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对于奥巴马总统来说,能否赢得连选连任是他施政的主要任务。在诸多影响选举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因此,克林顿1992年在竞选时说过的一句话“关键是经济,傻瓜!”对今年的大选仍然适用。而在外交方面,奥巴马则面临着异常复杂的形势,能否应对这些局面,迎接严峻挑战,也直接考验着奥巴马政府,左右着奥巴马的选情。
考验之一:伊朗核问题的不确定音符
对于当今的美国来说,没有一个外交问题比伊朗核问题更引人关注了。这是两党的共识。布什政府明确地把伊朗看作是对美国提出了最严重挑战的国家。奥巴马政府没有这样说,但实际上也这样认为。伊朗从来都表示,伊朗不寻求拥有核武器,哈梅内伊也曾发表过反对核武器的言论,认为它“不符合”伊斯兰教义,但核开发的权利不能被剥夺;而美国和以色列则坚信,伊朗核开发的目的就是要拥有核武器,一旦伊朗拥有了核武器,中东地区的核竞赛就不可避免,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就将崩溃,那是美国的梦魇,因此历届美国政府都用“大棒 胡萝卜”的两手政策逼迫伊朗停止核开发。而伊朗则认为,指控伊朗的核计划仅仅是西方、尤其美国试图在伊朗搞政权更迭的借口。甚至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巴拉迪都有这种怀疑。
数年来,联合国安理会一再通过了制裁伊朗的决议,但这些决议对伊朗都没有伤筋动骨。去年12月31日,奥巴马总统签署了一项法令,该法令称,如果国际企业同伊朗进行贸易,就将禁止其与美国进行贸易。受到这项法令的威胁,一些欧洲国家纷纷终止了与伊朗的石油贸易。这项法律触到了伊朗的软肋:因为伊朗的石油出口占到了它外汇收入的80%, 国家预算的50%。新的禁运实施以来,伊朗已经感受到了制裁的结果,货币里亚尔发生了大幅度的贬值。
伊朗核问题对现任奥巴马政府的威胁和挑战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制裁是否能发挥作用,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现在情况来看,制裁已经起到了一定作用,伊朗的石油生产降到了十年来的最低点。但制裁的效果是要打折扣的,由于伊朗还是印度、中国等的主要石油供给国,这些国家不是美国的盟国,他们有自己的利益,希望维持与伊朗正常的经贸关系。再则,制裁导致的经济形势恶化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它可能使伊朗人民对现政权的政策不满,要求现政权改变政策,这是美国所希望的结果,也是制裁的本意;但外部的压力也可能激起伊朗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愈加反对美国和欧盟。从最近的伊朗议会选举看,似乎后一种效果更加明显,选举的高投票率显示了伊朗社会有很强的凝聚力,以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为代表的强硬保守派获得了超过七成的选票,这预示着伊朗在核问题上的态度会更加强硬。
第二,如何应对美国国内要对伊朗动武的压力?共和党总统主要参选人在对伊朗动武问题上调子很高,指责奥巴马“太软弱”,竭力要证明奥巴马的伊朗政策已经失败,这里当然有为选举造势、给对方制造困难的意思,而且共和党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反正做决定的、负责任的是总统,而不是他们。奥巴马在吞吞吐吐了一段时间后,在3月6日的记者招待会上,高调批评共和党人的战争言论是“极不负责任的”,称“战争绝非儿戏”。但共和党也不会那么容易服软,在接下来的大选中他们还会在伊核问题上制造压力。
