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美主义不完美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完美主义可以分为两种:适应的、健康的“积极完美主义”和不适应的、神经质的“消极完美主义”。其中“积极完美主义”是对完美的渴望和追求,在很多时候具有优势,能够成为推动人们努力工作并为自己设定高标准的重要动力。渴望成功是人类的天性,较高的期望确实能够带来较大的成就。许多人不断激励自己以实现越来越高的目标,常常带来个人的成功以及社会的进步。
完美主义是多数人会羞涩甚至带点小骄傲地承认的特质之一。然而在追求一个成功幸福的人生时,必须确立现实的标准,并且欣赏自己的成功,对所取得的成就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事实上,绝大多数人追求的生活不仅要幸福,而且必须完美,不能容忍犯错失误,哪怕是一点瑕疵也不行。比如一块洁白的手帕上有那么一个污点,在他们眼里就会无限地扩大,最后宁愿毁掉,也不愿忍受其存在。但现实生活永远不可能毫无瑕疵,因此常常陷入沮丧,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导致自杀倾向。苛求完美恰恰是寻求幸福的最大障碍,看似追求完美,实际上只是在避免犯错,属于不适应的、神经质的“消极完美主义”。
“‘消极完美主义’其实并不是对于完美的合理追求,它更多的像是一种思维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琳·布朗在分析“消极完美主义”者的心态时解释道,“如果我有个完美的外表,工作不出任何差池,生活完美无瑕,那么我就能够避免所有的羞愧感、指责和来自他人的指指点点。”
作为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经历了苹果公司几十年的起落与兴衰,被认为是计算机业界与娱乐业界的标志性人物,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信、娱乐和生活方式。在他诸多的价值观中,“非黑即白”的完美主义思想占据主要地位。乔布斯渴求完美,并不太善于退而求其次或是适应可行的方案,认为“一个人不是英雄就是蠢材,一个产品不是奇迹就是垃圾”。这种极端完美的思想不仅体现在苹果的产品上,还表现在他对广告、建筑设计和音乐等等很多事物上,执着于每一步骤的细节都要精益求精。与此同时,他对队员的要求也极度苛刻,系统地关注每一个事情。“如果你要建设一个由一流队员组成的团队,就必须要狠,如果吸收了几名二流队员,他们会招来更多的二流队员。”
乔布斯的个性和修禅与吸食迷幻药的经历有关。禅是个很玄乎的东西,讲究“灵性”,迷幻药也玄乎,没人知道他吃了迷幻药后想的是什么东西,但是这两者都能够让人更接近自己的内心。除去“现实扭曲立场”外,乔布斯的很多行为也让人难以理解。例如,一直坚持苛刻的素食习惯,哪怕是得了癌症需要进补都坚持着,癌症治疗初期拒绝手术。他2011年10月5日因患胰腺癌病逝,享年56岁,临终前表示“我有过很幸运的事业和人生,已经做了我能够做的一切”。的确,乔布斯充分地向世人展示了“为内心而活”的另类人生方式和敢于探索未知道路的内心旅程。
多项研究发现,太过追求完美不仅会导致压力倍增,而且会带来多种健康問题。加拿大约克大学心理学家戈登·弗莱特将“完美主义者”分为三类:自我导向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他人导向型(对身边人严格要求)和社会导向型(相信父母、老板或同事等其他人,并对别人要求完美)。对100名心脏病患者的调查发现,完美主义者不但罹患心脏病风险更大,而且心脏病康复速度更慢,主要原因包括自我压力大、情绪消极和缺乏社会支持。
伊朗德黑兰大学的一项近期研究显示,由于持续承受着巨大压力,遇到问题硬扛着,导致完美主义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增加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代谢疾病危险。自我导向型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成为工作狂,社会导向型完美主义者睡眠质量更差。
最优主义接地气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将“消极完美主义”直接叫作“完美主义”,而将“积极完美主义”称为“最优主义”,强调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完美主义者将人生的道路视为一条直线,只关注结果以致热衷于设定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目标;最优主义者则把人生看作不规则的、螺旋式上升的曲线,将挫折和失败当成自我成长的最好反馈,在奔向目标的同时还会享受过程中美好的一切。完美主义者和最优主义者之所以完全两样,关键在于前者教条、苛责、防备心强,拒绝现实,拒绝失败,拒绝负面情绪,拒绝成功;而后者适应力强、宽容、乐于接纳意见,接受现实,接受失败,悦纳负面情绪,享受成功。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连续统一体上只存在两极,无法意识到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完美主义源于幼儿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即‘要么全有,要么全无’,思维方式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英国心理学家阿瑟·帕克特指出,“完美主义对失败情绪强烈,如果做不到最好,那就是最差。倘若不是完美无瑕,那就是一无是处。要么就是非凡,要么就是平庸。”
