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淹没在历史灰堆里的朱育琳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w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在评审一篇博士论文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名字出现在我眼前。
  这是一篇建筑学博士论文,论题涉及1950年代至1980年代建筑文化和空间话语问题。这位博士生在论及1950年代建筑界那场著名的“现代建筑论争”时,提到一个名叫“朱育琳”的人。
  最初见到朱育琳的名字是在二十年前。《今天》杂志刊登了一篇陈建华回忆文革期间上海地下文学活动的文章——《天鹅,在一条永恒的溪旁——写在朱育琳先生逝世廿五周年》。这位陈建华是现代文学研究学者,现在香港某大学教书。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尚在美国师从李欧梵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文章回忆了几位中学生在文革期间的文学活动。
  文学这一事物有着强大生命力,即使是在文革那样极度严苛的政治高压下,依然秘密地滋生着一定程度上的独立的和自主的写作。像上海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学传统、庞大文学爱好者人群和小布尔乔亚气氛浓郁的城市,如果缺乏秘密的文学写作,是难以想象的。陈建华的回忆文章即是关于文革期间上海的地下文学活动。陈建华、钱玉林等中学生所聚成的一个文学小圈子,在文革尚未爆发之前就已形成了。这些以光明中学学生为主体的少年人,经常出没于离他们学校不远的福州路上的大小书店。他们常常去福州路旧书店淘书。
  在1960年代中期,那些被时代所忽略的少年人游荡于发散着陈旧的租界气息的福州路,仿佛十九世纪巴黎街头游荡的“浪荡子”,只不过他们追逐的不是苦艾酒和玫瑰,而是搜寻被革命巨浪所淘汰的“腐朽没落”的文艺书籍。旧书店替代了塞纳左岸的小酒馆。
  这时,一个男人的声音出现了——
  那天奇热,旧书店里人不见少。我在店里转,没买到书,也没见钱、王他们,颇为沮丧。朱育琳从书架走向柜台,打了个照面;虽未招呼过,同是书架旁抢书的,已面善心契的了。他不经意地问:
  “拣到什么没有?”
  “没有,你呢?”
  ……
  这个人就这样出现了,像一个幽灵,从书架的灌木丛里探出头来,带着迷人而又危险的诱惑。旧书店里,潜伏着种种危机。朱育琳就这样带着属于旧时代暗夜的气息,像幽灵一样徘徊在革命的艳阳天的阴影里,带着旧书一般神秘而又诡异的气息,诱惑着革命少年进入一个危险的、不可知的文学城堡。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伊凡·卡拉马佐夫,是巴尔扎克笔下的伏脱冷,是波德莱尔笔下浪荡巴黎街头的波西米亚人,也是革命文艺舞台上常常带着暗绿色灯光而出现的反面角色。悲剧,是他无可逃脱的宿命。日后红卫兵造反派将其定罪为“反革命教唆犯”,倒也恰如其分。
  对于朱育琳的生平,我们所知甚少,只有陈建华数篇相关文章中的零星介绍,拼合起来大致如下:朱育琳,1928年生,1940年代末或1950年代初就读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师从朱光潜先生学习外国文学,可能是法国文学。后来不知何故转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学习,学生期间被打成右派,为1959届毕业生(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历届毕业生名录”)。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的新疆工作,之后又因健康原因,回上海治病,一直在上海逗留。朱育琳写过诗,翻译过波德莱尔,并深得原诗之神韵,对爱伦·坡、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了如指掌。曾经出版过一本叫做《砖的故事》的小书(没找到)。1968年夏天被人检举为“反革命小集团”的“教唆犯”,遭红卫兵批斗致死。
  朱育琳与建筑学的关系,跟一场建筑学论争有关。论争最初由清华大学学生引发。1956年,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蒋维泓、金志强在《建筑学报》发表文章《我们要现代建筑》,提出“建筑的时代性”问题。蒋、金二氏认为,建筑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他们相信共产主义社会必然是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包括西方资本主义优秀的科技文明,以高度发达的科技和生产力而创造出来的最新的文化。文章写道:“如果我国出现了装配式壳体的厂房,大玻璃窗的航空站,运动场上能报告比数的大墙以及压制的轻便家具,如果跑到那用钢索做成的大吊桥上,我们一定会高声赞美说:这是我们的时代!”
