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语文教师角色如何转变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c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新课程逐渐推广之际,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
  一、语文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转变
  (一)导演的角色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读、说、演,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
  (二)舵手的角色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
  (三)记者的角色
  话题作文是近几年中考的考试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老师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这时,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
  二、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
  (一)变单一学习为合作学习
  合作既要有师生间的合作,也要有生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见解,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生生间的合作要有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各小组成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彼此交流各自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中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二)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的语言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动态组合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陶冶情操,培养个性。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亲自去调查、了解、研究,去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变讲授教学为活动教学
  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最主要的途径是活动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观,它视教学过程,尤其视课堂教学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活动是建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因此,活动式教学是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活动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活动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
  三、语文教师应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转变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要树立三种观念
  1.课程资源观。例如,教科书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科书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教科书、编教科书。事实上,教科书只是随造纸印刷术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课程资源。仅以教材而论,教科书也只是教材之一种,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音像、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走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场所。
  2.系统优化观。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中的各因素的组合、配置和优化的过程,任何一种因素发挥作用,只能收到局部的效果,而不能取得教育的整体效果。
  3.潜课程观。潜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被人忽视的各种因素,以及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要具备三种能力
  1.遴选、鉴别的能力。现代语文教师的教育职能已不能囿于课堂教学和教授课本,他应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同时还是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遴选、鉴别者。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善于发现、果断取舍和价值判断的能力。
  2.组合、沟通的能力。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语文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
  3.协调、沟通的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学生传统语文学习方式的现代转换与超越,同时也是教师语文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
  以上从不同视角对语文教师角色进行了基本定位,其实语文教师远不是“圣人与完人”,能够分身从事多种职业,只不过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够行使上述角色的功能与职责。教师在新课程中扮演多重角色乃是大势所趋。因此,徘徊与张望只能拉大教师与新课程的距离,使自己游离于课程改革之外。对于教师来说,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尽快地融入到课程改革中来,尽早找到自己与新课程的差距,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以便在新课程实施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
其他文献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学习情感”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  一位德国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苏轼也曾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可有几人能做到,大多数人都在尽力展示自己聪慧的一面,正如孔雀展屏,用最华丽的羽毛来掩饰最为丑陋的地方。敏感的人,是生怕别人知晓自己缺点的人,把自己的缺点视为秘密,尽力地掩饰起来,因此敏感的人一定是很容易受伤的人。渡边在他的《钝感力》一书中认为,钝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外世的态
一般地,作品分析并不要求对每一部分都用同样的力气去做,而是要抓住文章关键的部分——尤其是关键词,来明确文章的精髓。对《阿长与》,我也用此法引导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不仅“长妈妈”名字特别,而且作者对其态度也很不一般。鲁迅对于他的保姆阿长,比之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感情变得复杂了。这是篇回忆儿童往事的文章,因而童心童趣充满其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一些表面上互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最佳时间,特别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如果忽视课堂上的吸收,就等于放弃了宝贵而有限的学习时间,英语学习同样如此。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和条件,但是如果离开了课堂教学,那就失去了主要“阵地”;如果只成为教师的满堂灌,而没有学生积极配合,教学质量就得不到提高。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我决定做以下尝试。  一、创造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提高
“泉州市2014年‘三下乡’启动仪式——欢乐泉州 走进虎邱大型文艺汇演要在虎邱茶业学校举行了。”高校长一宣布这个好消息,同学们都乐开了花,又可以近距离欣赏叔叔阿姨们带来的精彩表演了。  1月28日上午8点多,老师们就带着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虎邱茶业学校。涌动的人潮,雷动的掌声告诉人们这里就是欢乐的海洋,歌舞的世界。叔叔阿姨们的表演精彩纷呈,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提线木偶“花好月圆”。  隨着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演播式教学正向网络化教学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无论是在资源共享、情景的创设还是教学的过程、方式或方法上,都有着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目标,或者可以说是让学生获得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增强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让网络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开始。网络,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有这样的具体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阅读和写作刚处于起步阶段,光靠课堂上的阅读和课内16篇习作的要求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在老师的引领下,有计划地开展课外的读写
【摘 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时师生需互换一下位置。”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想批评时,先冷静下来。转化学生,有时仅依靠批评是不行的,需要采用更多的方法,用教育的规律去引导学生。本文通过上课之前学生和老师懒散表现的课堂背景描写,加上老师适度的提醒,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使得应有的转变变得简单。因此在学生需要时,把握住精微瞬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及时提供帮助,把握学生心理的奥秘,从心里爱学生,
【摘    要】  笔者在美术教学中采用诗画一体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就针对诗画一体教学,论述了其基本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美术;诗画一体;情境;为诗作画;为画配诗  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话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也力求让自己创作的画能够拥有一种诗意
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最大限度发展。也就是说,从大多数中等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数学教学的基本前提下,应同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推行因材施教。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心理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推进分类分层教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既能“吃了”,也能“吃饱”,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发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