意想起。当初以为是足够成为梦想的,后来也都被玩笑,沦为酒后的谈资。明白想要做成一件事很难,想要践行理想难上加难。
   庄苓是第一个住进六十号的,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给他搬家的那天,我们六个人都在。东西全都装进车后,庄苓说,不如就在车子前合个影,也好留个念想。因为已经到了深夜,一时找不到可以帮忙拍照的人,人群中有人喊——那就自拍吧!快门闪动的一霎,一切就都成了过去……后来有人在微信朋友圈晒出,看到后,恍如昨天,但到底是少了当时的失意与无辜,触动也就越来越少。如今想来,当初无意中选择了深夜离开,恰恰免去了被这个世界窥见难掩的伤感。
   我的隔壁是一对年轻的情侣,毕业不久的样子,却常常给人一副老夫老妻的架势。记得那会刚住进的时候,恰恰是晚上,我和朋友整理书籍到了十一点,刚准备歇工就被对方敲门撂了话。事出突然,对方走后我才慢慢回过神来,大概是觉得我们搬书吵到他了,自己又是老住户,好面子,于是便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似乎是想要告诉我们,这里是他的地盘,做事要懂规矩,不然……后果我自然是知道的!朋友说,你能奈我何?于是我们接着笑开了。
   后来渐渐熟识,见面却依然佯装沉默。或许在心里,双方都是友好的,人与人之间生来就是和谐的。下班后常常感到无聊,晚饭后便抱了吉他在屋子里唱歌,即使再晚,对方也不吭声,甚至两人兴奋的时候偶尔也会跟着哼哼。当然彼此也都心照不宣,尽管有的时候小两口的动静着实有点大了。
  六十号的冬天
   离开段家滩六十号以后,我再很少写文章,整个人也变得懒散、漫不经心。至于后来为什么会开始写歌,到现在连我自己都搞不明白。这一切似乎又显得顺理成章,流水一般平静,或许某一天流经高地、坎坷,不再平静,甚至滞流,我想也都在情理之中。期间也零星地去过几次段家滩,但都显得匆忙。后来各种机缘,就写了那首《段家滩六十号的冬天》,不经意怀念了光阴里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琐琐碎碎、轻轻浅浅。
   说说我那些歌吧!
   大学时喜欢过一个姑娘,几经波折走在了一起,再后来,兜兜转转彼此还是分开,其中的痛楚艰辛难以言说。走出后才看明白,爱与不爱一目了然,彼此把爱情本身看得太重,反倒忽视了对方的感受。如今想来,那段时光最是美好,该有某种方式让人时常想起,该是文字,还是音符?后来得知对方找到新的爱情,再爱无望,于是写下《南河桥》,一蹴而就。后来又有了《大哥哥》(庄凌词)《段家滩六十号的冬天》《南国》等。当然,我得感谢我的搭档——陈威,其中一部分歌是我们两人合力完成,在音乐上,他有着惊人的天赋和悟性,我们常常惊奇于彼此间的默契,遇见也似伏笔。其中有一首歌我不得不说,就是《段家滩六十号的冬天》,歌中表达皆为真实,这也是为什么相比于其他几首歌,《段家滩六十号的冬天》能在朋友们当中传唱度最高的原因所在。我该感谢段家滩六十号,感谢六十号的晨晨昏昏,感谢六十号的兄弟!
   六月的一天,和朋友去兰大近旁的宽阔街道唱歌,一直到很晚才回去。看到形形色色的人,行走与奔跑呈现出差异。这豁达而无限包容的夜,这孤独的城,匆忙的人们,街道对面遥远的霓虹和丁香花开。心态恬然平和,安静地唱完一首歌,明白其中暗藏的情感,反复理解,世界就在指间变得多愁善感。我曾一度忘记琴弦勒入左手指腹的阵痛,以为此刻刚好清晨,阳光正好,周遭不时就会变得喧嚣起来……
   不记得是哪一天,两个读高三的小姑娘打我们开唱就坐在旁边的台阶上,一直到我们准备离开。离开时她们问我,是什么让我有勇气站在这里,缺钱吗?觉得不可思议,一定要有无比强大的内心吧……
   每个人都是站在不同的界面对事物做出判断,以为正确,并希望得到与之吻合的答复。自以为是的主观臆测与强加的怜悯一样让人感到可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为之付出,无所谓勇气和对错。每个人都可以!
   回到宿舍已是凌晨,路过楼下巷道时嗅到沁脾的芳香,扑面而来的惊喜让人悲欣交集。遂四处寻找,看到左手边高墙上拥簇的大片花朵,这不是丁香么!想起白日刚刚下过暴雨,才到夜里,这些花儿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到荼蘼,美好真是件叫人难以懈怠的事呵!