第三,以色列是否会不顾一切对伊朗动武?3月上旬,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问华盛顿,他在与奥巴马的会晤中用异常强硬的语言向美国施压:我们等待着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发挥作用,可是没有;我们等待着制裁发挥作用,可是也没有;“如果你们不阻止伊朗拥有军事核能力,我们就自己去阻止”,并强硬表示,以色列要拥有决策的自主权。所以,美国能不能看住以色列,不让它单独对伊朗动武是一个问题。而一旦打起来,美国又不能袖手旁观。由于历史上希特勒曾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所以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在美国是具有政治正确性的事情,是美国一种义不容辞的义务。这种感觉在国会中尤其强烈。而与伊朗战争的不确定性,也可能给伊朗、以色列和美国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伊朗核问题相关六国(分别指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与伊朗的谈判即将重启。各方都在关注着,看它能否取得一些进展。
考验之二:伤透脑筋的巴—阿形势
去年以来,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麻烦不断。2011年5月2日,美国击毙了本·拉登。从军事意义上说,这是一场完胜,但其政治后果同样严重。袭击激怒了巴基斯坦全国,巴基斯坦人的普遍感觉是,这是对巴主权的肆意侵犯!巴国内反美情绪普遍高涨。11月26日,数架北约武装直升机对巴基斯坦的两个军事哨所进行袭击,炸死24名巴基斯坦军人,包括两名军官。这是十年反恐战争中最严重的一起“误炸”事件,使2011年以来一直紧张的美巴关系真正跌入谷底,至今仍未缓解。
美国和阿富汗的关系同样让奥巴马政府伤透脑筋。近几个月来接连发生了美军士兵侮辱塔利班士兵尸体、烧毁《古兰经》和其他宗教经典,特别是3月11日一名美国士兵射杀熟睡中的16名阿富汗村民的事件,使得新的抗议浪潮席卷阿富汗全国,阿富汗政府和人民要求美军交出3.11事件凶手、并对其进行公审的呼声有增无减。事件发生后,奥巴马总统、帕内塔国防部长等虽然一再道歉,一再表示要进行彻查,将肇事者绳之以法,但在过去的屡次事件中,除了一名美国军人因杀害无辜的阿富汗人而受到惩罚外,还没有别的美国士兵受到严厉处置。由于驻阿美军享有豁免权,不受阿富汗法律管辖,目前这名肇事士兵已被转移到了美国境内。3.11事件的发生再次证实,美国与其所宣称的“美军在阿富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阿富汗平民”完全背道而驰。
巴—阿形势对奥巴马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对奥巴马撤军计划的挑战。去年击毙本·拉登后,奥巴马宣布了从阿富汗撤军的计划,从去年7月1日起美军已经开始撤出,把维持地区安全的责任部分交给阿富汗安全部队,到2014年底完成撤军。由于3.11射杀事件,美国国内关于撤军计划的争议再起。共和党总统竞选人桑托罗姆敦促加快撤军。但是,如果美军提前撤出,阿富汗政府的安全部队和警察显然没有准备好负起维持全国治安的责任。当然,美国更不可能重新加大在阿富汗的投入,延迟撤军。不但美国的财政状况不允许,而且60%的美国人也持反对态度。况且,美军呆得越久,阿富汗人民的反美情绪就越强烈,结果会适得其反。
第二,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问题是,在美军撤出之后阿富汗能否维持勉强过得去的稳定,就像现在的伊拉克那样,虽然袭击和路边爆炸事件还时不时发生,但总的来说安全局势还过得去。影响阿富汗安全局势的还有一个重要角色是塔利班。有一点奥巴马政府从一开始就很清楚:美军非但不能消灭塔利班,就连打败它也不容易。因为组成塔利班的普什图族人占了阿富汗人口的40%多,他们扛起枪是塔利班,放下枪就是普通老百姓。所以奥巴马、希拉里·克林顿从一开始就说,要把为信仰而战的塔利班与因为贫穷而战的人区分开来,要把塔利班中的温和派吸引到民族和解进程中来,也就是“招安”塔利班。驻阿美军已经在卡塔尔与塔利班进行接触。但3.11杀害事件发生后,塔利班明确表示中断与美军的接触。