在完美主义者眼里,世界的表面非常简单,事情只有对或错、好或坏、最坏或最好、失败或成功,没有偏差,没有复杂的特殊情况。在通往终点的直线道路上,任何一个失误,无论是多么微小、多么短暂,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种不幸的失败。
最优主义者的认知却大相径庭,虽然标准是存在的,例如比赛中赢了或者输了,追求的目标成功了或者是失败了,但是在两个极端的中间还存在着许多的可能性,它们对自身而言是必要的,并且价值非凡。最优主义者的可贵之处体现在能够从不算完美的表现里找到价值、满足和幸福。这些正是完美主义者无法得到的。
也许真正的完美,从来都是不完美。据说当初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欧洲人1820年在希腊爱琴海米洛岛的山洞里发现了断臂的维纳斯雕像。维纳斯也称米洛的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代表爱与美的女神。雕像高203厘米,由两块大理石拼接而成,两块大石头的连接处位置非常巧妙,在身躯裸露部分与裹巾的相邻处。作为一座拥有黄金分割比例完美设计的圆雕,四面都可以欣赏,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雕像独有的残缺之美,让审美者用自己的心灵和感受去填补空白,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几百年来,不少艺术家对这双残臂做出种种的猜测和估计,提出很多复原双臂的设计方案,但是无论怎么接,都在断臂的维纳斯原作面前黯然失色。虽然他们心中都有一个自己认为最美的维纳斯,但事实证明保留现在看到的模样也许就是最好的选择。人们最终领悟到,残缺才是最美的。世界上没有完美这么一回事情,万事追求完美的结果最终将一事无成,甚至带来灾难。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浮,断臂维纳斯给我们留下了最不完美的完美。如果维纳斯是完好无损的,它便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尊雕像。而它的缺损,使之变成了不确定的、不具体的、带有象征意义的雕像,许许多多人们所想象的包含了无数可能的那些雕像。维纳斯偶然的并非刻意和人为的“部分”残缺,换来的是审美者对完整雕像的揣测和设想,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美的追求,这正是断臂维纳斯的魅力所在。
知足常乐的奥义
完美主义常常始于童年时期,家长和老师鼓励他们的孩子努力成为成功人士。对他们的成就给予表彰和奖励,在某些情况下对未能達标进行惩罚。不幸的是,在学校、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去追求“优秀”,会带来一生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想要达到完美是痛苦不堪的,因为它通常受到两方面需要的驱动:一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渴望,一方面是害怕做不好的恐惧。”心理学家莫妮卡·拉米雷斯·巴斯科总结道,“说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点也不为过。”
泰勒博士提出“足够好了”的思维方式,指出幸福存在于被当代人称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上。21世纪的现实世界竞争激烈,压力巨大,能平衡人们所有的承诺和期望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在所有需要做和想要做的事情上找到的平衡点在哪里?泰勒博士决定从自己身上进行试验。他在对自己的整体状况进行反思后,将父亲身份、爱人身份、专业、朋友和个人健康确定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方面。
为了从完美主义者的幻想世界走出来,慢慢地转变为一个“足够好了”的最优主义者,泰勒博士极大地调整了自己的生活。首先接受“我无法面面俱到”的现实,接下来问自己“在非常重要的五个领域里,每一个方面做到什么样子就算‘足够好了’”。他采用一整套全新的方法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期望值,例如,每天在工作上花12个小时,每周2次、每次1小时练瑜伽,加上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慢跑,每周和妻子外出一次,每周和朋友们见一次面,剩下的晚间时光则与妻子和孩子们在家里共同度过。
“这确实和我完美主义者的理想相差甚远,但是这样(只能是这样)已经足够好了。这些在我看来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在各种各样的要求和生活的限制下,自己所能做出的最好的安排。”泰勒博士高兴地说,“采用‘足够好了’的思维方式后,我修正了自己一系列的期望值。压力随之减轻了许多,一种未曾有过的满足感替代了过去一贯的挫败感。出乎意料的是,我的精力更充沛,注意力更集中。”