   在地下通道唱歌,穿堂的风常常将声音带到很远,那是人所期待的遥远,掩抑的忧伤。初春的夜晚,陌生人俯拾的微笑,洁白的牛仔裤和帆布鞋,这一切都让你觉得美好。努力将一首歌演绎成温暖,却发现本来就无据可寻,那迟缓的说辞,附加的悲伤。对方离开时有过的短暂驻足,曾叫我忘了歌词。还好这里灯光暗淡,人影稀疏,她也没有说话。
   似乎已经明白自己落入一种困境,四野无门,无边的黑暗垒成高墙。我常常提醒自己,要习惯在黑暗中走路,用耳朵、用手臂,最后才用脚。每个人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完成对这个世界的探知!音乐也仅仅是其中一种。
   后来几日,早上每每都被一支旋律惊醒,醒来后却又毫无印象,自己似乎又要在这样的患得患失中煎熬许久。他们说,应该有那么一首歌只为自己而写,只为自己而唱,与己应是一体。如此,歌中表达自然隐秘晦涩,许是他人难以抵达,但当你每每唱起,总能直达人心柔软,难以名状的感动与快慰当是你所追求,音乐或许就是这样。此般的幸运似乎很快就要到来,却又那么遥遥无期,这感觉,“像艳遇一样忧伤”。
   未来的事谁都无法预料,我们努力成为自己!
  一座城市的呼愁
   最寒冷的日子我们已经熬了过来,屋外,是一片晴朗而细致的天。街上是一个一个兀自低头匆忙走过的男女,车子依然拥堵,喇叭打得热烈。我们在屋里,昏暗的光影里呼愁,以为在下雪,说冬天太过漫长,爱情太远。有人朝着屋子走来,开始担心,以为又是房东来催租,脚步声止于楼梯,你拍着床板骂道:这样的日子真他妈难熬!
   一个城市带给你溃烂的记忆,是不停地在相似的街道徘徊。植有柳树的人行道上地砖翘起,流浪的猫狗在上边留下排泄物,于是我才想起你曾说,这座城市你厌恶夜行。每当傍晚,灰褐的鱼池口人声喧嚣,惠客多超市的巷道里摊位擢发难数,在漫长饥寒的凌晨时分,我常常会惦记六十号旁边一块钱一串的关东煮和三块钱一碗的煮冬果。早上起来时,枕边通常留有印痕。
   离开时在六十号旁边的清真面馆里吃饭,高高筑起的台阶上坐满了无聊的青年男女,相挨着,聊着桃色的事。小三轮车呼哧着在巷道中穿梭,副驾驶的河南女人裹着头巾将身子紧紧靠在身边的那个男人身上,努力作出幸福的表情。我们要了面,对坐着,相视而食,年轻的服务员不时地提了水壶往杯内添上茶水,离开时才看到对方手臂上的蓝色蝙蝠以及疤痕。
   一直觉得,遥远的事物终究会成为遥远,就像梦中情人永远都只会在梦里出现一样,对我而言,六十号到底也是离得远了。我们一生漂泊,人生也只不过是从一个遥远飘向另一个遥远,遥远连着遥远,叫宿命。钟立风在《像艳遇一样忧伤》中唱道:“凡事皆有神迹,只需用心體会。”认真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物,相信所有遭遇皆为命中注定,生死亦然。若无完尽,随遇而安。再青春,我们一定重新回到“六十号”。遥想一座南城,以及南城里的艳遇和姑娘。
其他文献
火车向前  17岁,我第一次坐火车离开家乡  火车是一只大鸟  扇动青春的翅膀  在铁轨上鸣叫,滑翔  上车之前,我说方言  上车之后,我说普通话  之前,像迫不及待地逃离  之后,又那么格格不入  而一节节铁轨铺设着我  趋向人世的大一统  灵魂的轮毂拖载着沉冗的肉身  途经落日,途经无数长夜和隧道  當绝望碾过死时  我想起了倒在轨道上的海子  和另一些倒下去就无法前行的人  隐秘的退路被更快
期刊
山 中  谁说深山寂静,核桃树下的木耳  灌满了蝉的嘶鸣  谁说苔藓阴暗,一小股水流反复打磨  已经磨出乌蒙大地新绿的光芒  谁说光无重量,蹿高的山雀  坠拉下来影子的灰色衣衫  谁说上苍渺远,我站起身来,尚未抬头仰望  乌蒙的天空就低下来数尺,靠在我肩膀  镰 刀  秋天深了,镰刀将割去这大地上  荒芜的秸秆  秋天深了,母亲已经苍老  她弯向大地的时候  上苍也打好了一把,银白的镰刀  “你和
期刊
