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夏时节,走进康城镇康城村,一座座青山连绵起,一个个大棚绕山转,一条条通组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如今正迸发出勃勃生机。这悄然的改变,正是缘于村民口中的“马书记”。
从吕梁市交口县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到交口县康城镇康城村,37岁的第一书记马艳兵一干就是两年多,干得有声有色。很多村民对他都有了感情,希望他能在村里再多干几年。
《科学导报》记者见到马艳兵时,他正在大棚里帮助村民种植香菇,身上、手上都沾满了灰尘,就跟农民差不多。
做楷模 当表率
2016年11月,从马艳兵驻村的第一天起,他就卯足了劲,一定要把康城村的基本情况吃透。他走组窜户详细了解康城村的自然环境、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计划生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并和村里的老百姓打成一片,坚持全天驻村,每月驻村达23天以上,吃在村、住在村、工作在村,完全成为了康城村的一员。
马艳兵是践行“四个合格党员,发挥党员作用”活动的杰出代表,他勇于担当,有进取心,工作尽职尽责。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马艳兵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夏三伏冬三九,大家基本选择在家避暑或避寒,可是小马作为第一书记,依然兢兢业业地坚持在第一线。”康城村村主任陈志平说。他每次参加镇里召开的整改会议之后,都会回村里召开会议,紧随会议精神,走村入户,记录数据,进行数据核实。为确保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他经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在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下,马艳兵累倒在岗位上,住进了医院,打了3天吊瓶,但很快,“战场”上又出现了他的身影。用他的话说:“身体不要紧了,还有好多工作需要我。”在脱贫攻坚道路上,马艳兵不求最好,只求更好,总是认真做好党委、政府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助脱贫、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解矛盾 促转变
康城村是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康城镇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全村2270口农业人口,家庭邻里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在发生矛盾纠纷时,马艳兵总会及时赶往纠纷现场进行调解,通过走访调查、单独座谈等方式,让群众及时说出心中的诉求,再通过大家座谈讨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有效促进纠纷的化解,两年来,他协同村委干部积极化解群众矛盾纠纷6起,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马艳兵回忆道,2017年村里叔侄3人因建房用地发生纠纷,村委、镇里多次协调都没有起到效果,叔侄几人即将大打出手。马艳兵知道后亲自到3家走访了解,可谓是苦口婆心、“红脸白脸”随时变。历经3个多月,通过马艳兵的耐心调解,叔侄3人达成一致共识,以后将严格按照调解协议搞好兄弟邻里关系,和谐相处。同年年底,这户人家住进了新建房并顺利脱贫。
说服能力也是马艳兵的强项之一,康城村有位农民一直都非常苦恼,儿子快三十岁了每天呆在家里不愿出去打工,成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也不搭理人。马艳兵听说后找到这位村民并宽慰他,将说服工作“大包大揽”。经过多次进户谈心教育,这户村民的儿子最终走上工作岗位,事后,马艳兵还自嘲说:“口水洒了好几斤,想想呀不亏。”
抓产业 助脱贫
从机关到农村,马艳兵深知不仅要与老百姓在生活中打交道,还要发展产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康城村地处吕梁山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长期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交通和產业成为阻碍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做一样,像一样。”马艳兵通过深入调研,按照“提升传统产业、开创新型产业”的总体思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提出了发展壮大香菇种植产业的建议。马艳兵介绍道:“我主要带领村民和村委采取合作,采用‘支部村委+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集体统一经营,一部分用于村集体经济收入,一部分用于带动农户,让他们统一制作菌棒,并且为他们提供成本价格的菌棒,农户主要负责提供土地和香菇大棚,村委负责提供技术和管理销售。”此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如今已经逐渐成熟,成为康城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在发展原有香菇的基础上,马艳兵和几个村委经过考察,在村里进行羊肚菌和黑木耳产业种植的探索实验。“如果实验成功后,这个项目预计可带动十余户贫困户脱贫。”讲到这里,马艳兵脸上洋溢出期待向往之情。
马艳兵在工作时深入群众当中,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奋发有为的热情,沉下身子、融入群众,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把进村入户、参与村级事务当成学习农村经验的机会,当成磨练意志、锤炼党性、增长才干的途径,以实际行动引领激发村组干部和广大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在马艳兵看来,当好“第一书记”,就要把心贴近群众,心里装着群众,你跟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
