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要恢复生态平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e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和谐的动态关系。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语文教学构成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语文教法和语文文本是教学的客体,语文课堂是教学的环境,这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从新课程的视角看,它要求语文教学在教学的主体、客体和环境这三者之间体现出生态平衡。从教学实践的视角看,语文教学改革正在悄悄地走向另一个极端,优秀的语文教育传统在丢失, 语文课堂的特性在失去,语文教学的效率在降低,语文教学的生态平衡在遭到破坏。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大声疾呼:语文教学需要恢复生态平衡。
  
  一、维持语文教学主体的内外平衡
  
  1、自主学习和主导作用要平衡
  当前一些教师误解了“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的理念,出现了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课堂上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把课堂时间,课堂主体全交给了学生,却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结果是甲正确,乙真棒,丙很好,丁也不错。这样的教学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表面上是获得了学习的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教师的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要在自主和主导之间寻找平衡点,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因此,要想语文课堂高效,教师的“主导”一定要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一定要很好地维持二者之间的平衡。
  2、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要平衡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竞争合作、时有智慧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要特别注意: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体验。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语文合作学习的真谛。
  维持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之间的平衡,必须注意下面的适用条件:①当学习目标需要团队活动完成时,进行语文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习成员的体验,但要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感悟;②当学习内容有一定难度时,进行语文合作学习可以凝聚学习团队的力量,但要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思考;③当学习材料呈平行分布时,进行语文合作学习可以节约完成任务的成本,但要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吸收;④当学习愿望与常规设计相悖时,进行语文合作学习可以另辟蹊径,但要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思维。
  3、民主平等和严格要求要平衡
  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创设出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但课堂上学生随意散漫,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善于倾听,不乐于分享,课堂乱成一锅粥,还自诩为“美国式自由教育”,这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维持民主平等和严格要求之间平衡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但决不是放松管理,放任自流。中小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自我调控、自我管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还不强,需要一定的外力督促。严格要求不是苛求学生,也不是死死地控制学生,而是让规则看守课堂。课堂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都应有明确清晰的规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此基础上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这种畅所欲言的语文课堂,呈示出一种生态平衡之美。
  
  二、回归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
  
  1、注重积累
  现在有的语文教师热衷于“举一反三”,想通过讲深讲透极少量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在言语素养与能力上反刍“三”,试图以少胜多,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现当代语文教育之所以“少慢差费”,就是偏执于“举一反三”。
  传统的语文教学十分强调积累,强调“举三反一”。言语能力形成是积累,是“三”;有了这个“三”,才能让学生在言语能力与素养上反刍“一”,形成“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举三”,就越走向积累,越走向博览。
  目前,有些教师忽视学生对语文的感悟:有的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上,重文本的解构,轻人文气质的培养;有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对阅读文本浅尝辄止,然后便带领学生大搞所谓的情境体验;有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吹捧多元解读,完全忽视阅读文本的基本文化内涵。长此以往,只能使学生莫衷一是,既无法客观准确地解读评价作品,也不能提高其分析解读文本的能力,更谈不上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传统语文教学认为积累是基础,感悟是关键。感悟的一个指向是熟读后的精思。朱熹讲:“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耳。”只熟读而不善思考,没有感悟,便会成为书橱,终无所获。
  感悟的另一指向是整体把握,模糊性理解。读书不要一根筋,有时“囫囵吞枣”式地较为粗放地多读几遍,反可把握大观。教育者应避免一次性的、终结式的诠释与讲析,用发展的眼光预知未来,让知识在每个受教育者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发酵过程,如此酿造的知识美酒才会是芳醇的。
  感悟的再一指向是人文素养的熏陶。读书不仅仅是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语文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3、强调运用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运用”,强调实践。这里所说的运用一方面是指用“感悟”中形成的语感能力去阅读新的语言材料,一方面是指用已经形成的认知能力去写作。传统语文教育的整体思路是先记诵、再开讲、后作文。古人提升了写作的教学地位,以写作能力培养为核心,这一思想在今天仍闪耀着光芒——“写”是最重要的,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一个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即概括课文的写作特点。然而现行语文教材大多读写分编,读写之间缺少关联,课文不能有效地成为学生写作的范例,许多教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往往也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一点,从而造成阅读教学的一大缺憾。我们认为,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对那些写作上有特点的课文,应该指导学生归纳其写作特点;而对于那些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甚至正适合学生写作需要的一些写作技法不仅要讲透彻,还要引导学生模仿:或借鉴整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或借鉴课文中某一局部的写作特点,真正将“读”和“写”这两大语文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阅读文本这一教学资源。
  
