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chu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感受波澜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被狮子追杀的小熊》片段一:一只小熊被一头狮子追赶;追赶到河边时,小熊爬上一段倒伏的树干,树干的大部分悬在河流上方。)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生1:狮子爬到树干上,抓住了小熊。
  生2:狮子爬到树干上,树干折断了,小熊和狮子一同掉落到水中。
  生3:狮子在岸边看了一会儿,觉得无趣,跑开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继续看视频。
  (播放片段二:狮子步步紧逼,小熊继续往前爬。突然,树干折断了,小熊掉进湍急的河流中。画面静止在狮子放大了的脸上。)
  师:看到这儿,跟你们想的一样吗?请大家继续猜猜看,接下来的情节会如何发展?
  生4:小熊被河水冲走而得救。
  生5:狮子回到岸边,奔跑着追逐小熊,一直追到力气用尽,小熊最终获救。
  生6:狮子跳进河中,一边游一边追小熊,最终追上小熊并把它吃掉了。
  师:你们说的情节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大家注意到现在静止的画面了吗?
  生7:狮子的表情看起来不同寻常,像在思考。
  师:这个同学很有想法。那你有没有新思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生7:我觉得接下来狮子一定会抓到小熊,然后小熊又会巧妙地逃走。
  师:同学们觉得他设计的情节合不合理?
  生(齐):合理。
  师:这就告诉我们,故事的情节可以有创意,但不能荒诞不经,太花哨的话就有哗众取宠之嫌。我们接着看视频。
  (播放片段三:小熊紧紧抓住折断的树干,顺着水流在河面上漂浮。突然画面一转,狮子正在不远处河中央的大石头上等着小熊。)
  师:接下来,这个事件又会怎样发展变化?
  生8:小熊漂到狮子那儿时,正巧有一段树干架在岸上,小熊迅速逃上岸。
  师:你提出了新的思路,小熊靠运气成功逃脱。我们来看看真实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播放最后一个片段:小熊漂到河中央时,发现狮子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于是不断地发出哀嚎。突然,岸边传来更响的嚎叫,出现了一头大熊。狮子见状,迅速逃开,小熊顺利地与大熊团圆。)
  师:同学们想一想,视频中的这个故事的情节有什么特点?
  生9:情节比较紧张,一波三折。
  师:如果这段视频中的每一处变化都被我们预料到了,我们就会觉得无趣,而这些意想不到的情节波折,就是故事的创意所在。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如何写情节有波澜的故事。
  二、解析故事,探秘波澜
  师:情节曲折的故事才是好故事,一波三折的故事才精彩。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三则故事,分析一下故事中的波澜分别在哪里,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谁来说说第一则故事的情节波澜在哪里?
  生1:屠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狼,这是一重波澜;屠夫投骨给狼,结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这是二重波澜;屠夫杀狼,这是三重波澜。
  师:你可以把答案简化一下吗?
  (生1沉默。)
  师:请坐。谁来帮帮他?
  生2:在《狼》这则故事中,屠夫经历了“遇狼”“惧狼”“御狼”三重波澜。
  师:那么,你觉得这则故事的情节发展怎么样?
  生2:形势越来越危急。
  师:像这样形势愈来愈险恶,一层一层深入的方法可以称之为——
  生2:层层深入法。
  师:层层深入,关键在于制造愈来愈紧张的气氛,然后在恰当的时候剧情陡然反转。请坐。我们来看第二则故事。谁来讲一讲?
  生3:在《社戏》这则故事中,“我”盼望去看戏,可偏不凑巧没有船,这是一次波澜;八叔的船回来了,又制造了波澜——大人没有时间;而后小伙伴们愿意同“我”一起去,却又有了第三次波澜——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不可靠。
  师:这几重波澜给“我”想去看社戏制造了接二连三的——
  生3:障碍。
  师:像这样不断出现新矛盾,接二连三出现障碍的方法可以称之为——
  生(齐):制造障碍法!
  师:制造障碍,关键在于合理想象。障碍的产生要顺乎理,从而使得战胜障碍的过程合乎情。这一连串的“障碍”,就把简单的情节叙述得跌宕生姿,一波三折。我们继续来看第三则故事。谁来?