许多美国人认为,塔利班的问题还涉及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在阿富汗的战略目标是不同的:美国要的是一个独立、稳定的阿富汗,塔利班可以参加民族和解进程,但不能卷土重来;巴基斯坦要的是一个处于巴基斯坦影响之下的由塔利班掌权且虚弱的阿富汗。不管那些美国学者的看法是否正确,将来塔利班是以何种形式参与阿富汗政治进程,对于美巴双方,都是严峻考验。
第三,对未来的美—阿关系的影响。此次杀害事件激怒了阿富汗人民,塔利班扬言要对“美国恐怖分子”进行报复,阿富汗人民要求卡尔扎伊政府拒绝与美国签订允许美国顾问、也许还有特种部队在2014年后继续留下来的协议。目前,卡尔扎伊政府已明确要求美军从阿富汗农村撤出,回到美国的军事基地去;并要求多国部队提前一年、即在2013年就把防务责任移交给阿富汗安全部队,但遭到美方的拒绝。
考验之三:牵扯人心的叙利亚问题
西亚北非局势的动荡已经一年多了,有的国家如突尼斯消停了些,但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利比亚,尘埃仍没有落定。
中东的形势已经提出了三方面的挑战。第一, 随着穆巴拉克的去职,美国在中东最忠诚的盟友一去不复返了。第二,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变得更加困难。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土耳其的关系都恶化了。第三,随着温和伊斯兰势力的崛起,中东的地缘政治版图可能重新绘制。一种比较开放、比较宽容因而更加适合现代世界的政治化的伊斯兰教似乎正在形成,这势必给西亚北非的地缘政治带来改变,美国必须与这种变化打交道。
眼下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叙利亚。美国担心的是中东地区出现什叶派轴心主导该地区的地缘政治。伊朗是什叶派政权,伊拉克总理马利基是什叶派,叙利亚是什叶派政权。从2000年7月巴沙尔·阿萨德执政以来,叙利亚与美欧关系长期紧张,而与同美欧及以色列交恶的伊朗和一些政治派别关系密切。实际上叙利亚是伊朗在阿拉伯世界的惟一盟友。最近在白宫内外经常会听到一种论调:如果巴沙尔政权倒台,伊朗向真主党和哈马斯运送武器的渠道就将受到重创,伊朗的影响力因此也将大大削弱。美国试图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决议逼迫现总统巴沙尔下台,实现政权更迭,但没有成功;60多个国家参加的“叙利亚之友”国际会议暴露了各国之间的分歧,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成果。最近联合国和阿盟特使、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赴叙利亚调停也因双方均不妥协无果而终。
奥巴马政府虽然谴责巴沙尔政权,但也明确表示,不会采取单边军事行动支持处于困境的叙利亚反对派,因为这样的行动比去年利比亚内战期间北约的空袭行动“复杂得多”。国防部长帕内塔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都表示,叙利亚的一切情况都比利比亚复杂数倍。美国只会作为联盟的一部分参与行动,但这个联盟目前似乎还不可能成立。由于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无所作为,奥巴马政府面对了许多来自共和党的批评,指责奥巴马政府过于软弱。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和格拉厄姆提出向叙利亚反对派提供武器,他们认为,与利比亚的情况不同,等待联合国制订打击叙利亚的决议毫无意义,因为俄罗斯和中国反对;对叙利亚实施制裁也“无济于事”;美国应当领导一支国际力量,通过空袭叙政府军保护重要的人口中心,强行开辟一条“人道主义走廊”。他们强调,只有美国有领导空袭的能力。对于共和党人的战争高调,奥巴马予以了反击。由于今年是大选年,估计共和党仍然会利用这个问题在大选中制造舆论。