“足够好了”的基本理念要求从整体上接纳和遵从我们生命的限制,然后寻找最佳的或是接近最佳的方式来分配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只有这种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引导人们做到最好,达到个人表现的最优水平。摒弃完美主义者的极端思维,像最优主义者那样接受和适应变化和不确定性,才能开始一个更加幸福的人生。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完美主义可以分为两种:适应的、健康的“积极完美主义”和不适应的、神经质的“消极完美主义”。其中“积极完美主义”是对完美的渴望和追求,在很多时候具有优势,能够成为推动人们努力工作并为自己设定高标准的重要动力。渴望成功是人类的天性,较高的期望确实能够带来较大的成就。许多人不断激励自己以实现越来越高的目标,常常带来个人的成功以及社会的进步。
完美主义是多数人会羞涩甚至带点小骄傲地承认的特质之一。然而在追求一个成功幸福的人生时,必须确立现实的标准,并且欣赏自己的成功,对所取得的成就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事实上,绝大多数人追求的生活不仅要幸福,而且必须完美,不能容忍犯错失误,哪怕是一点瑕疵也不行。比如一块洁白的手帕上有那么一个污点,在他们眼里就会无限地扩大,最后宁愿毁掉,也不愿忍受其存在。但现实生活永远不可能毫无瑕疵,因此常常陷入沮丧,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导致自杀倾向。苛求完美恰恰是寻求幸福的最大障碍,看似追求完美,实际上只是在避免犯错,属于不适应的、神经质的“消极完美主义”。
“‘消极完美主义’其实并不是对于完美的合理追求,它更多的像是一种思维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琳·布朗在分析“消极完美主义”者的心态时解释道,“如果我有个完美的外表,工作不出任何差池,生活完美无瑕,那么我就能够避免所有的羞愧感、指责和来自他人的指指点点。”
作为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史蒂夫·乔布斯经历了苹果公司几十年的起落与兴衰,被认为是计算机业界与娱乐业界的标志性人物,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信、娱乐和生活方式。在他诸多的价值观中,“非黑即白”的完美主义思想占据主要地位。乔布斯渴求完美,并不太善于退而求其次或是适应可行的方案,认为“一个人不是英雄就是蠢材,一个产品不是奇迹就是垃圾”。这种极端完美的思想不仅体现在苹果的产品上,还表现在他对广告、建筑设计和音乐等等很多事物上,执着于每一步骤的细节都要精益求精。与此同时,他对队员的要求也极度苛刻,系统地关注每一个事情。“如果你要建设一个由一流队员组成的团队,就必须要狠,如果吸收了几名二流队员,他们会招来更多的二流队员。”
乔布斯的个性和修禅与吸食迷幻药的经历有关。禅是个很玄乎的东西,讲究“灵性”,迷幻药也玄乎,没人知道他吃了迷幻药后想的是什么东西,但是这两者都能够让人更接近自己的内心。除去“现实扭曲立场”外,乔布斯的很多行为也让人难以理解。例如,一直坚持苛刻的素食习惯,哪怕是得了癌症需要进补都坚持着,癌症治疗初期拒绝手术。他2011年10月5日因患胰腺癌病逝,享年56岁,临终前表示“我有过很幸运的事业和人生,已经做了我能够做的一切”。的确,乔布斯充分地向世人展示了“为内心而活”的另类人生方式和敢于探索未知道路的内心旅程。
多项研究发现,太过追求完美不仅会导致压力倍增,而且会带来多种健康問题。加拿大约克大学心理学家戈登·弗莱特将“完美主义者”分为三类:自我导向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他人导向型(对身边人严格要求)和社会导向型(相信父母、老板或同事等其他人,并对别人要求完美)。对100名心脏病患者的调查发现,完美主义者不但罹患心脏病风险更大,而且心脏病康复速度更慢,主要原因包括自我压力大、情绪消极和缺乏社会支持。
伊朗德黑兰大学的一项近期研究显示,由于持续承受着巨大压力,遇到问题硬扛着,导致完美主义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增加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代谢疾病危险。自我导向型完美主义者更容易成为工作狂,社会导向型完美主义者睡眠质量更差。
最优主义接地气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将“消极完美主义”直接叫作“完美主义”,而将“积极完美主义”称为“最优主义”,强调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完美主义者将人生的道路视为一条直线,只关注结果以致热衷于设定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目标;最优主义者则把人生看作不规则的、螺旋式上升的曲线,将挫折和失败当成自我成长的最好反馈,在奔向目标的同时还会享受过程中美好的一切。完美主义者和最优主义者之所以完全两样,关键在于前者教条、苛责、防备心强,拒绝现实,拒绝失败,拒绝负面情绪,拒绝成功;而后者适应力强、宽容、乐于接纳意见,接受现实,接受失败,悦纳负面情绪,享受成功。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连续统一体上只存在两极,无法意识到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完美主义源于幼儿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即‘要么全有,要么全无’,思维方式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英国心理学家阿瑟·帕克特指出,“完美主义对失败情绪强烈,如果做不到最好,那就是最差。倘若不是完美无瑕,那就是一无是处。要么就是非凡,要么就是平庸。”