从吕梁市交口县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到交口县康城镇康城村,37岁的第一书记马艳兵一干就是两年多,干得有声有色。很多村民对他都有了感情,希望他能在村里再多干几年。
《科学导报》记者见到马艳兵时,他正在大棚里帮助村民种植香菇,身上、手上都沾满了灰尘,就跟农民差不多。
做楷模 当表率
2016年11月,从马艳兵驻村的第一天起,他就卯足了劲,一定要把康城村的基本情况吃透。他走组窜户详细了解康城村的自然环境、组织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计划生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并和村里的老百姓打成一片,坚持全天驻村,每月驻村达23天以上,吃在村、住在村、工作在村,完全成为了康城村的一员。
马艳兵是践行“四个合格党员,发挥党员作用”活动的杰出代表,他勇于担当,有进取心,工作尽职尽责。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马艳兵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夏三伏冬三九,大家基本选择在家避暑或避寒,可是小马作为第一书记,依然兢兢业业地坚持在第一线。”康城村村主任陈志平说。他每次参加镇里召开的整改会议之后,都会回村里召开会议,紧随会议精神,走村入户,记录数据,进行数据核实。为确保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他经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在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下,马艳兵累倒在岗位上,住进了医院,打了3天吊瓶,但很快,“战场”上又出现了他的身影。用他的话说:“身体不要紧了,还有好多工作需要我。”在脱贫攻坚道路上,马艳兵不求最好,只求更好,总是认真做好党委、政府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助脱贫、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解矛盾 促转变
康城村是镇政府所在地,也是康城镇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全村2270口农业人口,家庭邻里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在发生矛盾纠纷时,马艳兵总会及时赶往纠纷现场进行调解,通过走访调查、单独座谈等方式,让群众及时说出心中的诉求,再通过大家座谈讨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有效促进纠纷的化解,两年来,他协同村委干部积极化解群众矛盾纠纷6起,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马艳兵回忆道,2017年村里叔侄3人因建房用地发生纠纷,村委、镇里多次协调都没有起到效果,叔侄几人即将大打出手。马艳兵知道后亲自到3家走访了解,可谓是苦口婆心、“红脸白脸”随时变。历经3个多月,通过马艳兵的耐心调解,叔侄3人达成一致共识,以后将严格按照调解协议搞好兄弟邻里关系,和谐相处。同年年底,这户人家住进了新建房并顺利脱贫。
说服能力也是马艳兵的强项之一,康城村有位农民一直都非常苦恼,儿子快三十岁了每天呆在家里不愿出去打工,成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也不搭理人。马艳兵听说后找到这位村民并宽慰他,将说服工作“大包大揽”。经过多次进户谈心教育,这户村民的儿子最终走上工作岗位,事后,马艳兵还自嘲说:“口水洒了好几斤,想想呀不亏。”
抓产业 助脱贫
从机关到农村,马艳兵深知不仅要与老百姓在生活中打交道,还要发展产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康城村地处吕梁山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长期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交通和產业成为阻碍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做一样,像一样。”马艳兵通过深入调研,按照“提升传统产业、开创新型产业”的总体思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提出了发展壮大香菇种植产业的建议。马艳兵介绍道:“我主要带领村民和村委采取合作,采用‘支部村委+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集体统一经营,一部分用于村集体经济收入,一部分用于带动农户,让他们统一制作菌棒,并且为他们提供成本价格的菌棒,农户主要负责提供土地和香菇大棚,村委负责提供技术和管理销售。”此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如今已经逐渐成熟,成为康城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在发展原有香菇的基础上,马艳兵和几个村委经过考察,在村里进行羊肚菌和黑木耳产业种植的探索实验。“如果实验成功后,这个项目预计可带动十余户贫困户脱贫。”讲到这里,马艳兵脸上洋溢出期待向往之情。
马艳兵在工作时深入群众当中,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奋发有为的热情,沉下身子、融入群众,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把进村入户、参与村级事务当成学习农村经验的机会,当成磨练意志、锤炼党性、增长才干的途径,以实际行动引领激发村组干部和广大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在马艳兵看来,当好“第一书记”,就要把心贴近群众,心里装着群众,你跟群众有多近,群众对你就有多亲。