考验之四:朝核进展靠得住吗
从2008年12月六方会谈陷入僵局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年多。今年2月23日~24日,美朝代表举行了第三次高级别会晤。此后,29日,朝鲜和美国代表几乎同时宣布双方就核问题对话达成共识:朝鲜决定在进行有效朝美会谈期间暂停核试验、远程导弹试射和宁边浓缩铀活动,并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监督;美国将向朝鲜提供24万吨营养食品。这不禁让国际观察家眼前一亮,媒体上出现不少欢呼美朝关系突破之声。这是一个彼此妥协的结果。第一,在提供粮食问题上,朝鲜放弃了过去提出的美国提供33万吨大米的要求,接受了美方提出的方案。美方认为,提供营养食品不至于被截留或挪作他用,可以分配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第二,在停战协定问题上,朝鲜改变了过去的“停战协定已经失效,成为一纸空文”的态度,承认协定是“维护半岛和平稳定的基石”,而美国则以开展文化、教育、体育等非政治性的人员交流来表示“不再敌视朝鲜”。第三,在重启六方会谈方面,朝鲜放弃了过去“首先讨论签订和平协定”的条件,提出了“首先讨论解除制裁和轻水反应堆”的新条件,美国似未表示异议。第四,去年7月和10月的两次接触中,美方都强调,改善南北关系是重启六方会谈的先决条件。但这一回,双方只字未提南北关系,这是否是美方作出的让步,颇费猜量。不管怎样,人们似乎已经看到了恢复六方会谈的一丝曙光。还有消息说,奥巴马在3月下旬参加在首尔举行的核安全峰会后或将访问三八线,发表对朝鲜政策的讲话。奥巴马可能强调,如果朝鲜放弃所有核计划,美国将提供大规模援助。如果能在朝核问题上取得某种进展,对奥巴马的选情会有所加分。
但事情也没有那么顺利。3月16日,朝鲜宣布为了纪念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日成百年诞辰,朝鲜将于4月再次试射卫星。此事使刚刚在朝鲜问题上松了一口气的国际社会顿时又紧张起来。因为发射卫星的技术同样可以用于发射导弹。消息引起了美、日、韩的强烈反应。中国政府也对此公开表示了“关切和忧虑”。联合国安理会第1718号、第1874号决议明确禁止朝鲜进行与弹道导弹技术有关的发射活动。往后事情会怎么发展,值得进一步关注。
考验之一:伊朗核问题的不确定音符
对于当今的美国来说,没有一个外交问题比伊朗核问题更引人关注了。这是两党的共识。布什政府明确地把伊朗看作是对美国提出了最严重挑战的国家。奥巴马政府没有这样说,但实际上也这样认为。伊朗从来都表示,伊朗不寻求拥有核武器,哈梅内伊也曾发表过反对核武器的言论,认为它“不符合”伊斯兰教义,但核开发的权利不能被剥夺;而美国和以色列则坚信,伊朗核开发的目的就是要拥有核武器,一旦伊朗拥有了核武器,中东地区的核竞赛就不可避免,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就将崩溃,那是美国的梦魇,因此历届美国政府都用“大棒 胡萝卜”的两手政策逼迫伊朗停止核开发。而伊朗则认为,指控伊朗的核计划仅仅是西方、尤其美国试图在伊朗搞政权更迭的借口。甚至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巴拉迪都有这种怀疑。
数年来,联合国安理会一再通过了制裁伊朗的决议,但这些决议对伊朗都没有伤筋动骨。去年12月31日,奥巴马总统签署了一项法令,该法令称,如果国际企业同伊朗进行贸易,就将禁止其与美国进行贸易。受到这项法令的威胁,一些欧洲国家纷纷终止了与伊朗的石油贸易。这项法律触到了伊朗的软肋:因为伊朗的石油出口占到了它外汇收入的80%, 国家预算的50%。新的禁运实施以来,伊朗已经感受到了制裁的结果,货币里亚尔发生了大幅度的贬值。