在完美主义者眼里,世界的表面非常简单,事情只有对或错、好或坏、最坏或最好、失败或成功,没有偏差,没有复杂的特殊情况。在通往终点的直线道路上,任何一个失误,无论是多么微小、多么短暂,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种不幸的失败。
最优主义者的认知却大相径庭,虽然标准是存在的,例如比赛中赢了或者输了,追求的目标成功了或者是失败了,但是在两个极端的中间还存在着许多的可能性,它们对自身而言是必要的,并且价值非凡。最优主义者的可贵之处体现在能够从不算完美的表现里找到价值、满足和幸福。这些正是完美主义者无法得到的。
也许真正的完美,从来都是不完美。据说当初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欧洲人1820年在希腊爱琴海米洛岛的山洞里发现了断臂的维纳斯雕像。维纳斯也称米洛的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代表爱与美的女神。雕像高203厘米,由两块大理石拼接而成,两块大石头的连接处位置非常巧妙,在身躯裸露部分与裹巾的相邻处。作为一座拥有黄金分割比例完美设计的圆雕,四面都可以欣赏,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雕像独有的残缺之美,让审美者用自己的心灵和感受去填补空白,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几百年来,不少艺术家对这双残臂做出种种的猜测和估计,提出很多复原双臂的设计方案,但是无论怎么接,都在断臂的维纳斯原作面前黯然失色。虽然他们心中都有一个自己认为最美的维纳斯,但事实证明保留现在看到的模样也许就是最好的选择。人们最终领悟到,残缺才是最美的。世界上没有完美这么一回事情,万事追求完美的结果最终将一事无成,甚至带来灾难。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浮,断臂维纳斯给我们留下了最不完美的完美。如果维纳斯是完好无损的,它便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尊雕像。而它的缺损,使之变成了不确定的、不具体的、带有象征意义的雕像,许许多多人们所想象的包含了无数可能的那些雕像。维纳斯偶然的并非刻意和人为的“部分”残缺,换来的是审美者对完整雕像的揣测和设想,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美的追求,这正是断臂维纳斯的魅力所在。
知足常乐的奥义
完美主义常常始于童年时期,家长和老师鼓励他们的孩子努力成为成功人士。对他们的成就给予表彰和奖励,在某些情况下对未能達标进行惩罚。不幸的是,在学校、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去追求“优秀”,会带来一生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想要达到完美是痛苦不堪的,因为它通常受到两方面需要的驱动:一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渴望,一方面是害怕做不好的恐惧。”心理学家莫妮卡·拉米雷斯·巴斯科总结道,“说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点也不为过。”
泰勒博士提出“足够好了”的思维方式,指出幸福存在于被当代人称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上。21世纪的现实世界竞争激烈,压力巨大,能平衡人们所有的承诺和期望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在所有需要做和想要做的事情上找到的平衡点在哪里?泰勒博士决定从自己身上进行试验。他在对自己的整体状况进行反思后,将父亲身份、爱人身份、专业、朋友和个人健康确定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五个方面。
为了从完美主义者的幻想世界走出来,慢慢地转变为一个“足够好了”的最优主义者,泰勒博士极大地调整了自己的生活。首先接受“我无法面面俱到”的现实,接下来问自己“在非常重要的五个领域里,每一个方面做到什么样子就算‘足够好了’”。他采用一整套全新的方法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期望值,例如,每天在工作上花12个小时,每周2次、每次1小时练瑜伽,加上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慢跑,每周和妻子外出一次,每周和朋友们见一次面,剩下的晚间时光则与妻子和孩子们在家里共同度过。
“这确实和我完美主义者的理想相差甚远,但是这样(只能是这样)已经足够好了。这些在我看来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在各种各样的要求和生活的限制下,自己所能做出的最好的安排。”泰勒博士高兴地说,“采用‘足够好了’的思维方式后,我修正了自己一系列的期望值。压力随之减轻了许多,一种未曾有过的满足感替代了过去一贯的挫败感。出乎意料的是,我的精力更充沛,注意力更集中。”
“足够好了”的基本理念要求从整体上接纳和遵从我们生命的限制,然后寻找最佳的或是接近最佳的方式来分配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只有这种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引导人们做到最好,达到个人表现的最优水平。摒弃完美主义者的极端思维,像最优主义者那样接受和适应变化和不确定性,才能开始一个更加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