  生4:这个故事中,首句“八旬老太不是人”制造了第一次波澜,第三句“三个儿子都做贼”制造了第二次波澜。
  师:你可以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4(很小聲):制造波澜法。
  师:再想想,纪晓岚说的一、三两句话容易让人产生什么?
  生4:误会。
  师:对!那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4(声音洪亮):制造误会法!
  师:制造误会,关键在于“故意为之”,即利用时间、地点、人为因素,故意造成人物之间的误解,使文章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令读者读来饶有兴趣。同学们,以上三则故事都产生了几重波澜,它们还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5:都有起因,有波澜和结局。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故事的一般结构。(板书:故事=起因+波澜×N+结局)
  三、课堂练笔,巧设波澜
  师:刚才同学们一直在读故事、析故事,现在,请同学们来写一写故事。
  (投影:“很多事物或情境都可能引发故事,比如眼睛、头发、嘴巴,比如校服、手机,又比如军训、旅游、社会实践等。小组讨论,以‘               的故事’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设定几个情节,使故事有波澜。列出情节即可。”)   生1:我们小组写的是《军训的故事》。起因:新生入学军训。波澜一:“我”由于身体素质不好,站了半小时军姿就晕倒了。波澜二:天气太热,“我”喝了冰水,闹了肚子。结局:“我”咬牙坚持,最终与同学们一起完成了军训。
  生2:我们小组写的是《青蛙看海的故事》。起因:一只青蛙非常想去看海。波澜一:苍鹰讥笑它不可能看到海。波澜二:猴子嘲笑它不自量力想去看海。结局:青蛙通过不懈努力,最终看到了大海。
  生3:我们小组写的是《上学的故事》。起因:今天早上父母不在家,由爷爷送“我”上学。波澜一:爷爷是个慢性子,动作慢。波澜二:刚出门一会儿,“我”发现忘了戴眼镜。波澜三:电瓶车没电了。结局:紧赶慢赶,“我”总算没迟到。
  生4:我们小组写的是《座位的故事》。起因:高铁上,一名看上去文质彬彬的男子坐了一名女子的座位。波澜一:女子请男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男子不愿意。波澜二:女子叫来列车长,列车长请他回去,但他声称自己站不起来,拒绝离开座位。波澜三:当晚,男子在微信里向朋友描述白天的经历,声称自己把一车厢的人耍得团团转。波澜四:迫于舆论压力,隔天晚上,男子发视频道歉,表示悔恨与自责。结局:该男子被治安处罚,并被限制购票乘坐火车。
  ……
  师:同学们写得都不错,尤其是第四组写的故事,选材新颖,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耐人寻味。编写故事,其实就是考查大家的构思能力和写作能力。只要我们构思巧妙,一定能使有限的篇幅“尺水风动波澜起,一波三折妙趣生”。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写的作文拿出来,运用刚才所学方法,用红笔在故事中画出或添加波澜,注意情节发展要合乎情理。
  (生修改,师巡视。)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作文吧。
  生5:我写的是《蜻蜓送礼物的故事》。我的作文本来没有波澜,经过修改,我添加了三重波澜。故事的情节是:蜻蜓想给青蛙织一件外衣当作礼物,第一天晚上,蜻蜓把衣服剪坏了,于是它告诉青蛙,做外衣太费时间,要改成一件背心;第二天晚上,蜻蜓不知怎的,又剪坏了,于是它告诉青蛙,那块布做成帽子最好看;第三天晚上,果不其然,蜻蜓又把布给剪坏了;最后,到了青蛙生日那天,蜻蜓送了它一块手帕,青蛙依然非常高兴,认为蜻蜓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师:在你的文章中,运用了老师刚刚讲的哪种方法?
  生5:制造障碍法。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老师相信你已经掌握了让故事波澜起伏的方法了。老师希望,今后同学们都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你们的文章中去。刚才,老师在看同学们修改作文时,还发现了几个问题,请大家注意:①故事重点在于写事,不在于写人;②人物、物品、事件、感情、主题、情节之中,情节是第一位的;③语言使用要精练。
  四、 課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了如何写情节有波澜的故事,希望你们能学以致用。此外,在写作文时,不但情节要有波澜,还要注意立意高远、选材新颖、融入真情实感,这样才能让你的作文更加吸引人。下课!