伊朗核问题对现任奥巴马政府的威胁和挑战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制裁是否能发挥作用,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现在情况来看,制裁已经起到了一定作用,伊朗的石油生产降到了十年来的最低点。但制裁的效果是要打折扣的,由于伊朗还是印度、中国等的主要石油供给国,这些国家不是美国的盟国,他们有自己的利益,希望维持与伊朗正常的经贸关系。再则,制裁导致的经济形势恶化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它可能使伊朗人民对现政权的政策不满,要求现政权改变政策,这是美国所希望的结果,也是制裁的本意;但外部的压力也可能激起伊朗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愈加反对美国和欧盟。从最近的伊朗议会选举看,似乎后一种效果更加明显,选举的高投票率显示了伊朗社会有很强的凝聚力,以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为代表的强硬保守派获得了超过七成的选票,这预示着伊朗在核问题上的态度会更加强硬。
第二,如何应对美国国内要对伊朗动武的压力?共和党总统主要参选人在对伊朗动武问题上调子很高,指责奥巴马“太软弱”,竭力要证明奥巴马的伊朗政策已经失败,这里当然有为选举造势、给对方制造困难的意思,而且共和党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反正做决定的、负责任的是总统,而不是他们。奥巴马在吞吞吐吐了一段时间后,在3月6日的记者招待会上,高调批评共和党人的战争言论是“极不负责任的”,称“战争绝非儿戏”。但共和党也不会那么容易服软,在接下来的大选中他们还会在伊核问题上制造压力。
第三,以色列是否会不顾一切对伊朗动武?3月上旬,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问华盛顿,他在与奥巴马的会晤中用异常强硬的语言向美国施压:我们等待着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发挥作用,可是没有;我们等待着制裁发挥作用,可是也没有;“如果你们不阻止伊朗拥有军事核能力,我们就自己去阻止”,并强硬表示,以色列要拥有决策的自主权。所以,美国能不能看住以色列,不让它单独对伊朗动武是一个问题。而一旦打起来,美国又不能袖手旁观。由于历史上希特勒曾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所以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在美国是具有政治正确性的事情,是美国一种义不容辞的义务。这种感觉在国会中尤其强烈。而与伊朗战争的不确定性,也可能给伊朗、以色列和美国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伊朗核问题相关六国(分别指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与伊朗的谈判即将重启。各方都在关注着,看它能否取得一些进展。
考验之二:伤透脑筋的巴—阿形势
去年以来,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麻烦不断。2011年5月2日,美国击毙了本·拉登。从军事意义上说,这是一场完胜,但其政治后果同样严重。袭击激怒了巴基斯坦全国,巴基斯坦人的普遍感觉是,这是对巴主权的肆意侵犯!巴国内反美情绪普遍高涨。11月26日,数架北约武装直升机对巴基斯坦的两个军事哨所进行袭击,炸死24名巴基斯坦军人,包括两名军官。这是十年反恐战争中最严重的一起“误炸”事件,使2011年以来一直紧张的美巴关系真正跌入谷底,至今仍未缓解。
美国和阿富汗的关系同样让奥巴马政府伤透脑筋。近几个月来接连发生了美军士兵侮辱塔利班士兵尸体、烧毁《古兰经》和其他宗教经典,特别是3月11日一名美国士兵射杀熟睡中的16名阿富汗村民的事件,使得新的抗议浪潮席卷阿富汗全国,阿富汗政府和人民要求美军交出3.11事件凶手、并对其进行公审的呼声有增无减。事件发生后,奥巴马总统、帕内塔国防部长等虽然一再道歉,一再表示要进行彻查,将肇事者绳之以法,但在过去的屡次事件中,除了一名美国军人因杀害无辜的阿富汗人而受到惩罚外,还没有别的美国士兵受到严厉处置。由于驻阿美军享有豁免权,不受阿富汗法律管辖,目前这名肇事士兵已被转移到了美国境内。3.11事件的发生再次证实,美国与其所宣称的“美军在阿富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阿富汗平民”完全背道而驰。