  蒋维泓等人的文章随即引起了反驳。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的学生王德千、张世政、巴世杰在《建筑学报》1956年第9期发表《对“我们要现代建筑”一文的意见》。王德千等人的文章上来就扣了一顶“帽子”,认为蒋维泓等人是“以技术代替艺术”,“这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功能主义’者的论调几乎同出一辙。”并表示“不能容忍”这种混淆不同社会制度的美学观。文章还引用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来论证建筑发展的正确方向,并以人民大众和民族特色的名义,反对玻璃幕墙建筑,等等。
  这时,朱育琳出现了。《建筑学报》1957年第4期上,朱育琳以同济大学建筑系学生的身份撰文《对“对‘我们要现代建筑’一文的意见”的意见》,这样的标题论辩色彩很重,而且显示出一种逻辑上和修辞上的智慧。朱育琳在文章中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现代建筑”的经典概念——“现代建筑是指这样的一种建筑,它是根据现代生活出发,也就是根据现代人对一个建筑的使用要求出发,根据现代的材料,结构的特性,科学的原理,现代的施工技术而设计的。室内要求光亮,所以用大窗;钢筋混凝土梁的强度高,于是就取消雀替;施工要求快,采用预制板材;有了骨架承重,外墙就用幕墙。”而且,文章还提出了一个相当前沿的概念——“空间”。朱育琳写道:“建筑的艺术性首要的是指‘空间处理’而言,它是一种处理空间的艺术。”我相信,这是国内最早以“空间”概念来论述建筑艺术性的文字之一。文章还批评了建筑界,尤其是北京的建筑界的官僚主义和反民主的作风,导致虚假的“民族主义”形式成为一种风气,“把中华帝国时代的纹样、装饰和一些早已失去了结构意义的构件硬加在现代的建筑上”,实际上是“否定了我们民族艺术的发展”。此外,他还顺带讽刺了王德千等人文章中的建筑学上的“个人崇拜”。这在当时的言论环境当中,是意味深长的。
  建筑系学生的论争到此结束。但并非因为问题得到了解决,而是当时的政治气候发生变化而导致言论环境急剧恶化的结果。不仅是建筑学论争终止了,其他任何领域的学术论争也统统终止了。因为,“反右”运动开始了。之后的事我们所知甚少。
  今天,玻璃幕墙建筑已不成问题,波德莱尔诗歌也不成问题。在一切似乎都没有问题的时代,那些个有问题的人和事,随着时光的流逝,其留下的痕迹越来越淡,几乎不为人所知。但我们还是知道,在上海这个“世界主义”的现代城市里,在这个“东方巴黎”的废墟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人,他对现代建筑有着超前的精深理解,他曾出没于福州路旧书店和长风公园的湖面上,在那里教导过几位年轻人关于现代主义文学,关于“波兄”……
其他文献
本文评述了适于计算机内部通讯光互连的集成光电子电路的进展情况,对适于高速信号处理的光源和探测器,以及集成多路转换器和信号分离器,作了详细的评述。 This article revi
目前电子耦合器件(CCD)技术已经应用到广播级摄像机里,並显示出许多超过摄像管的优点。这些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坚固耐用,功耗低,並且不会发生烧伤、慧尾和图像残留现象。C
本文就CRT、EL大型显示用材料的现状加以叙述。显示材料的一般动向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对现有显示器都曾要求些什么? 一是希望信息容量大,显示性能好。为此要求增加灰度与色
人体内脏机能的好坏会在脸上反映出来。忙忙碌碌的你不妨经常观察一下自己的脸,也许会发现身体健康状况的秘密。额头皱纹突然增加出现这种情况表明自己的肝脏负担过重,要少吃
你知道吗,许多小动物都是天生的天气预报员呢,让我们看看它们都是谁吧!rn蝉rn蝉鸣天气晴,雨天蝉不鸣;蝉在雨中叫,预报晴天到.rn狗rn狗泡水,天将雨.当发现小狗将自己泡在水里
期刊
七年级起始阶段的学生,其英语水平就已经不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巨大的差距,接手起始班级的英语教师必须要考虑如何兼顾基础差和基础好的学生,让他们都学有所得。为此,如何做
本文讨论了数字通信中一种具有长保持时间的新型帧同步系统,并与传统帧同步系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两个系统结构参数——校核次数α及保护次数β相同条件下,新系统平均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