在河西走廊等一列火车驶过  河西走廊啊,我始终在等你  哪怕岁月染白了时间  哪怕风尘落满双鬓,还等  像一块历经百年的戈壁石  等待另一块,等胸中的火把熄灭  等一群舞动火把的人  等微风中直立的沙子不再流浪  请它交出青草的家园  等黑夜里遗失的骆驼不再迷惘  请它说出公主的花环,和楼兰  等红尘中迷失的村庄  等它说出年代久远的沧桑和盛世荣昌  等待一块石头迸发出  落日的深井和明月的溪流 
期刊
杜甫在秦州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秦州杂诗》  诗歌很轻  颠沛很重  时光很新  古柏很旧  他们说到杜甫时  眼角湿润  像忆起已故的老父亲  也曾阅尽大地的残破与疾苦  从东柯草堂到南郭寺  作为一个失败的即兴表演者  站在杜甫雕像面前吟诵自己的诗  同时在内心检索诗圣的名句  那一刻 我的魂灵被放逐到最低处  多么羞愧的冒犯啊  “杜甫在秦州”  ——这个句子本身就是一首
期刊
衡州窑  从烈火里取出光和时间的骨头  工匠们都是异想天开的诗人  他们,在低处写高于想象的唐诗宋词  万里江山的社稷风云,赋予泥土生命的荣耀  一个又一个春天,在光阴里远走高飞  地下永远埋着金子和苦难。经典的形成过程  沉默也是一种生长。看不见的深处  奔涌的血,有纵横天下的胸襟  当灵感的釉和青花与一场火遭遇  灵魂之门打开了,五颜六色  忽略表面的粗糙,生活有多种形状  行走于草木的江湖,
期刊
月 光  凌晨,你打飞的  从梦里来  客厅这个停机坪  刚好降落你一袭好看的花裙  你在沙发上小憩  白色的相思  种了一屋  杯里有满满的清水  你跳进去  把自己泡成一杯浓茶  高高挂在仰望里的  月亮没意思  你不是月  是喝一口就钻心的光  岩 泉  从石头中  拿走雷电  拿走神  拿走江山  剩下一座岩,不用劈  会泪流  错 过  错过花朵。另一个我今生很难  开成与自己严丝合缝的
期刊
七彩丹霞  是的  在无波无纹的极致宁静面前  亿万年的深情也只是一片雪花  但没关系  雪花的深情不为荡起涟漪,只为盈润自己  所以,还是深情吧,还是思念吧  还是将激情藏进无言吧  还是在心中默默呼喊那三个字吧  还是拈花微笑,遥望长空吧  还是入定千年,等待命中的践约吧  还是张开双臂,勾勒一个虚无的拥抱吧  当沧海炼成丹霞  就站在这虹山之巅  将亿万年的深情  释放在这西部古老阳光下吧 
期刊
对作家严英秀的小说,一直以来是非常喜爱的。2017年安静的冬日里,一篇接一篇地读完了《严英秀的小说》《纸飞机》《芳菲歇》三部中短篇小说集。作为一个同龄人,我从她的作品里窥见了岁月烟尘里我们那一代人的真实足迹和情感体验。同时,作为一个同族人,我也从她的笔下感受到了深刻的民族意识,尽管,她从来不曾在写作中刻意突出过地域和民族身份。她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书写当代城市生活,表现知识女性情感命运的普通作家”。
期刊
在当代“70后”作家的书写中,弋舟是为数不多的兼具现实感与抽象感写作的作家之一,回顾他的作品,从世纪之交的《跛足之年》,到后来的《战事》、《蝌蚪》、《刘晓东》、《我们的踟蹰》以及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再到近来的《丙申故事集》、《丁酉故事集》,依稀可看出作家是经历了一个不断升华的写作过程,但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内核却是始终未变的,那就是少年般的对小说这门艺术的执拗与天真,以及英雄主义的孤绝,这种孤绝之气正是
期刊
秋天,一朵花的遭遇  要像秋天的蓝,她一遍遍清洗自己  我们可以叫她兰兰,也可以叫她梅朵  偶尔,和风声窃窃私语;阳光好的时候  她就尖叫。而雨,有些急躁,总是跺着脚  她在雨中慌乱的样子,和我们一样  但我们都没有躲避,任雨水  一次次,冲刷身体  我们都没有放过自己  路过广场  雨后,风把从远方带来的清冽  静静地吹过广场。其间夹杂着凉州方言  嘈杂,急切,像一枚枚石头  从嘴里投掷出来,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