巴—阿形势对奥巴马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对奥巴马撤军计划的挑战。去年击毙本·拉登后,奥巴马宣布了从阿富汗撤军的计划,从去年7月1日起美军已经开始撤出,把维持地区安全的责任部分交给阿富汗安全部队,到2014年底完成撤军。由于3.11射杀事件,美国国内关于撤军计划的争议再起。共和党总统竞选人桑托罗姆敦促加快撤军。但是,如果美军提前撤出,阿富汗政府的安全部队和警察显然没有准备好负起维持全国治安的责任。当然,美国更不可能重新加大在阿富汗的投入,延迟撤军。不但美国的财政状况不允许,而且60%的美国人也持反对态度。况且,美军呆得越久,阿富汗人民的反美情绪就越强烈,结果会适得其反。
第二,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问题是,在美军撤出之后阿富汗能否维持勉强过得去的稳定,就像现在的伊拉克那样,虽然袭击和路边爆炸事件还时不时发生,但总的来说安全局势还过得去。影响阿富汗安全局势的还有一个重要角色是塔利班。有一点奥巴马政府从一开始就很清楚:美军非但不能消灭塔利班,就连打败它也不容易。因为组成塔利班的普什图族人占了阿富汗人口的40%多,他们扛起枪是塔利班,放下枪就是普通老百姓。所以奥巴马、希拉里·克林顿从一开始就说,要把为信仰而战的塔利班与因为贫穷而战的人区分开来,要把塔利班中的温和派吸引到民族和解进程中来,也就是“招安”塔利班。驻阿美军已经在卡塔尔与塔利班进行接触。但3.11杀害事件发生后,塔利班明确表示中断与美军的接触。
许多美国人认为,塔利班的问题还涉及美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问题。美国与巴基斯坦在阿富汗的战略目标是不同的:美国要的是一个独立、稳定的阿富汗,塔利班可以参加民族和解进程,但不能卷土重来;巴基斯坦要的是一个处于巴基斯坦影响之下的由塔利班掌权且虚弱的阿富汗。不管那些美国学者的看法是否正确,将来塔利班是以何种形式参与阿富汗政治进程,对于美巴双方,都是严峻考验。
第三,对未来的美—阿关系的影响。此次杀害事件激怒了阿富汗人民,塔利班扬言要对“美国恐怖分子”进行报复,阿富汗人民要求卡尔扎伊政府拒绝与美国签订允许美国顾问、也许还有特种部队在2014年后继续留下来的协议。目前,卡尔扎伊政府已明确要求美军从阿富汗农村撤出,回到美国的军事基地去;并要求多国部队提前一年、即在2013年就把防务责任移交给阿富汗安全部队,但遭到美方的拒绝。
考验之三:牵扯人心的叙利亚问题
西亚北非局势的动荡已经一年多了,有的国家如突尼斯消停了些,但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利比亚,尘埃仍没有落定。
中东的形势已经提出了三方面的挑战。第一, 随着穆巴拉克的去职,美国在中东最忠诚的盟友一去不复返了。第二,确保以色列的安全变得更加困难。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土耳其的关系都恶化了。第三,随着温和伊斯兰势力的崛起,中东的地缘政治版图可能重新绘制。一种比较开放、比较宽容因而更加适合现代世界的政治化的伊斯兰教似乎正在形成,这势必给西亚北非的地缘政治带来改变,美国必须与这种变化打交道。
眼下的一个棘手问题是叙利亚。美国担心的是中东地区出现什叶派轴心主导该地区的地缘政治。伊朗是什叶派政权,伊拉克总理马利基是什叶派,叙利亚是什叶派政权。从2000年7月巴沙尔·阿萨德执政以来,叙利亚与美欧关系长期紧张,而与同美欧及以色列交恶的伊朗和一些政治派别关系密切。实际上叙利亚是伊朗在阿拉伯世界的惟一盟友。最近在白宫内外经常会听到一种论调:如果巴沙尔政权倒台,伊朗向真主党和哈马斯运送武器的渠道就将受到重创,伊朗的影响力因此也将大大削弱。美国试图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决议逼迫现总统巴沙尔下台,实现政权更迭,但没有成功;60多个国家参加的“叙利亚之友”国际会议暴露了各国之间的分歧,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成果。最近联合国和阿盟特使、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赴叙利亚调停也因双方均不妥协无果而终。