  三、重建和谐流畅的语文课堂环境
  
  1、该讲则讲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至于评课老师,更是把老师讲的多少作为评判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之一,作为老师教学观念是否更新的标准之一。还有的权威人士动辄拿“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问罪”于讲的多的老师。
  一味的串讲抹煞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不提倡;但也不主张一概不讲,该讲的必须讲——如有的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对时代背景不了解,老师就要言简意赅的讲一点时代背景;如有的课文比较深奥、丰富,教师就要引导分析;如有时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或偏差,教师就要及时进行点拨;如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故意讲点错话。有人将教师比作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红娘”,我觉得十分合适。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的讲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只是讲的内容和形式要设计好,力求精辟,新颖,及时。
  2、该问则问
  现在语文课堂提问有两个不好的毛病,一是教师“一问到底”,一是学生“一问到底”。前一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我们早已经有目共睹,但是后一种模式是否就是对《课程标准》精神的最好发扬呢?其实不然。笔者曾经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上课开始,学生自由读课文5、6分钟之后,教师就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比较浅显,大部分是词语的理解等,后来学生越提越有劲,可是问题离文本也越来越远,甚至有些好像是专门为提问题而提问题,这样一直持续到下课,共提出了40多个问题。且不论这些问题的研究价值有多少,光是这40多个问题,学生就很难记住。
  应该指出,这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研究、分析自己问题的教学思路没有错,关键是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围绕文本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问题。符合课改精神的提问不是学生“一问到底”,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该问则问”,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该听则听
  听既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也是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听和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听明白,要善于表达;倾听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听是尊重别人,要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
  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吐,教师都要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偶尔可作提示,但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也应努力做到先肯定,再指正,寻找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听别人发言,首先要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内容,其次才是指正、补充等。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坚持要求明确,坚持榜样示范,课堂上学生的倾听意识就会在其间慢慢流淌。
  4、该练则练
  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是有些课堂教学中大大减少了训练,甚至是干脆不练,认为这样才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细心研读《标准》后,我们确实发现它有意淡化了“训练”,取而代之的是“培养”。那么,“培养”与“训练”是什么关系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培养”的解释为“按一定的目标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显而易见,“培养”和“训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是“培养”的内涵要比“训练”丰富得多。
  在应试指向非常明确的训练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忽略了,创新思维被冻结了,这种训练应该摈弃。然而,训练这种形式,作为一种方法,本身没有问题;对路、适中、适量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依然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没有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学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朗读能力,没有扎扎实实的阅读训练,学生就不能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没有扎扎实实的写作训练,学生就不能写出好文章。因此,提高课堂效率,该训练时我们就踏踏实实的训练,只是要把握训练的度,要创新训练的方式。
  
  曾繁平,教师,现居湖南澧县。
其他文献
泊松(Poisson Siemon Denis,1781~1840)是法国人,是当时世界上公认的伟大数学家、物理学家,曾任过欧洲许多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对数学的许多领域都有突出贡献.据说泊松在青年时代研究过下面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对这个数学游戏的研究竟引导泊松决心要当一位数学家.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题目某人有12品脱(英制容积单位)啤酒一瓶,想从中倒出6品脱.但是他没有6品脱
一只狗熊正在草丛中睡觉,忽然森林里着起了大火,它急忙爬起来,准备救火,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去救。这时,一只松鼠告诉它水能救火,狗熊急忙捡起地上的一只罐头盒,到河边打水,可是
“主谓一致”要点繁多,同学们极易混淆,这也是历年高考以及各省市模拟试题的考查热点。本文试对这一语法项目的有关考试热点作一点击。热点一 集合名词与集体名词作主语,谓
石英管加热器广泛用于各种远红外加热装置中,作者介绍了这类加热器的结构组成,并指出,由于设计计算较难,石英管加热器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石英管。作者
根据小学生身体心理思想的发展特征,我们的教学不能禁锢他们的思想和创新,要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灵活的思维,勤动手动脑的习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真正的主
生命的奇迹“奇比”是《小鸭子的故事》中的一只小斑嘴鸭。“奇比”在日语中是“又瘦又小的丑八怪”的意思,因为奇比是这群小鸭子中最瘦小的一只,所以制作人叫它“奇比”。鸭
本文利用变角度空间桁架理论,考虑开裂后砼的软化,对弯、剪、扭复合受力下的预应力砼构件,推导了复合受力全过程计算方法,并将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符合程度良好. In t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惊闻地震灾情,曾在汶川地震中提供第一台推土机,并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中提供12台推土机,有着丰富抗震救灾
一位先生去裁缝店定做西服,一进门他就发现里面挂着一套西服有很多问题:右肩太宽,后身及右臂的袖子过长,一条裤腿短得不成比例,还有三个钮扣不知丢到哪里去了。于是他转身就
2010年4月12日上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重点科研课题‘住宅厨卫防火型变压式排气部品体系技术’成果通过验收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