  【教学反思】
  新课标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创意写作教学既需要研究教学手段的创新,也要研究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应该注重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让他们愿意写,喜欢写,擅长写。因此,本堂作文指导课,我以“如何写情节有波澜的故事”为教学立足点,不仅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内容并加以表达,而且引导他们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这堂作文课中,不少学生就从生活中的小事落笔,例如《军训的故事》《上学的故事》《青蛙看海的故事》等,都是源于生活实际,再添加合理的想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尤其是第四组展示的作文《座位的故事》,学生听后,一片感叹,说明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如果故事能写到这样的程度,就有了趣味,有了意蕴,就会吸引读者一口气读下去。
  执教过程中,我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对学生思维的拓展有所欠缺,对学生的构思指导不到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好一节有创意的作文指导课,我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实践。
  (作者单位: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2019年5月,笔者有幸在江苏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教授了一节体验式英语阅读教学课,以濒危动物为主题,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与分析。  本节课,笔者尝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体验(self-learning),互动体验(interaction),实践体验(practice)的模式,设计阅读圈(reading circle)环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刺激学生主动思考、表达。笔者在
期刊
基地名片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初中英語学科课程基地由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无锡市英语学科带头人谢建民老师领衔。课程基地的主要目标是带好一支初中英语青年教师队伍,积极搭建教育教学研究平台,引领课程基地的成员提高专业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与自我完善,并辐射周边区域英语教学,促进全市初中英语课程的建设发展,使课程基地成为无锡市初中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平台、示范的基地和优
期刊
摘要  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教与学,从整体、建构和发展的角度,能让学生更好地构筑知识体系,提高思维能力和寻觅系统思想,更好地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数学核心素养 系统思维 教学实践策略  新课标中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论述是这样的: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个方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微型片段式的结构。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运用系统思维进行教
期刊
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多种,阅读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阅读力是指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以语言力、思维力、审美力等为主的学习力。阅读力是初中生诸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  阅读力是评价学习力的主要依据,决定着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也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然而,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阅读力问题是触目惊心的,例如:阅读视野不够开阔,读物选择不够经典,阅读方向不够明确,阅读兴趣不够
期刊
摘要  以沪教版8A Unit7 Reading:Memory Corner为例,从立足文本、汲取文化知识,联系语篇、理解文化内涵,开拓思维、体验文化差异,辩证思考、形成文化立场四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识记词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词汇 跨文化意识  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英语作为全世界最广
期刊
核心素养是适用于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关键能力中的思维能力则是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思维是一种有依据的思考,是建立在事实和现有数据基础上的思考;思维是一种有条理的思考,能够理清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逻辑关系。本文以牛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Unit 4 中Gulliver in Liliput这篇小说体语篇为例,从内容、人物、主旨三个方面探究培养初中生思维品质的方法。  一
期刊
张慧慧老师执教的创意作文展示课“学写情节有波澜的故事”源于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训练点“学写故事”。教材中对此训练点的要求是:“写故事一定要有头有尾,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我们知道,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首动听的乐曲,可以使人通过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鲜活的图景。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觉得非看下去不可。从观课情况看,张老师把这节作文课定位为“学写情节有波澜的故事
期刊
摘要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更应关注实践性知识的获取。教师实践性知识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生成、内化并发展。在教师知识的情境性指引下的教师研修体现为项目化学习、浸入式学习、创造性学习等特点,目的在于达成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知识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  专业发展 教学情境 知识情境性 实践性知识  教师专业发展亟须关注实践性知识的习得,而实践性知识主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
期刊
江苏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连外”)把教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一同确立为学校的头号工程,不断加大教科研的力度,加快课改的速度,全力提升教学团队建设的品质。连外以教科研推进“生·动课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生·动课堂”带动课堂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校、强校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 用“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学团队的学习力  在连外,“学习型组织”是提升教师思考力、创新力的重
期刊
一、 Lead-in  T: I will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four groups. The more you answer the questions correctly in your group, the better grades your group will get.(采用小組合作学习和激励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