奥巴马政府虽然谴责巴沙尔政权,但也明确表示,不会采取单边军事行动支持处于困境的叙利亚反对派,因为这样的行动比去年利比亚内战期间北约的空袭行动“复杂得多”。国防部长帕内塔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都表示,叙利亚的一切情况都比利比亚复杂数倍。美国只会作为联盟的一部分参与行动,但这个联盟目前似乎还不可能成立。由于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无所作为,奥巴马政府面对了许多来自共和党的批评,指责奥巴马政府过于软弱。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和格拉厄姆提出向叙利亚反对派提供武器,他们认为,与利比亚的情况不同,等待联合国制订打击叙利亚的决议毫无意义,因为俄罗斯和中国反对;对叙利亚实施制裁也“无济于事”;美国应当领导一支国际力量,通过空袭叙政府军保护重要的人口中心,强行开辟一条“人道主义走廊”。他们强调,只有美国有领导空袭的能力。对于共和党人的战争高调,奥巴马予以了反击。由于今年是大选年,估计共和党仍然会利用这个问题在大选中制造舆论。
考验之四:朝核进展靠得住吗
从2008年12月六方会谈陷入僵局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年多。今年2月23日~24日,美朝代表举行了第三次高级别会晤。此后,29日,朝鲜和美国代表几乎同时宣布双方就核问题对话达成共识:朝鲜决定在进行有效朝美会谈期间暂停核试验、远程导弹试射和宁边浓缩铀活动,并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监督;美国将向朝鲜提供24万吨营养食品。这不禁让国际观察家眼前一亮,媒体上出现不少欢呼美朝关系突破之声。这是一个彼此妥协的结果。第一,在提供粮食问题上,朝鲜放弃了过去提出的美国提供33万吨大米的要求,接受了美方提出的方案。美方认为,提供营养食品不至于被截留或挪作他用,可以分配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第二,在停战协定问题上,朝鲜改变了过去的“停战协定已经失效,成为一纸空文”的态度,承认协定是“维护半岛和平稳定的基石”,而美国则以开展文化、教育、体育等非政治性的人员交流来表示“不再敌视朝鲜”。第三,在重启六方会谈方面,朝鲜放弃了过去“首先讨论签订和平协定”的条件,提出了“首先讨论解除制裁和轻水反应堆”的新条件,美国似未表示异议。第四,去年7月和10月的两次接触中,美方都强调,改善南北关系是重启六方会谈的先决条件。但这一回,双方只字未提南北关系,这是否是美方作出的让步,颇费猜量。不管怎样,人们似乎已经看到了恢复六方会谈的一丝曙光。还有消息说,奥巴马在3月下旬参加在首尔举行的核安全峰会后或将访问三八线,发表对朝鲜政策的讲话。奥巴马可能强调,如果朝鲜放弃所有核计划,美国将提供大规模援助。如果能在朝核问题上取得某种进展,对奥巴马的选情会有所加分。
但事情也没有那么顺利。3月16日,朝鲜宣布为了纪念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日成百年诞辰,朝鲜将于4月再次试射卫星。此事使刚刚在朝鲜问题上松了一口气的国际社会顿时又紧张起来。因为发射卫星的技术同样可以用于发射导弹。消息引起了美、日、韩的强烈反应。中国政府也对此公开表示了“关切和忧虑”。联合国安理会第1718号、第1874号决议明确禁止朝鲜进行与弹道导弹技术有关的发射活动。往后事情会怎么发展,值得进一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